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学堂
(上海政法学院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201701)
关于高校双语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新思考
郭学堂
(上海政法学院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201701)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校双语教学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不仅体现在师资配备是否适当、教材选用和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等方面,还体现在如何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本文拟从最基本和最易改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着手,总结出实践性强、效果明显、具有普遍性的双语教学方法和手段,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增长点,并尝试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改革探索新的路子。
高等教育;双语教学;教学改革
一般情况下,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在我国主要指的是非语言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同时使用中文和一种外语(在很多高校主要是英语)进行教学的方式。在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双语教学作为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尽管遭到了一些质疑,但作为高校办学水平和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体现,却也已经得到了研究和管理机构、众多高校、以及广大师生的认可和接受①①。双语教学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不仅体现在师资配备是否适当、教材选用和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等方面,还体现在如何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本文拟结合作者的双语教学经验和改革措施,探讨双语教学新理念,摸索和总结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推动我国高校,特别是文科类高校双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目前高校双语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两大类。一是如何将新兴的双语教学与我们传统的教学理念结合起来。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将双语教学当成“大学英语”教学都是不正确的,双语教学不是必须要使用英语教材,也不是要全部使用英语教学,更不是简单地将教案换成英语。双语教学“不是以语言教学为目的”,而是“以讲授某种专业知识为主线”。双语教学与基础外语教学“在性质上完全不同”,“前者是一种‘教学语言’,后者是一种‘语言教学’。”另外,除了专业知识的传授外,双语教学也要承担起“育人”的任务,教师与学生展开知识和情感互动,将双语教学真正为我们的高等教育事业服务。
二是如何抓住学生的“眼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和自主学习思考能力,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双语教学除了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外,还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既“知识+能力”。如何挖掘双语教学在这方面的潜力非常值得思考。
关于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创新问题,实际上国内高校教学管理层和教师都有很多思考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但是,对于文科院校和文科学科来说,不仅存在一定的校级难度,比如大学扩招使文科学生倍增,小班上课难以适应现实要求,而且也存在体制、意识形态和文化上的限制,很多文科学科毕竟属于上层建筑层面,使用外语教材或全英文影像资料必须注意到政治和文化差异问题,不能对西方知识中的精华和糟粕一概接受。这样,双语教学改革在内容和方法上都受到了不少的限制。
当然,也有人提出实行讨论式教学、讲座式、案例式教学的建议,对于文科学科或自然科学学科都有一定的普遍性,一些具体方法和手段在实践中对活跃课堂气氛和提高学生兴趣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信息化时代,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课堂硬件的改善和教学理念的变化,针对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究。
为了取得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作者尝试结合国际政治专业和自己的任教经验,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新的尝试,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地加强师生的互动关系,以期达到“教书”和“育人”的双效成果。
在整个双语教学课程中,采用学生“课堂演讲”形式或课堂中英文问答形式相结合,要求学生从老师布置的多个思考题目中任选其一与自由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时事热点题目发表5分钟左右的中文或英文演讲(要求学生尽量使用英语发言),由教师或其他学生(主要是教师)进行英文或中文评论。
“5分钟演讲”在上课刚开始时实施,每次两名学生,在每次课程结束后点名安排另两名学生为下周做好准备;在演讲结束后,老师和学生有10分钟左右的评论时间。学生课下的精心准备和半个小时左右的师生课堂互动效果明显:作者发现,在经过数周之后,学生们演讲信心足了,口头表达流利了,语法错误少了,信息量增加了,观点更加中肯了。有不少同学还希望老师给他们提供第二次发言的机会。显然,学生的自主双语学习能力和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任课老师无形中也可以掌控课堂教学的节奏和进度。
一般来说,理论内容教授起来相对比较枯燥一下,如何将理论知识透过有趣、有用、有理的案例分析传授给学生,激起学生探索和分析的兴趣,可以说是一种教学艺术。因此,在双语教学中,任课教师要学会将理论知识的传授由抽象到具体,再由具体回到抽象。比如,通过模拟“中国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和尼克松访华这样的外交事件,让学生了解该事件的前因后果,让学生了解这些事件的前因后果,对中美苏三角关系和外交博弈有深入的理论认识,同时提高他们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理论教学还要与中国外交或者国际热点联系起来,双语教学也要具有时代感,不能守旧,抱着书本不放,而是要紧密联系现实,这样学生才会感兴趣,学到知识。比如,在对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进行案例分析时,着重了解这场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格局乃至政治经济格局的内在影响,用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解读二十国集团伦敦首脑会议中大国战略目标和外交博弈等。我们发现,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这次金融危机的背景、美欧和包括金砖四国在内的新兴国家之间的实力转变和外交目标之间的差距、以及国际金融格局的未来走向等等,都明显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某一课程的双语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时间和学生水平的限制,问卷调查或班级学术研讨会一般每学期只能举行一次。具体步骤是,先由任课教师就问卷调查题目(研讨会主题)广泛征求学生意见,集思广益,再拟定可选答案(或确定讨论会的具体内容),其次是让学生在课堂上逐一讨论问卷问题的可选项(或具体讨论内容、以及讨论规则等),最后是分发和收取问卷并进行统计,并结合统计结果进行研讨。
笔者曾在2009-2010学年在“当代中美关系”课程上采用过问卷调查形式,就当前大学生对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和中美关系比较关心的问题进行问答,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极高,问卷回收率为百分之百,在学生中起到非常积极的反响。
在教学手段上,实行多媒体教学是信息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本文在教学手段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穿插文字、图片、和视频音频等材料,图文声并茂,增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充分认识理论知识与国际政治经济现实问题的相互关系。
1.自制中英文PPT教学课件,穿插中英文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影音等各种材料,图文并茂,使理论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增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关于中国的新安全观,以哥本哈根全球气候会议为例讲述非传统安全因素的重要性及其对大国外交的影响,这明显比只讲授理论知识更能激起学生对国际问题的兴趣和对世界未来的责任感。
2.根据课程内容要求,在课堂上播放经过教师文字和内容加工、又符合学校和课程要求的中英文音像教材。比如尼克松访华、科索沃战争和“炸馆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美国金融危机等,增加师生趣味互动,共享教学大餐。在采取这些教学手段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涉及到我国国家安全的国际危机事件表现出特别的关心和兴趣,学习效率明显得到了很大提高。
3.要求学生在一个学期结合热点国际问题撰写1-2篇中文和1篇英文评论文章,以巩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思考及分析能力。结果证明,学生大多选择与我国国际安全或者外交密切相关的题目,比如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改革问题、东突恐怖组织与中美关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改革和中国对策、西方国家干涉西藏问题、中国对外投资与国际经济格局等等,充分体现出政治性、知识性和时代性的特色。
4.使用电子邮件和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态度的沟通,就相关问题进行“电邮答疑”,学生的来信每封必复,得到学生的信任,有关重大问题可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以巩固教学效果。
目前,高等教育双语教学中存在的师生互动不足问题还是很常见,改善这一问题除了在教材选择等客观因素方面下功夫外,更需要进行能够开展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改革,这些改革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学习掌握一些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为了丰富和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最终实现“教书”和“育人”的双目标。
G642
A
1674-5884(2012)05-0095-02
2012-02-25
上海市第四期国际政治教育高地建设项目资助
郭学堂(1968-),男,河南鄢陵人,法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国际问题研究。
① 国内专家在2007年的统计结果显示,85.2%高校教师认为有必要开设双语课程,高达83.4%的学生也认为有必要开设双语课程,而且外语水平越高,对双语教学的认同程度也越高。详阅吴平、王树根等著:《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的现状研究和实践探索》,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8页。
(责任编校 莫秀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