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结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系统创新大学生文化体系

2012-04-02 04:40:46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2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理念大学

王 娟

(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上海201620)

论如何结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系统创新大学生文化体系

王 娟

(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上海201620)

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与创新大学生文化体系结合起来,是高校深入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精神的重要步骤。必须结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丰富大学生文化体系的内涵,创新大学生文化体系:以追求卓越品质为目的,构建精益求精、推动创新型人才养成的大学生学习文化体系;以“和谐”理念为指引,构建科学的、积极向上的大学生生活文化体系;以创新创造为目的,构建活泼创造的大学生实践文化体系。

创新;大学生文化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七一”重要讲话。讲话要求“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这一重要论述,为当前的大学生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到积极向上的大学生文化体系建设中,通过大学生文化体系的不断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积极向上、充满激情、开放和谐的大学生文化体系不仅是当代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大学建立不足百年,大学文化正处于快速建设中,部分大学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大学文化,全方位地实施环境育人和文化育人,未来得及通过构建积极向上、弘扬创新、涵养国际视野的“开放”的大学文化来实施“文化”之教。要充分利用建党90周年的有利时机,深入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精神,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积极向上的大学生文化体系创新工作中。

一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文化的创新提出了较高要求

大学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工程的重要构成部分,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全面规划,系统创新。必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形成大学生文化之“魂”;按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具体要求,全面丰富大学生文化的内涵,系统创新大学生文化体系。

贯彻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的大学生文化体系,必须是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文化,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要求的文化。大学生文化体系的系统创新必须是以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主线,并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坚持与时俱进,做到与时代同步、与世界同步;坚持科学性,做到符合大学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符合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律,通过科学架构、合理布局和实施,并对其状态做出科学评估,及时调整其发展;坚持创造性和创新性,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融入大学生文化构建;坚持民族性和继承性,将中国文化和中国特色融入大学生文化构建,形成中国特色的大学生文化体系;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塑造大学生文化风尚,加强德育培养,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通过以上各个方面的建设,不断创新大学生文化体系,推动大学文化的快速、高效发展,进而引领社会文化前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大学生文化体系的系统创新,为培养造就一大批有创造力的青年人才提供文化支撑。与此同时,通过文化熏陶和使命赋予,将青年人才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使者”,通过他们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社会文化的前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 如何系统创新大学生文化体系

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大学文化是大学生文化的营养之源,大学生文化必须在其中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大学生文化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其建设必须着眼三个方面:以追求卓越品质为目的,构建精益求精、推动创新型人才养成的大学生学习文化体系;以“和谐”理念为指引,构建科学的、积极向上的大学生生活文化体系;以创新创造为目的,构建活泼创造的大学生实践文化体系。

1.创新大学文化,为大学生文化体系的创新提供支撑

相对全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气候”而言,和谐大气的大学文化是大学生文化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小气候”。因此,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大学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构建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的和谐大气的大学文化,为构建积极向上的大学生文化的提供支持。

第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渗透在物质文化建设中,通过校园的静态设施包括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求,赋予校园标志性建筑中丰富的文化内涵,突出共同理想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大基础性设施和平台建设,突出服务育人的理念,突出服务、奉献和“以人为本”理念。以学校各类物质基础建设为着力点,弘扬爱校、爱集体的价值观,形成一种文化向心力。第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凸显精神的张力,注重“精神塑造”,注重大学文明的塑造,运用多种手段,采取多种形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掌控文化话语权,与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校风、学风、校训、校歌、礼仪、文化活动等构建和创新结合起来,构建大学文化的舆论之“势”。第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立足通过服务创新,实现制度引领,坚持科学发展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发展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养成创造意识和能力为目的,致力形成学校特有的和谐、民主、科学、创新、包容的制度文化体系,实现“环境育人”、“服务育人”和“制度育人”相结合,为构建充满活力、积极向上、推崇创新的校园文化提供制度保证。第四,校园文化应该体现浓郁的时代气息、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色,将各种亚文化纳入其中,如网络文化、以及当前的各种新出现各种亚文化。必须注意到这些亚文化导致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坚持通过主流引领实现和谐发展。

2.从学习理念层入手创新大学生学习文化体系

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大学生学习文化的创新结合起来,必须凸显以下几方面的要求:在学习理念建设层面,应该坚持“与时俱进”,紧密结合最新的科学成果,把握学习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实现学习理念适度超前。此外,要凸显学习的开放性特质,做到“海纳百川”,科学地吸纳新的学习理论和理念;在学习活动上要体现出科学性、创造性,敢于和善于创新,善于利用最新的学习工具、模式,借鉴最新的学习方法,并与中国人的特点和中国文化结合,实现继承性和创造性的统一。此外,还必须构建良好的创新氛围,允许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以上几个方面的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大学生学习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必须通过科学有效的构建工作加以贯彻。

大学生学习文化的创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第一,以共同理想作为指引,塑造具有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大学生学习文化,立足为国家建设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大学生学习文化是大学生的第一位的文化,这一文化关系到培养什么人以及为谁服务的问题。因此,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学习文化创新中,以共同理想作为指引,塑造大学生学习文化的“魂”,保证学习文化的发展方向。第二,坚持创新理念,引导学习理论的科学化发展。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实现学习观念的新变革,倡导“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学习理念。普及学习形态的新思维,将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以及非正式学习结合起来,实现学习方式的革新;提倡系统思考,凸显学习的完整性与弹性,满足个体终身的学习需求。提倡对大学生进行学习策略创新,以激励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有效性。第三,坚持科学理念,推进务实、创新的学习气候的形成。倡导终身学习和及时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计划性,改变学生被动型学习状况,转变大学生“应试”的学习风格,彻底改变现有的“严进宽出”的培养思路带来的学习的惯性以依赖性;实施顾客导向学习:教材可以顾客化,以符合不同的学习个体与团体的需求;实施团队学习,促进组织提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以终身学习为轴心,注重愉悦的学习气氛与环境的塑造。第四,重视各类型大学生学习型组织,发展各种文化的连结与融合;重视大学生的多元学习形态建设,提倡多元学习方式共存共赢,推进活泼多样的学习气候的形成。第五,推进学习导师制建设,实现学习辅导制度化。此外,必须注意的是,随着数字学习成为学习时代的发展趋势,学校要加强E-Learning平台建设,以辅助学习自主自觉地学习和有选择地自我发展。只有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建设,实现理念层学习文化和实践层学习文化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才能推动大学生学习文化体系科学有效发展,才能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的大学生学习文化。

3.以价值观建设为突破创新大学生生活文化体系

大学生的生活态度、生活理念以及生活方式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是大学生文化是否健康、积极的根本标准。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的大学生生活文化,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求,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文化,是积极向上、健康、科学的文化。

创新大学生生活文化是整个大学生文化建设中的最为关键的一环,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第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生活文化的建设。大学生生活文化的构建,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精神内核”。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形成健康的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的生活格局,体现出热爱集体、热爱生活、积极主动、充满朝气的生活情调;必须以“和谐”为原则,通过鼓励和引导,将“和谐”的理念深化在各个空间文化的塑造中,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人与活动的和谐、生活结构的和谐、观念与现实的和谐、动态与静态的和谐等待;以爱国、爱校、爱集体为原则,构建团结友爱、共同提高的活动模式。“以团结互助为荣”,构建良好的宿舍文化和社团文化,形成积极向上、科学有序的立体生活文化体系。第二,建立起“知感恩”、“讲奉献”的精神生活文化。大学生生活文化中必须有着懂得感恩、讲求奉献的精神内涵。为塑造回报社会、讲求奉献的大学生生活文化,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建设良好的社区文化,加强宣传,树立典型。形成固定的奉献活动,如义务劳动、重阳节敬老活动、爱心助残活动、捐助活动以及献血等类似活动;搭建相关固定活动平台,如大学生义卖平台、爱心屋等,为大学生的爱心落地提供相对固定的场所。通过各种途径,号召学生关爱社会、关爱弱势群体。将学生的生活文化建设纳入学生的品行鉴定和考核,督促和引导学生良好的生活文化的形成。第三,弘扬诚信,抵制欺诈,形成诚信诚实的生活准则和操守,做到“以诚实守信为荣”。第四,坚持科学,形成崇尚节俭、健康的消费文化。引导学生摒弃虚荣,抵制浪费和奢侈的消费观念。引导学生形成“以辛勤劳动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观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等手段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享乐消费观念;营造良好的校园消费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倡导绿色消费、低碳消费;重视智力性和发展性消费,追求消费效益的最大化。第五,提倡个性,尊重共性,建立开放的、具有包容性的社区文化。第六,构建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大学生要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和语言,遵纪守法,自觉抵制反动和不雅的网络语言和行为,抵制沉迷网游等现象,处理好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关系。此外,大学生还要在社交活动中,建立起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交文化。

4.以实践平台优化为依托创新大学生实践文化体系

实践文化体系基于实践平台建设,在大学生的长期的实践活动中积淀形成的,它是大学生实践理念、实践模式和实践风格的综合体,反映了大学生的实践导向、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贯彻到大学生实践活动中,结合创新型国家建设,大力弘扬创新创造的实践文化,彰显实事求是、锐意创新的实践特色。

第一,实施实践引导工程,加大对大学生实践的指导,弘扬创新创造的实践气氛,引导勤奋务实的实践文化建设。通过选拔一批素质过硬,功底扎实,学术精湛的校内外实践导师,指导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实践,并在实践活动中,构建良好的实践文化体系。将学生实践文化建设纳入实践效果考核。加大对导师群体的文化建设,确保其能够引导大学生文化建设。通过大学生校内实践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文化的塑造,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通过校外实践的实施,推动大学生了解社会,不断改变实践的文化,提升文化的适应能力和包容能力。通过实践,确保大学生实践文化得以提升。第二,结合实践平台建设,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大学生创新创造行为是通过实践平台实现的,学校的实验室、研究中心和基地,是科学的理想放飞的场所。通过环境的塑造和创设,培养大学生学习伟人和先行者的科学精神,培养其敢于提出设想并为之付出努力的精神。第三,通过创造创新的实践平台建设,结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通过过程引导和结果考量,形成鼓励尝试、宽容失败的宽松的创新氛围,营造“创新文化”。第四,通过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有中国灵魂和世界胸怀的现代大学生。通过实践开阔学生视野,形成“国际视野,全球视野”,进而形成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不断进步的情怀。第五,通过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引导,培养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国计民生的社会责任感。第六,通过对实践平台和实践活动的规划,构建理论联系实际的大学生实践文化,通过实践活动,尤其是大型合作性的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文化,构建起良好的组织学习文化,推动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卓有成效和可持续发展。

5.以系统思维为指导构建大学生文化建设支持系统

学校层面应该通过以下具体措施,推动大学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第一,提升教师群体理论素养,为大学生文化建设提供智力引领。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方式的理论学习,加深教师队伍包括辅导员在内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涵的领悟,通过教学以及实践等平台,营建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的教师队伍文化,通过教师的“引领”推动大学生文化的构建。第二,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实践氛围,为大学生文化建设提供策略支持。学校应该形成活泼的全员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范围,形成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气场,为大学生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通过观念的逐渐深入,逐渐因地制宜地转化成为具体的实践方案和策略,创造性地推动大学生文化建设。第三,搭建多层次和多种类的立体实践平台,为推动大学文化建设提供实体支撑。大学应该根据学科的不同性质、学生的具体情况、学校的项目建设以及学校的主题活动等等,结合学校各项事务的具体安排,采取多种方式,搭建起分层次、多类别的立体实践平台。第四,通过制度创新,形成常设机制,养成学习和实践的“习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主动地、自然地与大学文化建设对接,并作为一种自然的“行为模式”固定下来。第五,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的作用,为大学生文化建设提供范本。通过树立典型,为大学生文化的建设提供实践的范本,及时对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及时纠偏,保证大学生文化按照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的方向发展。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

[2]中共中央办公厅.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1-07-03.

[3]张 胤,张燕萍.对高校学生文化本真状态的一次实证发现及其解析[J].教育与现代化,2009(2).

[4]王春秋,刘培进.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2010(15).

[5]王金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4).

[6]吴绍芬.视学生发展为本铸大学文化之魂——“大学文化建设”研讨会综述[J].中国高等教育,2010(10).

[7]汤哲远.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若干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5).

[8]文丰安.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J].山东社会科学,2007(4).

G641

A

1674-5884(2012)02-0088-03

2011-12-30

王 娟(1980-),女,江苏滨海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辅导员队伍建设、高校德育研究。

(责任编校 晏小敏)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理念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2:00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中医研究(2014年10期)2014-03-11 20: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