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经济扶贫与精神扶志的有效整合

2012-04-02 07:20杜珊珊李丹虹屠晓梅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助学贫困生困难

杜珊珊,李丹虹,屠晓梅

(常州工学院延陵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扩招和收费制度实施以来,目前在全国高校中存在着一批因家庭贫困而无法交清学费及满足社会所公认的生活基本需求的在校大学生。党和政府对经济困难大学生(以下简称贫困生)非常关怀,高校则承担着对贫困生教育、管理、培养成才的重大责任,因此,怎样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指导,是目前值得高校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在贫困生的背后,是一个个困难家庭,困难的原因和程度是各式各样的:家住经济欠发达地区,双亲务农收入低;多子女家庭,且子女均在上学,收入不足以支付学费;家庭残缺不全,经济来源少;家庭中有重病患者,医药费用开销大;家庭所在地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城镇中因企业效益差等原因导致经济困难的职工家庭等等。据相关调查,目前这样的学生约占高校学生总人数的20%,可以说是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他们暂时没有能力脱贫,如果因经济困难不能顺利完成学业,由此引发的系列问题必将影响社会的稳定。

一、目前助学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助学工作成效

目前,从党中央到各级政府以及各高校都非常重视贫困生这一群体。各高等院校已经逐步建立了一套以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生活补助金、减免学费和“绿色通道”为主体的贫困生资助体系。笔者所在的常州工学院每年除通过“缓交、资助、贷款”等多种形式资助贫困生外,还投入了大量精力积极拓展助学渠道,努力扩大受助学生比例,从制度上解决贫困生求学问题,已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政策的要求,为积极落实助学贷款相关政策,学院专门成立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担任组长,工作小组挂靠学生工作处。后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学院出台了实施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系列文件,并设立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近年来,我院已逐步形成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勤工助学等为辅的资助政策体系,帮助贫困生解决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等问题。

(二)存在问题

由于现行制度体系的不完善,及贫困生数量逐年递增,目前助学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1)过分重视贫困生“物质需求”,忽视“精神需求”。贫困生作为经济上的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同时还面临着因经济贫困而引发的种种如心理、精神及社会关系的“弱势”问题。但实际情况是,不论社会还是学校,大多只关注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却对其心理、精神的上的“贫困”重视不够。(2)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目前的扶贫助困工作主要以给予性资助为主,而对贫困生的自我发展教育明显不足。(3)重视落实贫困生应享受的各项扶助政策,对其应承担义务的教育明显不足。有些贫困生把享受资助当作理所当然,一边拿着助学金,一边吃喝挥霍,甚至违规违纪,完全忽视了自己的义务所在。这样也削弱了帮困育人工作的道德内涵和价值取向。(4)对贫困生资助的同时,不少高校对资助的事件及金额一般都采取了宣传的方式给予报道,使贫困生虽然得到了经济上的资助,但在精神上、心理上遭受煎熬,反而加重了原本已形成的自卑情绪。这样,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违背了资助育人的初衷。(5)由于国家扶助的力度有限,社会捐助的资金也不足,助学的渠道还不够宽,同时又由于各项政策都有其对人数比例的限制,因此,目前的各项助学政策还无法满足全部贫困生的需求。

二、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高校育人新格局建设的必要性及举措

(一)必要性

对于一名贫困大学生来说,贫困是暂时的,许多同学都能正视这一点,敢于克服困难,磨练自我。但是,目前这一群体中的有些人却在心理上、思想上、能力上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其健康发展,甚至会造成不良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阻碍其成长成才,因此,对贫困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他们先在精神上脱贫,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也就是要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即在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同时,切实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经济困难,做好帮困育人工作[1]。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应运而生的,其主要目的在于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筹措学习经费的渠道。缺钱借钱,借钱还钱,大学生凭自己的信用向银行申请贷款并逐步归还本息,从而实现完成学业的愿望。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少数贫困生不守信用,有些获得助学贷款的毕业生不能较好地履行合同按时还贷,特别是有少数毕业生恶意拖欠贷款。他们的行为不仅使自己的信用缺失,而且影响了自己将来的金融信用,还使国家贷款风险增大,从而影响银行和学校持续开展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因此加强贫困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增强他们的诚信意识,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情操非常必要,只有培养学生“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诚信立身”的品格,才能在帮困助学的同时达到育人的良好效果。

贫困生是通过国家助学金以及社会各界的爱心资助才能顺利完成学业的,是社会爱心的直接受益者,他们应该比其他人更懂得爱心捐助对其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性。但目前受助学生中有少数人将其视为理所当然,甚至产生了“等、拿、靠”的依赖心理。虽然社会的爱心捐助不图回报,但受助者不应该将接受爱心捐助视为理所当然,要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高校要引导教育贫困生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懂得回报社会,把自身成长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回报社会的过程中体会自我价值。

(二)具体举措

1.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

近年来,由于政府、社会和学校对贫困生的重视和关心,贫困生得到的经济支持力度很大,各类奖学金和助学金使许多学生都很羡慕,这就滋长了部分贫困学生的“争贫”思想。有个别学生经济上虽不算困难,但仅用一张困难证明就使自己的生活得到改善。因此,高校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一定的程序,对贫困生的经济困难状况做相对比较客观的认定,同时利用一定的舆论监督手段倡导贫困生勤俭节约,自立、自强。家庭经济困难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所以对贫困生的确认还应分阶段进行并定期跟踪。同时还应建立健全贫困生档案,保证各项助困工作的针对性。

2.开展教育活动,实现“帮困”与“立志成才”同步发展

(1)高校辅导员应经常与贫困生沟通,召开“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贫困生座谈会,把握其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切实解决其学习、生活中的困难,鼓励贫困生以积极的心态正视经济困难的现状,领悟古语中的“贫而无谄”、“贫而无怨”、“贫不可期”、“贫不足羞”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物质上的贫穷只是暂时的,只有精神上的贫困和知识上的贫困才可怕,要看到贫困的另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贫困是另一种财富,正如香港著名实业家李嘉诚先生所说“千金难买幼时难”,经过艰苦环境的摔打之后就能够战胜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贫困,要珍惜这一段贫困生活为自己带来的励志体验和精神财富。

(2)在贫困生中积极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树立助困育人的理念。学校要想方设法为贫困生设立爱心岗位,拓展大学生勤工助学渠道,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要引导教育贫困生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懂得回报社会、奉献爱心的道理,使贫困生把自己的受助与对社会的回报结合起来,把自身成长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感恩是一种责任,亦是一种意识。

(3)学校各级党团组织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励志”活动。通过一些成功事例激励贫困学生,使他们认识到贫困将是一笔财富,它能培养人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练人的意志,从而使自己能正确对待贫困并战胜贫困。可以让一些通过国家资助、自身努力拼搏而成功成才的典型代表作面对面的演讲,以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只要努力,精神不贫困,塑造自己的阳光心志,就一定能战胜经济困难,成功成才。

(4)培养贫困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协作能力,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张扬个性,积极采取自助与资助相结合的模式解决自己的贫困问题。通过小组学习、社团活动、课题研究等多种途径以及社会实践活动,让受助学生参加公益活动,通过社团吸纳贫困生,鼓励贫困生与其他同学一样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文体与管理活动。

3.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生诚信教育

(1)以新生入学为契机,开展诚信教育第一课。在军训期间组织新生学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了解贷款、还款的要求及流程,并借此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邀请银行专职人员来校开展征信活动,对学生进行信用咨询、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咨询、诚信讲座,让新生尤其是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新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2)将诚信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深化诚信教育内涵;学校思想政治教学部应把诚信教育列入教学大纲,利用课堂平台,组织学生学习诚信知识,开设主题座谈会,让同学们谈感受、讲体会,加深他们对诚信的理解,提高其对诚信的认识。

(3)建立诚信约束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在大学生中建立诚信档案,对大学生的诚信度进行记录和评价,并作为学生在校期间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可告知学生,在他们毕业时,在校期间的诚信记录将放入档案一并交由用人单位,将学生的诚信记录延伸。组织有助学贷款的毕业生签订“还款承诺书”,让学生毕业后仍把“诚信”二字牢记在心。

除此之外,高校辅导员应该广泛动员一些对学生有直接影响力的群体对贷款学生的诚信行为进行监督。比如:在学生贷款后,在给“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中,告知其孩子在校办理助学贷款的具体情况,同时协助教育按时还息,及时还贷。

在弱化舆论宣传的同时,资助工作应细致入微,应创造一个更加有利的、宽松的资助环境,使资助工作能够像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地滋润贫困学子的心田,同时使他们坚强地、健康地成长起来。

4.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高校要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把“让每一个学生都成才”的全员育人目标融入到学校的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中,营造健康和谐、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校园文化环境,创造好学上进、追求真理的文化氛围,充分利用校内媒体的作用使贫困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利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打造心育平台,开辟专为贫困生“心理脱贫”的专栏,做好心理咨询与服务工作。让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心态得到调整,形成乐观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同时,学校可通过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刻苦学习,带动校园的学风建设;通过提倡经济困难学生勤俭节约的风尚,端正广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让经济困难学生特有的文化反过来影响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2]。

三、结语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助学工作关系到广大贫困生的健康成才,关系到学校、社会的安全稳定与和谐发展。高校应对这项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加大工作力度、加强交流与合作、不断改善工作方法,逐步建立起以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补助金、减免学费和“绿色通道”为主体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帮助每一位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改革经济救助单一模式的助学体系,构建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高校育人新格局,将贫困生这一群体培养成心理健康、自立自强的全面发展人才,达到高校育人的终极目标。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在资助育人工作道路上任重而道远,许多方面还需努力探索,不断总结,从而真正做到不让一位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让每一位贫困生脱离双重困难,励志向上,人人成才。

[参考文献]

[1]邱伟光.高校帮困助学是育人成才的重要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2005(12):19-22.

[2]黄少玲.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德育考量[J].思想教育研究,2009(8):77-80.

猜你喜欢
助学贫困生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选择困难症
关爱·帮扶·助学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有困难,找警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扎实帮困助学造福贫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