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观赏植物学”教学改革初探

2012-04-02 13:41:24王燕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2年6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植物专业

王燕

(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随着全社会生态意识的加强,人们普遍意识到了观赏植物不仅具有基本的美化和观赏功能,而且具有环境资源价值,如改善小气候、保持水土、降低噪音、吸收和分解有害气体等。文章结合“观赏植物学”的教学特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背景以及自身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环境艺术类专业开设好该课程,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观赏植物学”的重要性

(一)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观赏植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园林专业、城市规划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环境艺术设计类学科等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以其丰富和完善的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环艺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讲授观赏植物的形态特征、分类方法,为学生识别植物、应用植物奠定基础,也为学生继续学习“园林规划设计”“环境小品与设施设计”“室内设计”等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以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每年向社会输送一批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人才。植物是大自然生态环境的主体,是园林中唯一有生命的要素,是改善景观环境必不可少的材料和手段。无论哪种类型的景观设计都离不开园林植物。室内植物可以净化室内空气,改善小气候,组织和引导室内空间,创造优美的室内环境,还有益于人们的心理生理健康,是室内环境改造的关键因素,是联系室内空间和室外景观的一个桥梁[1]。因此迫切需要培养具有牢固、扎实的观赏植物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专业人才,其中包括科学求实、创新严谨的景观设计人才,以及在掌握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室内设计人才,为适应现代设计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2]。同时,由于学生在本课程中掌握了相应的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实践技能,因此就业渠道较广,许多学生考取了农林院校植物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提高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

(二)思想文化内涵教育的需要

本课程授课过程中不仅教授观赏植物识别和应用知识,而且可以发掘隐藏在观赏植物背后的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如源远流长的中国花文化。同时专业教材中还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在专业教学中应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文化内涵教育,使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通过向学生介绍我国的种质资源等植物知识,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到花卉市场及花卉基地参观实习,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转变观念,增强自信心,体验到自身对社会的价值[3]。也能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刻苦学习,增强自身素质,才能为将来走向社会成就事业打好基础。同时,植物特有的“花格”魅力,如“岁寒三友”松、竹、梅,“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等,还能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勉励。因此本课程不仅是一门自然科学,而且含有很深的人文思想内涵。

二、“观赏植物学”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教学内容和教材选用

根据培养计划的安排,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关于植物学类的课程仅“观赏植物学”一门,要求学生在32课时内掌握一定区域范围内常见的园林树木与花卉的形态特征、系统分类、生物学习性、生态学习性、地理分布、观赏特征和园林用途等。由于其描述性强、涉及的植物种类多、名词术语多、需要记忆的内容多,教材也多是针对农、林类院校的特点编写,书中有大量的专业词汇术语,加之学生没有系统的植物学知识基础,一般情况下,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记住这么多观赏植物的名字、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即使名字记住了,对于相近的观赏植物,也会经常混淆。同时随着人们经济生活及园艺育种水平的提高,观赏植物新种类、新品种层出不穷,观赏植物的数量不断增加,无疑加大了信息量。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不知道重点所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感到有些吃力。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招收的学生多是艺术类考生,他们大都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对事物形象的把握能力较强。对所学课程中技能型、直观性强的学习内容感兴趣,在创造力、灵感、直觉以及图解表达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对理论学习和需要大量记忆的内容经常兴趣不大[2]。在“观赏植物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个别学生对该课程的定位理解存在偏差。有些学生认为环艺设计只要学好美术和电脑设计软件就可以了,这些花花草草与设计的关系不大。有的学生把设计与植物完全分隔开来,认为园林植物的学习是浪费时间,植物造景是园艺师要做的事情,与自己无关。从平时的作业训练中也不难看出这个问题,有的学生一味追求造型和图纸表现的完美,植物元素只是作为设计可有可无的点缀,在对所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园林用途毫无概念的情况下,生搬硬套,随意搭配,完全忽视了植物要素对整体设计方案的作用,其结果就是所设计的景观根本无法在现实中应用,只是纸上谈兵。

(三)专业设置对课程的影响

在没有明确划分园林设计专业和室内设计专业的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般分为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两个方向,学生既要学习园林景观的专业课程又要学习室内设计的专业课程,因此对于一些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如“观赏植物学”“人体工程学”等的重视度往往不够,其结果是基础课程的课时被缩减或没有专门的实习实训基地,课堂教学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缺少实践环节和学生的参与认知过程,考核内容也简单单一,学生无法真正掌握本课程的精髓和实质性内容。

三、“观赏植物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

(一)调整课程教学体系,修改大纲和教学内容

应对“观赏植物学”的教学体系进行优化调整。修订和调整课程教学大纲,促进教学内容的完善和更新,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根据“观赏植物学”内容多、学时少的特点,在理论教学中,不仅要合理安排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还要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际,不拘泥于教材内容,讲授中采取少而精的原则,在有限的学时内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针对教学中专业术语多的特点,总论部分重点讲解被子植物分类学主要形态学术语等基础理论知识,为各论中的科、属、种三个分类等级下的主要观赏植物的识别和认知打下基础。各论部分重点讲授观赏和应用性强的代表植物种类,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重要观赏植物的系统分类学关系、形态特征、生态学和生物学习性、主要繁殖方式、园林用途等。讲授过程中同时应指出应掌握的程度,这样使学生面对课堂所涉及到的数百种观赏植物能够有的放矢,逐步培养学生学习本课程的自信心[4]。课程开设时间的安排要考虑该课程的专业性和植物的季节性,就常州地区的气候特点来说,该课程安排在每学年的第二学期较为合理。

(二)重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掌握扎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教学既是课程自身的需要,也是社会实践的需要。目前专业培养计划中还没有安排专门的课内实践学时,实践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进度计划表中,因此系部和学生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植物是活的有机体,具有季相和生长周期的变化。整个生命周期会经历抽枝、展叶、开花、结果等重要的生理过程,通过实物的观察,更容易使学生加深对观赏植物典型特征的理解,学生的植物识别过程更直观、全面[1]。学生能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对现实景观中植物配置和应用案例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对所掌握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完成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倘一味进行多媒体理论教学,即使通过不同的图片来展示叶片、花、果实、种子,学生的认识也只会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而且由于拍摄角度和方法的不同,图片上的植物和实物必定存在差别,同样的植物也许换张图片或换个角度还是无法识别。因此应规划好课程课时的分配,在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中,既应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连续性,也应注意其独立性,在保障理论教学合理课时的基础上充分重视实践教学。

(三)改进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形式

为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方式,采取提问、自问的互动授课方式,注重与学生的交流,积极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每一章为学生留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问题,如讲到梅花时,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收集与梅花相关的诗句,这样,既强化了植物知识的学习,又能使学生了解更多跟梅有关的花文化信息;不仅注重观赏植物单科知识的传授,同时突出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植物与设计专业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对这些学科在环境艺术设计实践中如何运用等知识的传授,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也加深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和认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遵循植物认知的规律,始终把学生的接受能力放在首位。以逐步提高学生的接受和应用能力为出发点,确定“先易后难,自主学习” 的操作模式。“先易后难”,就是教学首先从最容易识别的株形、花、叶、果等具象项目开始,让学生先认识一定数量的植物并对观赏植物学习产生兴趣;然后通过形态观察、生物特性描述等项目,使学生掌握分类学基础知识和园林植物的形态特征;再通过“园林树木物候期观察”等项目,使学生掌握园林树木的生态特性和生活习性;最后通过“城市绿地植物调查”“观赏植物的选择和配置”等较复杂的项目,让学生达到“会用”的教学目标[5]。“自主学习”,就是要改变以往“要我学”的被动模式,而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模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围绕课堂教学中所设计的目标任务,充分利用课内外时间和校内外实习基地丰富的植物资源,以小组为基本教学单位,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让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独立开展调查认知工作,在认识、思考和行动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勤于思考、敢于探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咨询和监督的作用。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高效愉悦地完成相关的学习和实践内容。

(四)完善课程考核办法

考核是反映教师教学效果和检验学生学习收获的一种手段。以往的考核方法是统一命题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植物应用方面的文章,其结果往往是学生随便从网上下载,应付交差了事,达不到检验学生学习收获的目的。因此需要改革考试方法和内容,将课程成绩分为理论课成绩和实践成绩两部分,成绩比例各占50%。原来的考核方式作为理论考核部分,实践成绩满分100分,由3部分组成:

(1)观赏植物现场形态识别和鉴定(40分);

(2)撰写实践报告(50分);

(3)出勤率、实习纪律(10分)。

四、结语

“观赏植物学”是城市规划、环境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应用性,其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专业人才。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从调整课程教学体系、优化课程教学方法、丰富和完善教学和考核内容几个方面探讨了“观赏植物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期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弥补“观赏植物学”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培养的学生更能适应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雁冰.《园林植物》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管理,2011(11):3-4.

[2]李雅娜,朱永莉.应用型园林本科专业观赏植物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1 330 -11 331,11 334.

[3]张艳红.观赏植物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初探[EB/OL].(2008-11-27).http://lwlm.com/jiaoyulilun/200811/204534.htm.

[4]祝朋芳,毛洪玉,李智辉,等.农业院校观赏植物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588-590.

[5]崔向东,郭国友,刘辉芳.高职《园林树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2010(8):53-57.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植物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花月夜》
中国宝玉石(2020年4期)2020-09-23 07:45:56
《星.云.海》
中国宝玉石(2020年4期)2020-09-23 07:45:56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人间(2015年17期)2015-12-30 03:40:57
植物罢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