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宁 张宜波
(中国海洋大学,青岛,266100)
2011新年伊始,美国《华尔街日报》以《为什么中国妈妈更胜一筹》(WhyChineseMothersAreSuperior)为题,刊登了耶鲁大学华裔法学教授蔡美儿(Amy Chua)新书《虎妈战歌》(BattleHymnoftheTigerMother)的部分节选,一时间东西方育儿方式成为热议焦点。随后《时代周刊》(2011)的封面话题《虎妈真相》(TheTruthaboutTigerMoms)更是将这一讨论推上浪尖。
蔡美儿用“中国妈妈”(Chinese mother)①式教育指代与“西方父母”(Western parents)不同的育儿方式,在作品中对比这两种教育传统的差异,甚至是优劣,诱发了教育体制大论战:Corrigan(2011)关注“为何一个母亲舍弃西方育儿方式,而采取中国式教育”;Mansell(2011)以《卧虎藏龙》(HiddenTigers)为题,探究“为什么华裔儿童学习好”。“虎妈”事件关乎美国“国家身份危机(National Identity Crises)”(Paul 2011);而《虎妈战歌》击中了“美国中年人当下最忧患的两件事——中国和他们自己的子女”(Baker 2011);中国学者(郭英剑2011)也认为此作品“在中美两国以及很多亚洲国家和西方国家引发了巨大的蝴蝶效应”。国内外媒体、报刊及各界人士各抒己见,淋漓酣战。
《虎妈战歌》引起的热议焦点由中西文化家庭教育理念扩展到国家政治、经济之争等诸多方面,但国内外诸多评论主要侧重中西方教育及文化差异问题,更深入的学术性理论研究和解读并不多见,涉及多元文化融合的更是没有。本文将从多元文化性这一角度切入,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探讨作品中多元文化在摩擦、冲突过程中的融合。
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多元现象突出,文化矛盾冲突日益明显,不同民族、文化间的和谐共处等问题也已引起世界性关注。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多元文化主义就逐渐成为多种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它既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又是一股强劲的理论思潮。目前在国内,多元文化主义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政治理论、教育理论和文化政策去研究和学习,而在国外,“多元文化主义最深入和最广泛的影响还是美国的教育界和学术界”(陈华、王庆奖2003:167)。多元文化性不失为一个颇有价值的学术研究角度。它打破狭隘的族群眼界,“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多种文化——无论是西方文化或是东方文化,多数族裔文化或是少数族裔的文化,或者是一个民族中的多种不同文化观念——宽容相处,平等相待,优势互补,和而不同”(刘熠2006:121),有利于以客观合理的姿态认知和解读文学作品,并寻究其中的多元文化奥妙。
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从思维方式的角度重新阐释了隐喻,提出“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本质就是通过一种事物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Lakoff & Johnson 1980:72)。根据源域的认知差异,莱考夫把概念隐喻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概念隐喻的四个基本要素是源域、目标域、经验基础和映射,其基本运作机制是借助已有的经验基础将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从而达到认知上的对应,用一个概念理解和经历另一个概念。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思维方式,普遍存在于我们的语言、思想和行动中。“隐喻是我们探索、描写、理解和解释新情景的一个有力工具”(束定芳2000:30),附着于文字的并不是文字本身所要表述的,而是文字排列组合展开并暗示的隐含性的效力。概念隐喻为解读文学作品《虎妈战歌》和探究隐在文字后的多元文化性提供了新的理论研究视角。《虎妈战歌》就包含了丰富的概念隐喻。
2.2.1 母女形象之“动物隐喻”
《虎妈战歌》共三大部分,不仅开篇均以中国十二生肖中“虎”这一重要意象概念的描述为引,领起下文,而且蔡美儿虽不信星座相人之说,却认为十二生肖对两个女儿的个性作出了完美解释。大女儿索菲亚属猴,“猴年出生的人好奇、聪慧,通常没有什么事能难住他们,喜欢能激励自己的有难度或是挑战性的工作”;小女儿露露属猪,“任性、倔强,脾气火爆,一点就着,但并无恶意,本质上诚实、热心”;作者生于虎年,“高贵、无畏,属于强势的领导型人物,极具吸引力”(Chua 2011:11)②。其“虎妈”称呼由此而来。当虎妈试图让露露服从自己的指挥进行音乐练习时,后者桀骜不驯的反抗激起双方冲突,两人恰似“丛林中厮杀的老虎和野猪”(45)。
中国十二生肖的属相性格描述本身就是隐喻经典案例,运用生肖动物的习性特点隐喻属相年出生人的性格特征。它契合了“人是动物”这一莱考夫所探讨的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根隐喻之一,属于本体概念隐喻,“把抽象的经验对象看作一种有形的实体,这时就可以对经验进行把握、进行范畴化、类别化和量化”(谢之君2007:45)。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上述三种动物实体的已有经验结构为理解和把握虎妈母女这三个经验对象提供了认知基础。源域取材于十二生肖中的“老虎”、“猴子”和“猪”,将这些动物的形态、习性、特点等映射到目标域“蔡美儿”、“索菲亚”和“露露”上面,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人物形象的脾性特质。蔡美儿老虎般霸道不可违抗,索菲亚猴子般聪慧不乏灵活,露露野猪般任性不受约束,如此,抽象的人物形象得以实体化,栩栩如生。
中国文化中的动物意象隐喻美国文化环境下的人物意象,源域来自中国,目标域则来自美国,两种地域风俗相差甚远的文化通过概念隐喻奇妙地衔接在一起。“民族的文化内容、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制约了动物词文化意义的产生和演变”(廖光蓉2000:26),十二生肖动物就被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赋予与众不同的人物隐喻涵义。西方文化中以猴子为喻体的隐喻甚少,猪通常取其贬义,而老虎的威严王者形象更倾向于用狮子代替。取西方所没有的中国文化动物的喻意,融合到人物形象身上,使之具有多重文化性。作品中,索菲亚“像是吸纳了两种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8)。她秉承了父亲犹太文化不断探索追求的精神,又从虎妈中国文化中受益匪浅。她在不同文化中汲取精华,扬长补短,多元文化性明显。虎妈母女三人的多元文化人物形象,均是中国生肖文化“远渡”西方产生的动物隐喻所演绎的。
在母女三人动物隐喻形象中,“虎妈”这一动物隐喻造就的是作品的网络“节点”人物形象,与各部分丝丝相扣。作为多元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虎妈在这场母女“战争”中担任主角,对故事发展推波助澜,是叙述结构重要的一环。
2.2.2 母女关系之“战争隐喻”
虎妈母女间的“战争”是作品的主旋律。虎妈高唱战歌,赞颂“中国妈妈”的家庭教育方式,并身体力行,从其对女儿的“十不准”(3-4)可见一斑。她以“虎王”姿态下达命令,要求苛刻,是母女战争的导火索。对于虎妈的大刀阔斧,索菲亚和露露各自采取不同的战术迎战。
虎妈与露露的关系是“全面爆发的核战争都不能概其全貌”(同上:11)的。露露三岁时虎妈第一次正式与之交锋。在纽黑文市的冬季里,露露的拒不妥协让本想用寒冷迫使其顺从的虎妈不得不改用怀柔政策,通过“乞求、哄骗外加贿赂”(13)让穿着单薄的露露回屋。这次挫败让虎妈不再轻敌,重整旗鼓,“中国妈妈”式的教育战序幕已然拉开。此后战况升级,愈演愈烈。虎妈用尽浑身解数威逼利诱,心理战、疲劳战、迂回战等,不一而足。露露也毫不示弱,防御,反击,步步紧逼。母女所到之处全部变为“修罗战场”,家中、音乐指导老师的练习室、旅途上的饭店、学校等处,无一幸免。多次交战后,在莫斯科红场一间露天咖啡厅里,冲突白热化。虎妈迫于无奈最终认输,露露终于可以放弃虎妈替她挑选的小提琴,改学网球。但妥协并非终结,虎妈战歌仍在吟唱,教育之战仍将继续。
相比较露露与虎妈战争的大张旗鼓、硝烟弥漫,索菲亚与虎妈的战时合作波澜不惊。军事合作的索菲亚面对虎妈的教育“铁腕手段”,其“常用战术是接受,然后等待暴风雨的结束”(191)。这样的“乖乖女”索菲亚颇合虎妈的胃口,可谓虎妈推行“中国式教育”的理想型女儿。但索菲亚并非盲目愚从,她只是努力在战争中维系和平状态。虎妈“极端教育方式的一个很好的副产品——索菲亚和露露是非常亲密的战友,携手对抗专横狂热的母亲”(48-49)。在露露与虎妈激战冲突被大篇幅渲染之际,作品对索菲亚与虎妈的战争着墨不多,但理性地选择合作的索菲亚绝对是露露的战争盟友。索菲亚与虎妈有两次大的冲突,一次是索菲亚为奶奶写悼辞,一次是狗和米袋风波,索菲亚奋起反击,矛头直指虎妈的教育方式。索菲亚一向顺从,其激烈反抗对虎妈是不小的冲击。
虎妈的育女过程就是与女儿们战争的过程,“母女关系是战争”的概念隐喻显而易见,属于结构隐喻。通过“战争”概念构建“母女关系”概念,虽两者认知域不同,但“各自的构成成分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彭增安2006:128)。源域“战争”同目标域“母女关系”的每一个环节相契合,意象图式结构,诸如战歌、战线、战场、战术、攻防、胜败等,“以某种方式与目标域的内在结构相一致”(Lakoff 1993:215)。
虎妈坚持“中国式”教育,把“中国文化”引入“西方文化”,是充当多元文化融合的关键性桥梁人物。虎妈与露露的“战争”主要表现的是文化间的摩擦撞击,露露对“中国式”教育文化排斥,表明的是不同文化在冲突中不断咬磨;虎妈与索菲亚的“合作”主要表现的是文化间的交融,不同文化立足共通点,在矛盾中求同存异。“战争隐喻”与“动物隐喻”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是动词意象,一个是名词意象,前者将多元文化摩擦融合通过隐喻揉进动态社会关系中,后者则是揉进静态人物形象中。动静结合,进一步再现了文化融合过程。
中西文化融合只是世界多元文化融合汪洋中的一股涓流,多元文化融合是一个广泛存在、漫长而波折的过程,不同文化接触、碰撞、融合、再碰撞,如此往复,螺旋式向前发展。
2.2.3 叙事结构之“螺旋交织隐喻”
“一部叙事作品中存在的几条线索通常并不是平行发展、并行不悖的,而往往是相互交叉在一起的”(谭君强2008:25)。糅合进多元文化的虎妈母女关系是作品的叙事主线,由索菲亚的“合作”线与露露的“战争”线组成,这两条线亦步亦趋,螺旋交织,拧成作品主要支撑脉络结构,并嵌连多条次要故事线与之环环相扣。
除主线外,还穿插了一条由蔡氏人物组成的回忆线索。从旧时作者祖父母辗转中国、菲律宾,父母移民美国,作者姐妹幼时在美国,至今包括作者女儿在内的蔡氏家庭成员的现状,是条跨时空记忆链。文学中“时间可以追溯”,“可以用文字表达任意的空间”(董小英2001:137-138),在回忆线索上,从子孙辈追溯到祖父辈,文化经过了历时的沉淀、继承和发扬。与此同时,从中国、菲律宾到美国,文化在地理空间上任意穿梭。这条时空交织的线索与主线相映成辉。
虎妈“主张世界主义,尽量让女儿们接触不同的文化”(86),全家经常到世界各地旅游。索菲亚十二岁、露露九岁的时候,两人就已经去过世界上39个著名的城市(87)。环球旅行组成的是一条共时空间线索。一个融合着中国、犹太和美国文化的多元家庭周游世界,将全球各色文化在流动中链接吸纳。
另外,作品中涉及的各色人物也是重要线索之一。华裔虎妈、美国女儿索菲亚和露露、犹太裔父亲杰德、奶奶弗洛伦斯、索菲亚和露露的多个音乐老师,还有其他一些来自世界不同民族的人物,他们各具文化特色,是隐形的线,将不同文化聚集串连,由此产生的线索同作品主螺旋线索结构相契合。
多条故事线索整合异时异地的故事,过往与现实串插,空间与时间混合,共时与历时交织,将故事主线同多条故事副线完美结合,在此起彼伏、迂回蜿蜒中保持叙事结构的完整,服务作品主体框架。叙事结构的这种多条线索螺旋交织的叙事形式是结构隐喻,用源域叙事结构的“螺旋交织形式”映射抽象的目标域“多元文化融合现象”,两者意象图式的形式结构一致。
主副线索的螺旋交织结构隐喻,将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现象逼真具体地勾勒出来。母女关系主线由“战争”和“合作”叙事线组成,一紧一缓,一明一暗。其它副线脉络与主线紧密联系,交互穿插。作为文化的携带者和传播者,人物是叙事线上的“点”,不断迁移的过程就是“线”的形成过程,即不同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过程。时空穿越转换的叙事方法更是为多元文化流动添加了多维度灵性。多元文化随着主副线索,在交流融合的过程中穿织、冲突、融合、再冲突。当代多元文化融合有其必然性,任何族群文化间都存在和谐共融的本质。
2.2.4 华裔文学之“冰山一角隐喻”
随着多民族文学的发展,“美国亚裔文学已经发展成了一个被主流话语所认可的文学样式”(Lim & Ling 1992:3),其中华裔文学最为耀眼,影响大大超过了本土土著文学,在当代美国多元化文坛之上与主流文化中的其他族群性文学争锋。
《虎妈战歌》围绕着中美教育展开,蔡美儿以其美国华裔身份高调赞扬“中国妈妈”的教育方法,作品面世伊始,就以其鲜明的民族色彩惹人注目。其中矛盾冲突迭起更是凸显了文化差异,引发中西教育文化优劣大讨论。作者巧妙地将中国特色的生肖属相运用在主要人物母女三人身上,使得美国文化环境下的人物形象融合进中国文化元素,创造了“虎妈”这一典型形象。不仅人物形象上华裔族群色调强烈,母女的“战争”关系也着上了浓郁的文化冲突融合的亮彩。螺旋交织叙事结构,由多元文化性人物形象间的“战争”关系主线索偕同多条次要线索构成,将包括中美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串接,文化交流融合现象喻于其中。从人物形象设定、叙事结构到作品意义定位,行云流水,层层递进。
这部华裔美国文学作品,只是世界文学的“冰山一角”,其中的中美文化摩擦融合是世界多元文化融合过程的一个缩影,映射世界多元文化融合,这就是华裔文学的“冰山一角隐喻”,属于本体隐喻概念。源域“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的认知域映射目标域“世界文学”的认知域,源域的“诸种特性会被映射到存在于目标域的诸种特性之上”(王文斌2007:34)。借助具体的中美文化冲突、交织和融合过程,隐喻世界文学中抽象的多元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和溶汇过程,更好地把握世界文学中的多元文化性。
在美国多元文化的人文环境中,“华裔美国文学由于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才造就出如今的繁荣局面”(张子清2000:101)。多元文化的“价值存在于多元的民族文化中”(余志森、包秋1995:114)。华裔美国文学与美国多元文化中的黑人文学、犹太文学、非裔文学、土著文学等多元族裔性文学,于矛盾冲突中交流,融合,螺旋交织,日趋独立成熟。华裔文学的成长模式隐喻世界文学的发展模式。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共荣,不同民族文化衍生的文学必然经历同美国华裔文学一样的多元融合过程。在世界多元文化繁荣发展的沃土中,诸多族群性文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新模式,对世界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们打破了主流文化的单一性,极大地繁荣了世界多元文化。
概念隐喻理论为《虎妈战歌》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基于作品中几个重要概念提出的“动物隐喻”、“战争隐喻”、“螺旋交织隐喻”和“冰山一角隐喻”这四个核心概念隐喻,突破了只关注此作品的中西文化、教育差异的研究局限,深入探究了目前研究未曾触及的多元文化性,为华裔文学研究开启了更为广阔的视阈。
作品内中西文化的抗拒与交流映射了宏伟的世界文化多元融合景观。“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多元的”(余志森2002:12),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就源于不同文化在接触、碰撞中吸收养分,丰富提升自身,进而相互融合。当今世界多元共生文化必将走上“和而不同”的道路(费孝通2001)。《虎妈战歌》是多元文化融合思想孕育出的文学艺术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附注:
① 作者蔡美儿(2011:4)指出,“中国妈妈”与“西方父母”并非特指中国或是西方父母,是广义上的笼统用词。
② 本文中所有《虎妈战歌》引文均来自Chua(2011),其汉译均为笔者自译。下引此作仅注页码。
Baker, Gerard.2011.Larry Summers vs.the Tiger Mom [OL].[2011-1-19].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052748703956604576109962171060504.html?mod=WSJ_hp_editorsPicks_1.
Chua, Amy.2011.BattleHymnoftheTigerMother[M].New York: Penguin.
Corrigan, Maureen.2011.Tiger mothers: Raising children the Chinese way [OL].[2011-1-11].http:∥www.npr.org/2011/01/11/132833376/tiger-mothers-raising-children-the-chinese-way.
Lakoff, George.1993.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A].In A.Ortony (ed.).MetaphorandThought(2nd edition) [C].Cambridge: CUP.202-51.
Lakoff, George & Johnson, Mark.1980.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im, Shirley G.& Ling, Amy.1992.ReadingtheLiteraturesofAsianAmerican[M].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Mansell, Warwick.2011.Hidden tigers: Why do Chinese children do so well at school? [OL].[2011-2-7].http:∥www.guardian.co.uk/education/2011/feb/07/chinese-children-school-do-well?INTCMP=SRCH.
Paul, Annie M.2011.Tiger moms: Is tough parenting really the answer? [OL].[2011-1-20].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2043477,00.html.
陈华、王庆奖.2003.美国多元文化主义评析[J].学海(1):162-68.
董小英.2001.叙述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费孝通.2001.创建一个和而不同的全球社会——在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中期会议上的主旨发言[J].思想战线(6):1-5,16.
郭英剑.2011.《虎妈战歌》何以带来如此巨大的“蝴蝶效应”[N].中国经济时报(02-03):002.
廖光蓉.2000.英汉文化动物词对比[J].外国语(5):17-26.
刘熠.2006.是多元文化主义,还是东方主义——为美国华裔作家一辩[J].文艺理论研究(1):121.
彭增安.2006.隐喻研究的新视角[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束定芳.2000.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谭君强.2008.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到后经典叙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文斌.2007.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谢之君.2007.隐喻认知功能探索[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余志森.2002.试论美国文化多元性的成因与特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5):3-12.
余志森、包秋.1995.浅论美国多元文化主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6):112-19.
张子清.2000.与亚裔美国文学共生共荣的华裔美国文学[J].外国文学评论(1):9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