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潇
(青岛大学 师范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明清诸城丁氏文学成就述要
周 潇
(青岛大学 师范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诸城丁氏为明清望族,明末清初名人辈出,其中以文学巨匠、《续金瓶梅》的作者丁耀亢最为杰出,其诗文、戏曲、小说等无不带有浓厚的遗民情结。散曲为丁氏家族之所长,丁纯、丁綵、丁惟恕、丁耀亢皆工散曲,饶有文名。近年学者又提出,丁耀亢祖父丁纯、父丁惟宁与《金瓶梅》的创作还有着微妙的关系,或即为该书的作者。丁氏堪为明末清初的文学世家。
明清文学;诸城丁氏;丁耀亢;文化家族
诸城丁氏为明清一大望族,世居今青岛胶南市大村镇①大村明清属诸城县信阳乡,今属青岛胶南市大村镇。一代,称琅琊丁氏,又称天台丁氏。明洪武初年,丁氏始祖丁推自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移民至青州府诸城县东南海滨的琅琊台,后迁居藏马山西、白马河西岸之小天台山下,立村为丁家大村,以治箕为业。后世子孙繁衍旺盛,所谓“冢墓相望无别姓,盘亘六十余里”。发展至六世时,修文有成,明末清初名人辈出,共出过进士五十余名、举人三十余名、居官者六十余人(就目前所知:从一品一人,正二品一人,从二品一人,正三品五人,从三品四人,正四品六人,从四品三人)。族中以明末清初的文学巨匠、《续金瓶梅》的作者丁耀亢最为杰出。丁氏家族文学成就斐然,散曲为家族之所长,丁耀亢及祖父丁纯、从祖丁綵、从父丁惟恕皆工散曲。且根据近年学者的研究,丁耀亢祖父丁纯、父丁惟宁又与《金瓶梅》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或即为该书的作者。丁氏家祠门联为“海岱门第,天台世家”,堪为明末清初的文学世家。
丁氏科第之兴,始自六世祖丁纯。丁纯(1504-1576),字质夫,号海滨,“好学,稽古能诗,嗜鼓琴”[1](P161),27岁中举,却屡试不第。直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以明经拔于乡,初任河北巨鹿训导,后迁大名府长垣教谕。三年后仲子丁惟宁中进士,奉命巡视长垣等地,丁纯遂回避归乡,家居以终。
丁纯为人尚义喜施,自称海滨逸老,以城南为别墅,与同邑范绍、臧节、刘士则、谭章、常云、陶成、侯廷相、窦昂共九人结文酒之社,为“东武九老”之一。隆庆四年(1570),四川内江人王三锡由进士来任诸城知县,王三锡性坦夷,无城府,然不可以私干,豪右畏之,自奉俭约,被服布素如儒生,常禄之外,一介不取。据他在《刻后乐会序》中记载,到任诸城后,“见其民朴而不诡,其俗浑而不浮,甚爱之,意其必有以风者”,不久见“有皓首皤眉者数君,皆野服草履,枉予于公署,其欬唾动止间,雅有矩度,可则大非寻常者。已而伦询之,则知其为曾从郡邑与典教庠序,而今投老林泉也,继此则绝迹公庭,求一晤语,而不可得”,于是公务之暇,遍访林壑,多方打听,“始知诸公共为一会,月必再三。序以齿而不以官,享以俭而不以奢,远尘嚣,崇清素,随意唱酬,适情笑傲,酒数行,则抚松菊,话今昔,超然于声利纷华之外,殆一奇会也”。在敬重之余,名其会曰“后乐”,并为之绘像立传而作序,以彰其美,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东武九老后乐图》。该画册作于明隆庆五年(1571)夏六月,首页是王三锡作《刻后乐会序》,后画有丁纯等九人的画像,均附有像主小传,画册后附窦昂次子窦钦于隆庆辛未(1571)夏和万历四年(1576)夏写的跋语两篇。其中丁纯小传云:“性敏而行方,明辩通世务,每谈论,人多愧服。诸经皆通晓,尤邃于诗。……晚以岁荐授钜鹿学训导。钜鹿之缙绅辈,闻公之博学能断也,咸扣门质疑,公一一解悟,罔不翕然师从之,不独及门之士已也。迁掌长垣县教谕,数月而归,隐处于东坡台左之敝庐,客至,则高怀雅兴,笑傲自适,襟度壑然,非亲识庆吊不出。每出必乘小车蔽,人亦不知其为侍御之父也。”
丁纯尝与友人重阳游常山,唱和之作见邑志。诗近中唐,有“足病翻嫌山屐软,鬓丝羞向野花开”之句。又长于弦索小词,脍炙人口。
丁纯从兄丁綵①谢伯阳《全明散曲》(齐鲁书社1994年版)订丁綵生卒年为“约1573至1637后”,明显有误。,号前溪,以号行,布衣终生。明正德(1506-1521)年间与兄丁纬由丁家大村徙居西南五里,因地处大村西南,故名之为西南庄,富甲一方。村西有濂溪北自陶山而来,绕村前而东、而南,入白马河,丁纬居西,故号围溪,丁綵居东,故号前溪。兄弟交好,便于“瞻水”上修建一单拱石桥,名“鴒鶺桥”,今尚存。丁綵自少即仰慕义侠,特别敬慕西汉侠士郭解之为人,遂以其为榜样,为人行侠好义,乐善好施,嫉恶如仇,扶贫济困,名播遐迩,蒲松龄《聊斋志异》第三卷第十篇的《丁前溪》即为其所做,记载了他不忘一饭之德而巧妙厚报的故事。
丁綵善词曲,有散曲《小令集》一卷。多写对世态人情的感悟,展现了旷达通脱的胸怀和积极乐天的人生态度,语言明白如话,又准确干脆,入木三分。如《南双调·锁南枝半插罗江怨·歌怀感事》云:
黄金尽,志不衰,还把眉毛挽起来,虎瘦了尚有雄心在。经过了几个十年,更换了多少楼台!谁家否了谁家泰?谁吃了不死的金丹?谁挂着无事的招牌?劝君少把精神卖,天理上果有循环,冥冥中自有安排,几年来见不得谁成败。②所引丁綵、丁惟恕散曲皆出自谢伯阳《全明散曲》(齐鲁书社1994年版),下不注出。
以一连串的反问句,说明了穷通祸福、生老病死都是人生的常态,劝人们不管何时都要眉头舒展,乐观自信,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不甘失败,自强不息,是一首劝世之曲,对于激励人们在逆境中处之泰然,树立信心无疑是有价值的。曲中贯穿着一种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展现了作者豪放刚强的个性。
《南商调·黄莺儿·自慰》与上曲一脉相承,表现了知足常乐的处世态度:“凡事不如人,不如人不挂心,如人的百样心无尽。有财的傲人,有势的害人,无财无势才安分。掩柴门,蹬妻抱子,如人的不如咱。”“蹬妻”即山东方言的“得妻”之音。此曲一面以安于贫贱、不垂涎富贵、阖家团圆安乐自慰,一面揭露了权势之家的贪得无厌和为富不仁。
疏放旷达,通脱自适是丁綵为人鲜明的特征,《南商调·金衣公子·自嘲》亦承袭了这个一贯的主题:“休笑俺胡诌,俺胡诌不害羞,个中滋味谁参透!该愁处不愁,得讴处且讴,天来大事丢开后。笑凝眸,人情世故,尽在我心头。”此曲可谓是对自己散曲创作的总结,谓自己的曲作看似荒诞无稽,实则饱含着对人生的感悟,蕴藏着生活的至理。同时进一步以自身乐观的精神和疏阔的行为,展现了通达开朗的处事态度。
丁惟恕,字心田,丁綵第四子,明末人,善曲,崇祯十三年(1640)自刻所作曲《续小令集》行世。《续小令集》共收小令二百零五首,取材广泛,曲词严谨,少用衬字,无佻达放浪之态,题材内容方面多有开拓,在北曲作家中有较强的特色。
《续小令集》中共收小令二百零五首,取材广泛,主要为四大类,一是描摹时令景物;二是述怀写抱,三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即对景抒怀,四是写闺情相思,另有嘲讽世态人情、咏时事、忧农事、记交游及咏物之作。其散曲曲词严谨,少用衬字,无佻达放浪之态,题材内容方面多有开拓,在北曲作家中有较强的特色。
《南商调·黄莺儿》描写了友朋前来拜会、相得甚欢的情景:“可喜故人来,辱高轩过小斋,焚香扫舍权相待。春风满怀,月色满街,交情款叙三更外。意徘徊,邻鸡休唱,玉漏莫频催。”先写闻讯后洒扫庭除,热情迎接,次写相见叙谈,老友聚首,千言万语,一夜长谈仍意犹未尽。曲中始终洋溢着故旧相知见面的欢快情绪,“春风满怀,月色满街”更是不可多得的佳句,情景相生,意境优美,准确传达了作者与朋友间的深情厚意和交契投缘的愉悦心情。题材新颖,叙述简炼精要,衬字极少,从内容取材到遣词造句到意境熔铸,都体现出明显的诗化倾向。
《中吕·朝天子·借傀儡寓意》、《河南韵·傀儡》、《河南韵·捻转》、《北中吕·嘲天子·嘲星相二曲》等则是借咏物以讽世之作。其《借傀儡寓意》云:“闭着眼懒开,低着头懒抬,看不上炎凉态。人心不古世情歪,个个心肠坏。笑里藏刀,为非作歹,早不觉天意矮。黑漫漫祸来,密匝匝危灾,才报他冤孽债。”晚明时期,随着商业文明的发展,城镇经济的繁荣以及思想界个性解放思潮的蔓延,张扬人欲成为普遍的风气,随之而来的是道德的沦丧和伦理的危机,因此,讽刺世风世态的内容大量出现在散曲作家笔下。词曲角度新异,将傀儡无骨无筋、不能活动的形象拟人化,谓其懒得睁眼抬头看世态,告诫为非作歹者难逃天网,寄寓了对世情浇薄、世风败坏的愤慨之情。
丁惟宁(1542-1611),字汝安,又字养静,号少滨,丁纯次子,聪明卓荦,才华横溢,学富五车,从学于同乡丘橓①丘橓,字懋实,号月林,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年弱冠举于乡,嘉靖四十四年(1565)捷南宫。历保定府青苑、山西长治知县等,抑制豪强,遇事敏练,案无留牍,勤政廉洁,离任长治时,万民空巷,夹道相送,为立“丁公祠”。累迁四川监察御史,后又以监查御史巡按直隶,风度严正,声闻于朝。因沮冯珰建坊,又素不取媚张居正,外任河南佥事,父亡丧除后以年例迁陇右兵备佥事,后升湖广郧襄兵备按察使,以郧阳兵变贬官,补官凤翔,不就,遂致仕归里,时年仅四十五,遂隐居故乡九仙山之阳(今柱史丁公祠),读书著述二十四年之久。曾参与“东武西社”,并应诸城知县王之臣之邀,参与了万历《诸城县志》的撰修并作“序”,也曾罄囊捐金,资助诸城的城堞维修,乡人敬之。病殁时,五子耀亢方十一岁。
丁惟宁为人刚直激烈,三任清要,外无长物,性癖图书,不喜文绣珍玩,寡交游。性节俭,治家甚严。乡居后,于西园种韭数十畦,每畦卖钱数十文自给。好山水,游九仙山,乐之,凿石为室,被著名文人王稚登誉为“羲皇上人”。能诗,不苦吟,亦不存稿,时王世贞为青州兵备副使,巡兵诸城,海上观兵,与丁惟宁相唱和,丁所作每为王弇州所赏。其《西园赏花》有句云:“松下归来兴,花前老去心。”喜鼓琴,临水构亭弹琴其上,有诗曰:“琴声不舍石当水,桂馥频来岸似花。”又《雪后登超然台》诗曰:“天畔峰峦随雾失,城中烟树似春回。”诗载邑乘,余多散失。
今人张清吉经研究考证,认为丁惟宁应是《金瓶梅》的作者,因《金瓶梅》中涉及的诸多真实历史人物与事件都与丁惟宁有着种种关联,如曾孝序、宇文虚中、韩邦奇、何其高等,小说中的一些地理、贸易、掌故等,也都有诸城的影像,此谓内证。丁耀亢《漫成次友人韵》第二首有“误读父书成赵括”句,意为由于读了父亲的《金瓶梅》而作《续金瓶梅》,才遭牢狱之灾。“兰陵笑笑生”中的“兰陵”并非山东峄县之兰陵,乃指丁惟宁罢官隐居的九仙山之阳的一条深谷,原名“兰陵峪”,乡民俗称“兰陵口子”,后改为“洗耳泉”,此谓外证。该说颇具说服力,但在丁惟宁与鲁西运河一带的关系方面,尚需证据加以证明。
近年关于《金瓶梅》的作者,又出现了与之密切相关的“丁纯父子”说,指认《金瓶梅》一书为丁纯父子之作,兰陵笑笑生即丁纯、丁惟宁父子之称。②此说之集大成者,见房文斋先生所著《金瓶梅传奇——兰陵笑笑生秘史》(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书中说,丁纯居乡时开始撰写《恶豪传》,后其子丁惟宁辞官后,在五莲县兰陵峪旁隐居二十余年,继续撰写,定名为《金瓶梅词话》,又经其第五子丁耀亢增删、修正、校订、出版。书中还对为《金瓶梅》作序跋的人物一一指实:“廿公”据丁其伟、金亮鹏先生考证,即丁耀亢;“欣欣子”即官至工部尚书的山东青州人钟羽正;“东吴弄珠客”即晚明著名书画家、丁惟宁挚友董其昌。凡此种种,尚未有定论。
丁耀亢(1599-1669)③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云卒于康熙十年(1671),不确。,字西生,号野鹤,又号紫阳道人、野航居士,六十岁时目疾,遂自署木鸡道人,明诸生,入清以顺治四年(1647)拔贡,官至惠安知县。丁耀亢幼年在九仙山庄丁家楼子读书,少年失父怙,发奋攻读,少颖异,有智略。二十岁补诸生,有声名,独屡试不第。读书好奇事,襟期旷朗,倜傥不羁,高谭惊座,目无古人,好游,负奇才,万历四十七年(1619),二十岁的丁耀亢负笈云间,从董其昌、乔剑浦游,翌年在苏州虎丘与陈元素、赵宦光共结山中社。负经济大略,讲求经世之学,既归,郁郁不得志,得屈原《天问》之启发,作《天史》十卷,记历代天象吉凶诸事,兼抒生不逢时的感慨。
明末大乱,山东盗寇蜂起,益都人王遵坦①王遵坦,明太仆寺少卿王潆之子,入清授四川巡抚。投藩镇刘泽清②刘泽清(约1603-1645),字鹤洲,山东曹县人,明末官至左都督,加太子太师。李自成陷北京,拥立福王,设镇淮北,封东平候,为江北四镇之一,后降清,复谋叛,被杀。麾下,丁耀亢与交善,为募数千兵勇,得解安丘之围。崇祯十五年(1643),清兵攻诸城,丁氏家族奋起抗之,罹难者颇众,其弟、侄皆不免。丁耀亢携母入海避兵,始得幸全。甲申鼎革,入海南谒淮镇刘泽清,后被荐为王遵坦监军。顺治二年,弘光朝灭亡,刘、王相继解甲降清,邀其共投清廷,丁耀亢闻变,登舟北归,颠沛流离青州、莱州、胶州、沂州等地。
入清后,于顺治四年(1647)游京师,于华严寺筑室,名曰陆舫,与当时名流王铎、龚鼎孳、傅掌雷、刘正宗、薛所蕴、张文光等由明入清而出仕新朝者交游酬唱,以诗抗衡,日赋诗于陆舫中,诗名大噪。后迫于生计,由顺治四年拔贡,于明年出任镶白旗教习,时年五十。顺治十一年授容城教谕,后迁福建惠安知县,未就任而归,康熙四年因著《续金瓶梅》被祸下狱,关押120日,幸得友人营救免死,书遭禁毁,僧服苦行,潜心著述,卒于今诸城市皇华镇橡贾沟,年七十一。
丁耀亢博学有才,工古文、诗词,兼擅词曲,有《丁野鹤诗抄》十卷,包括《椒邱集》二卷、《陆舫诗抄》五卷、《江干草》、《归山草》、《听山亭草》各一卷;《丁野鹤集》十二卷,除以上十卷外,又收《逍遥游》二卷,附《化人游》、《赤松游》、《西湖扇》戏曲三种。崇祯五年以前,有《问天一刻》(又名《问天亭放言》);尚有《天史》十卷、《落叶》一卷、《管见》一卷、《乐府》二卷、《增删补易》十五卷、《集古》一卷等作。入清,著有小说《续金瓶梅》,另有笔记《出劫纪略》、《家政须知》存世,《醒世姻缘传》一书据传也为其所作。
丁耀亢素有诗名,早年推崇雅正雄浑,对竟陵诗风多有批评,如《逍遥游》之《约邓孝威共订杜诗名以清归破时调也因次元韵》云:“谈诗久已谢时能,新调空传说竟陵。春蟪有声吹细响,干萤无火续寒灯。乱鸣郊、岛终难似,厚格杨、卢岂合惩。千古高深岂五岳,君看何处不崚嶒?”对竟陵派苦寒细弱之调不乏讥讽。丁日乹《逍遥游叙》亦云其“叱黜竟陵”,洵为雅宗。显示出齐鲁文化雅正传统对其影响之深。
丁耀亢身历明清鼎革的战乱与动荡,国破家亡、生灵涂炭的惨痛现实,使他的诗词、戏曲、小说、杂著等都带有浓厚的兴亡之感和遗民情结,抒发国破之感,探究亡国之源。
入清以后,家国身世之痛、十年抱剑之悲,使丁耀亢诗风由风致雅正转为牢骚亢厉,以楚骚自托。《康熙诸城县志》卷七云:“公之诗刻苦雄杰,不寄人篱下,自成一家言。”[2](P194)《乾隆诸城县志》卷三六《文苑传》云其“为诗蹈厉风发,少作即饶风韵,晚年语更壮浪,开一邑风雅之始。”[2](P195)《四库全书总目·丁野鹤诗钞提要》云:“耀亢少负隽才,中更变乱,栖迟羁旅,时多激楚之音。自入都以后,交游渐广,声气日盛,而性情之故亦日薄。”[3](P1652)
据王士禛记载:“徐东痴言,少时于章邱逆旅见一客,袴褶急装,据案大嚼,旁若无人。见徐年少,呼就语曰:‘吾东武丁野鹤也。顷有诗数百篇,苦无人知,子为我定之。’因掷一巨编示徐。尚记其一律云:‘陶令儿郎诸葛妻,妻能炊黍子烝藜;一家命薄皆耽隐,十载形劳合静栖。野径看云双屐蜡,石田耕雨半犁泥;谁须更洗临流耳,戛戛幽禽尽日啼。’野鹤晚游京师,与王文安(铎)诸公倡和,其诗亢厉,无此风致矣。”[4](P270)
诗集《逍遥游》写于战乱逃亡之中,真切地见证了当时动荡不安的历史现实,故丁日乹《逍遥游叙》评其诸作云:“《岱游》之音壮,《海游》之音哀,《江游》之音思以长,《故山游》之音清以激,《吴陵游》之音怨以平。横槊朗吟,天地震动;酾酒歌呜,风雨昼来。”[5](序)《归山草》卷二之《焚书》云:“帝命焚书未可存,堂前一炬代招魂。心花已化成焦土,口债全消净业根。奇字恐招山鬼哭,劫灰不灭圣王恩。人间腹笥多藏草,隔代安知悔立言。”记《续金瓶梅》遭禁毁事,对自己的书稿给予高度评价,相信将来还能传世。自信与悲愤同时流露笔端,丁耀亢不羁的性格亦可见一斑。
《续金瓶梅》全书六十四回,述《金瓶梅》主要人物托生再世、以了前世因果报应的故事,内容庞杂,而且多涉笔淫秽。它以两宋之交金兵南侵为时代背景,以吴月娘携子逃难为大致线索,先后写了西门庆、潘金莲、陈经济等人转世后的淫恶孽报,以及蒋竹山、苗青叛国通敌的罪恶,中间还穿插了宋徽宗被掳、张邦昌称王伏法、韩世忠梁红玉大败金兵、秦桧通敌卖国等历史故事,褒忠诛奸,描摹金人南下、汉人受苦之状,甚为动人。而真正的寓意是身经战乱后借续书影射明清易代之际的苦难现实,如吴月娘逃难的情节,描绘出了一幅兵荒马乱、百姓流离的乱世景象,行文中屡次出现“锦衣卫”、“厂卫”等明朝制度,第五十三回写金兵屠扬州,引用宋代徐君宝妻《满庭芳》词“清平三百载,典章文物,扫地俱休”等,显然抒发了对明清易帜、大肆杀戮的愤懑。只是为了避开文网,假托是为顺治皇帝颁行的《太上感应篇》作注解而作此小说,每回前有引子,叙劝善戒淫之说,书中“杂引佛典道经儒理,详加解释,动辄数百言”[6](P130),然终以此罹祸下狱,书遭禁毁。
笔记《出劫记略》凡十三篇,记载了明末清初的亲身经历,即清军入关及投奔南明弘光政权的经过,并详细记载了李自成大顺军在胶东的一些活动踪迹,对研究当时的历史颇有价值。
诗文之外,丁耀亢亦为明末清初的戏曲家,作有传奇十三种,惜多已散佚,如《漆园草》、《非非梦》、《星汉槎》等,郑骞在《善本传奇十种提要》中评价曰:“或沉雄悲壮、或清丽缠绵”,“远胜于《六十种曲》中之寻常作品”。[7]现传世的四部剧作除《化人游》为神仙道化剧外,其余三部皆涉及战乱,用意颇为明显,流露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浓厚的遗民情结。《赤松游》46出,始作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完稿于清顺治六年(1649),借秦汉战争,敷衍张良故事,“实为其友王子房而作”。[8](P315)卷首丁耀亢《作赤松游本末》云:“昔吾友王子房慕汉留侯之为人,因自号子房。既通朝籍,见逆闯起于秦,乃抱椎秦之志。明癸未(崇祯十六年),清兵灭闯而及于难。余悲子房之亡,欲作《赤松》以伸其志。”[9](P277)剧中隐以闯王李自成为秦,以清兵为汉,以明朝为韩,而暗以南明为楚,让张良施展周旋于其间,借古喻今,其用心寓意不言而喻。《西湖扇》全剧2卷32出,以宋金战争为背景,写南宋金吾将军之女宋湘仙西湖遗扇,最终导致与武林书生顾史、名妓宋娟娟三人之间历经战乱悲欢离合之姻缘,故题名《西湖扇》。实则应友人石渠之托,依据明、清易代之际其真实故事而写成,假托于宋、金时代,并将离别悲剧,改为大团圆的结局。故事于清初盛传,乃当时实事。《表忠记》(又名《蚺蛇胆》)全剧2卷36出,搬演明嘉靖年间忠臣杨继盛上疏弹劾严嵩父子、被严氏父子所害的事迹,涉及边境烽火。最值得注意的是《后疏》一折,借黄门口吻,指前代弊政、缙绅陋习,慷慨敷陈,上规下戒,悲歌感叹,对故国的怀恋和伤悼昭然若揭。据郭棻为此剧所撰《弁言》,此剧本为受当时朝中重臣冯铨、傅掌雷之托所作的《鸣凤记》改定本,欲以上顺治皇帝。曲既成,冯、傅二人以《后疏》一出过于刻露,欲令改之,而丁耀亢终不肯改,故未得录用。
更为珍贵的是,丁耀亢在《赤松游》卷首附录有《啸台偶著词例》一文,专论戏曲创作。文中着重指出戏曲创作贵在出新,在戏曲语言方面,提倡“白描”、“真色”,反对当时的摹拟之风:“步元曲而困其范围,愧成画虎;摹时词而流为堆砌,未免雕猴”。特别是文中提出的有关戏曲创作的“三难”、“十忌”、“七要”和“六反”等新鲜独到的理论见解与创作原则,开清初戏曲创作研究之先声,特别是开创了清初戏剧学家对戏曲创作方法论研究之风气。[9](P280)
丁耀亢散曲今惟得见其两组套数——《青毡乐》和《青毡笑》,出自《北游录》,均为南北合套,双调,从曲词看,内容前后相继,当作于清初任容城教谕前后,写自己自适自乐、不喜为官、乐闲安贫、胸怀旷达的逍遥生活。
《青毡乐》写对奔波游宦和隐居著述的高下价值判断——“行藏原是隐,羁旅号为官。潇洒清闲,又休看作风尘下贱(《北新水令》)”①所引丁耀亢散曲皆出自凌景埏、谢伯阳纂《全清散曲》(齐鲁书社1985年版),下不注出。,高度赞美隐居优游,显示了对官宦生涯的厌弃。其中并描述了自己远离尘嚣、读书弹琴的宁静生活和高雅情趣,如:“《南步步娇》空堂四壁红尘远,镇日把重门掩,翛然似远山。风雨疏帘,静把图书展。鸣琴仔细弹,歌一曲猗兰空谷无人见。”还有对世态炎凉、官场受贿的不满和国破家毁的兴亡之悲,在愤世的情绪流荡中乐闲安贫的主题,如:“《南江儿水》把傀儡排场戏,看长安棋局翻。见多少掀天揭地兴亡乱,白衣苍狗浮云变,朝更暮改蜃楼幻。月落酒阑人散,梦醒邯郸,续不上儒门公案。”“《南园林好》对明月星斗烂斑,对松影风露联翩。受用些灯昏酒淡,得意处竟忘言。”
《青毡笑》则写作容城教谕后的清苦生活与容城遭遇水灾的现实,展现了清初州县荒凉贫瘠的社会状况,表达了悔入宦途、安贫超脱、决意早日辞归的情怀。如写官署学馆的破败:“《南步步娇》三间官署门窗坏,瓦漏将泥盖,东西分两斋。屋塌墙歪,有个官儿在。少米又无柴,好一似孔仲尼独自游陈蔡。”“《北折桂令》明伦堂没甚安排,见了个悬钟破鼓,四壁尘埃。并没有排衙皂快,投文画卯,放告抬牌。有几个冷秀才打恭下拜,有几个老门斗少袜无鞋。破庙枯槐,古碣荒苔,本像个夜寺头陀。又多了行香送考,瘦马空街。”容城遭水灾后,学生四散,学官俸银无着,只能忍饥挨饿,在经历仕宦路上的种种事与愿违之后,丁耀亢终于决意辞官归隐:
《北沽美酒带太平令》山鸟倦盼蒿莱,云出岫困烟霾,现放着青山在。茅屋疏篱竹树栽,访诗朋酒侪。烹茗笋,坐松崖。命孤舟长江一派,驾篮舆青林一带。任阴晴风涛澎湃,任炎凉浮云草芥。俺呵,也不羡州才,县才;鸾台,柏台。呀!老学官不消把黄粱梦赛。
《南清江引》功名困顿真苦海,误把儒冠戴。风波世路难,日暮光阴快,早学个归去来彭泽宰。
两支套曲均纵横捭阖,谈古论今,神采飞扬,豪宕不羁,与丁耀亢之为人相应和。
明清时期诸城丁氏尚有下列仕宦有功或长于诗文著述者:
丁懋学,有诗词行世,著有《海州谱略》。
丁自劝(1575-1630),字茂淑,号化宇,丁纬之孙①一说属海州丁氏,灌云县板浦镇丁永四世孙丁儒之长子,后入诸城籍。,明万历三十一年癸卯(1603)科举人,明年联捷进士,累官户部四川司主事,监兑苏松常镇之饷。崇祯三年(1630)以劳勚卒于官,年五十四,敕授文林郎,晋授承德郎,诏授中宪大夫。著有《督芦疏》传世。清康熙四年(1665)崇祀乡贤,事载明清《诸城县志》。弟丁自丰、丁自玉、侄丁运昌皆中清顺治九年壬辰科(1652)武进士。自丰除江南常州府守备,诏授明威将军;自玉候选守备,例授明威将军;运昌授泰安州香锞司,历任登州道标中军,敕授武德将军。故时有“一门四进士”之誉,广传天下,尽人皆知。
丁泽溥,字敷远,号念云,著有《尚志斋集》十卷。
丁伯麟,字瑞书,号朴园,有诗作行世。
丁昌平,字圣里,号艾园,有诗作行世。
丁廷植(1686-1763),字孟发,号桐轩,丁惟宁六世孙,康熙五十八年(1719)举人,雍正八年(1730)举进士,是年大饥,被派至山海关留养流民,事毕授直隶永清知县。雍正十二年(1734),永定河决口,城墙、官署皆毁,丁廷植急取印信,放狱囚,乘筏救溺水者,并倾县仓之粮赈济灾民,活命无算。乾隆二年(1738),永定河再次决口,其时,他正在五十里之外的韩信镇筑堤,得信后冒雨连夜赶回,粮仓得以无恙。因熟悉河工,被任为直隶同知,署理南岸河防,后任天津、南阳通判。期间又曾署理洛阳县务,历时七月,案无留牍,得到百姓称颂。卒后乡谥文懿先生。
丁琰,字昆圃,号尚村,丁惟宁七世孙,贡生,任山西长治知县,捐俸重修文书院,又建养济院,置义田若干亩,以养老弱孤寡,后因劳瘁卒于任上,后人感其德,将丁惟宁、丁琰二人合称为“大小丁公”。
丁大椿,字椿岩,号小仙,又号莲东,十四世,恩贡生,官国子监典簿,佐理两江总督军务。著有《来复堂小学补》一卷、《来复堂讲议》四卷、《来复堂心学》八卷、《来复堂吏治》四卷、《来复堂武备》十二卷、《来复堂火法》二卷、《来复堂防海私筹》二卷、《来复堂天文》八卷、《来复堂杂著》十四卷、《私说》一卷、《当今急务四大政》一卷、《英夷滋事本》一卷、《四书择言》十二卷、《十三经择释》二十四卷、《周易说》四卷、《周礼要义》四卷、《六书正》六十二卷、《毛诗读本》八卷、《诸儒择谬》四卷、《地理》一百四卷、《农书》十二卷、《制船志略》十三卷、《家礼》一卷、《家规》一卷、《家训》一卷、《校刊褚氏遗书》一卷、《制阿胶说》一卷、《学海》一百二十六卷。
丁启祚,字鸿绪,号晓园,十四世,著有《石泉山房诗文集》。
丁荣祚,字莱斑,号蔚冈,廷植孙,十四世,有诗作行世。
丁锡龄,字寿康,号柏堂,十五世,著有《爱山居四时词》。
丁毓淇,字右泉,号漪园居士,十六世,廪生,官费县教谕、署东昌府教授,升知县。著有《家教琐言》五卷、《易理精研详解》。
丁文山,字晓严,号芸波,十七世,道光二十九年(1849)拔贡,候选直隶州州判,有诗作行世。
丁昌燕(1863-1937),字师汝、师雨,号剑虹居士,十八世,光绪十四年(1888)戊子科举人,光绪18年辛卯科(1892)赐进士及第,明年钦典翰林院庶吉士。
丁超燕,字迈千,号叔升,十八世,著有《伤寒论解》。
丁芑燕,十八世,光绪十二年(1886)副贡,官南石门练长,经书诗词冠于一方,求书者纸积如山,周围各县富绅求作祭文、碑铭者应接不暇,一生著作悉被五省联军败兵摽掠家宅时焚毁。
[1] 丁耀亢.出劫纪略[A].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明史资料丛刊(第二辑)[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2] 赵景深,张增元.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 王士禛.池北偶谈[M].历代史料笔记丛刊[C].北京:中华书局,1997.
[5] 丁耀亢.逍遥游[M].四库禁毁书丛刊[C].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6]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 郑骞.善本传奇十种提要[J].燕京学报,1938,(24).
[8] 孙楷第.戏曲小说书录解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9] 丁耀亢.丁耀亢全集(下)[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潘文竹
On the Ding Family’s Literary Achievements in Zhucheng City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ZHOU Xiao
(Chinese Department, Teachers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 China)
The Dings in Zhucheng City was a prominent clan which produced a lot of literary figures during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early Qing dynasty. The most famous representative figure was Ding Yaokan, author the novel Jin Ping Mei Continued. The Ding Clan was expert in non-dramatic songs. Ding Chun, Ding Cai, Ding Weishu, Ding Yaokan were all famous writers. Recently, a few scholars have pointed out that Ding Chun and Ding Weining, Ding Yaokan’s grandfather and father, had subtle connections with the writing of Jin Ping Mei.
literatur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Ding Clan in Zhucheng city; Ding Yaokang; prominent family
I207
A
1005-7110(2012)03-0102-07
2012-1-12
本文为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明代文学史”(09DWXZ02)的成果之一。
周潇(1973-),女,山东青州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山东地域文学与文化及明清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