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求生
例谈历史教学案例设计的典型性
■曾求生
运用典型案例,能让学生穿越历史的时空,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使学生思维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以提升。下面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为例,简要探讨历史教学案例设计的典型性问题。
案例一:英国首相布莱尔追随美国出兵伊拉克,在国内饱受争议。你认为:
(1)内阁全体成员大体同意还是反对?为什么?
(2)如果女皇伊丽莎白二世反对,布莱尔会不会撤兵?为什么?
(3)议会中多数人反对,结果又会如何?
考察要点:⑴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⑵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
案例分析:这则材料中涉及教材的重点,该案例较为典型,通过对它的分析,较容易突破难点。布莱尔追随美国出兵伊拉克,内阁的成员大体是同意的,因为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是实行集体负责,并且政治上与首相是共荣辱、共进退,所以内阁的成员一般和首相保持一致。又因为内阁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所以女皇反对出兵,布莱尔是不会撤兵的,因为女王对首相没有约束力。首相只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反对,布莱尔就要认真考虑了!
答案提示:(1)赞同。内阁集体负责,共同进退。
(2)不会。首相掌握行政大权,不对国王负责。
(3)议会可以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要求内阁下台;内阁要么下台,要么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答案提示:有道理,按照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规定,君主权力受议会制定法律制约,如果真有女王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
案例二:英国哲学家、政治学家、西方法治主义的奠基人洛克(1632~1704)有一句经典名言:穷人的房子,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回答:结合已有知识、经验和课本内容,大家自由讨论一下,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考察要点:《权利法案》明确规定限制国王权力,约束国王行为,它以法律形式把革命成果巩固下来,议会权力开始超过国王,君主立宪制在英国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案例分析:这句话诠释了私有财产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即使是最穷的人,在他的寒舍中也可以对抗国王的权威。
答案提示:这句话体现在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精神,就是国王不能僭越法律,随便侵害私人财产,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目的,就是维护资产阶级私权和利益。
案例三:都铎王朝的伊丽莎白女王被诗人斯宾塞歌颂为“光明的女神,仁爱的影相,威严的象征,光明像太阳神的灯,普照大地,……”;当今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具有她平和的风度和高贵的情感,女王始终有自己的人格鼓舞着国人,赢得世人的尊重,深受人民爱戴。试比较她俩在英国政治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拥有的权力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着这些不同?
考察要点:早期的专制君主,与立宪君主权利的区别。
案例分析:在都铎王朝时期,英国被置于一个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下,消除了分裂,统一了国家,建立了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英国国教。伊丽莎白女王一世把英国领上了辉煌之峰,英国社会稳定,国泰民和,经济发展,文化发达,跻身于强国之林,同时也把君主专制推到最高潮,她被誉为专制君主最高的意象。而当今的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则以她平和的风度和高贵的情感赢得世人的尊重,同时完成立宪君主应尽的职责。这时女王,首先是国家元首,在外交礼仪和国内的重大活动中代表国家。其次,英王是国家的人格化身,她给许多英国人提供了具体的效忠对象,而不仅是一个空泛抽象的“国家”。第三,英王虽不参加具体的政治活动,但始终身处政治动作的中心,有丰富的阅历,能够为当权的政府提供建议,有利于保持政策的延续性。最后,她还是英联邦的首脑,在维护英联邦的团结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答案提示:都铎王朝的伊丽莎白女王是实行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君主,拥有空前加强的王权,掌握行政权,并且控制着议会,因而也间接地控制着立法权和财政权。而今天的伊丽莎白二世在英国是“统而不治”,只是英国的国家象征。这些不同是因为都铎王朝时期,英国的专制王权不断加强,到伊丽莎白一世时达到鼎盛时期;而经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逐渐确立起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王权走向了衰落。
以上三则案例,可以看出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精选案例,力求典型,在选择时,必须考虑以下方面:
其一,讲求案例的情境化。这堂课中,精选了几则案例,让学生获得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将历史知识情景化,使学生身临其境,历史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其二,讲求案例的创意性。案例的鲜明特点是对知识的解构,通过对重点问题的反复追问,使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有了明晰的认知,如君主立宪制、内阁等;
其三,讲求案例的细节性。历史学习的知识无一处不是引用材料说话的,应用时必须注重对细节的处理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作者单位:武汉市新洲区城关高中)
责任编辑 王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