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优质课堂文化的立美育人性品质

2012-04-02 13:44湖北宜都市教学研究室特级教师陈光全
成才 2012年9期
关键词:交响风骨美的

■湖北宜都市教学研究室特级教师陈光全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高琼

现代优质课堂文化的立美育人性品质

■湖北宜都市教学研究室特级教师陈光全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高琼

文化是美的栖居地。世界上各种先进的、优秀的文化,都有美的因素的积淀。诸如我国经典文化中的人性之大美;建筑文化中的古典美、庄严美、恢宏美;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壮美、秀美、奇美;服饰文化中的色彩美、时尚美;书画文化中的结构美、飘逸美、空灵美;民俗文化中的传奇美、机智美……等等。作为社会文化大系统构成部分的课堂文化,亦是美的栖居地。相比其它领域而言,课堂应是最美的世界。

大凡美的东西、美的元素,皆能吸引眼球,浸润心灵,引发人的审美体验,这是各种文化美所具有的共性。课堂文化美除了这种共性外,还有其独特个性。学校是教育场所,课堂是传播文化的领域。课堂文化的美,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而且要与“铸德”、“启智”有机地融合。注重“立美育人”,就是课堂文化美的个性所在。

彰显课堂文化的立美育人性品质,是课堂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所谓“立美”,即创造美。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生活中创造人际关系的和谐美,创造教学系统各要素、各环节的精致美,创造教学语言的沟通美、呼应美和“交响”美。所谓“育人”,是指借助“美”的元素、“美”的影响力、感染力,让师生都浸润在“美”的气息之中,引发审美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效能。

建构优质课堂文化的立美育人性品质,主要包括“教学生态的和谐美”、“教学‘风骨’的精致美”和“教学语言的‘交响’美”等三个维度。

一、教学生态的和谐美

倡导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精粹之一。作为传播文化的课堂,亦应彰显生态和谐之美。

“美的真谛是和谐。”(冰心语)何谓“和谐”?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曾作过解读。他说:“‘谐’,指顺人、事、物本身之自然,不做违背自然之事”;“‘和’,指和人、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不做不和之事。”

着眼于建构和谐的课堂生态,就要营造互信互赖的心理空间,让自由、平等的精神充盈其间。师生应是偕同进入课堂的伙伴,是学习的共同体,因此不存在谁尊谁卑,谁高谁低的地位落差。在这种“绿色生态”盎然的环境中,基于主体人格的等价性,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围绕意义的建构与提升,建立和谐的相互依存,互利共生,圆融互促,彼此双赢的关系。让课堂场域充分张扬认知建构与情意交融,教与学交感互动的诗意之境。彰显和谐之美,是建构优质课堂文化的内涵,是课堂教学立美育人的需要。

教学生态和谐美不仅表现在人际互动、心灵对话的课堂中,师生彼此的心灵相互敞开,共同发现美丽,共同创造奇迹,感受到更多的平等和愉悦,还体现在教师对弱势学生的呵护和关爱上,因为生活在“绿色生态”环境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应享有尊严和学习的快乐。这种课堂上没有被遗忘的角落,不存在谁被忽视,谁被冷落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弱势学生,不仅不会被边缘化,反而更多地沐浴在爱的暖流中。这是教学生态和谐美中最动人的景色,也是优质课堂文化所要营造的风景。

二、教学“风骨”的精致美

“风”,指教学的外在形式;“骨”,指教学的内在品质。“风骨”是对教学外在形式和内在气质完美统一的一种隐喻。

所谓“精”,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乃“完善,最好”之意;“致”即细致。“精致”与“庞杂”、“粗糙”是绝然对立的。教学“风骨”的精致美,旨在象征教学的目标与手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等教学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与各个环节都很完美。展开来说,教学“风骨”的精致美,可细分为如下八个方面。

1.把握学情精准

从坚守“以学定教”、“教服务于学”的理念考量,教学精致美的首要标尺,不是教师“教”得如何精彩,而是学生“学”得精彩,教师提供服务的精彩。据此,唯有精准地洞悉学情,教师才能把握教学起点,激活、调动并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唯有精准地把握学情,教师才能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有效的、最佳的“脚手架”,引领学生实现知识和德性的建构,使之最优地达成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精当

“精当”,即“精确恰当”。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教学的精致美,表现在教学目标的精当,有三层含义。其一,针对性强。教学目标的设定,既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又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了两者的完美统一。其二,教学目标不空泛,不偏失。教学所设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维目标,相互依托,融为一体,具体表现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素以及过程与方法目标要素都寄寓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中。其三,课时教学目标,体现了与同一单元相关课题教学目标的相互联系,相互衔接以及所应承担的任务,体现了教学价值追求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有机统一。

3.教学内容精粹

“精粹”,就是“精炼纯粹”。教学内容的精粹,与教学内容的庞杂、“拖泥带水”相对立,与教学内容的“单薄”、“肤浅”迥然不同。

讲求教学“风骨”的精致美,必须对教学内容加工、重组、使之具有“精粹”的特征。首先,教材是教学的文本资源,教师要深入钻研,挖掘以提取文本中的精华;其次,要围绕最佳地实现教学目标,善于将教材文本内容与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重组、整合,藉此提升教学内容的价值蕴涵,使教学内容更契合学生的经验,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最后,注重教学内容的活化,善于将静态的知识,转变为“有血有肉”的具有生命形态的知识。具体可通过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融通,知识与生活世界中相关事件的联结等办法使知识的呈现得以“活化”。如此,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就会彰显生命的光彩,跳动生命的音符,这是追求教学内容精粹不可或缺的一招。

4.教学过程精到

“精到”,是指“精细周到”(《现代汉语词典》)。教学“风骨”的精致美,表现在教学过程的精到上,主要有三大看点。

其一,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保持一定的张力。一方面,教学过程表现为严谨有序,一层一层推进的特点;另一方面,教师又善于捕捉课堂中的偶发因素以及师生、生生在对话交流、思想碰撞中“冒”出来的属于预设外的问题,从而演绎精彩的生成。

其二,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学生学,服务学生学的特点,展现了变革学习方式所带来的课堂新风景。学生或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主,或主要采用合作学习、体验学习方式,或解决问题式学习、反思学习……等等。无论采用何种学习方式,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教学过程的主人。

其三,教学过程除了外在的形态外,其内隐部分则是学生的“思维意识流”。课堂如果没有学生的深度思考和思维的推进,没有学生思想火花的迸发,教学过程就会显得“苍白”、“肤浅”。这样的教学过程只是走走过场,如“过眼云烟”,不会在学生心灵中留下什么痕迹。

讲求教学过程的“精到”,最根本的就是启动、激活、优化学生的思维过程,包括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以及多种思维方式的相互协同,从而催生学生精彩观念的产生,这是追求教学过程“精到”的核心所在。

5.教学技术精妙

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并精妙运用,这是彰显教学“风骨”精致美的有效手段。

教学技术运用的精妙,体现在教师善于借助视频、白板、多媒体等辅助手段对有关的知识点,对一个大系统中各相关因素的关联,对事物发展的因果联系,进行形象化、动态化地演绎、展示,对受时空所限不可及的特大宏观世界或特小微观世界,进行放大、缩微、分解、聚焦、透视,或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或化大为小、化小为大、或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从而使认识对象瞬间进入学生的视线,变得活龙活现,真真切切。如此,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洞察力、思维直觉力和心灵感悟力,这就是教学技术精妙所带来的教学效应。

6.学习评价精巧

学习评价是教学实施不可或缺的要素。学习评价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可分离,应相互匹配。一方面,学习评价要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得到来自教师学习评价的指引。据此,彰显教学“风骨”的精致美,一定要讲求学习评价的精巧。

学习评价怎样才“精巧”?怎样才能获得“四两拨千斤”的效应呢?要点有三:①教师要善于借助评价,肯定、表彰、激励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进步,以强固他们的学习成就感;②教师要做到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善于借助评价,适时地点明、校正学生学习中的不足和缺失;并用关注的眼神,期待的语言加以表达,以强固他们的学习信心;③教师要善于借助评价,交给学生深化思考,另辟蹊径,拓宽视野的钥匙,以引领他们创新学习,不断实现自我超越。总之,学习评价的“精巧”,表现在教师善于把评价变成对学生学习的呼应,变成对学生学习的帮助,变成对学生学习的引领,变成为学生学习提供新的动力源。

7.教学成果精美

教学“风骨”的精致美,表现其教学成果具有赏心悦目的特征。金银玉器等物质产品,因为其精美,令人爱不释手。优质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精神产品,其精美性表现在营造了美的境界,展示了美的教学风采,演绎了美的教学情韵。当你有幸作为观察者进入到这样的课堂,你就会情不自禁地感慨:“太美了!看这样的课,真是一种享受。”优质课堂教学的精美还表现在独一无二。因为教学内容有着具体的规定性,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教学时空的境遇有别,再加上教师临场发挥等因素的作用,每一节具有审美价值的课,都表现出了独特性,几乎不可复制,不可“克隆”,不可“拷贝”!

8.教学效益精彩

教学“风骨”的精致美,聚焦在教学效益上:一是学生学得精彩。主要表现是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动心,学得动情,学得有法,学得快乐。二是基于学生成长意义上的精彩。学生在学习中动脑与动手相匹配,感性与理性相沟通,认知与情意相结合,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增长,德性与智慧的提升。置身于这样的课堂文化氛围,你一定能感受到学生生命的拔节生长,一定能洞察到学生实现自我超越留下的精彩足印。三是基于教师彰显生命意义的精彩。师与生,相依相伴,相互激励,共同成长。教师在课堂生活中,为了学生的发展,释放了激情,贡献了知识、智慧和心血,而结为“共同体”的学生则学得精彩,实现了最佳发展。正是在师生这种良性互动中,教师彰显了生命的光彩,体验到了自己劳动的意义,感受到了职业生活的甜美和幸福。

三、教学语言的“交响”美

“交响”,实指乐团中不同管弦乐器演奏的由不同声音组构的和声。教学语言的“交响”,是对课堂中兼容不同声音的隐喻。

按照新课改的生态理念与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学不能由教师“独奏式”地表演,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学生不能沦为失语的观众;恰恰相反学生应是舞台中的主角。一节课所演绎的“活剧”,师生都应是“乐手”。只有当课堂有了老师和学生的“和声”,那就美了;如果课堂能够兼容不同的声音,通过师生、生生话语,思想观点的交流、碰撞能够引发学生精彩观念的脱颖而出,那就更美了。

彰显教学语言的交响美,是课堂文化重建要解决的新课题。教学语言的交响美如何建构呢?

(一)教师要做课堂中美的语言示范者和引领者

教师是语言艺术家。课堂中教师做美的语言示范者和引领者,至少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其一,要善于运用文明礼貌语和清晰甜美的普通话进行示范。其二,要善于采用形象性、情感性、哲理性、幽默性语言进行示范。所谓形象性,是指运用语言摹形描状,绘声绘色,善于勾勒出真切逼真的情境。所谓情感性,是指语言的传情感人。所谓哲理性,是指教学语言精炼、隽永、意味深长。所谓“幽默性”,是指语言的睿智特征,其言语或委婉诙谐,或奇妙有趣,让人在忍俊不禁的笑声中,领略到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其三,善于借助呼应性语言,引领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交流和意义建构。教师讲求语言的呼应性,其实质就是引领学生更好地展示、表现自我,实现更好的发展。

(二)激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精彩的观念

美国功勋教师德·鲍拉说:“‘教’主要的在于‘听’,‘学’重要的在于‘说’。”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总是怯于表达,当教师请他发言时,或沉默不语,或用“我不知道”四个字加以搪塞。如果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失语,怎么能奏响教学语言的“和声”?又怎么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呢?为了建构教学语言的“交响美”,教师要营造充满爱的人际氛围,提供更多的时空和机遇,善于采用设疑、激将、请教、咨询、商讨等多种方式,助推学生敞开心胸,发出自己的声音,激励他们表达精彩的观念。

(三)师生协同,演绎教学语言的“交响”美

教师与学生组构成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借助语言这个工具,实现“知识、信息、思想”的交换互动、分享与融通,不仅有效地实现了学生的发展,同时教师也学到了新的东西,感受到了事业成功的自豪。现代优质课堂文化在语言审美上所表现的特点就是教师的语言美,学生的语言也美,美美与共,师生共同演绎教学语言“交响”美的乐章。

“课堂是平台,课程是曲谱,教学是歌。”优质课堂文化应当奏响什么样的歌呢?要奏响高扬教学生态和谐美的歌,教学“风骨”精致美的歌,教学语言“交响”美的歌!

责任编辑 廖林

猜你喜欢
交响风骨美的
研以一文章,读出千风骨
风骨傲然 英雄当时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西安鼓乐亟待“交响”
直言才见真风骨
血性理性 铿锵交响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词人的风骨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