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词“横竖”的词汇化历程及现状考察

2012-04-02 07:20徐晓蕾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反义现代汉语副词

徐晓蕾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一、副词“横竖”

复合词“横竖”是近代汉语中的一个新词,它由表反义关系的形容词“横”和“竖”通过连用而逐步凝固为一个词。笔者认为,“横竖”词汇化后主要有两种用法,即时间副词和语气副词。作为时间副词的“横竖”表示“或早或晚、迟早”的意思;充当语气副词的“横竖”表达肯定的语气,细加分析又有两种意思,一种是表示“不管怎样、无论如何”,另一种是表示肯定,相当于“反正”。例如:

(1)你娘儿们先不必着急问,横竖不出三日,一定叫你们见着十三妹,如何?(清《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

(2)宝玉道:“横竖慢慢的自然明白了。”(清《红楼梦》第八十六回)

(3)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狂人日记》)

(4)“我不知道。横竖汽车站不远,我们撞去看。有缘,便搭了去;倘要下午开,我们再去。”(丰子恺《华瞻的日记》)

例(1)、(2)中的“横竖”是时间副词,表“或早或晚、迟早”之义,细加分析,语义上是有所区别的,例(1)中的“横竖”泛指“临近的某个时间点”,例(2)中的“横竖”是“早晚、迟早”的意思。例(3)、(4)中“横竖”都是语气副词,前者表示“不管怎样、无论如何”,后者表示肯定,相当于“反正”。

《现代汉语词典》(下文简称《现代》)列“横竖”条,对它的解释是:“反正(表肯定)。‘他~要来的,不必着急。’”[1]《当代汉语词典》(下文简称《当代》)列“横竖”条,解释如下“[副]表示肯定,相当于‘反正’。‘他~住在这里,我们就在大门口等他好了。’”[2]《应用汉语词典》(下文简称《应用》)对“横竖”条的解释是:“[副][口]表示在任何情况下都一样;不管怎样、无论如何;相当于‘反正’。‘我~要进城,这封信就让我带去吧。’|‘~时间来得及,我们再坐一会。’”[3]《现代汉语八百词》(后文简称《八百词》)没有列“横竖”条。

由此可见,前三部词典都只认为“横竖”是语气副词,而且都只解说了它的一个义项(《应用》虽然指出“表示在任何情况下都一样;不管怎样,无论如何;相当于‘反正’”,但所谓“表示在任何情况下都一样”与所谓“不管怎样,无论如何”实际上是一个意思,无需分列)。我们认为,上述词典的编者对“横竖”的解释并不完备,都忽略了“横竖”作为时间副词的这一用法。由上文所列举的例证材料看,“横竖”可以用作时间副词。这样的用例不只是出现在近代文学作品中,在现代人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仍可见到很多。如:

(5)“好罢,我不勉强你泄露你的秘密,横竖不久我会知道的。”(丁西林《妙峰山》第二幕)

(6)我似乎并不同意我自己的这种固执,只是我无法克服它:洵美的“你先去了南洋再说,横竖散文七辑出了可寄给你的”也不能稍转移我的意念。(来自语料库在线现代汉语语料库检索)

(7)不过,这不是说,我们可以让大众白昼去做梦,不必唤起他们来看现实,横竖现实有一天会打碎幻梦的。(来自语料库在线现代汉语语料库检索)

复合词“横竖”词汇化后确实有时间副词和语气副词这两种用法,虽然时间副词的使用频率远远低于语气副词的使用频率,但是不能因此而将时间副词的用法排除在外。上文所列的《现代》、《当代》、《应用》三部词典应将“时间副词”这一用法收入进去。“横竖”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词汇化过程,它已是一个很稳固的词了,作为影响深刻的《八百词》更应将它作为一词条收入进去。

二、词汇化历程

“横”与“竖”是汉语中较早产生的两个词,但最初两者多分开使用,以对举形式出现的较多,“横竖”连用到中古才出现。

(一)六朝时期

从检索到的语料看,“横竖”连用最早出现在六朝时期,此时,对举形式远远多于连用形式。

(8)引叶成帏,即树为柱;后砌危横,崖阶斜竖。(《全梁文》)

(9)青草既分于星芒,烈火复成于珠佩,或横牵竖掣,或浓点轻拂,或将放而更留,或因挑而还置。(《全梁文》)

例(8)中“横”、“竖”异文对举,例(9)为同文对举,都表示空间意义的“横的”、“竖的”。

(10)非竞小山,宁论大庾;岂学土龙,讵须石鼓。緅色斜临,霞文横竖。(南朝梁简文帝《明月山铭》)

例(10)是“横竖”连用的最早用例,表示“纵横交错”的意义,此时已不是“横的”、“竖的”意义简单地相加,而是复合为一个形容词,表示一个整体的新的意义,可是又与“横”、“竖”的本义有一定的语义联系,这也表明“横竖”开始词汇化①了。

(二)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横竖”连用用例增多,大多用于禅宗语录中。同时,对举形式也大量存在,总体上说,对举形式多于连用形式。

(11)对云:“是什摩问和尚。”¤云:“问有横竖,是你因什摩与摩道,学人不会。”(五代《祖堂集》卷六)

(12)遂乃揭却一幕,捉得知更官健,横驰竖拽,到王陵面前。(《敦煌变文选》汉将王陵变)

(13)问:“古人道:‘横说竖说,犹木知有向上一关捩子。’如何是向上一关捩子?”(五代《祖堂集》卷十三)

(14)告众曰:“南风吹来,饮¤¤底。任你横来竖来,十字纵横,也不怕你?”(五代《祖堂集》卷十九)

例(11)中“横竖”是形容词“横”与“竖”的结合。《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对“横竖”解释如下:“即横与竖。与‘纵横’同义。有二义:(一)以次第谓竖,不依次第谓横。(二)以宣于时间谓竖,宣于空间谓横。”例(11)中“横竖”的意义是“横与竖”,是“横”义与“竖”义的加和,因此“横竖”应判定为词组。

(三)北宋、南宋时期

北宋、南宋时期,“横”、“竖”对举形式用例更多,基本上都用于禅宗佛典及宋儒语录中。例如:

(15)盖自说,则横说竖说皆可,论难着便说不行。(北宋《朱子语类》)

(16)今时兄弟只管横喝竖喝。及至穷著并无言说。(南宋《古尊宿语录》)

(17)曰:“劫火洞然,又作麽生?”师曰:“横出竖没。”(南宋《五灯会元》)

(18)把崇天普地,层胸荡出,横今竖古,信手拈来。(宋《全宋词》)

(19)今人不曾识得他本意,便要横三竖四说,都无归着。(北宋《朱子语类》)

(20)他当初只是平说,横看也好,竖看也好。(北宋《朱子语类》)

考察语料,我们发现这时期“横”、“竖”的对举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类:

1.横A竖A(A为动词)例:横看竖看、横说竖说、横喝竖喝、横咬竖咬等。

2.横A竖B(A、B为具有反义关系的动词)例:横出竖没、横眠竖卧、横眠竖坐等。

3.横C竖D(C、D为数词,一般为数词“三”、“四”)例:横三竖四。

4.“横”、“竖”分别处于两个分句的开头。例:横看也好,竖看也好;横说也如此,竖说也如此;横也是者个汉,竖也是者个汉。

以上四种对举形式中的“横”、“竖”也不是用其本义,而是通过认知将反义语素结合起来理解为“遍指”、“统括”意义(如第三类),从而又引申为“随便怎样都,无论如何”的“任指”[4]意义(如第一、二、四类)。笔者认为,这几种形式的对举为副词“横竖”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语义条件。

(四)元明清时期

至元代,出现了副词“横竖”,但用例较少,一直到清代才见大量使用,形容词“横竖”在此时已完全虚化为副词,作为形容词和形容词性词组的“横竖”很少见,而“横”、“竖”对举形式也明显减少,副词“横竖”占绝对的优势。

(21)我如今到元帅府,则说是我射死了耶律万户来。横竖我的面皮比他大些,这功劳都是我的。(《全元曲》)

(22)横竖不远,只在这座山上,我们寻寻去来。(明《西游记》第八十六回)

(23)玉堂道:“我管什么‘三思’、‘四思’,横竖我不上开封府去。”(清《七侠五义》第五十七回)

(24)恳求官人刽子手,四针缝上头,你们给我买一口薄木的棺材,横竖不要多花银钱。(清《三侠剑》第三回)

(25)贝夫人怒道:“我不管他犯的是什么案情,横竖是冤枉的就是了。”(清《九尾鱼》第五十一回)

(26)舅太太道:“不劳费心,我女孩儿的事,我自己早都弄妥当了,临期横竖误不了。”(清《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四回)

(27)探春笑道:“不相干,横竖咱们不认真喝酒就罢了。”(清《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28)贾大爷道:“横竖几天就有实缺,等到有了缺,还怕出不起利钱吗?”(清《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五回)

(29)人活百岁,横竖要死,这口气没了,听不见看不见也就罢了。(清《红楼梦》第三十六回)

从“横竖”连用到形容词“横竖”,再到形容词“横竖”虚化为副词“横竖”,这是一个开始词汇化并且词汇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

通过考察语料,我们发现语气副词“横竖”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时间副词“横竖”的使用频率,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时间副词“横竖”的用法。

三、词汇化的机制和原因

探析“横竖”词汇化的机制和原因,主要从语音、语义、认知和语体四个方面着手。

(一)语音方面

“横”、“竖”是两个单音节词,两者可以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双音节音步。从历史上看,只有双音的句法单位才有可能词汇化。当“横竖”组合成一个双音节结构,才有了词汇化的可能。形容词“横竖”,是一个双音节词,表“纵横交错”之义,这表明开始词汇化了。

(二)语义方面

“横”与“竖”是两个表示相反意义的语素,它们的上位概念是相同的,都表示空间范畴。“认知上或概念上相接近的实体,其语言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也相接近,就是说,概念之间的距离跟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相对应”[5]。所以,同属空间范畴的“横”和“竖”可以直接并列组合起来而不需要形式标志,即组合为“横竖”,而不是“横和竖”。而且历史证明,通过反义语素的并用可以产生“遍指”或“统括”的语法意义。如西周时代,“小大政”、“小大事”、“小大德”中的“小大”指各种类型的,有“统括”的意义。又如《国语》中的反义复合词“左右”用作君主僚臣或尊者近侍之称,也有“统括”的意义。“横竖”并用后表示空间范围的极大,与上举“小大”、“左右”一样,有“遍指”、“统括”的意义。

(三)认知方面

“一般词汇化都是两个分立成分在线性顺序上贴近,虽然两个分立成分可以不在句法上发生关系,不构成一对直接成分(如跨层结构的词汇化),但一般应在表层语音结构中彼此相邻。”[6]37可见,高频率的两个成分的连用是词汇化的基本条件。但两宋时期,“横”、“竖”连用的频率远远低于对举的频率,那么大量的对举形式的“横”、“竖”是怎么发展到元代出现的副词“横竖”的呢?笔者认为这与人类的认知有关,主要有心理组块、隐喻和转喻的机制这两个方面。

1.心理组块

两宋时期,“横”、“竖”反义对举,虽然没有处于临近的线性顺序的位置上,但人们在认知上是把它们联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的。如上文所举的例子,“横看竖看”可以理解为“横竖看”,即“无论怎么看”。“横说竖说”可以理解为“横竖说”,即“无论怎么说”。“横出竖没”可以理解为“横竖出没”,即“无论怎么出没”。“横眠竖卧”可以理解为“横竖眠卧”,即“无论怎么眠卧”。“横看也好,竖看也好”其实就是“横看竖看”,进一步理解为“横竖看”,“横说也如此,竖说也如此”其实就是“横说竖说”,进一步理解为“横竖说”。这个认知上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心理上的组块[6]44过程。此时,“横竖”表达“无论怎样”的意思,作状语,修饰后面接的动词,这为副词“横竖”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句法位置。

2.隐喻和转喻的机制

隐喻是基于概念结构的相似性从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投射。转喻是基于相关性从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渡。形容词“横竖”有“纵横交错”的意义,表空间范围的极大。通过空间范围投射到时间范围上,从而隐喻引申为表“或早或晚,迟早”意义的时间副词“横竖”。形容词“横竖”通过反义词素的叠加,表示“遍指”、“统括”的意义,又进一步转喻引申为表“任何情况下都,无论如何”这种“任指”意义的语气副词“横竖”。

(四)语体方面

“横竖”的同义词是“纵横”,“纵横”在近代汉语中也常用。例如:

(30)非不寻方肘后,求疗秦中,其奈二竖纵横,难为面传,三彭勇跃,不受筋悬。(唐《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31)任你横来竖来,十字纵横,也不怕你。(五代《祖堂集》卷十九)

为什么“横竖”虚化为副词,而“纵横”却没有呢?这应该与语法化的择一原则[7]有关。语法化过程中,某种语法意义往往可以用两种以上的形式表达,但为了经济性,一般只选用其中一种形式作为该语法意义的常用形式。由于表“任指”意义的反义并列复合词是用来强调说话时主观态度立场的,其语法化的择一原则就倾向于口语。“横竖”很早就是口语形式,而“纵横”是书面语形式,因此“横竖”虚化为副词而“纵横”没有。还有一点,“纵横” 不符合人类认知的规律,人们的认知一般是先横向的再纵向的,“横竖”符合这一认知规律,而“纵横”不符合这一认知规律。

(五)其他原因

其他结构形式相似的反义并列复合词也影响了“横竖”的词汇化,如“好歹”、“早晚”、“反正”等。根据“形式相似,意义相近”的象似原则,语言使用者从“横竖”与“好歹”、“早晚”、“反正”的结构形式的相似类推出它们在语义上的某种联系,促进了“横竖”的词汇化进程。

四、对副词“横竖”现状的考察

“横竖”词汇化后其功能和意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功能上看,它由名词词组转变为形容词再转变为副词;从意义上看,它的语义不再是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一定的词汇化机制的作用下变得越来越虚。

从检索到的语料来看,“横竖”是一个口语性极强的复合词,多出现在白话文献当中,主要是在对话或思考的情形中。我们知道,这种对话或思考的语境通常表明说话者或思考者的立场、态度和感情,因此,副词“横竖”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

从副词“横竖”的发展过程来看,它的主观性[8]在逐步增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出现的语言环境发生变化;二是句法位置变得更加灵活。

(一)语言环境的变化

“横竖”能出现在已然句中,表达对已然事实的认定和强调。例如:

(32)“横竖事已如此,也不想他甚么好处,我且乐我的再说。”(清《官场现形记》第十三回)

(33)宝玉笑道:“好一幅‘冬闺集艳图’!可惜我迟来了一步。横竖这屋子比各屋子暖,这椅子坐着并不冷。”(清《红楼梦》第五十二回)

(34)大门口,一个好心的工作人员拦住他,说:“你怎么这样老实,这里横竖都已乱掉了,到底什么东西认得是谁的,没有人搞得清楚,大家都是瞎领的……”(北大CCL现代汉语语料库)

(35)她翻来覆去想不起汤阿英要和她谈些啥,横竖答应了,只好带只耳朵来听听。(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例(32)~(35)中的“横竖”都强调、突出已经存在的事实,此时,“横竖”突出的是说话者基于客观事实所表现出的主观态度,虽然带有主观色彩,但语义焦点仍在对客观已然事实的认定上。

当“横竖”用于未然句时,其主观程度大大加深,表明是说话者对未发生事情的主观认定和评价。由于句子所叙述的事实在当下并没有形成,说话者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增强,“横竖”不再是对客观事实的认定,而是对说话者主观意志的强调。例如:

(36)“你这个老东西横竖要倒霉。”(清《三剑侠》第五回)

(37)他嫂子笑道:“你跟我来,到那里我告诉你,横竖有好话儿。”(清《红楼梦》第四十六回)

(38)5月19日,地球将与哈雷彗星相撞。他对自己的计算确信无疑。横竖都是死,在劫难逃了。(北大CCL现代汉语语料库)

(39)“我看总有一天会晓得的,横竖又有把戏给我们看了……”(北大CCL现代汉语语料库)

例(36)~(39)都是强调说话者对未发生事情的肯定的猜测,主观色彩很强。

还有,从副词“横竖”对语境的依赖程度来看,我们也可以发现其主观性不断增强。先看以下四个例句:

(40)王夫人道:“什么依不依,横竖一个人的主意定了,那也扭不过来的……”(清《红楼梦》第一一八回)

(41)“不管他是咖啡还是吗啡,横竖是外国来的就是了。”(清《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

(42)她不是嫌这个太木讷,就是嫌那个太轻浮,横竖看不上,统统拒之门外。(北大CCL现代汉语语料库)

(43)最后,我心一横,突围是死,不突围亦是死,横竖是死干脆拼死向外突吧,死了也能落个国民党“忠臣”的名声。(北大CCL现代汉语语料库)

例(40)~(43)中“横竖”前面都有分句表达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两种情况,不管选哪一方面,都不会改变下文的结果。再看四个例句:

(44)宝玉道:“横竖我不出门,又不带冠子勒子,不过打几根散辫子就完了。”(清《红楼梦》第二十一回)

(45)贾大少爷道:“横竖你替我把银子预备现成就是了,还有别的主意么。”(清《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五回)

(46)这个事解老汉挂在心上,到家跟老伴一商量,老伴说:“横竖要办,还要好好办。” (北大CCL现代汉语语料库)

(47)雅赫雅笑道:“横竖还有表嫂替他做媒。”(张爱玲《连环套》)

这四个例句中,“横竖”前已没有表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分句,在缺乏这种语境的情况下,仍可以表达“不管怎样”的意义。这表明,副词“横竖”对语境的依赖性减弱,其主观性加强。

(二)句法位置的变化

再从句法位置上看“横竖”的主观性问题。在副词“横竖”产生之初,主要用在主语后面,强调句子的述题。例如:

(48)你们给我买一口薄木的棺材,横竖不要多花银钱。(清《三侠剑》第三回)

(49)你老人家要有事,只管去,家里横竖有人照应。(清《侠女奇缘》第十五回)

例(48)中的“横竖”前的主语承前省略了,应是“你们”。例(49)“横竖”前的主语为“家里”。

后来,“横竖”不仅可以出现在主语后修饰述题,还常常出现在主语前修饰整个命题。例如:

(50)横竖我家是北门的首富,有的是用不完的钱。(北大CCL现代汉语语料库)

(51)“……横竖我们半辈子已经过去了,说也是白说。”(张爱玲《金锁记》)

我们知道,“语言成分在语符序列中的位置与语言成分的主观程度有密切的关系。通常主观性强的成分处于句子的外围,主观性弱的成分处于句子的内层。”[9]由上面例句看,“横竖”由修饰述题发展到修饰整个命题,由处于句子的内层发展到处于句子的外层,正反映了其主观性在不断加深。

注释:

① 本文的“词汇化”是指从非词到词的演变过程。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增补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当代汉语词典》编委会.当代汉语词典[K].北京:中华书局,2009.

[3]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应用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82.

[5]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4.

[6]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37.

[7]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4):19.

[8]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268.

[9]史金生.语气副词的范围、类别和共现顺序[J].中国语文,2003(1):27.

猜你喜欢
反义现代汉语副词
认识反义词
反义疑问句小练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这山望着那山高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副词和副词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