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领导干部作风对校风的影响

2012-04-02 05:31:39杨志红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5期
关键词:校风干部作风作风

杨志红,聂 娟

(1.中共湖南省委教育工委党校,湖南长沙410007;2.湖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论高校领导干部作风对校风的影响

杨志红1,聂 娟2

(1.中共湖南省委教育工委党校,湖南长沙410007;2.湖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高校领导干部的作风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高校的集中反映,是高校校风的重要组成部份,同时,高校领导干部的作风对形成良好校风具有巨大的感化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构建和谐的高校领导干部作风与校风,增强高校的凝聚力,并在坚持领导干部优良作风、高校良好校风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创新,才能真正达到持之以恒,与时俱进。

高校领导干部;作风;校风;内质力

高校领导干部是领导和管理高校事务的核心力量。高校领导干部的作风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高校的集中反映,是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在高校的重要体现。抓住了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就抓住了新形势下全面加强高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切入点,就抓住了推进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切入点,就抓住了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的切入点。

高校校风是师生员工所共同具有的理念、志向、愿望和行为习惯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高校领导干部作风是高校校风的重要组成部份,领导干部的作风对形成良好校风,具有巨大的教育、感染和催化力量,对营造奋发向上的校园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高校领导干部作风对校风影响及相关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一 高校领导干部作风与校风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风”者,风气、风尚也。作风和校风作为一种风气,实质上是思想的陈述,观念的表达,氛围的凝结。领导干部的作风,包括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主要通过其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领导能力、管理水平、生活情趣,特别是领导者的个人素质和人格体现出来。校风则是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尚,是学校学风、教风和领导干部作风的综合反映。

关于领导干部的优良作风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从“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等八个方面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八个方面”是领导干部优良作风诸因素的集成体,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对等的和平行的。从内容上看,“八个方面”的优良作风可以归纳为四个层面。第一层面:“勤奋好学,学以致用”。指的是思想作风和学风要求。这是领导干部优良作风的基础和前提,对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具有决定性、方向性和指导性意义。第二层面:“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这是对领导干部工作作风的要求,是其优良作风的生动体现和重要内容。第三层面:“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实质上是对领导作风建设所包括的领导方法、领导原则和领导纪律的要求,这是领导作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所在。第四层面:“生活正派,情趣健康”。主要对领导干部生活作风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树立领导干部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明确指出了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具体的行为规范,是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具有相当的针对性和创新性,拓展了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新领域,也是加强高校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服务社会和传承文化。目标、任务的一致性和角色与分工的不尽相同,使高等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方向及内涵一致而表现方式又略异且相对独立的校风。从校风内部各层关系看,学风是校风的基础,教风是校风的中心,领导干部作风是校风的主导。三者相辅相成,互为影响,构成整体,缺一不可。高校领导干部是学校所有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和领导者,优良的校风必须靠他们去倡导、去开拓、去弘扬、去发展。在校风诸因素中,领导干部的作风引导、支配、制约着其他因素,是主导性因素,对校风性质,特别是主流导向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教师是学校办学思想、教育政策、人才培养的具体落实执行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直接的,接触是频繁的。他们的思维方式、治学态度、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知识含量无不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品德、言行以及知识的积累和才能的增长,因而教风之于学风的影响是直接的,引导作用也是很鲜明的,是校风中的中心因素。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学校办学的基础。学生的学风是学生这个集体或者学生个人在接受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带有倾向性的、稳定性的态度和行为,是校风的基础。现实中,高校领导干部与学生的接触相对是间接的和少量的,而与教师的接触则是直接的和经常的。因而高校领导干部作风对于教风的影响是直接的,对于学风的影响则是间接的。这样,在领导干部作风、教风、学风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相对的单链关系:领导干部作风→教风→学风。这种单链关系尽管基本结构是比较稳定的,一般情况下没有什么改变,但必然会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在一定的条件下,影响程度与关系还可能会转化。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由一定的环境条件,即环绕人并作用于人的一切客观的现实所产生、所激发、所驱使的,其行为的过程和产生的结果必然会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制约。高校领导干部的作风和校风都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结晶,是校园精神的浓缩,作为一种“软环境”,一种客观的存在,都具有对校风实施的主体——师生员工的行为产生引导、激发、驱动和熏陶作用。当这种作用达到了一定程度时,便能转化为主导他们行为的理念和精神。至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好的领导的倡导,没有好的领导干部作风的引导、推动和表率,就形成不了好的教风和学风,也就没有好的校风。高校领导干部必须以优良的作风促进教师培育起优良的教风,带动起优良的学风,进而促使优良校风的形成。

二 和谐,高校领导干部作风与校风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极至

无论何种精神,不管怎样的风尚,都应当有其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目标。高校领导干部的作风与高校的校风,作为一种特定形态在高校校园这个特定环境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这两者都应当追求一种最高境界,达到一种极至。我以为,这种最高境界和极至就是“和谐”。

何谓“和谐”?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事物“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指构成事物的内部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同处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并与其关联的其它事物的关系也相对协调。中央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求各方面、各层次、各形态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基础性的工作就是要处理好“和谐大社会”与“和谐小社会”的关系,从“小和谐”着眼,从“小事情”做起,以解决本单位、本部门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创造活力。因而构建和谐机关、和谐企业、和谐单位、和谐社区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也成为主导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任何形式的风气都是人类的集体形态,必须靠与其相适应的价值观念、精神追求和理想信念来支撑,并以此来整合这个群体的意识,规范其行为,引领其发展。校风如此,领导干部的作风也是如此。领导干部作风与校风追求和谐的最高境界,达到极至,本质上就是一种理想的追求,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校园精神的凝聚。我认为,这种和谐的境界与极至的总体要求应当是:在致力于构建和谐校园的总体目标中,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构筑校园各个层面和谐的格局,特别是凝聚一种统引师生思想行为和谐的精神。以树立和谐理念、建设和谐文化、培育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校园环境,促进高等教育事业更加发展、师生民主意识更加浓厚、校园风气更加健康、校园文化更加繁荣、校园管理更加有序、体制更加顺畅、环境更加优美、师生生活更加充实,精神更加饱满。高校领导干部的作风与校风的和谐,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第一,领导干部作风与校风内部诸因素的和谐;第二,领导干部作风与校风之间的和谐;第三,高校领导干部作风、校风的和谐与高校校园的和谐以及社会主流风气的和谐。

“和谐”的哲学基础以其系统性和辩证法为核心。和谐的领导干部作风、和谐的校风与和谐的校园都是系统的和谐、辩证的和谐。比如,和谐的高校校园就是以高校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要求高等学校各个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和良性互动、整体优化。高校领导干部作风和校风所追求的和谐,尽管在表现的方式和表现的层面不一,但有着它们的共性。如和谐的基础性因素问题。一般而言,“和谐”大体上包括:个人自身的和谐、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等内容。放而大之,还包括社会各个层面甚至于全世界的和谐。在“和谐”诸因素中,最根本的也是最基础的因素则是人的和谐,表现形式则为人的心理和谐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矣。高校领导干部作风的和谐,高校校风的和谐,根本的也还是人的和谐。人的和谐产生于人的实践。而人们的实践活动,首先来源于人们的心理。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因而和谐的高校领导干部作风、和谐的校风的第一要求就是人的心理的和谐,或者是具有和谐的心理。只有做到心理的和谐,领导干部作风、校风的和谐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和谐心理气氛还能促进整个高校校园群体形成普遍有心理制约作用的行为风尚,构成影响师生员工群体生活的一种规范性力量。当然,高校领导干部作风的和谐与校风的和谐,还需要其他因素的和谐。比如党内和谐、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管理层次和其他办学要素等因素的和谐等等。就党内和谐而言,领导干部作风的和谐就显得特别重要。我们党是执政党,领导干部作风是党的作风的重要表现形式,领导干部作风内部诸因素的和谐本质上就是党风的和谐。构建和谐的领导作风,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有政治敏感性,自觉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维护党内团结,在党内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局面。

高校领导干部作风和校风的和谐,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学校利益格局的调整相关,与人在利益格局调整的态度密切相关,也与领导干部作用的发挥密切相关。领导者的每一次讲话,领导机关的每一次会议、每一份文件、每一次检查、每一次评比等都或多或少会触及到师生员工的利益,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领导干部作风的和谐,还有可能会影响校园的和谐。这就要求高校领导者当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大智慧,以统筹协调之大手笔,处理好学校改革与发展中的各种复杂关系,处理好高校校园与外部协调的关系,处理好自身建设的关系,处理好校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和谐校风、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 构建内质力,高校领导干部作风对校风最本质的影响

从历史的层面看,高校领导干部作风对于校风的影响,最根本的是构建校风的主流,引导形成学校的内质力,表现为增强学校的凝聚力。高校校风是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通过历代思想家教育家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一点一滴培育起来的,并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是清末形成的,一开始走的就是与传统教育完全不同的道路,有着全新的风格。在高等教育发展初期,从冯桂芬、梁启超、康有为等人倡导“西学”到后来的“洋务运动”、“实业救国”、“教育救国”,逐渐形成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算学、得学、视学、光学、化学”等“凡有益于国计民生者均可为之”的教育理念,使得从事高等教育的人们在学习儒家经典教育思想的同时,开始认识到废除科举制度,学习自然科学技术文化的重要性,办学的指导思想越来越朝着务实的方向发展,这些都影响着高校主流风气的形成。“五四”时期,“民主、科学”的呼声响彻海内,震撼华夏,新的思想潮流使得校风更加宽容、民主、活泼和多样。“兼容并蓄”、“学术自由”的校风在蔡元培先生领导下的北京大学出现,“严谨”、“求是”的优良校风也开始在高等学校逐步形成。抗日战争时期,虽然战争环境极为艰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但西南联大仍然力主“刚毅、坚贞、自强不息”的校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政大学,倡导“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优良校风传为一代历史佳话。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重政治轻知识,视教育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校园盛行阶级斗争之风。在“白卷”光荣的日子里,高校的形象、教育的形象都被扭曲,文明几遭践踏,谈不上有什么优良的校风。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古老的中国大地迸发出勃勃生机,高等教育也在改革中不断发展,不断前进,校风也在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在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下,高校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大环境下,在优良传统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熏陶中,逐渐形成重视科学、重视实践、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的良好校风。

高校校风的产生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与“时代趋势、社会环境和学校自身的特种需要”息息相关,但最根本的最重要的因素还是领导干部作风的引导和促进。从大的格局看,高校领导干部的作风对校风的影响主要通过形成内质力的过程来实现,具体地讲是发挥三种因素的作用:一是思想因素,也就是发挥思想感召力的作用,并以此同化校园的集体舆论、创造和更新教育观念。高校是个集体概念,办学是一种集体的行为。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担当领导和管理高校事务的核心重任,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领导者如何倡导、创造和更新教育的理念,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对学校的发展,对师生的鼓舞,对校园精神的凝聚至关重要。可谓党风正,则校风好;干部廉,则校气顺。广大高校领导干部通过广泛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自身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在师生中也具有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使优良的校风在积极倡导的过程中增添了新的内容。二是情感因素,也就是发挥感情感染力,通过领导干部的情感作用,实现与群众的交流和沟通,形成共同的情感气氛。高校领导干部与地方领导干部不一,高校领导干部是基层单位的负责人,同时又大都是教学与科研活动的带头人,他们更靠近群众,与群众的交流更为直接,更为频繁,民主气氛更为浓烈,情感因素就显得更为重要。从领导的层面讲,高校领导干部代表党和政府掌握和行使着学校的公共权力,是权威的象征,是师生关注的焦点,也是学校的形象代表。领导干部对师生员工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俗语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古人也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从人们普遍的行为心理方面来解读,这种效应和影响也非常明显。一般而言,人们普遍都有模仿心理和从众心理。所谓模仿心理是指人们觉得他人的行为值得效仿,以此决定自己的行为和价值取向的心理。所谓从众心理,是指人们以大多数人的观点和行为决定自己的观点和行为的心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领导往往是人们模仿的对象。人们的从众行为指向,也往往是那些自己的崇拜者或是有权威者。高校领导干部生活在师生员工之中,密切的交往使得群众更容易认识和了解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师生敬重领导干部不仅仅因为是他们的管理能力和领导水平,更敬重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水平。可以说,领导干部的作风与群众的认同度的结合越紧密,情感因素就越深厚,作风的穿透力就越强。三是内核作用,也就是在共同的行为中表现的引导性倾向的作用。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集体舆论的同化,还是共同情感气氛的形成,其结果必然会产生共同的行为方式,构成学校一种新的带有普遍性占主导地位的行为模式和风尚习惯,成为绝大多数人的自觉意识和自我要求。领导干部其特殊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比如迎接教学水平评估、促进学校的育人质量上台阶等具体工作,发挥他们优良作风的内核效果便更加显著,领导干部优良作风以强大的向心力和内聚力,使教者诲人不倦,呕心沥血;学者学而不厌,精益求精。尽管学生一批批地进来,又一批批地出去;领导、教师、职员也在不断更替,流动,但优良的校风却能一代代地传下去。当然,领导干部优良作风、良好的校风如果不坚持,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创新,就会逐渐扭曲、淡薄,乃至消逝。因此还需要不断地做工作,不断强化、深化、创新,才能持之以恒,与时俱进,发扬光大。

G641

A

1674-5884(2012)05-0060-03

2012-03-17

杨志红(1955-),男,湖南新化人,副校长,高校干部培训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校 游星雅)

猜你喜欢
校风干部作风作风
说 校 风
基础教育(2022年3期)2022-12-04 14:03:15
“三老四严”作风诞生记
杨贤江校风思想:历时性分析与共时性梳理
加强煤矿企业干部作风建设的思考
校风校训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进路探索
“抠”字眼,暴露干部作风成问题
论“四清”运动中党的干部作风建设
提能增效转作风 真抓实干谱新篇
学习月刊(2015年4期)2015-07-09 03:52:10
从严从实抓作风 力促落实求实效
中国水利(2015年9期)2015-02-28 15:13:26
学先进 转作风 抓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