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
(1.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安徽工商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安徽 合肥 230041)
地区文化是旅游产品设计的灵魂,是一个地区的形象展现。工艺品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创造性活动和文化行为,积淀了深厚的地区文化和不绝如缕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基石和起点,也是文化自信的历史财富与资本,同时也是文化经济属性与经济文化属性多元融合“同频共振”的内核。随着国内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经济已成为旅游的骨架和地区实力的体现。构成旅游经济的主体是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作为旅游产品之一的旅游工艺品,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消费中,购物所占的比重大小是衡量旅游消费水平层次高低的重要尺度。同时也是推动旅游市场发展,丰富旅游产品内容,满足旅游消费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面对形形色色的旅游工艺品设计,在感叹我国迅猛发展的旅游产业的同时,必须面对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更多体现在文化与景区的融合,而旅游产业链中的旅游工艺品设计融合相对薄弱,短板明显、缺乏突出的亮点和品位,其中不乏劣质的设计和不尽人意的创意与制作充斥市场。在加强文化产业发展和手工技艺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似乎听到更多的是赞扬声,却没有对其进行应有的、客观的批评和正确引导,从而导致了设计批评与设计审美的缺失,以及旅游工艺品发展中的设计错位。这些缺失和错位已成为今天文化与旅游工艺品发展融合进程中的“绊马索”。
旅游工艺品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强大的渗透力和关联性,需要借助有形的载体进行传播。地区文化与旅游经济融通演化过程中,如何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营造良好的设计批评和设计审美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可以提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旅游工艺品的附加值,实现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的价值最大化。
中国是一个五千多年的文明大国,具有丰富多彩的地区文化,历史烟尘深厚,内容丰富,需要设计者用力擦试。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发掘其中的历史文化元素,以及积极、健康、阳光、向上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它所蕴涵的积极意义。如何从地区历史文化中发掘和梳理具有代表地区特色的文化元素与符号,并通过精心创意嫁接到旅游工艺品设计中,以提高旅游工艺品设计的文化附加值,就需要设计者从地区文化中去其糟拍,寻找和发掘历史文化“亮点”,设计创造旅游工艺品设计的“卖点”。同时提倡设计审美,加强设计批评。
各具特色的儒、释、道传统文化理念,体现“仁、义、礼、智、信”①的教化内容和美学思想。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生活思维方式、价值与道德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教化,助人论”②的社会功能和深刻内涵渗透到人们的精神层面。培育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贤、重信守义、中正宽厚的道德品质,和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思想性和民族特点与核心,是宝贵的设计资源和精神资源。对传统文化如不分糟粕,泥沙俱下,盲目崇拜,必将影响设计的定位,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误导。
具有地区特色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本根文化,应从中发掘其合理的内涵、独特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以其代表性的历史符号启发设计创意灵感。在共同的区域空间和延续的历史空间中寻找传统的现代解读,并通过设计的表现形式不断解构出契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传统理念去引导设计,并融入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环节中。
物态文化主要指传统民居、祠堂、庙宇、家具、服饰造型和文献经典等内容,这些丰富的历史遗存不仅是凝固的历史,而且是物化的文化元素符号的具体展现。物态文化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突出表现伦理教化功能和审美需要。丰富的物态文化其布局之工、装饰之美、营造之精、记录之祥③,以及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谨奉“天人合一”的价值原则④。物态文化所赋予的“符号”元素与审美效果让世人称奇,是旅游工艺品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当然,如何去认识物化的文化资源,创造、运用好文化“符号”的价值去驱动经济生活。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盲目跟风设计,就需要从文化底蕴的修炼过程中寻找与选择。
礼仪风俗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是人们在特定的自然历史条件下对生活的选择。这种选择因受特定时空的局限,是一个漫长和渐进的积累过程,所以才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⑤的民间文化特色。礼仪风俗文化形态中民间婚丧礼仪、祭祀纪念节日等日常风俗习惯和图式,以及所体现的敬老爱幼和忠孝友悌思想,这些礼俗无不打上传统文化的烙印。如何将这种具有人性且有感情的传统礼仪风俗文化转变为新的文化资源?应从内涵丰富的礼仪风俗文化中批判地继承。剔除不适应时代要求的陈规陋俗,对礼仪风俗文化元素不应生搬硬套,盲目媚俗,应在尊重具有地区特色的礼仪风俗文化的同时,合理吸纳和兼容并蓄地继承优秀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图式”。
作为具有文化内容、工艺价值和商品属性的旅游工艺品,在市场竞争背后其实是文化力量的角逐。旅游工艺品设计存在的忽视历史、轻视人文、缺少文化内涵与产品个性的短期行为,是造成当今旅游工艺品市场良莠不齐、浮躁跟风、产品缺少创新、竞争乏力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从丰富的地区文化中找准切入点,发掘具有民间文化传统特色的“符号”和文化图式。如远古遗存的鸟纹、龟纹和动物图形器物装饰,其形式背后反映的生活文化经验及某种特有的哲学观念、生活审美意识等内在的精髓。艺术设计可以说是这种精髓的点滴提取,若加以延伸,可以丰富设计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拓展旅游工艺品的发展空间与影响。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助推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有利于旅游工艺品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文化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如仅从浩如烟海的文化环境中以偏概全、浅尝辄止去进行粗放式的设计应用,或“散乱小弱”低水平重复仿制,无论对产品市场还是行业本身发展都极具“杀伤力”。
文化是时间和实践的积淀,旅游工艺品设计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脱离时代,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文化的本质是创造,凡是具有独创性的优秀经典作品,无一不是独特的艺术继承与发现和极具个性的美学延展。一件好的工艺设计作品,首先必须能够强烈地吸引人,给人以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使人在不经意间感悟和接受工艺作品深厚内涵的濡染,从而在审美中得到启发与提高。
地区文化与旅游工艺品设计融合演化,不仅是传承与创新互动,而且通过艺术的方式作用于人们的情感和思想,使人们在欣悦和应用中主动亲近、接受与认同。由此可见,一件好的设计作品并非唾手可得,而是需要付出辛劳和汗水,在浩瀚的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实现设计。尤其需要设计者具有对社会生活和消费群体的深刻体验与理解,对传统文化和技艺、现代市场需求的透彻认识与把握;对旅游工艺品美的精准砥砺与运用。在续接传统的同时“据旧开新”,关注地区传统文化的当代性和大众文化的时代性,增加传统工艺品的文化含量,提升其文化品位,改变传统工艺品产业的价值链,提升传统产品的市场价值。
旅游工艺品作为一个地区文化、工艺技巧和物质资源相结合的产物,具有观赏性、实用性、纪念性、地域性、工艺性特点。以旅游为中心的工艺品设计,应突出产品的“小”、“精”、“美”的要求和旅游携带的便捷性,避免追求“大”而“全”的设计,因为这种盲目性的设计违背了旅游工艺品“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⑥。如何结合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文化核心——符号、价值和意义;如何在共融互动中实现旅游工艺品设计的“新、特、优”目标,首先要把握好地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模式和路径,充分利用山、树、竹、石、草、花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名胜遗迹、民间风俗、名人秩事、故事传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设计。旅游工艺品设计应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注重市场的吸附力与产品诉求对象的审美需要。
旅游工艺品设计创新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地区文化类别、历史、时间上寻找优秀的文化因子进行创新设计。这种创新设计不仅在内容上对生活原汁进行首次提炼和展示,而且在表现形式上也有着与其内容相匹配的新颖性和独特性。设计创意作为无因袭的构思都具有肇始之质的独特性。正如比尔·盖茨所说:“创意具有裂变效应,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无法计算的商业利益和商业奇迹。”创意是现代设计的灵魂,如果把设计内容比作旅游工艺品产业的“血液”,那么,原创恰似人的“肝脏”,它担负着生命中最重要的“造血”功能。
设计是文化符号再造值的过程,有赖于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储备。文化符号创新运用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如:北京奥运会的奖牌设计,将象征我国文化的龙纹玉璧镶嵌在奖牌的背后,标志两大文明世纪交会,把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很好地体现出来,使其中的意味得得到了很好的延伸。
1.就地取材,扬长避短
注重旅游工艺品设计创新过程中文化要素、纪念要素、设计要素的应用。在发现、选择和提炼的基础上把地区文化特色的标志性符号转化为工艺产品的设计语言,并进行精细化、系列化设计,将已有的生态文化资源有效地转化为工艺产品优势。要善于小题大做,扬长避短,发掘梳理优秀的文化符号和图式美感,避免设计中出现丧失道德底线的噱头与卖点。
2.习人之长,推陈出新
以地区文化为依托,习人之长,特别是具有地区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技艺。在“寻根”中增强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设计的契合度与认同感,避免生搬硬套缺乏美感与活力的设计。推陈出新不能画地为牢或自我约束在设计内容上的创新,应加强与现代科技中的新材料、新技术融合,将传统工艺、现代思维、工艺材料共融互补,推陈出新。这样不仅能丰富旅游工艺品设计的形式和内容,而且有利于提高旅游工艺品的创新美感和科技含量。
3.个性化、多元化与原创性
旅游工艺品设计中的个性化应立足于地区特色,融入地区文化和传统技艺,突出个性化的造型和设计审美,以及工艺产品的观赏性、时尚性、独特性、实用性,工艺材料、设计元素、制作技艺的多维度和多元化。注重工艺产品的原创性设计与开发,吃透传统文化精神和优秀技法,如生搬传统只会造成“徒有其形,精神全失”的后果。原创要紧贴社会需求,同时以前瞻性的眼光,以表里俱新、形质兼优的作品引导正确的审美意识与消费观念。
传统工艺品传承的关健是后继有人,传统生产性的工艺传承,首先是传人保技艺。虽然国家先后出台了相关的保护法规,但传统工艺品行业从业者整体年龄结构老化,后备梯队的素质对于领悟和理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及对传统工艺品实施的有效传承、保护与发扬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建立师徒传授和院校培养为主体的旅游工艺品设计教育平台,确立高技能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人才观、质量观,建立与旅游经济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衔接的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这不仅是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行业的人才“蓄水池”,同时也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润滑剂”。提高工艺品的技艺传承,首先要立足市场,紧贴社会需求,强化人才的培养途径、培养方式和环境。 技艺人才的培养与工艺传承和发展,与倡导的传统与现代融合并不矛盾,而且更能体现出工艺传承的多样性。针对人们对于传统工艺品的价值和价格的认同偏差,首先应重视设计创新和宣传,引导“手工至上”⑦的消费理念和审美情趣。并结合旅游经济的发展需要,发现、扶持、培养有志于工艺品设计与制作的后备力量,这对传统工艺品传承与发展将起到丰肌健骨、补血的作用。
所以,文化与旅游工艺品融合互动丰富了设计内涵,扩大了设计发展空间。针对地区文化的差异化,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设计资本,必须结合先进的设计理念、设计形式、设计内容和设计手段,以及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技艺。从而有利于实现文化传承和设计创新的良性互动,促进文化和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
综观地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互动中的价值取向,从设计审美和设计批评的角度进行探析,设计者的审美取向、主观意识和个人喜好,往往决定着设计方案的优劣,而设计者的审美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不可否认,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基本都是以传统作坊为单元的业态模式,设计者的文化素养和设计审美认识、设计审美创造能力,是直接影响设计构思和作品成败的关键所在。面对发展变化的市场,要设计出符合人们审美需要和价值认同的产品,设计者首先应在挖掘自身潜力的同时,融古出新,设计出人们喜闻乐见具有亲和力的工艺品。设计者应深入社会生活,亲身感受文化环境对设计的影响,引发设计灵感,丰富设计内容就尤为重要。毋庸置疑,优秀的设计源于设计者的生活感悟和对设计的执着追求。优秀的设计者对生活的深入体验,决不仅仅是一种寻觅原始文化符号原型和发现设计题材的唯一方法,而且是一种对传统文化和技艺的崇敬,更是一种情感转移和审美感悟的设计创造。
文化与旅游是水乳交融、互为载体的关联产业。而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地区文化是多元交融的姊妹组合,衍生出诸如传承与创新、抽象与具象、浮华与质朴等与形象相关的审美与批评。不同民族、不同的区域之间都存在不同的评判标准和方式。设计审美偏重于感性,设计批评则偏重于理性,设计批评作为设计领域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必须以审美中的具体感受为出发点,通过对旅游工艺品发展中的设计批评,才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设计的本质。任何一件工艺作品问世都倾注了设计者个人理念、个人思想和个人情感。即使顺利完成了设计和制作所有程序,设计者也未必立即就能发现作品的不足。设计批评作为设计审美的深化和发展,是促进工艺品发展和提高的重要方式,所起的重要作用在于帮助设计者树立正确的设计理念,给人以有益的审美指导和启示。也有利于设计者总结经验,分析反馈意见,帮助设计者完善设计,提高设计水平。
地区文化与旅游元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融合将更加紧密,相互融合中的价值取向,随着旅游消费市场的细分化,变得更加模糊和繁复。其中地区文化对设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设计思维,设计形式和内容,消费心理,设计审美与批评,并形成了多元化和差异化的特点。旅游工艺品设计对传统文化符号和技艺进行萃取与深化,以现在的简洁和概括来表现工艺品的文化内涵,诠释本土文化传统,体现产品的视觉形象与品质属性。设计者在深厚的地区文化资源与发展环境中,应注重文化元素符号在现代旅游工艺品设计中的应用,避免游离于审美或功能之外追求形式的新颖。设计审美和设计批评在设计过程中应摆脱美学传统表象,从而实现地区文化与旅游工艺品设计的深层沟通与探求。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构建设计审美和设计批评的良好环境,已成为日益凸显的现实问题。所以,地区文化与旅游工艺品设计的融入应该是精神文明和文化情感的融入,并且以旅游工艺品本身为载体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传达出工艺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设计者个人的理念和经历,这正是旅游工艺品的经济价值、审美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具体体现。
注释:
①②朱杰、严佐之、刘永翔:《朱子全书外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4册)。
③⑤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徽学》(第二巻),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99-153页。
④赵焰、张扬:《发现徽州建筑》,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2页,第180页。
⑥杨瑞洪:《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基础》,辽宁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8-35页。
⑦黄海澄:《艺术美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39-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