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 武 蒋盛楠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1)
《白山司志》系清嘉庆年间由右江道思恩府白山土巡检司王言纪监修、朱锦修纂,于道光十年 (1830年)付梓而成。这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部由土官亲自主持编纂、全面记载一个土巡检司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珍稀历史文献。该书不仅是研究白山土巡检司世袭统治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而且对研究明清时期中国土巡检司治理模式亦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成为研究壮族土司制度乃至中国土司制度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在土司资料系统中实属罕见。惜迄今学界对《白山司志》之专门整理与研究成果甚稀,①有关《白山司志》的研究成果,目前仅见三项:(1)欧薇薇《〈白山司志〉略述》,载《广西地方志》,1998年第4期;(2)韦爱英《〈白山司志〉壮语语料考释》,载《广西地方志》2006年4期;(3)肖霞《〈白山司志〉校注》(未刊稿),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此与该志之价值及地位极不相称。本文拟从文献学角度对《白山司志》的编纂背景及其版本收藏情况略加叙述,意欲使其文献史料价值得以深度揭示与彰显,此既利于古文献的保存与传布,亦为后世学者从事广西地方民族史及至中国土司制度研究提供可靠资料,为历史文献学者从事地方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提供必要的门径与章法。
《白山司志》系清王言纪监修、朱锦纂。王言纪 (1767—1833),字肯堂,号笏仙,壮族,白山司人,世袭白山司巡检。清嘉庆丁巳年 (1797年),从征西隆苗民聚众起事,叙功晋州同衔。在任期间,善于学习汉文化,文字修养颇佳,“说礼敦诗,风流倜傥,教黔黎惟勤耕凿,训子弟不外诗书。”[1]王言纪多才多艺,不仅是《白山司志》的监修和主创人员,同时还是一位诗人,司志中收录其诗词和散文甚多。朱锦,字心池,湖南芷江人,曾任太平府凭祥州判、《广西通志》(嘉庆)分纂。嘉庆五年 (1800年)初,应白山司官王言纪之邀抵白山司,主持《白山司志》之修纂工作。
《白山司志》始修于嘉庆五年 (1800年),历11个月书成,未梓。延至道光八年(1828年)王言纪续修增补嘉道间事迹后,于道光十年 (1830年)由广西蒋氏存远堂镌版印行。这是一部专记白山司域统治状况的地方志书。全书共分十八卷,合卷首一卷,凡十九卷。其叙事始自北宋皇祐四年 (1052年),终于道光八年 (1828年)。开卷列有李彦章序、熊如洵序、王言纪序、修志衔名、目录,首1卷有《通志白山司舆图》、《白山司十六城头捴舆图》、《附司下段六城头舆图》、《丹良上段十城头舆图》、《司境山图》、《司境水图》、《白山司署图》、《土城图》等图8幅,另附凡例19则。卷一至卷十八为该志正文部分,含世系、建置、疆域、山川、关梁、水利、田赋、祠庙、风俗、物产、人物列传、烈女、塚墓、土兵、禨祥、前事、诏令、杂记凡18目,详叙白山司建制沿革、世系流传、疆域界限、山川关隘、水利设施、田赋数额、祠庙信仰、风俗方言、土特产品、土兵制度、朝廷诏令、地方文告、人物事迹等诸方面内容,涵盖白山司自明嘉靖七年 (1528年)至清道光初年间三百多年史事,成为研究白山土巡检司统治状况的第一手资料。该书体例完整,内容宏富,叙事精赅,“不仅开创广西纂修土司司所志的先河,而且还是一部采摭丰富、资料翔实的土司司所志善本。”[2](P65)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土司志书,成为研究壮族土司制度不可或缺的珍贵史料,更是一部对研究中国西南边疆土巡检司乃至中国土巡检司统治及至明清地方社会管理极具重要标本价值的珍稀历史文献,因而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意义。
《白山司志》从嘉庆五年 (1800年)开始编修,历11月书成后并未刊印,中经王言纪等人增补嘉道年间事迹后,终于道光十年 (1830年)付梓。前后三十年间,一直得以修改、补充与完善,此与《大清一统志》、嘉庆《广西通志》的编修以及广西区域完备的行政区划制度和地方文人的积极参与密不可分。
(一)《大清一统志》的编修对《白山司志》编纂的影响。康熙初年,始修《大清一统志》,此即清封建统治者“大一统”思想之重要体现。由于封建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倡导,加之因编修一统志的需要,遂致地方志编修在各省、府、州、县蔚然成风。直至乾嘉时期,《大清一统志》仍在不断修辑和完善。在《大清一统志》三次编修的过程中,“为编纂《一统志》而下发的修志诏书以及省发的修志檄文不下数十次”,[3](P69)可以想象,在清政府如此强烈的号召之下,各级地方政府修志的热情定是空前高涨。特别是开始于嘉庆六年(1801年)的第三次《大清一统志》修辑,“诏修《一统志》,征天下省、府、州、县志,及近年增旧更制各条目。”[4]由于官府的征召,大量的地方志因此被征召选入,可以这样说,此次《一统志》的编修直接助推了《白山司志》的编纂,正是在此种时代洪流的感召下,在全国修志热潮的鼓舞下,《白山司志》得以开始编修,进而得以续补增删,并最终得以编定成书。
(二)嘉庆《广西通志》的编修对《白山司志》编纂的影响。嘉庆四年 (1799年),谢启昆奉命巡抚广西。谢启昆 (1737—1802),字蕴山,号苏潭,江西南康人。乾隆庚辰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既而充国史馆纂修,日讲起居注官。出为镇江府知府,调扬州府,因事革职,发军台。旋开复,署安徽宁国府,擢江南河库道、浙江按察使、山西布政使,转浙江布政使。仁宗亲政,简任广西巡抚,凡三载。谢启昆到任后不久,即于嘉庆五年正月十六日设通志局于桂林秀峰书院,开始编修《广西通志》。为此,他积极开展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敦促广西各府州县积极上呈地方志和档册,以供编纂《通志》之用,“至《文载》及各旧志、府县志,类多冗鄙,今皆删润过半,而仍著原书之名,著所本也。”[5]毋论各府州县志质量如何,但谢氏此种积极搜集资料之思想与做法足值肯定。按司志序云:时“白山故无志,档册复残缺不全,一时捃摭无所出,且惧且惭,无已,掇拾旧《通志》、《郡志》所载上之,然简陋甚矣。”[6]面对如此前无可参、后无继续之势,巡检王言纪“商之族人,质诸有道,谋纂辑司志,”[6]更是延请《广西通志》的分纂人员朱锦与他一起商定,最终促成《白山司志》的编修。值得指出的是,《广西通志》最终成书计二百八十卷,显微阐幽,搜罗博洽,自问世以来,备受赞誉。或谓之“载录详明,体例雅饬”[7];或谓之“断制谨严”,“体例最善,不冒史裁,遂为二百余年来官书创体”[8];或谓之“体例精审,征引赅博,为各省志书之冠”[9];或称“其为省志楷模,虽以阮芸台之博通,恪遵不敢稍出入,继此更无论”,“其价值久为学界所公认”[10]。是故,称其为方志善本绝非过誉。缘由乎此,作为《广西通志》分纂者的朱锦的加盟,对于确保《白山司志》的编纂质量与水平极富重要意义。
(三)完备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成为《白山司志》编修的基础。众所周知,行政区划是方志记载的客体,有了完备的地方行政区划,也就有了修撰方志的必要。清代广西共有道、府、县、州、厅、土州、土县、土巡检司等八种行政区划级别,而白山土巡检司属于右江道思恩府管辖,成为土司建置的基本单位。土司制度下,各个土司皆有自己的人口、地盘和武装力量等等,通过编修司志,一方面可以宣示自身的势力范围;另一方面利于了解地情,便于土司的世袭统治。司小而全,完备的地方行政区划是司志记载的客体,从而使得既是司志编修者又是司域实际统治者的巡检王言纪能够更好地界定本区域的范围,了解自己管理区域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从而为其世袭统治服务。由于土司职位采用世袭制,土官世有其土,世统其民,对其行政区域甚为了解,故颇便记述。所以说,清代广西完备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为《白山司志》的编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浓厚的乡邦意识成为《白山司志》编纂的内在驱动力。地方文人和实际管理者自身的使命感、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终使他们积极投身方志编纂事业,意欲凭借方志编纂得以名流千古。王言纪身为白山司土巡检,生于斯,长于斯,有志于修志之心亦莫能外。诚如学者所言:“国史、方志、族谱,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家、家乡、国家三个层级宗族观念在文献领域的反映,是宗族观念在文化建构的不同层级上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依托宗族制度的族谱对方志的编修有着正面的垂范意义。”[11](P23—24)遍观《白山司志》类目设置,其中最有特色之一者当属卷一“世袭”,编纂者用文字叙述和图表展示两种方式,记录了王氏一族的世代传承关系,这就使得司志本身多少带有一些族谱的色彩。在卷十“物产”一目中,编纂者罗列了从谷类到虫类,大大小小,形式多样的白山司域诸种物产,字里行间无不透漏出其强烈的地方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因此,大篇幅地对王氏宗族和地方风俗物产的描述,无不体现出编纂者宣扬宗族的初衷和浓厚的乡邦意识,这不能说不是《白山司志》编纂的原动力之一。
《白山司志》始修于清嘉庆五年 (1800年),历11个月而书成,其时迟迟未加刊印。中经王言纪等人略加续补增订后,于道光十年 (1830年)由广西省存远堂蒋如松将此志付梓,遂有道光十年刻本传世。
从目前我们所掌握的资料线索来看,按《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所载,现存道光刻本《白山司志》仅藏于湖南省图书馆一处,其抄本则收藏于北京、上海、吉林、江苏、湖北、广西等地,包括首都图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民族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桂林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和广西博物馆等处。另查《广西地方史志联合目录》所载,《白山司志》抄本收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桂林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和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处。由此可见,《白山司志》原刻本今仅存湖南一地,而其抄本甚多且流布极广,颇便读者借阅。
综上所述,从主要内容与编纂原因来看,《白山司志》无疑是一部完善而成功的地方志,是研究白山司域不可多得的一部综合性资料书。或曰:地方志者,地方之全史也。因其记载面甚为广博,亦称地方之百科全书。就此而言,《白山司志》堪称白山司域之全史或百科全书。在当下土司制度研究备受学界重视的时代背景下,丰富的志书内容,充分的编修缘由,广泛的传播流布,无疑将使《白山司志》的内容得以不断揭示,价值得以不断呈现,地位得以不断提升,此诚为学界古籍整理与研究之一大福音!
[1](清)王言纪.白山司志:卷1[M],世系.
[2]广西大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广西大百科全书:历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3]巴兆祥.论《大清一统志》的编修对清代地方志的影响 [J].宁夏社会科学,2004,(3).
[4](清)蔡复午.东台县志:唐仲冕序 [M].
[5](清)谢启昆.广西通志:序例 [M].
[6](清)王言纪.白山司志:王言纪序 [M].
[7](清)阮元.重修广东通志序,研经室二集:卷八 [M].四部丛刊本.
[8]马丕瑶.广西通志辑要:序 [M].光绪己丑 (1889年)刻本.
[9]况周颐.香东漫笔:卷2[M].不著版刻,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10]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饮冰室合集:第17册 [M].上海:中华书局,1932.
[11]许建萍.闽东地区旧方志研究 [J].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