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市场经济与精神文化的关系

2012-04-02 05:01赵桂英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市场经济精神经济

赵桂英

(大庆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黑龙江 大庆 163712)

文化是有力量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精神文化的存在对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力,没有了精神文化的创建,人类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就如同存在一张白纸上,没有色彩也没有了意义,人类社会也就失去了前进发展的动力。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

“文化淬炼时代精神,文化凝聚奋斗力量,文化引领风气之先。”[1]为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中,文化建设须臾不可或缺。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从事物质文化生产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意识形态。是人类各种意识观念形态的集合。”[2]“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的核心载体,是物质文化基础上衍生出的独具特征的人类共有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集合,包括文化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念、文化理想、行为准则等,这是人类新精神观、价值观、道德观生成延续的主要途径和来源。”[2]

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精神文化包含并体现为仁民爱物、修己安人、义以为上、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等基本精神和价值判断。从现代文化发展历程而言,则表现为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科学精神、民主思想等最为基本的价值观念。建国以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集体主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色彩的,充分显示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等人文意识的精神因素不断增强,成为重要的凝聚力量和激励因素。但近些年来,伴随着物质文明的日益发达,出现了价值理想日渐衰落的事实,这不得不使人思考:经济本身如果没有精神文化的内涵和支撑,它和动物维持生存的本能活动有何差异?

市场经济是具有双重效应的资源配置方式,它为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短时间内快速改善人民生活等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如果驾驭不当,它又会把人类搭建起来的文明践踏成碎片,这已被西方经济发展的事实所证明。为此,我国力主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高扬人文精神的大旗,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为了全体中国人的现代化,以避免重蹈西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覆辙。

一、起步阶段的市场经济必然会衍生出负面影响

如果仅从经济谈经济,单就发展论发展,起步阶段的市场经济就是片面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发展史也已经证明,没有精神文化引领的市场经济对整个社会系统都发生着巨大的双重作用和负面影响,且每时每刻都不停歇。就其负面影响来看,大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货币拜物教”是市场经济的天然伴生物。由于市场经济主要是由经济主体追逐自身经济利益的内在机制来加以驱动的,在市场范围内,所有生产要素的流动都通过货币充当媒介,货币—金钱是支配一切的魔棒,仿佛它们本身就是一切,因此必然诱导人们追逐金钱,从而产生“货币拜物教”。

2.“腐败现象滋生”是利益机制强化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并制约和改变其存在方式与发展方向。市场经济的利益实现机制改变了传统的利益分配格局,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情感、思想等;价值规律、求利机制易越出经济领域,影响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此时如果法律不完善,国家的政治权力就会直接或间接地介入市场,成为特殊商品,必然出现权钱交易等以权谋私之类的腐败现象。

3.“极端个人主义”是落后意识腐蚀的衍生品。市场的缺陷以及由此滋生的不良思想对社会意识形态造成相当严重的腐蚀。在市场上,“盈利就是一切,赚钱胜过一切,有钱就有一切”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一旦绝对化,越出了市场的狭小天地,推而广之,必然成为诱发拜金主义、唯利是图、贪图享乐等恶欲丛生的催化剂。

综上所述,每一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经济观念、经营哲学、管理思想等精神文化因素共存。经济的发展确需一种精神文化来牵引和推动,且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经济领域一些不健康的因素及其伴生物。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一开始就面临着国际化的形势和趋势,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社会意识必然要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甚至冲击,市场机制这只“无形之手”正在改变着我们赖以生存的“有形世界”,其历史作用和促进力量是不可抗拒的。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必须追寻历史,放眼世界,面对现实去寻找遏制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精神文化和文化底蕴,从规范人的高度来改变其反作用力的方向,使市场经济向为人民服务、使人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二、发展过程的市场经济欠缺健康的精神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由于种种历史因素,中国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了“物质丰富,精神贫困”的现象,归结起来原因如下:

1.古代中国追义逐利的思想,扭曲了人们的义利观,形成了畸形的文化精神。儒家思想始终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要求舍利取义才是君子所为,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以致发展成为“存天理,灭人欲”。把利从人们的灵魂中清除殆尽,以致一段时间以来百姓谈利色变,未受教育处于“劳力者”的社会地位,只能受制于“劳心者”,因此,尽管义高于利,但由于利不能足,义便无所求,最后只能培养出循规蹈矩的愚民,而没有形成利于经济发展的文化精神产生的土壤和生存的领地。

2.近现代中国救国救民的运动,搁置了人们的义利观,形成了反叛传统的文化精神。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救亡图存成了民族大义,无义以无法言利,学校“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百姓“安不稳生存的基业”,争民族大利,反抗旧文化,追求民主科学成为奋斗的目标,在团结一致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集体主义人生观渐渐形成,然“破”多“立”少,无暇顾及重建的工作,新的真正个人合理利益的思想的形成还欠缺条件。

3.动乱中的国家“斗私批修”,剥夺了人们追求合理利益的思考,形成了“唯书、唯上”的文化现象。十年“文革”,不仅进行了彻底的思想洗礼,也清除了人们逐利的想法,使传统的牺牲个人服从天命的思想与教条化了的集体主义结合得“天衣无缝”,几乎不曾停顿地强化着整个国家的清教色彩,防止人民被“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毒害”,于是人们刚从封建的枷锁下被解放出来,未来得及为自己的合理利益做点打算时又被“狠斗私字一闪念”“教育”一番,最终形成了唯马首是瞻的“无我”的文化现象。

4.开放的中国由于思想解放,使人们在正视利益后的补偿心理作用下,见利忘义时有出现,形成了“道德滑坡”的反文化现象。经济的发展应该引起思想文化的变迁,由于其作用是双向的,因此这种变迁在没有来得及正确引导的背景下亦可能走向它的反面,阻碍经济的发展。中国经历了战争、动乱,使人们的正当利益一再地被剥夺,当有一天发现这一切错不在己时,缺乏真正文化定位的主体便会在当然的社会补偿心理作用下“大捞一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所谓“世风日下”这种似乎危言耸听的现状。

因此,进行文化定位,弘扬传承优秀精神文化显得尤为必要。

三、发达时期的市场经济内蕴丰富的精神文化

经济的发展总是以利益为指针,而利益并非人的唯一追求。人有对超越利益的精神境界的向往和求索的倾向。当人们仅仅向利益行进的时候,人只是“经济的人”,往往会因失去自我而困惑、苦闷和彷徨,所以,驱动逐利的动机必须是向上的、高尚的甚至是伟大的,这就是经济的灵魂——精神文化或文化底蕴,这就是从“经济的人”向“文化的人”转化的必然结果。

在人类历史中,市场经济是以资本主义形式首先出现的。马克思·韦伯认为,新教伦理在形成资本主义伦理价值体系方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即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韦伯看来,加尔文教教义提倡每一个信徒加入一个特定的劳动领域,在其中完成终身劳动的使命。该教认为:“人们根本无法得知自己最终能否在彼岸世界得救,但只要信仰上帝,他就应该用自己的劳动来创造财富,以便增加上帝的荣耀。”[3]“通过正当手段获得财富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是必须的。积累财富并不是坏事,只是为了享乐而囤积、挥霍财富才是罪恶的。”[4]

当然,韦伯的思想有失偏颇。事实上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人文精神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甚至可以说在某种条件下起着重要或根本的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明四大文明古国等文明世界中出现过的商业资本、金融资本、掠夺性资本和投机性资本,最后只能沿着掠夺投机—暴发挥霍—衰亡崩溃的路线走下去的原因,因为在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恰恰缺乏一种精神动因的正确引导:经济生活的正当原则和节俭自律的精神。诚然,我们并不否认如中华民族有勤俭的传统美德,但这类思想并未过滤成为经济准则。

从马克思·韦伯理论我们得到如下启示:经济活动如果不灌注一种理性精神、文化价值或者说经济活动如果缺乏精神动因和文化规范,那么就容易变成一种纯物质利益的冲动和暴发挥霍。今天,我们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更不能缺少精神文化的定位与推动作用。而我们所进行的社会、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恰恰也是在倡导并力行一种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精神文化。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健康的精神文化

中国历经几千年的精神塑造,形成了“使人不成其为人”(马克思语)的扭曲的人,成为无独立人格的、无全面发展的工具,即把人的物质性排除掉的“异化”的人。所以,一旦经济回归,人就容易丧失精神家园,“穷得只配谈钱”的悲哀笼罩着今天部分人的心灵。时代的发展已经到了唤回文化精神、重建灵魂家园的时候了。为此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来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使人成为真正的人而努力,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强化哲学的文化、生活和先导意识。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其使命就在于呼唤文化精神,传承精神文化。为此一是要强化哲学的文化意识。哲学就其本性来说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素养,是对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的总称。它总是力求从常规中解放出来,深挖隐藏在人们观念背后的文化意识,并以一种新的、前所未有的视角去观察问题,提出疑虑,提供思路,以达更高的境界。二是要强化哲学的生活意识,现实的哲学必须面向生活,研究现实的矛盾,追寻新经验、新发现,发掘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新形态。三是强化哲学的先导意识。着重其在方法论方面,给人们提供认识论的武器,发挥其超前意识,通过对时代矛盾的深层次把握,为人们预测社会发展的趋势。为此要以通俗化形式大力普及推广哲学知识,强化哲学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哲学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2.厘清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基础,经济利益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政治是保障,是为了维持人们的利益不受损害并保持其增长趋势的必要手段。这就要求在搞好市场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尤其要灌输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文化,以保证经济沿着我们既定的方向前进。这既是理论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常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实际上就是把物质与精神的东西割裂开来。文明的划分只是理论研究和语言表述的需要,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纯物质或纯精神的过程,无所谓轻重之分。另外,即使重视精神文明的地方,大多也仅停留于外在性即表现形式上,而对其内在性即其蕴含和体现的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的研究还不够;再者重倡导轻深究,以致在实践中屡犯错误,常陷困惑。

3.用精神文化约束市场机制的缺陷。倡导文化理念,树立文化新风,优化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实属必需和必要。文化,作为人类掌握世界的独特方式和社会存在的复合条件,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和根本途径,又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支撑性力量。优秀的文化不仅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能有效抑制经济活动中的消极因素及负面影响。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我们必须建设十分精深、活跃向上、富有智慧、具有创建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塑造顽强进取、创新创优、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以此来遏制市场机制的缺陷,抑制副作用的产生。当前要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并广泛吸收和大胆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使之相得益彰,共同铸成中华民族的文化长城。

4.立足现实、确立原则,落实措施。弘扬、灌注精神文化必须注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果脱离当代中国的实际,就会偏离民族精神发展的正道;如果离开社会实践,人文精神的树立、文化精神的弘扬都只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如果没有崇高信仰和社会理想,则不会有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因此,要立足当代中国的现实,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现实的中国,多种文化并存,传统文化良莠共存,混淆延续;西方文化鱼目混珠,泥沙俱下;形成的新观念成为人们的前进动力,而一些陈规陋习又死灰复燃,成为前行障碍。总之,新旧杂陈,成为目前中国社会的一大特征。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崛起,必然伴随着文化上的崛起。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面临着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巨大挑战。”[5]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继续前行,是我们时代的政治主题和价值理想。今天,我们呼唤并重建民族文化精神,不是回首过去“寻找失落的世界”,也不是面向“蔚蓝色”构筑乌托邦之梦,而是立足当代中国,汲取本土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为我所用,大胆创新转化,以为新精神文化的养料。更为重要的是要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把已经产生并将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新文化精神予以提炼升华,使其成为新时代文化精神的骨架,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N/OL]. 新京报电子版. [2011-10-22(B01)]. www.bjnews.com.cn.

[2] 精神文化.百度百科[OB/OL].[2012-04-12] http://baike.baidu.com/view/1607912.htm

[3]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170.

[4] 孟宪忠.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战略[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154.

[5] 刘汉俊.文化的力量[OB/OL].[2012-04-25] http://theory.people.com.cn/GB/12584151.html

猜你喜欢
市场经济精神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