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精神的培养

2012-04-01 21:58秦忠翼
城市学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意识人类精神

秦忠翼,秦 科

创新精神是创造性人才的思想灵魂,是创造性人才成就创新实践的精神支柱。分析研究创新精神对于培养创造性人才和进行创造性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创新意识的产生

《思维辞典》解释:精神,包括人类特有的一切意识思维现象和无意识心理活动。人类由于具有清醒的意识活动而具有了精神性活动。精神性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机能,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属性,是社会化了的人类意识活动,是人脑通过社会实践对外部世界及其自身状态的反映,与人类的劳动、社会交往、语言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高士其说:“思想者的精神使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衍射出一系列的光辉成就,这些成就不仅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发展,而且也为未来的全新创造打下了一个升华的基础,我们今天本身就是处在前人思维的恩惠之中,包括思维本身也毫不例外。”[1]39

由于意识的作用,人把自己提升为主体,把周围的一切视之为客体。人类总是具有一种在客体事物上表现自我的欲望。黑格尔说:“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现过程中认识他自己。人通过外在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他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了。”[2]人类要在外在事物上面表现自己的欲望实质上就是一种创造的欲望。马克思说:“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3]人类要在对象物中直观自身的本质力量的需要就是创造的需要。他在这种创造的过程中会体验到精神的愉悦。为了体验这种精神愉悦而创造出某种独特的感性形式,这就是艺术创造了。人类的这种创造意识其实就是一种创新意识。创新意识也就在人类的这种对象化的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从创新意识的产生过程来看,人人都会有创新意识产生的潜能,问题在于能不能自觉地认识到并有意识地加以发展。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对人的这种创造潜能加以发掘和培养,使之成为一种自觉意识。

创新意识是主体意识能动作用的体现。它是一种问题意识,问题开启意识的能动作用,创新产生于问题的提出。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创新意识是一种拓展超越意识。所谓拓展,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扩大或深化。交叉学科的研究就是对原有专业的一种拓展。超越是一种飞跃性的拓展,是主体摒弃陈规、敢于冒险、寻求突破的一种创新意识。超越需要勇敢冒险的人格和品德。创新意识也是一种批判意识。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对一切已有的成就不满足,求发展;对一切已有的成果抱怀疑批判的态度。马克思的女儿问父亲最喜爱的座右铭是什么,马克思脱口而出:怀疑一切。马克思的这句话表现出他强烈的批判意识。创新意识还是一种预测意识。成功的预测也是一种创新。但是,成功的预测需要掌握先进的科学规律,社会人文方面的预测需要对社会时事有全面的洞察。被流放于国外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仁尼琴在1990年发表《我们应当如何重建俄罗斯》,预言苏联即将解体。1991年苏联果然解体了。因为他对当时苏联社会时事的动向看得深入真切,所以能够做出科学的预测。[1]22-29

主体创新意识的形成有利于激化创新灵感的产生,有利于创新机遇的把握;机遇对于没有准备的头脑是容易丢失的。创新意识强烈的人,当创新机遇突然来临时,他就会热烈地去拥抱它而不至于措手不及。这时,他就会激情高涨,及时地抓住机遇;或者丢下手中的一切活计,使机遇结出果实或设计出基本的构思。数学家侯振挺为研究排队论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可是最后的结论怎么也不能诞生出来。有一次,他送朋友到火车站代他排队买票,排了很久的队还没有到窗口。他回头一望长长的队列,像条不见首尾的神龙。突然,他觉得结论出来了!他一把将朋友拽过来,把东西塞给他,疯了似的高喊着“我有了!我有了!”跑回了家,哗啦啦写出了科学的结论。

主体的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发展,不断提升深化,自觉性不断提高,以至成为一种人格品质,这就形成了创新精神。

二、创新精神的含义及其作用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新思维力的决定性因素。”“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突破我们。”[4]创新精神是一种敢于突破、敢于冒险的精神。要创造,首先就要敢想,有大胆的设想,才会有果敢的行动。要创造,就要敢于批判,敢于冒险。创新本身就是一种果敢顽强精神的体现。《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有一副自勉的对联曰: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由此可见蒲松龄的果敢顽强的精神。创新精神是一种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创新,实质上是对真理的一种探索与追求。科学家们为了真理,常常不仅耗费了毕生的精力,有时还不怕敌人的威胁和利诱,甚至为此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伽利略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当全副武装的敌人冲进他的研究室的时候,他连头也没有抬一下,一边演算一边说,等一等,让我把这道题算完。他终于被敌人杀害了。司马南是气功大师,兰迪斯是魔术大师,为了揭穿所谓“通灵人”的特异功能,分别悬赏1 000万人民币与100万美元看谁能证明那些被炒得沸沸扬扬的特异功能的存在,结果至今无人前去领取。这是何等的科学精神,何等的忘我精神啊!为了创新,主体常常进入一种陶醉痴迷的状态,表现出一种自由忘我的精神。我国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在写《牡丹亭》时,一个人躲在后院柴屋里哭泣呢!忘了家人,忘了吃饭,情动于中而忘乎所以了。[5]

邓小平、江泽民对于创新精神作出了符合时代特征的阐释。要具有创新精神首先要解放思想,敢闯、敢干。敢闯,不是盲目莽撞,而是在思想解放的前提下,在遵循客观规律基础上,大胆进行创新实践。邓小平曾经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6]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就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敢闯敢干出来的。由此可见,敢闯精神是创新精神的重要内容,是破除旧事物创立新事物的宝贵精神。其次,创新精神是一种进取开拓精神。墨守成规、不思进取是不可能会有什么创新成果的。只有不断开拓,不断突破传统的观念、理论、制度、方法、习惯势力等旧事物的束缚,建立起新的观念、理论、制度、方法,才可能产生创新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就是邓小平突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突破传统的观念,敢于开拓创新所取得的伟大成果。只有具有开拓精神的人,才可能成为创新的人才。再次,实事求是是创新精神的精髓。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思想。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就是强调要不断的揭示和掌握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敢于创新与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是辨证统一的,任何创新成果——新的理论、创造发明都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主观臆测、胡思乱想,断然不会产生于社会有益的创新成果。第四,与时俱进是创新精神先进性的标志。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的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已提出的问题解决了,新的情况和问题又会被发现和提出,因此,人类总是需要不断探索,不断进步;固步自封,沾沾自喜,满足于已有的成绩是可悲的。只有坚持理论与时代、创新实践同步发展,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创新精神,使其理论和创新精神永葆青春的活力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第五,创新精神也是一种奉献精神。创新成果只有对国家、对人民、对人类有益,能够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才是有意义的,这不是一种奉献精神吗?如果对人民,对人类社会有害,那不是一种罪恶吗?对人类有益应当成为创新精神的价值标准。1931年,爱因斯坦指出:“如果你们要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造福于人类,而不至于成为祸害。”“在你们埋头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7]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开拓精神是创新精神的首要因素,敢闯精神上创新精神的精神动力因素,实事求是精神是创新精神的精髓,负责奉献精神是衡量创新精神的价值标准,与时俱进精神是创新精神的先进性标志。这五个因素共同构成创新精神的结构体系,形成推动创新实践发展的不竭的强大精神动力。[8]这就是以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创新精神所做出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阐释。

创新精神是民族振兴的灵魂。江泽民说:进一步弘扬我们民族的伟大创新精神,加快建立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增强我们的创新能力。这对于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是至关重要的。[9]创新精神是进行创新实践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创新实践是一项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做出奉献的伟大事业。从事这样的事业,需要有强大的动力支持。一般地说,精神追求、物质利益和外部竞争是创新实践的动力系统。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欲望、高额的物质鼓励以及国际与民族间的激烈竞争都可能为创新主体提供进行创新实践的强大动力。尤其是精神动力不可缺失。我国的科技工作者为了振兴中华,为了实现国家的四个现代化,曾经和正在进行着各种伟大的创新实践。创新精神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精神动力,是创造人才进行创新实践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创新精神的培养

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精神素质是我国现代教育最根本的任务。

首先,要认识到培养创新精神对于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意义。创新人才如果没有造福于民族和人类的崇高思想就会没有进行创新实践的伟大动力;创新人才如果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就不可能取得创新实践的出色成果;创新人才如果没有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就会固步自封,自我满足,不能保持不竭的创造能力。只有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才会使创新人才永远保持鲜活的创造生命力。

其次,从小就注意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人格的培养是分不开的。伟大诗人郭沫若三岁时,祖母就引导他背诵唐诗,培养了他的诗化人格,这与他后来诗歌创作的杰出成就是分不开的。生活在滔滔岷江边的苏轼从小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读书,一起游学京城。这不仅引领他走上了文学道路,而且形成了他豪放豁达的人格。苏轼开启宋代豪放词风之先的创新伟绩,是后来者所难以企及的。如果从小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创新人才的成长机率就会大大提高。据研究:创新意识包括永久的好奇心、不懈的求知欲、相信凡是能梦想的,就能实现、善于寻求创新目标、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能很好地决策、相信太阳和自己每天都是新的、容易发现事物的特点和美等。创造意识与品格包括耽于想象、心里总是装着问题,喜爱与别人争辩、喜欢将风牛马不相及的多个事物联系在一起思考、幽默、有将机械反复装卸的习惯、喜欢在事物之间找联系找规律、喜欢事前预料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结果、头脑里容易产生奇特的思想和形象等。[1]21-22对于学生的这些个性特征和意识,每一个教师都能要注意加以发现和培养。美国物理学家奥本海姆,祖父在他幼年时拿来一块矿石,就激起了他强烈的求知欲,从此便爱上了科学。爱因斯坦四五岁时,父亲有一次拿个罗盘给他看,他感到很惊奇。他想,一根小针就能确定和指明方向,那背后一定隐藏着什么秘密。这种惊奇感一直缠绕着他。后来他创立的相对论就是与这种关于远距离的时空思索是分不开的。

现在对于拔尖人才和特殊人才的培养,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重视。美国国会1958年通过国防教育法案,要求联邦政府提供资金培育数学、科学、和外语等天才学生,强调学校必须为资赋优异者提供特殊的活动或服务,以培养发展其特殊的潜能。德国 1985年在联邦政府设置天才教育署,慕尼黑大学等也开设天才教育课程,培养天才教育师资,各地天才学生课后研习和夏令营活动广泛开展。德国政府亦视天才教育为在国际商场上有效竞争的必要措施。我国也有教育家呼吁:对于那些在某一领域具有超常素质或痴迷兴趣的学生,应采取特殊的招生、办学、管理模式,要举办一批专门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的专门学校或实验班,对确有天赋、特殊才能的学生进行特殊培养。[10]

再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与创新精神相适应的人格品质。例如,注重培养学生的敢于冒险的精神。畏畏缩缩,只求相安无事,平平庸庸过日子的人,往往会磨灭自己的想象力和独创精神。只有具有胆略甘冒风险,有献身精神的人,才有资格进入创造者的行列。解剖学之父——比利时著名医生维萨里,曾经冒着被警方逮捕、杀头的危险,多次偷尸解剖,仔细研究人体各部分的构造,终于成为世界上的第一个正确描写人体结构的专家。物理学家富兰克林,不畏宗教势力的淫威,不怕触电身亡,于1752年二月的一天,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利用风筝做了一次震惊世界的接引“天电”的实验,从而揭开了被涂抹上迷信色彩、神化了的雷电之谜。为了科学,为了创造发明,创造者有时不惜牺牲现有一切乃至于生命。

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执着的追求精神。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创造者,不仅对科学,对创造性实践活动要有浓厚的兴趣,更需要有坚持不懈的追求精神,努力把兴趣和创造性行动结合起来,不断地捕捉新的创造目标,坚持不懈地追求奋斗,才能不断创新,把事业推向更高的佳境。有人问科学家丁肇中搞研究苦不苦,他说:一点也不苦,觉得很快活,因为我有兴趣,我急于要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创造者总是这样:凡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都非常执着。一旦被认定,就什么也改变不了。创造者总是专心致志地去追求既定的目标,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在枯燥中并不感到乏味,在困厄中毫不动摇,从中体验到一种别样的快乐和满足。

要培养学生坚定不移的成功信念。创造者都是具有自信心的人,他坚定地相信,自己有能力和智慧实现既定的目标;即使一时实验失败了,但是,他在心理上和精神上是决不言败的,他坚信:有志者,事竟成。潜意识理论的创造者弗洛伊德曾经讲过一个很经典的故事。约翰和汤姆是邻居,从小玩在一起。约翰很聪明,学什么一点即通,因而从小就很自负。汤姆的脑袋有些笨,虽然学习很用功,成绩却过不了前十名。他有些自卑。母亲告诉他,不要只当“追逐者”,母亲语重心长地说:“奔驰的骏马尽管开始时总是呼啸在前,但最终抵达目的地的,却往往是充满耐心和毅力的骆驼。”结果,自恃聪明的约翰一生平平,没能成就什么大事;而自认很笨的汤姆一点点地超越自我,最终成就了非凡的业绩。约翰到了天堂后质问上帝:我的聪明才智远远超过汤姆,为什么你却偏心成就了他呢?上帝笑笑说:我可怜的约翰啊,你至死都没有弄明白,我把每个人送到世上,在他的生命的褡裢里都放了同样的东西,不过你感受到了它而把褡裢移到面前低头欣赏,这便误了你的终身;汤姆没有看到自己后边褡裢里放的聪明,总是抬头看着前方,于是不自觉地迈步向前,向上。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创新意识,都具有创造精神,人人勇于创造,身体力行。正如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所描写的那样: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应当帮助学生树立批判性的学习态度。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造成学生的迷信权威观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就得破除这种观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此,教师要把树立批判性的学习态度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权威是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会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因为成就非凡的人,总是容易得到人们的信任和尊崇。但是,权威也不可能绝对正确,永远正确;因此,对于权威也没有必要迷信。如果对权威视如神灵,不敢有丝毫的冒犯和触动,这样,思维就被禁锢在权威的框框里,还能谈什么创造发明?学生的权威观念来自书本,来自名家,来自

教师。为了开发培育学生的创造精神,千万别让权威的理论禁锢死学生活灵灵的头脑;要像古希腊哲学家所说的那样:我爱吾师,但我更爱真理。邓小平为了使中国强大起来,就敢于冲破权威,敢于冲破书本的禁锢,发挥无产阶级的大无畏精神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终于开辟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使中国的经济迅速腾飞,让世界各国刮目相看,让中国人民扬眉吐气,大快人心。

[1] 魏传宪.创新思维方法培养[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2] 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39.

[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51.

[4]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第12-13页。

[5] 秦忠翼.毛泽东文艺美学思想[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5:231-232.

[6]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372.

[7] 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73.

[8] 彭健伯.创新哲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13.

[9]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107.

[10] 朱永新.培养拔尖人才 重视“资优”教育[N].光明日报2011-2-23(16)

猜你喜欢
意识人类精神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拿出精神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