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魁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以后,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出现了巨大挫折和严重困难。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却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界面前。国外一些政治家和学者在研读马克思理论后指出,在旧的共产国际解体、苏联解体之后,我们需要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理想。而中国,提供了这个可能。亿万中国人民为特色社会主义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民主和幸福而拍手称快。列宁指出:“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当然不能不产生多种多样的政治形式,但其本质必然是一个,这就是无产阶级专政。”[1]190恩格斯也说过:“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从此发生的社会结构,便是该时代政治和思想历史的基础。”[2]4但时至今日,仍有人无视或忽视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全新的“政治形式”,无视或忽视这一历史时代的经济、政治和思想历史基础,认为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格格不入、同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大相径庭,有必要在理论上澄清这些错误认识。
本质是事物内在的、比较稳定的、根本的、具有决定性的东西。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民主是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是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核心。《共产党宣言》早就宣告:“工人革命中的第一步是无产阶级变成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2]28世界上的民主都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任何一种民主的本质、内容和形式,都是由本国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并且都是随着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是全国各族人民享有的最广泛的民主,它的内涵就是人民当家作主。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列强环伺,封建统治腐朽无能,国家战乱频仍,人民饥寒交迫,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世所罕见的深重灾难。在那个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几近亡国灭种的年代,无数仁人志士煞费苦心,到处寻求救国图存的真理。孙中山先生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传播民主共和的理念。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革命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争取民主自由、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浴血奋战,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体。新中国开展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自力更生铺就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建立了独立和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一切,都是为了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为了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带领全国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吹响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开创了一条改革开放之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继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从而使无产阶级专政得到进一步巩固,人民民主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人民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
建设社会主义人民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努力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用以保障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力。
中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贯彻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各个领域,贯穿于立法、执法、司法和执政、行政各个环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的生存发展权、政治参与权、文化教育权、言论出版权、知情监督权等民主权利。
概括起来说,人民民主是特色社会主义内在的、比较稳定的、根本的、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人民民主是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
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是在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起作用并表明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这个规律的内容就是:用在科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邓小平同志说得好:“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3]314为了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就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了党中央在粉碎“四人帮”以后所进行的工作,认为揭批林彪、“四人帮”群众运动就全国范围来说已经可以胜利结束,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能够实现如此重大的战略转移,这是摧毁了林彪、“四人帮”反革命政治势力,赢得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结果;是开展思想理论大讨论、思想大解放的结果;是我国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的结果。当时,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3]89不认为党内有一个资产阶级,也不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确已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条件之后,还会产生一个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虽然仍有反革命分子、有敌特分子,有各种破坏社会主义秩序的刑事犯罪分子和其它坏分子,但他们不可能形成一个公开的、完整的阶级,我们同他们的斗争不同于过去历史上阶级对阶级的斗争。这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斗争。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应该也完全有可能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亟待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以解放思想的政治品格、实事求是的政治勇气、与时俱进的政治智慧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的。
第二,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作为硬任务。革命不否认阶级斗争。但革命不只是搞阶级斗争。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新中国建立以后,大规模的“五年计划”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生产力得到解放,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但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它的生产力发展速度应该并且有可能高于资本主义。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综合改革普遍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纵深发展,其他配套改革深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稳步前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趋完善;社会管理进一步优化,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这一切,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
第三,把科学技术当作第一生产力来对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274马克思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5]211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以蒸气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第二次技术革命以电力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都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代技术革命是以电子技术、空间技术、激光技术、生物工程、海洋开发、人工智能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新技术为代表,其影响遍及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它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成倍增长,促进了社会产品的迅猛增加,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它所创造的生产力可以说比先前一切世代总共造成的生产力还要宏伟众多。只有把科学技术当做第一生产力来抓,才能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才能筑牢国家发展繁荣的强大物质基础,才能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强大物质基础,才能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物质基础。
在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是经常起作用的。过去,我们长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曾经起过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这种经济体制存在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存在忽视甚至排斥商品经济、忽视甚至排斥市场作用的弊端等等,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一定要遵循价值规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用这些手段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因而,一定要努力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普遍规律融入现实选择,这就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国模式”。
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有三个明显的不同。
其一,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能动适应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私人佔有,由于生产无政府状态,各种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是由价值规律通过价格的涨落自发地进行调节的。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却不同,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克服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能够自觉地、能动地利用价值规律来调节商品的生产和销售。
其二,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节杠杆十分强大有力。在资本主义社会,虽然也有计划,但由于受众多资本家财团的利益牵制,计划调节的力度很有限。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经济占主体地位,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对国民经济起着主导作用,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计划、价格等调节杠杆十分强大有力。
其三,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大大促进生产力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由于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严重的供求失调,频发的经济危机,致使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生产停滞,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公有制占主体,生产有序进行,商品生产和销售的总量得到有效控制,能够促进先进科学技术的采用和推广,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我们高兴地展望到: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将成为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的国家,成为政治清明民主、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我们必须时刻谨记,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把握命运,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只有艰苦奋斗才能成就伟业。
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显著征象、标志。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有四:
(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体现在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体现在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在积极促进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同时,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等其他经济成分的发展,以充分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至于“外资”问题,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吸收几百亿、几千亿外资,冲击不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强大基础。其带来的消极因素,比起经济发展的积极效果,毕竟要小得多。虽然有危险,但是不大。允许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有人怀疑这是“私有制”,甚至是在搞“私有化。”果真如此吗?毋庸置疑,《共产党宣言》确实说过:“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用一句话来表示:消灭私有财产权”。[2]22但是“并不是要废除一般财产所有权,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财产所有权”。[2]22关于这一点,我们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都是为了废除资产阶级的财产所有权、地主阶级的财产所有权。眼下,个体、私营经济再发展,也动摇不了公有制经济这个十分强大的基础,不仅对社会主义经济无害,而且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的必要的补充。人要生存和发展。《共产党宣言》说得明白,“我们根本不打算消灭这种对于直接供生命再生产的劳动产物的佔有。”[2]23对于一般“个体”、“私营”和农村家庭责任承包来说,其“劳动产物”,不过是“供生命再生产”的一种“佔有”。不可同“私有制”同日而语,更不是什么搞“私有化”。
(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我们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同时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与收益分配结合起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允许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和其他群众,最终达到全国各地区的普遍繁荣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当前,在收入分配上出现的过分悬殊的现象,党和国家的态度是十分明朗而且非常坚决的。对过高收入,要通过税收等形式来加以调节。对违法经营弁取暴利的行为,要依法坚决取缔。努力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防止两极分化。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表现,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所在,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没有计划呢?江泽民同志说:“社会主义经济从一开始就是有计划的,这在人们的脑子里和认识上一直是清楚的,不会因为提法中不出现‘有计划’三个字,就发生是不是取消了计划性的疑问”。[6]61我们完全可以说,科学发展的内涵比“有计划、按比例”的表述更全面、更深刻、更科学。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实际,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我们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干部作风等方面问题较多。所有这些,需要践行科学发展观来加以解决。
(四)实行改革开放,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邓小平同志说得好:“为了搞建设,需要实行两个开放,一个是对内开放,一个是对外开放”。[4]232胡锦涛同志指出: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7]18中国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从乡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领域,从沿海到沿边沿江,从东部到中西部,都要实行改革开放。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使我们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实现了经济从贫困落后到总量跃至世界第二,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要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沿江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互相促进。
要实行改革开放,就必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宝。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变化之时,要高瞻远瞩,与时俱进,敢为天下先;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不把马克思主义看成空洞、僵硬、刻板的教条,如果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要敢于和善于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有益经验,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调动科学技术人员和全体人民的积极性。要实行改革开放,就必须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效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随着改革开放大门的打开,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必将涌入进来,旧社会的某些沉渣也会重新泛起。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同社会形成诸多不和谐因素。褒优贬劣,激浊扬清,这正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下力气解决的问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是民族的血液,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总括起来说,只有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全面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完全知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才能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经受起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才能始终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只有永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才算真正坚持了社会主义,才算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1] 列宁文选:卷2[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4.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选:卷1[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3.
[3] 邓小平文选:卷2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
[4] 邓小平文选:卷3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
[6]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
[7]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