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全面、生动的抗战史——读评《常熟抗战史印》

2012-04-02 04:25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新江抗战史国军

陈 辽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究所,南京 210013)

八年抗战的胜利,导致人民武装力量的强大,导致其后的三年解放战争的胜利,导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八年抗战的意义和价值,越到后来越加彰显和清楚。

但是,迄今为止,大陆还没有一部公开出版的抗日战争史。从客观原因上说,八年抗战后,国民党发动内战,新中国成立后,政治运动不断,没有时间、没有人员、没有精力编写八年抗战史。而新时期到来后,历史工作者主要是总结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经验教训,写当代中国史。当然,也有意识形态上的原因。以往讲抗日战争,主要是讲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作出的功绩,而对国民党的抗日,则概括为“抗战初期,勉强抗日;抗战中后期,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历史工作者从史实出发,认识到这一概括的片面性,看到了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不只在抗战初期的上海、台儿庄、忻口等战役中英勇抗日,就是在中后期,也打了诸如武汉会战、中条山战役、昆仑关战役、印缅战役等许多硬仗。国民党在抗战中后期“积极反共”有之,但也不能说它全是“消极抗日”。怎样在八年抗战史中如实反映国民党政府的抗日情况,成了一个难题。于是,全国性的抗战史的撰写延迟了下来。本世纪以来,一些史学工作者从实际出发,冲破条条框框,先写地方性的抗战史,沈秋农同志便是其中的一个。沈秋农长期从事常熟史志工作,参与过多部有关常熟抗日著作的编纂和撰写,积累了常熟八年抗战的大量史料;结合他对八年抗日战争史的研究,以数年之劳,终于在2010年完成了《常熟抗战史印》(以下简称《史印》)①该书已于2010年11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文中引述均出自该书。。《史印》其实是一部地方性的抗战史,它为我们史学工作者写好抗战史,开辟了一条探索性的道路。

《史印》作者认为,要写好抗日斗争史,必须真实反映国共两党、国军和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争史中各自作出的贡献。在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作出的业绩必须如实进入八年抗战史;而在敌后战场上,八路军、新四军在极其艰苦困难的条件下对敌伪实施打击和消灭其有生力量,当然也应该大书特书。没有国共两党、国共两军英勇抗日的真实,也就没有真实的抗日斗争史。本着这一认知,《史印》以较多篇章书写了国军的抗战,如《保卫常熟七天七夜》、《常熟红十字会与“一二八”淞沪抗战》、《张治中在常熟》等。在《保卫常熟七天七夜》中,我们看到,尽管当时敌强我弱,敌攻我守,但国军奋起抗日、同仇敌忾、以寡击众、誓死作战的业绩,仍然使七十年后的读者感动不已。1937年11月13日,驻守野猫口的国军100多人对日军进行了英勇反击,打死日本兵数十人,后因弹尽粮绝被迫后撤;11月14日10时左右,日军在万桥渡遭遇国军一个排的抵抗,该排官兵全部殉难;11月15日,日军第11师团对驻守周墅镇、任阳镇的国军发起进攻,国军英勇抵抗,激战至16日傍晚才撤出战斗;11月16日,在罗卓英、夏楚中指挥下,国军60师、98师、13师、炮16团协同作战反击来犯日军,“击毁日军坦克3辆,毙伤日军近千人。国军60师也伤亡惨重”;11月17日,国军33旅由旅长叶佩高率领,从敌人背后发起攻击,直捣日军第44联队指挥部,除一举攻占藕渠镇外,还击毙日军130余人,俘虏3人;11月18日,罗卓英令叶佩高率部出击,一举收复被敌攻占的石墩和支家塘,“是役,击毙日军300余人,击毁日军装甲车、坦克各1辆,但国军第33旅也有近300人伤亡”;11月19日,叶佩高所在的第33旅在争夺虞山战斗中伤亡兵员200余人。”在常熟保卫战中,国军死亡2423人,而被击毙的日军,也在千人以上。国军在常熟的抗战,《史印》作了充分的反映和叙写。

国军撤出后,日军占领了常熟和若干城镇,常熟广大农村一度兵匪横行,常熟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就在这时,新四军第六团根据陈毅同志部署,向沪宁线东路地区进发。为了避免与国民党军队发生磨擦,对外称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三路。1939年5月14日,江抗副总指挥吴焜率领江抗主力一部抵达阳澄湖地区与由党直接组织、指挥的常熟民抗部队和新六梯团会师,向常熟东乡进发,很快消灭了梅李、何村、古里等地的匪伪武装。整个常熟东乡,除了日军驻守的浒浦、支塘、白茆口等几个据点外,其余均被江抗等抗日武装控制。6月24日,江抗总指挥部派兵从梅村出发,奔袭距苏州城仅10余公里的浒墅关火车站,歼灭日军警备队长以下20余人。时隔一月,江抗主力一部与新六梯团从常熟出发,在地方部队配合下,又火烧上海虹桥机场,烧毁飞机多架,造成了比袭击浒墅关火车站更大的政治影响。常熟及邻近地区民间自发组织的抗日武装纷纷接受江抗收编。此时,江抗从东进时的不足千人壮大到4000余人。后来,江抗西移,留在后方医院几十个伤兵病员在叶飞指示下,与江抗三团政治部主任杨浩庐及由杨浩庐带来的三位营连干部一起,重建江抗部队,由伤病员夏光任司令,杨浩庐任副司令兼政治部主任。这就是后来新四军第6师18旅的萌芽。新江抗成立后,1940年2月6日,于北桥伏击敌人汽艇;2月8日,反击日寇偷袭,日军警备队长斋藤重伤毙命,是役毙伤日军20余人。至1940年春,新江抗已发展到400余人,由何克希任司令员,吴仲超任政委,夏光任参谋长。1940年4月20日左右,谭震林率领一批团营干部到达常熟,常熟抗日出现了新局面。据夏光回忆,自1939年10月至1940年10月,新江抗经历大小战斗共47次,毙伤日伪军1049名,俘虏伪军298名,缴获各类枪支314枝,各种弹药1.6万发;新江抗也有187名指战员阵亡,119名指战员负伤。1940年八九月间,常熟建立了县、区、乡人民抗日自卫会。1941年7月,日伪对苏常太地区进行大规模“清乡”,留在苏常太地区的新四军部队,在艰苦卓绝的反“清乡”斗争中顽强拼搏,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暂时撤出“清乡”区。但常熟的党组织、地方武装和常熟人民一起,始终坚持原地抗日斗争。在日伪“清乡”期间,被誉为“红色堡垒”的湖泾支部紧紧依靠当地群众,为保证隐蔽在湖泾附近老百姓家中的20来个新四军重伤员的安全而不畏艰险、团结一心、周密计划、共度难关,分批将他们转移。就这样,常熟人民和地方武装坚持抗日直到战争胜利。

《史印》以其真实的历史展示:八年抗战的胜利,是国共两党两军共同抗日、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各自作出了重大贡献而得来的,这才是八年抗战的历史真实!

其次,《史印》作者还认为,八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并非仅仅是军事斗争的胜利,也是统一战线工作、经济工作、文化工作的胜利。因此,要写好八年抗战史,除了必须“真实”外,还必须做到“全面”。为此,《史印》叙写了常熟抗战中的统战、经济、文化工作等方方面面的历史。如新江抗团结常熟一支地方武装的领导人殷玉如,向他介绍中国共产党关于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同时要求他抓好部队的训练、教育,为抗日救国冲锋陷阵。为了改造和争取江苏省保安第四团,江抗与中共江南特委先后向保四团三营派去党员、干部,通过思想纪律教育和军事训练,使三营官兵的素质较之其他各营均有明显改观。特别是在保四团受日军偷袭遭到重大损失后,对保四团余部进行救援和慰问,使保四团官兵深受感动和教育。其后,该部随新江抗一起行动,并肩抗日,逐步走上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道路。谭震林同志更善于做统一战线工作。他初到常熟,就去何市镇拜会老同盟会会员,共商抗日大计。沙洲锦丰镇伪商团团长杨行方手下有70多人,谭震林知悉他有个异母兄弟杨知方,是江抗的见习参谋,派他去做杨行芳的工作,促使杨行芳率部反正。后杨行方任江抗沙洲办事处主任,从而开辟了连接苏南、苏中两个抗日根据地的新通道。

新四军和江抗的领导人深知,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战争,必须有经济实力作保障。因此,党组织和军队领导人都极其重视经济工作,除开展减租减息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外,还要求抗日民主政权“切实做好财经征税工作”。谭震林说:“征税不是一般的经济工作问题,……我们收税,是行使权力,证明抗日民主政府是这里的合法政府。”常熟的抗日民主政权加强了征税工作,“既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沟通了城乡交流;又控制了进出口,把税收从敌伪和顽匪所设的税卡那里夺回到抗日民主政权手里。”

常熟八年抗战中,文化工作做得尤其出色。东路特委领导下的江南社,编辑、出版了《大众报》和《江南》半月刊。《大众报》发行2000份以上,《江南》半月刊发行1000份左右。《大众报》“江南文艺”、“大众园地”与《江南》半月刊发表的文学作品,有对烈士的纪念,有对新四军将士与部队的歌颂,有对所经历战斗的真实纪录,有对重大斗争生活、斗争经历的追忆,有对抗日民众生活的关注,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曹白《呼吸》集中的多篇作品即取材于江抗的斗争生活。此外,诗人白丁(即徐平羽)、作家蒋锡金也都以江抗斗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八年抗战中,苏常太地区的抗日戏剧也颇为活跃。《盲哑恨》、《伪军反正》、《中秋之夜》、《伪军哀叹》等剧目深受群众欢迎。大众剧团和各地方剧团还创作、上演了《打鬼子去》、《游击队的母亲》、《流寇队长》等许多剧目。音乐工作者、评弹艺人也以歌曲、评弹为武器,以抗日歌曲和评弹节目鼓舞士气、教育人民。总之,《史印》写的常熟八年抗战史,是军事、统战、经济、文化等各条战线“全面”抗日的抗战史。

第三,《史印》作者还认为,八年抗战史既是对历史的总结,又是教育后代的课本,因而不能写得干巴巴的,而应该是“生动”的、能够拨动读者心弦的。所以,它对史事的纪述,笔端饱蘸感情,尽量以生动的史实、生动的记叙、生动的形象、生动的语言予以表达。《血火纪事》中的《叶飞情系沙家浜》、《1940年的破路大行动》、《活跃在抗日烽火中的少先队》,情文并茂,人读人爱;《群英荟萃》中的《阳澄烽火中的夏光》、《从鲁迅学生到江抗战士》、《翁迪民情满昆承湖》,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御敌鼓角》中的《苏常太地区抗战文学漫叙》、《苏常太地区的抗日戏剧工作》、《欢庆胜利的日子》,娓娓道来,如诉家常,当年情景,明白显现;《暴行实录》中的记叙,有揭露、有控诉、有悲愤、有纪念,更使读者难以忘怀。所以,一部二十二万字的《史印》能够让读者一口气读下去,在未读完前再也不愿释手。《史印》又是一部生动的抗战史。

怎样写好抗战史?真实、全面、生动,这就是《史印》的答案。我想,全国性的八年抗战史,也应该这样写;而且,也只有这样写,八年抗战史才能得到全国人民的认同,受到全国人民的欢迎!

猜你喜欢
新江抗战史国军
全国“七五”普法先进个人庄云鹏的普法“法宝”
High-throughput computational material screening of the cycloalkane-based two-dimensional Dion-Jacobson halide perovskites for optoelectronics
乐赎公司
城市景观照明舞台化的分析
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
中国海军抵巴基斯坦参加多国军演
关于东北抗战史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观点的评析
“第五届两岸抗战史学术研讨会”在台北举行
杀死一个鬼子有多难
A Real-time Updated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Strategy for Batch Processes Based on State Esti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