大学学术生态的困境与出路

2012-04-02 13:52冯君莲
大学教育科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学术研究学术大学

□冯君莲

大学学术生态影响着高校内部学术的繁荣与发展,关系着大师的诞生、人才的培养、科研成果的产出等核心问题。构建大学学术生态,是启迪创新思维、推进自主创新、促进学科发展和繁荣学术文化的根基。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出现了一些学术生态问题,致使大学学术生命力下降、学术土壤贫瘠,甚至出现学术造假、学术泡沫等学术腐败现象。因此,高度重视大学学术生态的研究,深入分析学术生态的理想和现实,对于修复学术生态、加强学术生态建设尤为重要。

一、学术生态及其理想

学术,学问之术,学习之术,可以理解为专门系统的学问和研究活动。它是人类知识的理性反思和系统总结,具有研究性、权威性、合理性等特征。生态,从本意上讲,通常指生物的生活状态、生存状态,以及其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学术”和“生态”糅合而成“学术生态”,便被赋予了更加深刻而丰富的意义,饱含了人们对于学术界呈现和谐健康的发展状态的美好期待。有人认为,学术生态是指由学术主体、学术客体以及软硬件环境等元素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学术系统[1]。学术生态是由“学术-教师一环境”构成的,以大学教师为主体,为实现学术活动目的所形成的动态系统[2]。学术生态被具体化为学术问题、学术人员以及学术研究环境组合成的相互影响的、动态的、特殊的社会生态系统。它不仅与外界进行能量、物质的交换,而且还有知识、思想和信息的交换[3]。因此,学术生态特指学术共同体追求学术的有机环境,意蕴学术的发展是一个有机的创生过程[4],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复杂生态系统,且学术系统内部包含学术、学术人员、学术环境三个基本组成要素。理想的学术生态是学术内外人士对学术的美好期许和追求,是学术客观存在的健康状态。

学术乃大学之灵魂。学术作为大学存在之根基,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大学的本质属性[5]。它占据学术生态系统的核心位置。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必须坚持为学术而学术。“为学术而学术”绝非指单纯地追求学术成果的产出,绝非千方百计地制造学术问题,或是处心积虑地把研究成果的价值扩大化。“对大学来说,学术一旦不成为核心价值或中心目的,那么,它必然就会成为某种手段或工具,成为谋取大学外围价值和副产品的手段。一旦学术及其教学成了手段,那么这些人员就可以反过来支配学术研究和教学,从而使学术研究和教学服从于他们,直至为他们的利益服务”[6]。“为学术而学术”就会沦为学术人员评定职称、申报课题、获取社会资本等外在目的庸俗工具。这不仅造成学术研究资源浪费,学术垃圾遍地开花,而且酿成学术浮躁、价值扭曲的社会风气。所以,“为学术而学术”体现纯粹学术追求,不掺杂外在附加目的,其本质是探索真实的学术真理。从历史的视角审视从古典大学到现代大学的演变,我们就会发现,学术是大学的逻辑起点,是大学永恒追求的主题。从热衷于高深学问的教会人士,到自发组成的学术行会,再到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学术的探求始终是推动大学产生与改革的直接原因,同时也是大学的灵魂所在[7]。同时,大学之所以能够保持几百年的活力和生机而长盛不衰,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从事专门高深学问的研究,将学术研究作为价值追求,成为不同于其他社会机构的学术殿堂。学术也是学者的生命,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因此,大学的学术生态中,坚持为学术而学术,以真正有意义的学术研究为导航,使各种学术生命与环境共生共荣、相互作用,从而形成良好的学术生态。在当前形势下,构建理想的大学的学术生态,不仅有利于学术的繁荣与学术创新,更有利大学自身的良性发展,使大学更好地履行各项基本职能。

自由乃学术之土壤。大学学术生态的必要条件,就是要具有自由的学术环境。自由的学术环境是多种要素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是学术生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的内容和形式复杂多样。有研究者将学术环境的内容进行了具体细分,其主要内容有学术制度文化、学术权威、学术群体、学术管理和经济收入等五个方面[8]。还有研究者将大学的学术环境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心理环境[9]。通常而言,学术环境可以理解为影响学术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所有因素的总和,例如学术研究的设备条件和资料条件、学术评价体系、学术制度等等。硕果的收获离不开优良的沃土,学术环境好比学术生态中的土壤。但是,笔者以为,学术生态中,自由是品性最高的环境,是无法用制度与物质进行量化与检测的至高无上的环境,是学术人员进行学术探索和研究的必要条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蔡元培在担任北大校长时,曾提出“兼容并包”。因为,自由的学术环境具备极强的包容能力,它能够包容多种多样的学术见解,包容后起之秀、包容门派之争、包容错误与谬误、包容他人的成功与失败、甚至包容所有的对立与矛盾。这种环境才能成就大学问,铸就大事业,更能孕育出“大楼”内的大师。离开学术自由的支撑,学术研究也就失去了依托。从事学术研究是一项费时费脑的智力活动,此项活动的开展唯有在自由灵活的场所中才能保证研究人员身心处于自由放松的状态,从而激发个体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学术人员能够不受外界的束缚,真正拥有追求真理的自由。于是,其潜能才能得以最大限度地挖掘,研究状态才能处于最佳水平,有利于高水平学术成果的酝酿和诞生。

真理乃学术人员之永恒追求。在理想的大学学术生态中,师生是从事学术研究的主体,他们是学术研究的主导者,是学术问题的发现者,是学术成果的制造者。师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在其具备学术探索的能力,保有对学术探究的无限热情,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导学术活动的有序开展。同时,这个群体所具备的学术研究能力代表着整个学术生态系统的学术力。同时,在整个学术生态系统内,学术人员必须坚持以追求真理为目标。赫钦斯曾说,“失去了自治,高等教育就失去了精华”,那么,学者远离学术,就预示着学者失去了“生命”,学者将如行尸走肉般穿梭在学术界。师生把对真理的崇尚当做毕生的追求,是学术生态的重要内容。大学“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各种认识与思想在此汇集碰撞,真理在此探索诞生。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毋庸置疑,大学是个诞生真理的地方,是公开追求真理的场所,在这里只有真理才有发言权,谁掌握真理谁才有发言权。师生是大学中引领学术发展的核心力量,是探索真理的中坚力量。雅斯贝尔斯谈到追求真理时的学术责任问题时指出:“大学教师则是以传播科学真理为己任……”[10](p139),“大学的师生追求真理不负任何直接、实际的责任,他们尽对真理本身负责,研究者共同为真理而斗争,而彼此之间却并没有生活的竞争”[10](p170)。学术人员对真理的追求是学术生态的永恒追求,是保证学术生态之纯净,学术殿堂之神圣的精神动力。以真理为终,并非排斥大学的人才培养职能,恰好相反,人才培养与人的价值的实现是大学最崇高的真理。人才培养在“以真理而终”的信念中实现。因为,在所有的学术成果中,人才是学术生态中最重要的产出成果,人才更是学术人员永恒的价值追求。这是大学学术生态的最大真理。众所周知,大学的根本使命就是培养与科研相统一的人才[11]。从大学的职能履行来说,人才培养乃大学的最基本的职能,“育人为本”是学术人员的行动指南。坚持育人为本,不仅是大学存在和延续的前提,是评价大学教育质量和学术人员教学成果的有效标准。换而言之,学术人员倘若丢失这一根本职责,大学也陷入名存实亡危机;学术人员失去了“育人为本”这一准则,也意味着学术生态系统的瓦解。

二、学术生态的现实境遇

反观当前我国大学,学术生态系统出现部分失衡,甚至面临种种危机。目前我国学术生态中存在着大量的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也存在剽窃、造假、快餐化、泡沫化等一大堆汗颜的事例[12]。当务之急是正面现实、深入探究、从而引起高度重视和采取应对策略。

(一)学术环境的功利主义

学术环境是学术赖以生存下去的生命基础,缺乏良好的学术环境,大学的发展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大学的学术生态中,学术环境具体细化为科研条件及科研资料设备等硬环境;还包括学术制度及学术评价体系等软环境。从硬环境来看,我国现阶段处于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快速转型的关键时期,技术设备极大改善,科研经费相对充足,学术环境整体呈现优良状况。然而,软环境受外部社会风气与意识形态的影响。如今官本位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极端盛行,使得整个社会环境陷入一种极端窘况的境地。此类不良风气已经渗透至学术领域,学术人员的学术方向偏离规范轨道,造成了学术环境的异化。这种学术环境的异化,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在竞相角逐与博弈较量中,致使整个学术生态进入一种压抑或萎靡状态。这种被压抑或萎靡的学术生态的典型表现是学术的行政化,以行政管理的理念和方式管理学术事务,行政严格控制着绝大部分学术事务的管理、审批和监督。同时,在这种备受束缚的学术环境下,学术环境的质量严重地受到影响。例如,学术评价体系固化造成学术粗制滥造、成果鱼龙混杂,同样导致了学术环境的污染。在学术研究经费方面,政府掌握着绝对的支配权,这就导致学术研究往往以迎合政府需求为目标,从而具有丧失对真理的追求与学术自由的风险,学术人员成了“戴上镣铐”表演的舞者,他们人微言轻,话语权力消弭,社会地位边缘,发展空间受到挤压,学术传承与创新受到遏制,整体的学术生命力受到限制,学术环境变得严苛。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充其量成为政府进行判断或选择时提供学术论证的“诠释者”。

(二)师生的学术浮躁情绪

师生是大学学术生态中从事学术活动的主体,是学术生态内部最为活跃的因子。正如哈佛校训所言: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大学师生同样注重以真理为友,并将探索真理看做是毕生的理想与追求。学术人员的价值偏离是指从事学术研究的专门人员其行为偏离了本应坚守的以学术为主、以真理为目标的准则。然而,在市场经济普遍追逐金钱和权力的背景下,功利主义这股风潮同样冲击着大学的学术生态。学术人员逐渐忽视高尚人格的塑造和良好修养的养成,开始功利浮躁、学术行为的失范、染上不良的学术风气、偏离探寻真理的正确轨迹,走向了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机会主义道路。如部分研究人员丢掉了耐住寂寞、潜心研究的精神,一味强调学术成果的数量而忽视学术成果的质量,甚至抄袭剽窃或是低水平重复。有的人为了功名利禄不择手段,不惜出卖自己的人格尊严,自我约束让位于自我沉沦,严于律己裂变为自我放纵,甚至逐步滑向学术腐败与违法犯罪的泥潭,玷污了学术的纯洁高雅,动摇了学术的道德基础,扭曲了社会的公平正义[13]。在这种学术生态中,学术人员在错误的价值导向下从事学术研究,所产生的学术“成果”都是徒劳无益的,甚至可以说是学术生态中的废品垃圾。当学术人员的价值出现偏离时,学术主体逐渐抛弃追求真理的使命,他们的价值取向正偏离学术正轨。他们往往容易为追求自身的利益而远离学术道路,学术主体不再把追求学术作为自己的中心价值,学术不再是目的,而是沦为攫取权力和利益的工具和手段。学术人员不再关注真正的学术问题的存在与研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在价值偏离的影响下逐渐淡忘,进而致使知识分子学术人格贬损与道德缺陷的恶果。

(三)学术繁荣背后的泡沫现象

近些年来,国家重视教育的发展,加大教育的投资,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使得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瞩目的发展。于是,大学学校的学术生态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学术论文、专著的数量更是居世界排行中前茅。学术探讨、问题追踪、科学研究在我国大学中得到极大的提倡和鼓励。更有甚者,部分大学把科研成果与晋职、评优、奖励、福利待遇紧密挂钩。学术研究的重视与盛行,学术生态系统中的“胜景”着实让人惊叹。然而,在这种学术异常繁荣的背后,学术的真正价值又该如何探寻呢?这种景象真的是我国学术生态的真实状况吗?学术生态中,学术作为大学存在和延续的前提,学术的核心价值正受到了冲击,“为学术而学术”的本质也随之发生了病变。我国的学术生态中出现了一些“学术失真”的现象,学术生态中的繁荣景象似乎是一种“假繁荣”。部分学术人员甚至将“为学术而学术”演变成获取无谓的学术成果的手段,致使许多学术研究的假问题在学术生态中滋生开来。学者们的学术研究并非直指真实存在的问题,而是为了能达到学术的成就肆意伪造学术问题。一些研究人员为了职称、金钱、权力而进行的快餐式学术编撰活动,以至于学术生态中产生了大量不存在真正学术价值的学术成果,这就势必导致学术生态系统中学术成果“数量”与“质量”的失衡。据报道,我国近年来SCI论文数量明显增长,平均每4.74年增长一倍,论文数量占世界的份额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每5.98年增长一倍。但同时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我们的论文被引用频率在2000年达到高峰后,最近几年呈现下降的趋势,反映论文质量的重要尺度——单篇论文平均引用次数只有3.01次,居世界第124位[14]。可见,当前琳琅满目的学术成果实际上包含着学术真假难辨,隐含相当部分的泡沫,是一种虚假繁荣。这种盲目的为学术而学术的行为,为追求学术成果数量而导致了学术生态失衡,严重影响学术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良性循环,潜伏着各种学术危机。

三、学术生态的现实超越

在仰望理想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踏实解决眼下学术生态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大学的学术生态的现实不容乐观,在认清学术生态现实状况的基础上,寻找各种应对策略才是重中之重。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超越现实,构建出理想的学术生态,使学术生态健康持续发展。

(一)以学术为中心,倡导为学术而学术的理念

学术是大学安身立命之本,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身份标志。学术具体而言是以高深的知识为内容,同时也这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大学是围绕“知识材料”建构的学术组织,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发现,保存,提炼,传授和应用知识这个组织开展活动的核心内容[15]。以学术为中心的一个重要内容即以追求什么样的知识,是实用知识、还是普遍知识以及自由知识。追寻什么样的知识即接受一种什么样的教育,从而形成不同的学术环境和思想氛围。在纯洁明净的学术环境中大学精神得到弘扬,无论是作为学术的主体教师还是学生,呼吸着自由纯净的空气,受其熏陶,必将得到心灵的宁静。以学术为中心而形成的大学精神,是有生命力的、是永恒的。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中提到,“大学教育有非常实际、真实、充分的目的,不过,这一目的不能与知识本身相分离。知识本身即为目的,这就是人类的心智本性”[16]。学术本身也就是大学的目的,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学术人员不仅获得知识的累积,重要的是独特的思维习惯的形成以及责任意识的建立。因此在学术生态中,坚持真正的为学术而学术,研究真实存在的学术问题才是保证学术可持续发展之根本。第一,倡导为学术而学术,这就要求学术人员要严守学术规范,遵循学术纪律,不断激发学术研究思维,努力提高学术创新能力。第二,在真实学术问题的导向下,学术生态内部要加强制度建设,严格审查学术虚假问题。相关学术管理部门必须尽快制定反对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的法律法规,确保惩治学术腐败有法可依。第三,还要尽快完善学术成果的评价机制,建立评审专家库,实行双盲评审,以保证学术问题的真实性,创造学术研究的真正价值。

(二)加强个体学术修养,坚守大学教师的精神自治

学术人员作为学术生态中的学术主体,必须具备较高的学术修养。学术修养是学术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是提高学术研究能力的有力保证,而学术创新能力却是创造学术新成果,繁荣学术生态的核心驱动力。教师在高校里属于较为固定的群体,他们的学术道德和学术态度对一所高校的学术风气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在高校学术道德建设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的学术道德的形成,离不开个人的自觉[17]。一所具有大师存在的学校所引导的学术道德是高尚的,学术氛围是浓厚的,可见良好个体的学术修养是集体学术道德形成的前提。但是在大学的学术生态现实中,部分学术人员由于学术修养不高,在巨大的现实利益面前脱离了学术轨道,放弃了“学术人”的精神追求,成为了学术生态系统中劣质品、仿冒品的“制造者”。鉴于此,第一,学术人员要有效加强自身的学术自律,坚守学术品格。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学术人员要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承担学术责任,使学术活动达到为全社会谋福利的目的。第二,学术人员要精神自治,守护自身的精神领地。在利益获取与道德沦陷面前,学术人员能够摈弃利益诱惑,成为学术生态系统中的“精神守望者”。“对每个具体的个人来说,其学术操守与道德自律是非常必要的。没有个人的道德自律,任何坚固的城墙都会坍塌”[18]。第三,学术人员要正确定位,理性选择学术目标,自主寻找学术资源,通过有效开展学术活动,不断积聚自身的学术实力。第四,学术人员需要“自我反省”。学术人员也是活生生的人,“人非草木,孰能无过?”不仅需时常反省,及时认识自身的错误,以致不被耀眼的光环所笼罩,而且也需对“他者”的反省。“他者”包括外在的学术繁荣、学术霸权。学者的精神自治是个体学术修养的最佳状态。

(三)净化学术环境,营造和谐的学术生态

学术环境是大学的生命基础,它构成了大学存在的合理条件。大学职能的实现、大学的发展都有赖于这样的学术环境。不同的学术环境对大学的学术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促进高校学术发展和学术人员的发展、促进大学的自身发展,关键是建设一种良好的学术环境[19]。学术环境是大学的土壤或根基,需要得到保护和营造。然而在现实的学术环境中,缺乏合理的学术评价理念是导致学术环境异化与污染的重要原因。为了净化学术环境,必须营造自由的学术生态。第一,淡化学术评价的指标概念。在当前学术环境中,现行的学术评价明显过于强调指标体系,而评价指标体系又过于量化。这是一种粗糙、简单的作法,必须予以革除。评价体制的建立和执行必须坚持公开、公正、透明与民主的原则,坚决杜绝“暗箱操作”。第二,学术评价要注重伦理性。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学术人员的学术体验,及时关注他们的需求,减少不符合实际的规则或要求。往往不合理的规则容易造成不合理的行为,伦理制度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三是学术评价权力下移。从评价机构的构成来说,机构不宜集中到学校,应该以学院为主体;机构成员应由学术领域中的权威专家组成,开展独立的评价活动,对于学术人员的评价过程和结果必须予以公开。四是学术人员在课题申报、职称评定、成果统计时,不得以过于量化的硬性指标进行衡量。此种评价方式容易造成复杂的学术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思维活动数量化,评价活动形式化。对于学术成果的评价应该把重视研究过程与学生和其他研究人员的反应结合起来,不能单一地以学术成果为标准对学术人员进行评价。同时,还应建立相应的监督制度,将学术环境中的内部监督(学术团体)和外部监督(社会监督)结合起来,从而避免学术评价体系的过渡僵化,使评价方式走向多元化,学术环境得到净化。

[1]张启强.学术生态与学术可持续发展[J].科技管理研究,2007(4):110-111.

[2]吴兰平.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学术生态[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6):94-97.

[3]李中赋.关于我国学术生态建设的几点思考[C].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合肥,2007:86-92.

[4]张敏.“学术生态”概念之诠释[J].考试周刊,2011(44):164-166.

[5]荆建华.论大学和谐学术环境的构建[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9):77-81.

[6]韩水法.大学与学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8—39.

[7]王光荣,王端.我国大学学术生态系统的透视[J].教育文化论坛,2011(3):20-24.

[8]唐安奎.论大学学术环境与基层学术人员的成长—学术生态的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2006(4) : 90-93.

[9]杨移贻.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术生态[J].未来与发展,2000(6):55-58.

[10][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39,170.

[11]韩秋莹,牛金成.大学回归育人本真的路径探微[J].现代教育管理,2009(5):8-10.

[12]向燕.从德国古典大学观论我国学术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2011(1):121-122.

[13]范松仁.大学学术不端现象探源[J].大学教育科学,2011(1):11-15.

[14]姜朝晖.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学术生态—基于功利主义的视角[J].江苏高教,2011(4):25-27.

[15]王怀宇.教授群体与研究型大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52.

[16][英]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3.

[17]祝木伟.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的伦理生态诉求[J].江苏高教,2011(4):28-30.

[18]朱新梅.教育腐败与学术腐败及其治理[J].教育发展研究,2004(10):23-26.

[19]戚业国,宋永刚.论大学的学术生态环境建设[J].江苏高教,2004(2):16-18.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学术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