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文化建设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2012-04-02 13:41:24熊焱生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2年6期
关键词:师生大学政治

熊焱生

(常州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江苏 常州 21300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文化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作为一种育人手段,文化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工作范式。因此,从文化的视角来审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现状,以文化的方式来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难题,以大学文化建设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是当前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着力点。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文化自觉

十七届六中全会认为,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这昭示着一种强烈的文化自觉。刘云山认为,“所谓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可以说,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

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文化机构,大学的文化自觉表现在对文化的本质、发展规律和大学的文化职责的一种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认识,是对大学文化建设全面、系统、长远的考虑。文化自觉是当今世界共同的时代要求。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阵地,大学具有与生俱来、更为独特、影响更为深远的引领文化的社会功能。在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在文化大繁荣、大交融、大激荡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手段以及以德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直面文化困境,加速文化觉醒,增强文化自觉,寻求文化突破,增强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创新,切实增强时代感和实效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文化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文化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文化困境,概括起来,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日趋式微

在今天的大学校园中,普遍地存在着民族文化的失根现象。在如今的高校,走上讲台的“80后”教师和走进课堂的“90后”大学生群体当中,很多人对传统文化存在着理解偏差,缺乏体认。而究其实,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恢宏博大的体系,往往精华与糟粕并存,陋劣与优秀纠缠,要吸收、借鉴其精华、优秀,就不能不剔除、针砭相随伴生的糟粕、陋劣。把传统文化视为一团糟粕而全盘否定是一种文化的偏执,不加辨析地把传统文化一概接受下来也是一种文化的偏执。对传统文化的糟粕丧失警觉,势必使其滋生蔓延起来,从而导致民族虚无主义再度复萌,给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带来新的挑战。

(二)多元文化争人夺地

在高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存,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汇,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交织,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交融,以及网络文化、亚文化等文化形态,多姿多彩、共生共存、纷繁错杂、各有所长,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多元文化模式。作为文化前沿阵地,在高校这个文化高地,各种文化思想在此交流交融交汇交锋,文化冲撞、文化冲突也时有发生,使得高校的多元文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多元文化的交流过程,也就是不同文化相互争夺受众和发展空间的过程。多元文化各显神通,用文化吸引青年学生,用文化抢占思想高地,用文化争夺思想阵地。

(三)文化渗透愈演愈烈

作为文化交流传播阵地,大学必然会成为文化开放的前沿。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以政治和军事为强大后盾,以其意识形态和文化力量为开路先锋,对全球民族进行文化上的渗透和控制,极力推行以美国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扩张和文化操控。乔治·坎南曾直言不讳地说:美国没有文化部,中央情报局有责任填补这个空白。为达到目的,“必要的谎言”和欺骗都是允许的。大量事实证明,美国中央情报局并非单纯的情报机构,确切地说是美国的中央宣传部。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冲击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对此,高校要保持应有的警惕。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所依靠的重要力量,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大学生成为西方文化渗透的主要对象。

(四)网络文化大行其道

人类是网络文化的创造者,又是网络文化的享受者。从文化学角度考察,网络文化的鲜明特点是民主性、渗透性、多元性、不可控制性和国际性。裂变式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互联网,使大众化、媒体化、现实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成为现实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日益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生存在日益数字化的社会环境中,网络文化不但创造了一个覆盖全球的“在线空间”,而且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文化生活,重塑人类的生存方式。网民分享着五彩斑斓的精神文化生活,网络文化热点从未间断。可以说,网络文化影响着人类的社会生活,“携带着自己特有的价值和意义渗透到人类活动的每一个场合、角落,并以非常的力量支配着人类的行为和观念。它无所不在,无所不往,万象纷呈,构成人间光怪陆离的迷人现象”。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知识和科技素养的青年群体,更具有文化变革的适应性,最易于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90后”大学生是伴随网络文化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网络文化在他们身上打上了深刻烙印。无需讳言,网络文化盛行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带来了新的挑战。

面对文化困境,需要文化自信。刘云山认为,“所谓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可以说,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奋进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大学文化是高校师生的精神家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勇于担当,面对文化困境,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文化创新

面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困境及其挑战,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一)准确把握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高校的文化觉醒,首先体现在准确把握大学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文化传播行为和文化建设活动。从文化视角来看,大学承担着文化传承、文化传播、文化创新的文化功能。思想政治工作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就是通过文化传承、文化熏陶、文化渗透、文化创新等方式表现出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思想道德规范、社会准则内化为师生的思想品质,外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丰富师生内心,净化师生心灵,陶冶师生性情,激发师生精神,升华师生境界,实现人格的健全、稳定和提升,达到并实现教育的目标。另一方面,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种重要手段和方式。文化建设,相对于传统灌输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更易于让师生接受。这就为我们从文化建设的视角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供了新视野。

(二)明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大学与文化具有天然的联系。袁贵仁指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大学即文化。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文化的灵魂是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高校是文化建设的示范区、先进文化的辐射源,是文化传承、文化选择、文化创新的主阵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用“兴国之魂”教育师生,引领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领师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必须坚持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师生,报效国家、奉献社会、服务人民;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师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以大学文化创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

众所周知,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以文化传承为脉络;国家和民族的兴盛,以文化繁荣为支撑;国家和民族的力量,以文化实力为基础;国家和民族的崛起,以文化影响为标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应当成为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真正崛起的标志,应当成为一个国家文化和价值观被世界认可的标志,应当成为一个国家已经形成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标志。因此,大学要做民族文化建设的脊梁骨,做时代文化建设的领跑者。

以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中国传统社会历来重视“和”,形成了一个以“和”为核心理念、以追求和实现“和”为价值目标的文化观念体系。比如,孔子主张“和为贵”,荀子主张“和则生”“和则一”等等,其价值意蕴在于,用“和”的宇宙法则来观照万物,用“和”来规范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把“和”作为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心灵关系的最高原则和根本价值取向。这些传统文化思想,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依然可资借鉴。同时,高校自身积淀的传统文化,更是师生易于接受的文化资源,应结合校情校史教育、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载体等予以传承弘扬。总之,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大学精神建设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杨福家认为:大学文化体现的是一种共性,其核心与灵魂则体现于大学的精神。可以说,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支柱和灵魂,是一所大学长期积淀而成的共同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和行为准则,影响着师生的成长过程和人生轨迹;是一所大学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决定着一所大学的发展与影响力。以大学精神建设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积极开展校本文化建设和教育,增强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要着力推进大学精神的提炼与诠释,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进而推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以创新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大学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使命的社会组织。创新文化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有利于促进与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创新文化的精髓。正如顾秉林所说:是否具有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大学文化,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进一步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一个突出问题。我们要大力建设创新文化,努力造就创新人才。因此,以创新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要体现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时代精神,体现在有针对性和重实效性上,体现在灵活性和多样化上,体现在有说服力和吸引力上。

以大众文化建设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市场经济的繁荣和现代传媒的发展,造就了当代大众文化的快餐化、时尚化、网络化和娱乐化。文化娱乐化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师生尤其是大学生,是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网络文化的 “粉丝”。因此,在文化娱乐化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突破传统模式,运用流行文化、大众文化、网络文化的形式和元素开展工作,让师生在娱乐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总之,以文化建设为着力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增强其时代性、创新性和实效性,增强其说服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对于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等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卫华.大学校园文化创新应是大学人自觉的文化选择[J].理论前沿,2009(5):19-21.

[2]张晓林.在现代化进程中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J].学习时报,2009-07-27(6).

[3]徐建军,胡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文化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5-8.

[4]姚福.深刻认识互联网舆论传播的特点[N/OL].(2012-07-2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7/20/c_123436984.htm.

[5]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上)[J].红旗文稿,2010(15):4-8.

[6]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下)[J].红旗文稿,2010(17):4-9.

[7]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 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4-5.

[8]刘奔.应正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面临的威胁[J].环球视野,2006(7):14-17.

[9]司马云杰.文化价值哲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10]胡显章.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22-24.

[11]陆岩.文化传承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12-16.

[1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2-08-2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25/c_122197737.htm.

[13]郭明俊.传统文化中“和”的价值意蕴[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3-57.

猜你喜欢
师生大学政治
“留白”是个大学问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