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雪琴
(河西学院 教育系,甘肃 张掖 734000)
全语言教育(whole language)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最初是用于美国中小学校教授本民族的语言艺术及其阅读教学,后来逐渐地运用到幼儿教育领域,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中备受欢迎和重视,并逐渐成为西方儿童语言教育界最为重要的一种理论思想。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语言教育思想波及国际学前教育界,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儿童语言教育的改革,对我国的幼儿语言教育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全语言教育的倡导者们重视对全语言概念的诠释,认为要理解全语言的理念,并用其指导本国的教育教学活动,就必须对全语言的概念和含义有正确的理解。
全语言的倡导者之一——美国著名语言教育家古德曼(KGoodman)最早给全语言教育下的定义是:“全语言教育是一种视儿童语言发展和语言学习为整体的思维方式。”[1]诸多幼儿教育研究者在推广全语言教育时均认可了这一观点。
英国学者布朗(Brown)把“全语言教学”描述为合作学习,有学生参与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对学习社团的集中关*,语言的社会性,真实自然环境下的语言使用,以意义为中心的语言学习,整体的、非传统的评估技巧,四种语言技巧的结合。[2]
全语言教育提倡者对全语言的概念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但可以确定的是,全语言教育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新的语言教育观念,一种教育哲学思想。它强调学习者在形式多样的、有目的、有意义、真实的言语实践中,在与他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运用语言来建构语言的知识。全语言教育的关键在于对“全”的理解。首先,全语言是指语言的各个方面的整合,强调语言意义的完整性。意即语言是完整的,不是支离破碎的“技能”。其次,全语言意味着语言学习与学习者生活世界的整合,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中的语言学习。再次,全语言尊重所有语言学习方式,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语言学习方式。
全语言教育思想在教学实践和实际运用中逐渐发展和完善,不断丰富和成熟,其主要理念有以下几点:
全语言教育的倡导者们指出,语言是一个整体,不应当被肢解成语音、词汇、语法、句型,把语言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成分,会使语言丧失其完整性。古德曼认为:“学校把完整的(自然的)语言,拆成抽象而细碎的小片段,认为幼儿学习简单细小的事物会学得比较好。这样的想法,乍看似乎很有道理,于是我们把语言拆成单字、音节及单独的语音。不幸的是,这么一来,我们也同时把语言变成了一些与儿童的需要和经验无关的抽象事物,而忽略了语言最重要的目的——意义的沟通。”[1]因此,语言教学应从整体着手,听、说、读、写应同时教。完整的文章、语言事件中的对话或谈论,才是最起码的,有意义的。当教师关*字、词语、句子时,他们已跳出了完整真实的语言情境,超出了幼儿的语言经验范围。
全语言教育的倡导者们认为,全语言希望学校的语言回归真实世界,将传统的教科书、作业本束之高阁,让儿童通过读写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学习阅读和书写。古德曼指出,有效的语言学习不是“正确的”或者是“标准的”,而是连接个人生活经验和社会的学习。“只有当孩子必须使用语言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学习才有目的,才能发挥功用。”[1]对幼儿来说,只有当语言学习是完整的、真实的、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关的,当语言融合在使用的情境中,使语言能够用来沟通和交流时,这种学习才对他们产生意义,语言对他们来说才会是容易学习的。因此,“教育者要*意引导幼儿在情境中学习语言,脱离了情境的语言对儿童来说是没有意义的”[3]。
从早期语言教育的角度来看,语言既是幼儿学习的对象,也是幼儿学习其他内容的工具。全语言的研究者们吸取了维果茨基的观点,认为人的学习是符号的学习,任何符号系统学习的原理都是相通的,因而建议“将不同的符号系统交叉运用到儿童学习的过程中来”[4]。因此,在语言学习中应运用艺术、戏剧、音乐、舞蹈等手段,或者将语言学习整合到主题单元中来进行,这些主题单元可围绕多领域来选择,如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数学,艺术等等。这种打破学科界限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儿童的语言学习,而且有利于儿童其他相关领域内容的学习。
在全语言教育观念中,教师和儿童是构造愉快学习过程的共同体。全语言的出发点是儿童本位,全语言认为应让儿童拥有学习语言的主动权,教师“不应该对孩子施予修正或严格训练,将他们变成长相、行动和说话等都很像的芭比娃娃。”[5]在传统的语言课堂上,学习者应学习什么,怎样学,何时学都是事先确定好的。在全语言教学课堂上,“儿童在团体间和个体间的互动中学习,小组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自己组成的,所有活动是按照儿童的能力和兴趣由教师和儿童共同选择的”[6]。在教育活动中,儿童和教师是合作学习关系,幼儿教师的责任是为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并在儿童之间营造一个非竞争的学习共同体。
全语言教育虽然没有提出固定的模式和方法,但是这种教育理论思潮的观念和原则却在近年来的幼儿语言教育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对当前我国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全语言教育理念对我国幼儿园语言教育具有如下启示:
全语言认为,幼儿园语言教学应是完整的、全面的。幼儿语言教育的完整目标应该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情感态度、认知和能力的发展。目前我国幼儿园语言教学存在着一些误区,如让幼儿机械地识字,单纯地阅读,片面地将早期阅读与“读写汉字”相等同等现象,这不利于幼儿语言的学习和幼儿的整体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提出,将儿童的早期阅读能力培养已纳入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在重视儿童听、说等口头语言能力培养的同时,要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7]因此,幼儿园语言教育既要引导幼儿学习口头语言,也要学习书面语言;既要幼儿理解和运用日常生活用语,也要引导幼儿学习文学语言,而且应是听、说、读、写各方面的学习。
全语言教育强调将读写建立在幼儿的语言基础和个人经验之上,主张教学要贴近幼儿,贴近幼儿的学习基础和背景知识,教师和儿童应共同参与语言活动。幼儿教师要重视为幼儿提供能动脑、动口、动手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材料,创造条件,使幼儿成为主动的语言学习者;教师以主题整合各领域学习内容,让幼儿在学习各领域知识的同时发展语言能力,即将语言的学习融合在各领域学习之中;教师要重视通过日常生活和游戏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幼儿与教师、同伴交往。
进行幼儿园语言教学应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包括正规的语言教学活动、非正规的语言教学活动(在游戏活动、户外活动中进行的语言活动)、随机的语言活动(随时、随地的语言教育活动)。其中语言游戏活动是比较重要的语言教育活动类型。全语言重视幼儿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在真实的读写实践中学习语言,而游戏对幼儿来说是最有意义的、最真实的实践。幼儿在游戏中与同伴接触和交往,产生语言交往的迫切要求,提高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游戏中又常有新的情景和新的需要,从而锻炼和丰富了幼儿的创造性语言。
全语言认为,语言能力培养并非只有在语言领域中可以进行,其他领域也可以对幼儿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幼儿园语言活动应*重在其他各领域中对幼儿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幼儿教师应充分挖掘各领域活动中有利于语言教育的因素,在设计和组织各领域教育活动时,把语言教学与其他诸如社会、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整合起来,以跨学科的方式,以某一主题为单位,把听说读写与各学科统整起来实施综合性教学。
总之,由于全语言本身的理念符合语言学习自身的规律,符合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和特点,必将对我国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有越来越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Goodman K. What’s Whole in Whole Language[M].Portsmouth,NH:Heinemann,1986.
[2] Brown,H.Douglas.Teather by Principles:An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adagogy[M].NJ:Prentice Hall Regents,practice Hall INC,1994.
[3] 王萍.英美全语言教学理念及实践对我国幼儿园语言教学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4).
[4] Angela L. Carrasquillo Whole Nation Language Instruction for Limited- English- Proficient Students [M]. Whole Language and the Bilingual Learner,1993.
[5] Ken Goodman.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M].中国台北:信谊基金出版社,1998.
[6] 陈德云.整体语言教学:将语言学习放归真实环境[J].上海教育科研,2003(4).
[7]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