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开发“案例”资源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2012-04-02 04:05黑龙江省教育学院150080
地理教学 2012年9期
关键词:新课程案例教材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150080) 白 玲

地理纵横

有效开发“案例”资源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150080) 白 玲

运用“案例”作为载体说明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品质和能力是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新教材的突出特色。尽管目前新教材中已经呈现了很多优秀的“案例”供教师教学使用,但因教材内容受到篇幅、时效、地域、课时、教学资源、教师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必然会导致教材中的部分“案例”出现资料陈旧、难以操作、远离学生现实生活等问题。事实上,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富有针对性,很多一线教师遵循新课程理念和《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在践行新课程过程中正在不断地开发设计针对性、时效性、操作性和服务性更强的教学“案例”,或补充、或替换、或丰富原有教材中的“案例”,并努力追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案例”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功能。基于目前一线地理教师开发使用“案例”资源的教学现状,笔者建议教师在选择和开发“案例”时还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案例” 开发要依据地理课程标准

新课程赋予了一线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权利,特别是地理课程标准更从不同层面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原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与建议。例如,义务教育阶段课标在“认识区域”部分,除了规定的必学区域外,还明确说明“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课标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还阐明:“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加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议“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经历与体验。”“有条件的教师可以从计算机网络上获取各种适用于地理教学的电子资源”;强调“教师在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时,要注意所选资源的科学性、思想性、适宜性,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而现行的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三,更是积极倡导利用“案例”教学学习区域地理,即通过对不同的典型“案例”的认知和分析,归纳总结区域的共性、个性和基本特征,从而探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由于《地理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地理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和重组教材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在选择或开发的案例资源进行教学前,首先要认真研读课标,把握课标的基本思想,掌握课标的内容标准,了解学生能力水平,在吃透课标的基础上再对所需要的“案例”进行深度开发与研究。同时,还应该把开发的新“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有机构成部分去设计,并能够与课程文件、教科书和其他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

二、“案例”设计要尊重教材体系与风格

在新课程背景下,人们对教材的认识已经呈现出新的变化,即由课改前“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学生学习的依据和考试的依据”,变为课改后“教材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重建的中介”。 事实上,尽管教材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知识载体和教学媒介,但就学校教育而言,目前教材仍是学校教学的主要材料。在教材多样化的今天,每一种版本的地理教材都有自身的编写体系、表现风格、逻辑关系和呈现形式。为了实现有效教学,一线教师在设计开发新的教学“案例”前,首先要认真研读所使用教科书的知识呈现形式和编者设计意图,然后,再综合考虑所要更新或拓展的“案例”与原有“案例”相比有哪些优势,新“案例”与原有“案例”有哪些联系,哪些“案例”需要拓

展,哪些“案例”需要替换,学生更适合用哪个“案例”进行学习等。教师只有在吃准课标和熟练掌握教科书基础上,才可以对教材内容做大胆而科学的调整、取舍或补充,真正做到“用教材教”。

为了方便学生学习,教师所开发的“案例”资源在文字表述、知识的呈现方式、图表设计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应尽量与学生所使用的教材风格保持一致,以利于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下进行学习。比如,新开发的“案例”可以仿造初中教材中经常运用的角色扮演来对比分析不同区域的地理事物,也可以仿造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以“××”地区为例的案例呈现形式。努力将最新的地理学科成果和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以新“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自然状态下将贴近生活的知识纳入并建构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同时,新开发的“案例”不仅要具有为方便学生学习而提供有效信息和知识的功能,最好还能够提供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以方便教学。

三、“案例”选择要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

所谓“案例”,实际就是一个真实的事件。一般典型的“案例”应该能够提供地理事实材料和情景,应该能够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地理要素中抓住核心内容、探索本质特征。由于受教学时间和学生课业负担影响,教师在选择课程资源时,必须考虑“案例”是否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是否能通过对某个“案例”的学习和方法的习得,从而能实现举一反三、引申扩展、迁移模拟、类比评价等学习过程,并引导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此外,还要注意所开发的“案例”要具有共性规律。因为一般来讲,“案例”都具有浓厚的个性色彩,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强调个性特征,而忽视对个案所代表的一类地理事物的共性分析,往往导致舍本求末。因此,教师开发的“案例”要能够达到运用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案例所隐含的知识要素和基本原理,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通过让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提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案例”分析的多元结果,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引导学生把握共性规律。例如,在学习“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节时,教师可以选取以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为原型和主演的电影——《难以忽视的真相》的某些片段,通过讲述戈尔毕生为解缓全球气候变暖所做的努力和影片动态展示的全球气候变暖的过程,直观呈现众多全球气候变暖所引起后果的图片。这种典型的教学案例与教学内容非常吻合,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树立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案例”内容要与学生生活体验有效对接

由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资源、教学结果都是开放的,因此,教学“案例”的内容可以来源于发展中的地理科学、社会科学和学生自身经验及地理学习活动本身。针对教科书内容相对固定且容量有限,与瞬息万变、包罗万象的社会相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等现状,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一方面可以按照教学实际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处理教材;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发一定的课程资源拓展或替换原有教学内容,通过选取和增加生活实例、时事热点问题、故事、教学短片、现代科技成果、图片等与地理学科教学相关的内容赋予教材以新的活力。

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它强调学生在学习时需要以有意义的联系方式去理解知识。因此,教师开发的案例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案例的内容结构,要吸收与现代生产、生活及学生体验密切相关的问题和材料,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新的信息与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教学知识结构。例如,“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一课,湘教版教材是通过“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来组织学习材料的,但作为黑龙江省大庆市的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可以结合学生家乡所在地的乡土内容,用同为资源性城市的“大庆案例”来拓展补充或直接替换原有教材内容。当然,所开发的有关大庆的教学“案例”,要能够承载落实地理课标要求的功能,教师可以借助大庆行政区划图、自然地理环境图、城市景观图、石油产量的数据统计图、产业结构图和文字材料等设计“案例”,引领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素材来分析大庆城市的特点,了解大庆取得的辉煌成就,认识大庆目前面临的主要资源、环境和城市未来发展等问题,并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关注家乡的发展问题,研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五、“案例”编写要考虑学生个体与地域差异

新课程强调“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鼓励和尊重学生不同的经验、见解、想法和说法”。教师在开发“案例”时,要分析学生的不同起点能力、不同的经验背景、不同的认知成熟程度、学习动机、焦虑程度、学习风格等,既要考虑到不同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又要考虑同一个体身上的智力优势,根据不同主体和知识属性来设计反映个体差异的、具有一定

梯度、内容多维开放、适合激励评价的“案例”。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城乡差异显著,不同学校、不同的学生个体之间对课程资源的需求会产生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选择开发“案例”素材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生活环境和体验,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容易产生共鸣又蕴含着课程目标并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以力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达到通过不同的“案例”切实体现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价值取向。

六、“案例”呈现要有多样有效的信息

“案例”本身是一种信息源,它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可以根据不同学习情境的需要进行选择和取舍。尽管在信息时代,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等众多渠道发现和收集大量的课程资源,但过多的信息又可能会对教师的选择造成麻烦。因为通过案例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案例”本身,而是为了通过“案例”这一中介进行交流,获得发展。所以,教师对选取的信息和素材必须进行一定处理和转化,使之系统化,并符合教学要求。即一般选取的信息应该具有对地理事物的描述性,信息之间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并能够与其他教学资源和辅助教学手段协作。此外,开发的“案例”要在促进学生发展、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实践与应用的同时,还能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

为了使开发的“案例”资源具有创新意识并充满活力,教师要在确保所开发“案例”科学、有效的前题下,还应追求“案例” 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即开发的教学“案例”要有关于外部世界足够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应该包括有益于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显性”信息,还要包括部分非正向的“隐形”信息,使显形隐性信息兼备;“案例”形式可以是图表、文字或活动内容;“案例”尺度可大可小,如可以大到以区域(大洲、大洋、国家、行政区、跨区域)为知识载体,小到可以是一张图片、一个具体的地理问题;案例内容可以是积极正面的成果,也可以是能够引发学生深思的反面典型。

总之,一线教师应努力使开发的教学“案例”成为一种范例、成为“对话生成中的开放文本”、成为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成为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并应该有助于引导学生习得知识与技能,情感得到发展,自我人格得到建构。为了落实构建更加开放和谐的课程观,避免因开发“案例”的随意性而造成浪费时间、增加师生负担等弊端,“案例”的开发还要注意始终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并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地域性。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安排“案例”内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掌握和运用地理科学方法,最终实现利用“案例”承载地理新课程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取向,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猜你喜欢
新课程案例教材
教材精读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教材精读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