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球,钟应春
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中文专业都开设了语言类、文学类和包括文艺理论在内的综合类等三大类型的不同课程。语言类课程是中文专业的基础课,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字学、词汇学、语法修辞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由于自身的特点以及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是很大,有些教师感到困惑与迷茫。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有人认为使用趣味语料进行教学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但到底如何收集趣味语料?如何使用和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我们认为还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地方。
什么是趣味语料?顾名思义,就是使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等特性的语言材料。趣味性是趣味语料的本质属性,用趣味语料进行语言知识的讲授和语言规律的分析,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理解语言的能力。趣味语料包括的内容较广,诸如各种流行语、幽默语、双关歇后语、谜语、笑话、段子等,当然各种通俗期刊杂志、广电网络媒体、大众口语、民间传说中的耐人寻味、体现人类语言智慧的语言材料都可算作趣味语料。
一般来说,语言类课程在高校受欢迎的程度远远不及文学类课程。文学课讲授的内容大部分与文学作品有关,课堂讲授过程中不乏曲折的故事情节、感人的艺术形象。从实用性和艺术性方面来说,它能满足学生猎奇的心理,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审美感受,这些自然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语言课大部分是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知识点的讲解,这些知识如果不从专业的角度去理解它,确实使人感到枯燥、单调,自然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实践证明,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会愿学、爱学、乐学。因此学任何课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的我们如果设身处地,想方设法,精心备好每一次课,把趣味语料恰当适时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引发学生思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确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语料的收集应按课程知识点收集
语言类课程不管是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还是语言学概论等其他课程,它们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每个知识点若能准备好3-5个典型的趣味语料,上课时根据需要信手拈来,对于知识点的讲解则会起到抛砖引玉、举一反三的作用。上面三门主体课程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大的知识模块,即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每一个模块下面再分为若干知识点,由点连线,连线成面,组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我们要做生活和学习的有心人,处处留心皆学问,平常注意收集与语言有关的趣味语料,随时用笔或手机把它们记录下来,然后进行整理,分门别类把它们归入到各自知识点的序列中。日积月累,收集到一定的程度,可以把它们编著成一本实用的趣味语料集,对于方便教师备课和上课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语料的收集应与时俱进
趣味语料要新鲜、生动、言简意赅,如果收集的语料比较传统陈旧,自然也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根据教学改革和教学实际的需要,语料收集也要与时俱进,不断补充具有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的材料。我们平时要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就会发现许多新鲜的很有意思的语言材料。很多语言既幽默风趣又生动形象,选取其中的一些作为材料运用到教学当中,就能很好地说明语言的特点和规律。
(三)语料的收集应典型、全面、有说服力
语料应收集那些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有说服力的例子。古往今来,我国的文献资料浩如烟海,这些资料都是以汉语言文字作为载体,能够用来说明语言规律的例子比比皆是,尤其是古代汉语课程应多收集那些经典的有故事情节的短文来为讲解古代汉语规律服务。
(四)语料的收集应与科研相结合
教学与科研并不矛盾,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在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促进科研能力的提高;相反,在科研中研究语言规律,总结语言规律,可为教学提供许多活生生的有趣味的语言材料,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在教学中,把自己的科研论文和科研成果适时地介绍给学生,现身说法,能引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能引发他们的积极思考,这样师生互动效果好,教学质量也会得到更大的提升。另外,关注学术前沿,关注其他语言学者的研究成果,从中我们可以收集到许多有分析价值的典型有趣的语言材料。
(五)语料的收集应发动学生自己动手
语料收集可发动学生自己动手,每个班可成立一个语言学习兴趣小组,收集语料,做到每个知识点都能有学生分工合作。学生在收集语料的过程中,会认真思考,这是一个很好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自己收集的例子可利用课前几分钟或课后互相交流,既锻炼学生开口说话的胆量,又能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对于融洽同学关系,培养团队精神也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每个语言课教师如果手头收集有上百个不同的趣味语料,按上课进度和知识点的顺序进行编排,上课时根据需要随时选用,的确是一件令人轻松、愉快的事情。趣味语料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较广,效果较显著,但它也不是灵丹妙药,不要认为有了它学生就认真听课,就有了明显的教学效果。趣味语料的使用也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不要为了趣味而趣味,冲淡上课主题
语言课程设置的目的是系统地讲授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一般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运用语言的能力。大学课堂不同于中小学课堂,不是单纯为了追求趣味性。我们使用趣味语料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我们通过趣味语料是用来引入正题,激发兴趣,用活生生的例子来讲解清楚语言的特点和规律的。因此教师上课时不必过度引用或滥用趣味语料,不要忘了教学的目的和初衷。
(二)要注意使用具有时代特点和内容健康的趣味语料
各高校采用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教材一般是比较传统的出版较早的教材,教材上的例句和材料大都是编著者经过深思熟虑后精心挑选出来的,经得住推敲,并能很好地说明语言的特点和规律。但书上的语料一看就懂,用不着多讲细讲。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要有心增添很多具有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的新鲜语料。语言和世间万物一样总是处在不断地变化过程中,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更新,传播媒介的日益发达,使语言变异现象屡见不鲜,新词新语层出不穷。每一年度都会总结出最热门的语句和词语,如2011年网络新词语就有:神马都是浮云、给力、可买得、我爸是李刚、羡慕嫉妒恨、鸭梨、蒜你狠、围脖等,这些新的语言现象不可能一下子引入教材,因此教育者有义务紧跟时代步伐,收集和使用新的语料,对新产生的新词新语从一定的理论高度作充分的解释说明,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这些语言现象。
新的时代,社会的开放性、包容性越来越大,各种语言泥沙俱下、良莠不齐,我们应使用那些导向健康的正面的语言材料。当然遇到一些玩弄语言文字游戏的内容和不太健康的材料也不要刻意回避,不妨客观理性地分析它,让学生正确看待这些现象。如大家熟知的某丰乳霜广告词“做女人挺好”一语双关,耐人寻味,是一则好广告,而某男性产品的广告词模仿成“做男人挺好”,就难免俗气,肯定不能登大雅之堂。还有新近出现的某房产广告词“卵巢寻找精子”,虽然副题有“精英分子”的附加提示,但“精子”这个简称高高挂在巨幅广告布上总归不太文雅。像这些虽然很吸引眼球的广告,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应,但我们要告诉学生决不能提倡,不能盲目跟风。
(三)趣味语料的使用要切合知识点,不能勉强凑合
教学过程中,如果收集到的趣味语料较多,我们首先要尽可能地选择那些紧扣知识点的案例。一个正肯的切合知识点的案例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比如讲词的兼类时,脑筋急转弯“铁锤锤蛋锤不破”这个语料就非常切合;如果举“他一把把把把住了”,这里把“把”的四种用法集中在一个句子,它分别作量词、介词、名词、动词使用,虽然形同音同(近),但意义基本失去联系,它们就不是兼类词而只是同形词了,如果把“把”看作兼类词,使用这个语料就不太切合而且是不正确的。
其次,语言的知识点较多,也不是每个知识点硬要勉强塞入一个趣味语料。不然课堂就千篇一律,没有新鲜感了。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要一味迎合学生的口味,不管什么样的材料都往课堂上堆。
总之,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有它自身的特殊性,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更接近于自然科学。音素、音节、语素、词、词组、句子等有它们内在的结构特点与规律,如何把它们讲活,如何把枯燥单调的知识变为有趣、有味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大量收集和适量使用恰当的趣味语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它对于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因此,作为一个语言工作者,学会收集和使用趣味语料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
[1] 黄伯荣, 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 汤可敬.古代汉语[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2.
[3] 叶蜚声, 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