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晓东 武艳强 焦明若 王海燕
1)辽宁省地震局,沈阳 110031
2)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 100036
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38.1°N,142.6°E)发生9.0级地震,辽宁地区数字化应变仪器均记录到了日本9.0级地震引起的面波变化,这些同震面波变化不仅反映了应变同震变化特征,还能够反映辽宁地区所在地块及深大断裂的地壳相对运动状态。利用数字化应变前兆观测仪在多测点观测到的日本9.0级地震前后应变同震变化结果,并结合区域GPS观测结果,分析辽宁地区应力应变的同震变化特征反映了怎样的区域应力状态。
利用辽宁地区数字化应变观测仪器(共计11套,23测项)和辽宁及周边地区GPS基准站(LNSY、LNHL、LNYK、LNDD、LNJZ、SDYT和SDRC;数据时间为:2010年5月至2011年6月;数据来源于中国地壳观测网络数据中心)数据进行分析。数字化应变观测数据为展示同震波形在地震后的张压特性,统一体应变和洞体应变张压特性表征:向上为张性,向下为压性变化;GPS数据采用GAMIT软件处理,联合处理全球IGS台站的数据确保参考框架的统一和自洽,保证了远场同震位移的可靠性,并基于同震位移场采用插值的方法计算水平应变场。
从数字化应变观测数据分析结果看,日本9.0级地震后均有明显的同震变化,与汶川8.0级地震同震变化反映张压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汶川8.0级地震以同震振荡响应为主,共计22测项,占96%,金州体应变为压性变化;日本9.0级地震以张性变化为主,共计10测项,占43%,金州、锦州体应变为压性变化,抚顺、南山城、营口洞体应变为整体张性变化,铁岭、丹东洞体应变 EW 向张性变化、NS向为压性变化,朝阳、辽阳洞体应变和阜新、下达河体应变为同震振荡响应。
从最新的GPS速度场结果分析看,辽宁区域表现为近EW向拉张变形增强和近NS向挤压变形增强,反映了日本9.0级地震同震形变对华北、东北地区主要构造带的影响以构造拉张为主。
综合数字化应变观测资料和GPS速度场观测结果:
(1)从数字化应变观测同震变化特征看,与汶川地震的同震变化以振荡为主不同,日本地震同震变化以郯庐断裂带为界,西侧主要为同震振荡响应,东侧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张、压阶变。
(2)从辽宁及周边地区GPS速度场结果看,辽宁区域表现为近EW向拉张变形增强和近NS向挤压变形增强,反映了日本9.0级地震同震形变对辽宁地区主要构造带的影响以构造拉张为主。
(3)结合数字化应变观测和GPS速度场结果分析认为,数字化应变观测结果和GPS观测结果反映辽宁地区应力应变状态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均反映了日本9.0级地震对辽宁地区近EW向拉张和近NS向挤压影响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