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主导文化建设“六论”

2012-04-02 03:37:41任大立
党政干部论坛 2012年1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价值体系核心

○ 任大立

当代中国的主导文化建设“六论”

○ 任大立

坚持什么样的方向,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实际上是要求建设能真正引领社会思潮的主导文化。我们要深入研究主导文化发展和传播的内在规律,进而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一、什么是社会的主导文化?

一个社会的文化,总是由不同的具体文化形态构成的。其中由统治阶级提倡,并希望被广大民众接受和认可的文化,就是主导文化。

关于主导思想与统治阶级的关系,马克思曾有过论述:“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与此相关联,在任何一个时代,统治阶级的文化也是该社会的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一些学者曾对意识形态主导性的问题进行过阐释,认为统治阶级除了以暴力方式以外,往往还会以一种非暴力的“文化”的方式治理国家,其实质就是用意识形态去教育民众、争取民众“同意”,从而确立其领导权。

主导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指南针,具有社会的行为导向功能。主导文化对社会应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有明确的规范和标准。主导文化对该社会绝大多数成员形成和选择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会有很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当主导文化强有力时,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会从主导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根本规范中,寻找自己判断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尺度,尽量按主导文化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

主导文化也是整个社会的凝聚剂,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在主导文化的有力引导下,社会成员能够在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相互间轻易不会产生根本的矛盾和冲突,从而有利于维持和改善现存的社会秩序。而当社会的主导文化受到挑战或削弱而软弱无力时,就会造成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扭曲,行为失范,许多社会成员就会有失落感,觉得无所适从,轻则引起社会不安,重则引起国家动荡。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的超大型国家,在社会急剧转型的大变革时期,在各种思想观念交流交融交锋的过程中,建设强有力的主导文化,显得特别重要和紧迫。

二、当代中国的主导文化应是什么?

先进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社会进步的催化剂。根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当代中国要建设的主导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精神上的一面旗帜。一个社会的文化,不管有多少具体形态,总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政党,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它所建设的文化,理应是先进的文化,这也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所谓先进文化,是指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先进性。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纵观人类发展史,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因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也就拥有不同性质、不同形态的思想文化。在当代中国,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必然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是严格审计监督。按照预算执行主体责任归回部门的改革要求,审计监督对象从省财政部门和省业务主管部门改为直接对负责资金分配使用的省业务主管部门和市县,体现“谁审批、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

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性质的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制度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担负的社会责任。不能设想,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统领和引导,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深叶茂,能真正建立起社会主义来;即使一时建立起来,最终也会因为没有深厚的文化根基而瓦解消亡。

什么才是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所在?本质就在于,它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质属性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质属性的具体特征则是: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先进文化的地域定位;博采众长、开拓创新是先进文化的品格定位;百花齐放、引领主流是先进文化的层次定位;面向大众、服务人民是先进文化的功能定位。

三、社会主义主导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当代中国要建设的主导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也是维系一个社会稳定发展和进步的基石。可以说,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显得特别重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涵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鲜明地回答了当代中国以什么样的精神旗帜来凝聚全民族、推动社会前进的重大问题。我们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灵魂作用,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概括提炼,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精神内核,是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的坚实基础,也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方面,使其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追求。

四、主导文化能一花独放吗?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必须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当代中国的文化格局,并不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花独放,而是百花齐放春满园。

一个社会,往往是由不同的阶级、阶层和民族构成的,就是同一阶级、阶层和民族内部,由于知识、职业、地域、性别、年龄和宗教信仰的差异,往往也会有不尽相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这就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文化,不可能是单一的文化,而是有多种多样的文化。除了有统治阶级提倡的主导文化以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亚文化,也就是部分群体认可的文化。亚文化会受到主导文化程度不同的支配,同时又有自己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绝大部分的亚文化对主导文化不构成根本的矛盾和对立,与主导文化在大方向上是一致的,属于健康有益的大众文化。但也有一些亚文化,表现为对主导文化的背离和否定。这部分背离、否定主导文化的亚文化,就是反文化。

在当代中国,之所以不能一花独放,而要在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反映了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对文化建设提出的客观要求,是由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决定的,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活力所在。

一个社会,即使借助政权强制性地只推行一种文化,而强力打压其他文化,效果也不会好,而且也不会持久。中国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就有过这方面的教训。通过强制性的政治运动和思想批判,固然能够使主导文化表面上显得十分强大,让亚文化萧条,让各种反文化销声匿迹,社会能够稳定于一时,但由于是采取强制手段维持的,而且这种做法不利于文化的发展繁荣,注定了这种文化模式没有生机和活力,从根本上来说是行不通的。

这就表明,在当代中国,除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外,其他形式的各种亚文化,除了反文化之外,都允许存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模式是: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反对自由化,既不能以一元排斥多样,也不能以多样否定一元,建立起先进文化真正起主导作用、健康有益文化丰富多彩、落后文化受到不断改造、腐朽文化受到最大抵制的文化。

五、主导文化越先进越好吗?

人类社会文化发展和意识形态建设的规律表明,主导文化并不能简单地说越先进越好,而是要既有先进性又有广泛性,是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

统治阶级倡导的主导文化,不管有多先进,只有被这个社会中的多数人认可和践行,能在社会实践中生根开花结果,才能真正说是这个社会的主导文化。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意义。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曾不顾经济文化基础十分落后的实际,希望通过一系列思想教育活动、思想革命和意识形态的严厉斗争,很快就能肃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让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文化占领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尽快建立起纯洁、单一的先进文化。但实践表明,这种做法的效果并不好。

一种主导文化,在什么条件下,才容易被社会上的广大成员接受?只有既有先进性、同时又有广泛性的主导文化,才容易逐步被广大群众接受。如果只追求文化的先进性,而不考虑文化的广泛性,这种文化是很难被广大群众接受的。因为当主导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远离或高于现实生活时,它所提出的过高要求没有群众基础,在事实上不能长期起着主导文化应起的作用。也就是说,当一种主导文化被超前地强制作为社会的唯一文化时,这个社会实际上处于危险之中。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建设,一方面要理直气壮地提倡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使先进文化真正起到对整个社会的导向功能、整合作用;另一方面,要正视和承认文化的多样性,不能脱离实际去追求纯而又纯的所谓先进文化,而应把思想上的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把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使思想道德观念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

六、主导文化如何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主导文化的生命力,取决于它在实践中被认可的程度。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要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就必须遵从文化发展的规律并通过自己独特的风格去赢得大众。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形成了主导文化、精华文化和大众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同时,文化产业迅猛发展,外来文化影响加大。文化的多样性、市场化和开放性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也对主导文化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影响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导地位。在新的形势下,主导文化不再可能像以往那样以一种垄断强迫的方式让大众接受,而必须研究文化发展和传播的规律,按文化规律办事。

首先,主导文化必须关注和反映广大群众的文化权益。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2]无论多么先进的文化观念,如果脱离群众的实际文化权益,高高在上,在现实中必定是苍白无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只有切实走近现实生活,关注大众切身利益问题,才能赢得大众认同。所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贴近大众文化生活、满足大众文化需要、尊重大众文化权利、反映大众文化理想,进而提高主导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其次,主导文化应转化成容易被广大群众接受的简明形式。如对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需要转化成易于被群众接受的简明的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易懂、易记、易行。现在,理论界对如何概括核心价值观,有多种观点。我认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通俗要求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和谐”8 个字,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这样的概括不仅简明扼要,通俗易记,而且符合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要求,是这四大建设的根本要求。另外,中国共产党章程也明确规定,党要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样概括也有党的根本大法的依据。

其三,主导文化要学习和借鉴大众文化形象生动的表达形式和先进的传播方式。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大众文化,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现代信息技术传播手段和面向普通市民的快乐轻松原则,很快在文化市场打开了局面。大众文化无论在传播范围、受众人数,还是对大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方面,都远远超过其他文化形态。主导文化要学习借鉴大众文化平等亲切的表达形式,提升主导文化的亲和力,不能再以严肃的面孔、抽象的原则、居高临下的态度出现在大众面前,进行教条式、公式化的说教。主导文化还要积极利用大众文化的现代技术传播手段,与新兴文化产业结盟,走以电子媒介为基础的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在继续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作用的同时,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影响和作用,切实掌握网络的理论话语权和主动权,不断探索运用网络等新媒体开展主导文化宣传的方式和途径,使之成为宣传主导文化的新阵地。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当前,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以主旋律引领多样化的要求更为迫切。我们必须把握规律,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壮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03页。

(作者系湖北省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 楚 朴)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价值体系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观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