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面质量观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探析

2012-04-02 04:56周章明曾鸿鹄王敦球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11期
关键词:就业率用人单位毕业生

周章明,曾鸿鹄,王敦球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桂林541004)

近年来,通过整个社会就业支持系统的共同努力,虽然经历了金融危机的考验,我国大学生就业率总体上仍然保持了较高的水平并平稳上升。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条件的改善,大学生和社会各界也比以往更关注就业的质量。自1999年起教育部用“一次就业率”来考核毕业生就业状况以来,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就业率的提高,有力促进了大学生充分就业。但是,“就业率”只能简单反映某一阶段和时间点上就业的“量”,不能评价就业的“质”。准确地对大学生就业质量予以评价,可以为高校进行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政府优化教育、就业政策提供重要决策依据。因此,全面把握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内涵,构建科学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全面把握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内涵

质量的概念源自管理学,美国质量管理专家J.M.Juran准确表达了产品质量的内涵:产品质量就是产品的适用性,即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地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在ISO9000:2000中也将质量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1]。这两个概念都是从顾客角度出发提出的,质量的主体是顾客。

借鉴质量的概念,大学生也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其就业质量就是大学生就业状况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但大学生就业质量绝不仅仅是大学生作为劳动者个人的就业状况,因为高等教育带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个人和社会双重受益,大学生要在就业中实现自身价值,用人单位要利用大学生的人力资源,政府作为办学主体也要在大学生身上体现办学目的。因此,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主体应该也必须是多元的,它不仅包含大学生自身,还包括用人单位和政府等社会主体。只有这样,质量的主体才是全面的。综上所述,可以对大学生就业质量做如下界定:大学生就业质量是高等教育相关利益主体在大学生就业环节中对各自需要满足程度的总体反映。

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内涵有以下特性:一是相对性,就业质量的高低反映的是满足需求的程度,它只能是一个相对量,每个主体的需求都存在差异;二是时代性,不同时代社会对就业质量的普遍预期、评价具有动态性;三是多元性,要将高等教育相关利益方的诉求综合权衡考虑,不能执著一端;四是多维性,从大学生角度就业质量要看工作收入等经济性回报,也要看社会认同等社会性回报。用人单位和政府也要考察一系列客观要求和主观满意的实现情况。

全面的质量观应该是评价主体全面,评价内容全面。因此,大学生就业质量应该是大学生、用人单位、社会“三位一体”作为评估主体,对大学生就业质量进行主客观相结合的系统评价。

二 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是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估的关键和难点。要全面、准确评估大学生就业质量,就必须科学制定评价标准,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关注质量本身的原则

绩效评估理论认为,只有是组织期望的有效输出才是绩效,否则,设计的评估指标就是无效的。换言之,就业质量指标应该只评价利益相关方的需求获得满足的情况,这样才能甑别质量的好坏。虽然有学者认为应该将影响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如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服务、失业率、宏观经济表现等纳入评估指标体系,这些因素在分析评估结果时可供参照,但它们本身并非就业质量,因此应不予采用。

(二)系统性与操作性相统一原则

西方发达国家已建立起较完备的就业评估体系,但其过于强调毕业生个人价值的实现,忽略了高等教育对整个社会的贡献作用[2],这是需要我们借鉴和改进的。系统性即指标要以多元、全面的质量观为指导并采用系统化的评价工具进行设计,全面反映就业质量,让指标成为内在逻辑联系紧密的体系。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评价指标、评价主体、计分方法、权重等要素;设计时还应充分考虑指标的代表性,使指标涵义易理解、数据好采集、成本可控制,具有可操作性,否则再完备的指标体系也没有实际意义。

(三)客观性与前瞻性相统一的原则

所有的评价结果都应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之上并尽可能量化,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应设计若干反映就业质量的客观指标,同时主观满意度也是真实可测的,可以转化为客观数据;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时代性决定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其质量要求会越来越高,内涵也会日益丰富。指标的设计应在契合当前实际的同时又适度超前,这既代表一种发展导向,也便于为决策者提供一些前瞻性的信息。

(四)普适性与差异性相统一的原则

需要有统一通用的评价指标,指标的总体精神和核心价值取向一致,这样指标体系适用于不同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估,也可以作为大学生个体就业质量评判的依据。高校间也可以作横向纵向的比较,以促进工作的进步;同时,应突出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差异性,在通用标准的基础上“量身定做”各自的评价标准,鼓励高校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此外,不同指标应根据重要性和不同单位实际确定不同权重。

三 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内容

基于全面的质量观,笔者尝试构建了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评价维度和指标,由于评价体系内容繁杂,这里着重对指标内涵、计分方法等进行探析。

(一)岗位质量维度

1.月均薪酬水平。薪酬水平是衡量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核心指标,不同高校毕业生之间的薪酬差别反映其就业竞争力,体现了毕业生自身价值和其对社会、单位的贡献能力。“起薪标准”是常用的观测点,通常用毕业入职3个月的平均起薪来考量;还有一个应特别关注的观测点是“3-5年年度薪酬水平”,因为根据人才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大学生就业后工作3~5年,才能比较全面、明晰地显示出大学生的工作能力、贡献水平和发展潜力,能更好衡量其就业质量。薪酬水平应该是总收入的水平,而不仅仅是工资收入。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同一地区不同的学科专业应有不同的薪酬水平参照系数。

2.周均工作时数。该指标反映了劳动强度。大学生周均工作时数应依据《劳动法》规定的40-44小时为标准,加班时间越长,对身体损害越大,就业质量就越低。此外,工作时间是否规律、工作地点交通便利程度等也影响就业质量,可继续设计细化的观测点。

3.学习与职业成长。能否在工作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发展的机会是衡量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标志。可细分为两个观测点:一是“年度脱产培训参与率和人均培训天数”,即年度参与脱产培训的大学生占总体的比例和年度人均脱产培训的天数,因为脱产学习质量更高,统计也更方便;二是“如期晋升职称(级)率”,即大学生按规定年限如期顺利晋升专业技术职称、行政职级的比例。

4.福利和社会保障。就业岗位良好的福利、完善的社会保障可提高大学生抗风险能力,为其提供安全感,就业质量也较高。该指标可细分为两个观测点:一是“基本社会保险参保率”,尚未进行社保改革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正式职工可以视为参保率是100%;二是“单位福利和其他保险范围与水平”,对用人单位各种福利、补充保险的惠及广度和力度进行度量。

5.劳资关系和谐性。和谐的劳资关系中劳动者地位高、受尊重,就业质量也较高。和谐的劳资关系体现在依法平等协商、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员工积极参与管理,工会组织能保障员工权益等方面。可用三个观测点来测量:一是“劳动合同签订指数”,包括未签、被迫签订不规范劳动合同和平等自愿签订规范劳动合同的就业者占总体的比例;二是“决策参与率”,即能够参与单位决策的大学生占就业者总体的比例;三是“工会入会率”,即大学生加入单位工会组织的比例。设计这个观测点是因为尽管职能缺位、维权不力是当前国内工会的普遍状况,但通过工会组织维护员工权益是时代趋势,加入工会也是融入单位文化、参与单位管理的体现。

6.工作稳定性。根据国际通行做法,可以用一个人将一份工作保持6个月以上的可能性来衡量就业的稳定性。工作保持相对稳定,对单位和个人的发展都是有利的。具体可以用一个大学生曾经做过的工作的平均持续时长或更换工作的次数来衡量。

7.人均工作环境投入经费。该指标反映单位对改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的重视程度,包括办公条件的配备,工作场地的安全卫生维护,单位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改善方面的人均经费投入。

(二)大学生满意度维度

1.职业兴趣符合度。即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是否符合自身职业兴趣的满意程度,可通过抽样调查获取数据。符合度越高,从主观角度来看就业质量就越高。随着社会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根据兴趣选择职业以增加幸福感。

2.专业对口率。指大学生所从事专业与所学专业的符合程度。符合并非绝对一样,在相应的行业工作也可视为专业对口。尽管我们不是要求一定要从事所学专业,但专业对口意味着人力资本投资能更好地实现,大量的专业不对口说明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失灵,造成人力资本的浪费。

3.薪酬水平满意率。即大学生对所从事工作能提供的薪酬水平的满意程度。薪酬水平满意率高低通常与就业质量高低正相关。

4.发展前景满意率。即大学生对所从事工作发展前景的满意程度。

5.福利保障满意率。即大学生对所就业单位提供的各种福利和保障情况的满意程度。

6.工作环境满意率。即大学生对所从事工作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劳资关系等总体就业环境的满意程度。

(三)用人单位满意度维度

1.思想品德素质满意率。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思想品德素质表现的满意程度。以德为先,思想品德素质是用人单位满意度的基础。可在毕业生工作一段时间后,通过对工作单位进行相关调查以获取结果。

2.专业素质满意率。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所学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实践技能等与专业相关的业务素质的满意度。专业素质是用人单位满意度的关键。

3.综合素质满意率。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职场发展所需要的一系列通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满意度。综合素质体现了职业发展的潜力,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因素。

4.年度考评称职率。即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年度业绩表现是否称职的满意度评价,反映了毕业生对工作的胜任和对单位的适应状况,是反映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一个参数。

(四)社会满意度维度

1.家庭满意度。主要是家长对自己孩子就业状况的满意度评价,因为家长是大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出资方。尽管个体主观性可能比较强,但这也是就业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2.公众认可度。即普通社会公众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的认可度,反映了毕业生受社会欢迎程度,可作为高校改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参考。该指标可以由独立的第三方社会组织对普通公众进行抽样调查,保证客观性和公信度。

(五)宏观表现维度

1.就业率。没有一定“就业率”的“量”,是不可能有就业的“质”的,因此仍然要将“就业率”作为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的基础性指标。特别在就业形势严峻时,能直观地反映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需求与就业竞争力。建议在“一次性就业率”基础上拓展增加“年终就业率”观测点。因为“一次性就业率”只反映了7月底前阶段性的就业成果,“年终就业率”则能反映较长时间内的整体就业量,这样更合理,同时更体现了“质”的内涵。

2.毕业生供需比。是指当年毕业生总人数与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需求数的比率。这个指标可将就业率无法准确反映的不同学校、专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求不平衡的状况显现出来,供需比低,说明选择机会多,就业质量通常较高。“专业定向供需比”可比较用人单位对不同专业毕业生的认可程度,此时应将不限专业的招聘信息排除在外。

3.就业结构。该指标反应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的整体构成情况,包括“知名单位就业率”、“就业地域”、“重要岗位就业率”、“自主创业率”、“考研和出国率”、“政策性就业率”等观测点。在竞争更为激烈的政府机关和知名单位、经济发达地区和单位内部重要岗位的就业竞争中获胜的机会多,说明毕业生竞争力强、就业和人才培养质量高,“知名单位就业率”、“就业地域”、“重要岗位就业率”体现这种层次上的区别;自主创业体现了毕业生的创业能力和胆识,并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也是高质量就业的体现,“自主创业率”观测这个方面;“考研和出国率”反映大学毕业生中考研、出国的比例,考研、出国为提高未来的就业能力和发展水平做准备,也可视为是高质量就业的表现;“政策性就业率”反映高校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参加“西部计划”、选调生、“三支一扶”、农村“特岗教师”、应征入伍等政策性就业的比例,虽然人数不多,但导向性很明确。因宏观调控需要,国家鼓励优秀毕业生到西部和欠发达地区、基层单位、特殊岗位建功立业,这些大学生都是经过组织严格选拔,拥有良好的思想、业务素质,对社会的贡献很大,理应属于高质量就业。

客观指标可以按照指标偏离总体平均值的程度赋分,满意度指标可以按满意区间赋分,指标权重可采取专家特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予以确定,以便对大学生就业质量有一个全面、整体的呈现,也便于评估结果的比较分析和综合利用。

[1]万清祥,张延平,杨永才.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体系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2):61-64.

[2]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900-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就业率用人单位毕业生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高专超本科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
最“叛逆”的毕业生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