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万海
(安徽宁国市农委,242300)
“菜篮子”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多年来,宁国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菜篮子”工程作为安定群众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千方百计地保障市场供应和稳定市场价格,取得了较好成效。
宁国市在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工作中,将蔬菜产业纳入全市农业产业化五大优势产业优先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有力地推进了蔬菜产业发展,近3 a来先后兑现奖励100余万。2012年将蔬菜基地建设列入市本级民生工程予以资金扶持。全市各级各部门按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菜篮子”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菜篮子”商品生产持续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品种丰富多彩,市场繁荣稳定。
2010年实现商品蔬菜播种面积约1 300 hm2,食用菌产量1500万袋,高山瓜菜播种面积约200hm2,西甜瓜播种面积约333.3 hm2。年产鲜笋约9万 t,山野菜5 000 t;生猪饲养量32.7万头,家禽饲养量3 420万羽,水产放养面积达4 800 hm2(其中名特优良种养殖面积1 000 hm2)。实现商品蔬菜产量5.6万 t,肉类总产量61 150 t,水产品产量5 500 t,比2005年分别增长22.4%、19.6%、22.2%。
在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工作中,紧紧围绕“保供增收”的目标,发挥资源、区位与生态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樱桃谷鸭、三黄鸡、高温香菇、高山蔬菜及竹笋、山野菜等产品成功打入苏浙沪等市场,部分产品还出口到欧美及东南亚等国家,不仅丰富了城市“菜篮子”,还增加了地方农民收入。
全市有7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投入蔬菜种植,水产、畜禽养殖及运销活动,在组织产品生产、销售及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53家龙头企业投入“菜篮子”产品生产、运销与精深加工,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8家,市级13家。
通过科技助推标准化,积极实施蔬菜标准园、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区、水产健康养殖场等标准化基地创建工作,建立各类标准化示范区40多个,其中省级以上标准化基地3个(三黄鸡养殖标准化示范区、樱桃谷鸭标准化示范区、南美白对虾标准化生产基地)。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从农业投入品、生产监督、动物检疫与产品检测等重点环节,为“菜篮子”产品流向餐桌构筑多道屏障,近年来,全市蔬菜农残检测合格率均在98%以上。有机蔬菜、有机猪、有机鸡蛋、有机鱼等有机“菜篮子”产品生产及认证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市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的“菜篮子”产品8个,绿色食品19个,有机产品14个。
“十一五”期间完善了大华市场交易功能,改扩建了中心农贸市场,新建和改建了一批室内零售菜市场,农产品集聚和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菜篮子”生鲜超市、专卖店和配送中心等现代流通方式快速发展,全市已建立生鲜超市、生鲜专柜和专卖店12家,定点屠宰5处,取消一批小作坊豆腐加工厂,投资2 000余万元建设的标准化金山豆制品加工厂已投入运营,市民购物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建立健全了“菜篮子”工程组织领导机构,继续实行市长负责制;制定了物价、畜禽疫病及“菜篮子”食品安全等应急预案,确保淡季、灾期和节日市场稳定供应与消费安全;出台了若干优惠扶持政策,为引导“菜篮子”商品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和社会化发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虽然宁国市“菜篮子”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与城市及经济发展不同步,存在季节性、区域性供求失衡、风险应对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镇建设的迅猛发展,蔬菜需求量迅速增大。目前全市城区人口(包括流动人口)大约为15万人,按人均每天消耗0.5 kg蔬菜计算,年需求量大约为2.74万t。农村人口23万人,按人均每天消耗0.5 kg蔬菜计算,年需求量约为4.2万t,考虑农户自产部分及乡村市场消费量,全市年商品蔬菜需求量约为4.8万t。当前宁国市地产蔬菜供应能力仅占市场需求量的43%,市场缺口57%,要靠外调蔬菜来填补。
3~4月和7~8月,通常是本地蔬菜供应的“春淡”与“伏缺”季节。由于蔬菜设施条件薄弱,抗灾能力不强,本地标准设施大棚面积不足66.7 hm2,周年生产能力不足。很多菜地沟渠路不配套,排灌不畅,干旱、涝渍经常发生,遇特殊气候年份,供需矛盾尤为突出。
受交易市场的场地限制,仅有的交易场地大华市场也只能在夜晚至凌晨交易,而且占道经营,严重影响交通和周围居民生活,部分农户蔬菜未能进入交易场所或在规定时间内售出,造成菜源浪费,农民种菜积极性受挫。近年来,农民与市场管理人员关于卖菜场地的纠纷时有发生。
随着城市的拓展,城区周边大量蔬菜生产基地因城市扩建和工业开发被征用,未能及时得以补充,1996-2000年由政府投入200万元建成的以津北、津南、河沥溪、独山等蔬菜村为重点的100 hm2“一线专业菜地”缩减到不足20 hm2。新建菜地以农户自身投入为主,生产分散,基础设施薄弱,且随着城市和工业园区的迅速扩张,菜地频繁迁移,缺乏稳定的专业基地,供应能力保障不足。与周边县(市区)相比,本地蔬菜产业奖扶力度也偏低。
一是农资、劳动力、土地租金等费用增加。与2005年相比,肥料、种子、农药等主要农资涨幅约为100%,劳动力成本由20~30元/d增加为50~70元/d。二是物流成本提高。市场供应缺口60%左右的蔬菜要从宣城、芜湖、和县、杭州、常州、山东等地调进,由于油价高、损耗大导致运费高。据调查,从江苏常州市场调进蔬菜,每1 kg蔬菜运输成本高达0.30元,与2005年相比,涨幅100%。
城区仅有大华、中心市场2个较大的农贸市场,其他小型农贸市场及超市7个,摊位资源紧张,摊位费用较大,增加了“菜篮子”成本,结果转嫁到消费者头上。而且多数农贸市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安全监管难落实,市民“买菜贵”与菜农“卖菜难”并存。
调整“菜篮子”工程领导组,启动“菜篮子”联席会议制度。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加强领导,结合实际,做好规划,将蔬菜产业基地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内容,统筹安排,制定符合实际、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强化考核,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考核指标体系,纳入岗责目标管理,切实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将蔬菜基地及农贸市场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启动城北农贸市场建设,尽快在城郊规划新建“菜篮子”及农特产品批发交易综合市场,撤消大华市场外蔬菜批发业务,以改变目前市场交易严重不足与秩序混乱的尴尬局面。合理规划蔬菜基地,选择生态条件优越的河沥、竹峰、西津、南山等城郊乡镇、街道,打造200 hm2保城区供应的“一线设施专业菜地”。选择港口镇、胡乐镇、中溪镇、霞西镇等中心镇,打造266.7 hm2围绕中心集镇建设的“二线专业菜地”。发挥资源优势,在仙霞、云梯、万家、梅林等东线乡镇,着力打造200 hm2高山特色蔬菜基地。在方塘、青龙、甲路、胡乐等西边乡镇,突出发展133.3 hm2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优质食用菌基地。同时,严格执行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按未来宁国20万城市人口最低需求400 hm2设施蔬菜基地要求),依法征收新菜地建设基金。
出台《新阶段“菜篮子”建设实施意见》,加大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扶持力度。一是突出政府激励引导作用,按照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打造绿色有机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加大“菜篮子”工程财政扶持力度;二是加大融资贷款力度,拓宽融资渠道;三是启动实施蔬菜政策性保险;四是建立蔬菜风险调节基金和灾害补偿制度,用于灾后恢复生产、蔬菜调运、平抑市场;五是加强“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实施基地准出检测、市场准入检测,官方执法抽检制度,确保“菜篮子”食品安全。
加强蔬菜队伍建设,搞好技术培训和服务指导。在河沥、南山、西津、汪溪、港口、胡乐、竹峰、中溪、仙霞、方塘等蔬菜重点乡镇每个点配备至少1名蔬菜技术干部,提高蔬菜服务能力及指导到位率。结合“新型农民专业技术培训”、“科技入户”等活动,培育一批专业菜农。加强蔬菜园艺人才引进、专业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搞好科技服务与创新,开展产学研合作,示范、推广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加大有机集成、生态循环、农业物联网在“菜篮子”上的推广应用,坚持科技兴菜。
建立市场异常波动防范和应急处理机制,做好在雨雪、畜禽疫病发生时主要“菜篮子”商品的价格监控、货源组织和市场供应工作。物价、工商、卫生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和哄抬物价的行为,规范和降低流通领域收费行为。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要为蔬菜等鲜活“菜篮子”产品运输开辟绿色通道。商务部门在特殊情况下积极组织蔬菜货源调运,保证市场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