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庆娜 陈绍华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一个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务工经历感悟
叶庆娜 陈绍华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该研究突破了社会问题研究中惯用的“诊断——治疗”的研究范式,采用了叙事探究的研究方法,通过一个新生代农民工小X对其城市务工经历的叙述,多维度地呈现出他对城市务工经历的感悟,表现在对教育价值、土地情感、务工体验、未来期望四方面的矛盾性。揭示出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发展的三种力量:缺乏支撑力——主体具备的基本素质条件不足;缺乏保障力——主体可支配的经济资本有限;缺乏推动力——主体拥有的社会资本同质及低层次。
新生代农民工;叙事探究;感悟
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分化出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新生代农民工”,该群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自中国社科院王春光研究员界定了其概念起[1],对这一群体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通过梳理,笔者发现既有研究主要涉及“收入待遇”[2]、“文化认同”[3]、“社会适应”[4][5][6]、“身份认同”[7]、“犯罪问题”[8]等方面。尽管研究视角各异,然而均属于“诊断——治疗”的研究范式,即从宏观层面上描述现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企图突破这种研究范式,期望从微观角度去观察和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务工经历。为此,笔者采用了叙事探究的方法,借助一个新生代农民工对其城市务工经历的叙述,以期建构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务工经历的现实意义。“让我们更深入地走进历史现场,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已经被过滤掉或被遗忘的历史真实”[9]。
叙事探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情景性的质化研究方法,它关注人的生活经验,以叙事的方式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各种经验组织成有现实意义的事件,通过对事件的叙述来接近和表达生活,“从而透过这种方式理解日常生活中经验的丰富意义”[10]。因此,叙事探究有别于传统的理论研究。从研究的出发点看,它不是对概念的演绎,而是对个体或群体经验、行为的描述;从研究的目的看,它不是为了建构具有普适意义的理论模型,而是在对经验、行为理解的基础上建构其现实意义。
叙事探究注重经验呈现,经验呈现是叙事探究的基本方式和首要任务。然而,单纯的经验呈现不等于叙事探究。一方面,叙事探究要求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将叙述者的经验有选择地呈现,而不是对叙述者所有故事进行“堆叠”。另一方面,叙事探究不限于“叙事”,“叙事”是前提,而“探究”是关键。换言之,叙事探究并非单纯地“讲故事”,而是通过对叙述者讲述的故事进行理解和诠释、提炼和剖析,进而还原经验的现实意义,而这正是叙事探究的要旨所在。
本研究选取了一位笔者长期跟踪调查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新生代农民工小X为访谈对象,小X1985年出生于河南省北部Y县的农村,接受笔者调查时在武汉市某民办高校从事保安一职。从2009年2月小X来到武汉起,笔者多次对他进行现场访谈和电话访谈。随着交往次数的增加和信任程度的加深,对小X的访谈由半结构性转向开放性,访谈的内容也随之深入。
(一)受教育经历
“我初中文凭,不过说实话,我没有读完初中,初二的时候就不读了。当时爱玩,经常和几个不错的“朋友”到游戏室打游戏,经常逃学,我爸为了这还打过我几次。心不在学习上,念不下去了,就不想读了,于是就不去(学校)了(不好意思地笑)。不过我有毕业证的,我们那儿很多人像我一样,初中都没读完,但是都有毕业证,不是假(毕业证)的。我不读书的第二年,要是上学的话就是初三毕业那年,我爸把我的照片、钱交给学校,办了初中毕业证,我爸说以后有用。你说现在大学生找工作都难,初中毕业证有啥用呢。但是他给办了,就留着吧,也算是个证明。”
“我家的政策是谁有能力读(书)就让谁读(书)。我姐学习好,初中、高中都是在重点学校(上学),读了大学,又读了研究生,在我们村里是第一个呀,村里人都让他们的孩子向我姐学习,我爸觉得我姐争气,脸上很有光,给我们整个家族都争光了(说起姐姐他一脸的骄傲)。我姐研究生就在武汉的A学校读的,毕业后就留武汉了,目前在一个大学当老师,女孩子嘛,当老师好,稳定,工作还轻松,一个星期去(学校)几次就行了。我姐在家里经常看书,她说要考博士,我都不知道她怎么那么爱读书。”
“我弟弟也是初中毕业,他是读完(初中)的,没考上重点高中,就不读了,其实家里人让他复习的,他不去,现在我爸妈提起这件事还后悔呢。”
“我不读书其实也不后悔,是自己选择的(道路),又怪不了别人,要是我说后悔的话,我爸妈知道了又该埋怨我了,所以我不能承认。其实读书有用,你看我就会用拼音发短信,我爸就不会。还有,你看现在找工作,都是要文凭的,大专、本科、研究生,没文凭就找不到好工作,就没法和别人竞争。但是有很多人读书都没用,我现在有3个同事,都是大学生,还不和我一样当保安,拿一样的工资。按我说,要读就读好学校,要不然就别读,浪费钱。”
“既表示认同,又有所怀疑”,这是新生代农民工小X从他本人、姐姐、弟弟及身边同事的教育经历中得出的对教育的感悟。这种对教育的矛盾态度源于他在打工生活中的直接认识。一方面,小X姐姐的经历使他强烈地认识到教育的价值。他看到了城市中激烈的职场竞争存在“门槛效应”,即学历教育层次越高,能够跨越的门槛越高,就越能够进入高端的劳动力市场[11]。另一方面,在某些情况下,小X又对教育的作用表示怀疑。尤其是当他身边受过较多教育(大专以上)的个体并未在就业市场中占优势时(如他身边有三位当保安的同事都受过高等教育),他就会认为教育是无用的,把教育看作一种风险较大的投资,进而对教育产生了一种悲观的态度。
在笔者看来,在传统文化和市场经济双重作用下形成的“教育万能论”和“教育无用论”两种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小X对教育的认识,形成了功利性的教育价值观,使他仅看到教育对个体外部能力(如竞争力)提高的作用,而看不到教育对于个体内部素质(如个人修养)提升的作用。这是偏激的教育价值观。
(二)城市务工经历
1.从事过的职业
(1)饭馆学徒。“我不读书后就在县城的一个小饭馆做学徒,那活儿是我自己找的,饭馆其实就是卖早餐和夜宵的。早餐从早上六点卖到十一点左右,收摊,回去休息。下午四点又准备出摊,一直到夜里十一二点。那活儿倒是不累,就是熬人,钱也少,一个月才两百多块钱。不过,我妈说(我在饭馆打工)比在家里强,在家里我没事儿做,就和几个朋友混在一起,我妈看了心烦。在外面做事我妈看不到,也不会说我。”
(2)建筑工人。“从学校出来的第二年,我和村里人一起出去到河北的建筑工地打工,我(堂)哥是个领班,他让我跟着他做,他主要是负责钢筋方面的活儿,他是我哥,又是领班,所以没有人欺负我。从那一年起我就在建筑行业做,说实话,干建筑很危险,爬那么高,刚开始不敢往下看,后来习惯了就不太怕了。建筑活儿很脏。有一年春节,回家前我懒得换衣服,就穿着工地上干活的衣服回家,到家后我妈都没认出我来,因为我整个人都是灰头灰脸的。其实辛苦点倒没啥,打工嘛就是干辛苦活的,但是最怕的就是工程做完了包工头不给结算工钱。有几年,我们每次到工程快结束的时候都很着急,有时会把包工头扣起来,关在屋子里不让出门,直到他给我们工钱才放出来。后来,看电视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是我们挣得血汗钱得要回来呀。”
“2008年金融危机,这是我在报纸上看到的新词,金融危机不知道对你们城里人有没有影响,但是对我们打工的影响很大,当时我们在郑州建房子(做建筑),那是好不容易找到的活儿,一起去的都是我家的亲戚和同村以及邻村的人。干了一段时间后工程进行不下去了,因为老板没有钱投入了,听说大老板赔了好多钱,跑了。老板跑了,当然就没有钱给我们发工资,当时我们吃饭都成问题,回家也不是办法,大家都等着老板回来,工程接着干。我们都在耗着,没事干。我和我舅到小商品批发市场转,看到电动陀螺蛮有意思的,我想反正也没事做,不如批一些回家卖,快过年了,孩子们手里都有压岁钱。但是我没有本钱呀,我让我姐和我弟各给我(卡上)打了一千五,进了货,高兴地回家了。回家后,还没等卖出去,家里就出事了(对于出了什么事情,小X不愿提及,但是可以看出该事件对他的影响很大)。在那件事之后,陀螺也没有心思卖,就放在家里,现在估计坏了,因为里面的电池一过夏天就不能用了。”
(3)学校保安。“2009年过了春节,工作同样难找,我和老婆就到武汉找我姐了,我哥(姐夫)可以帮我们找工作。我老婆就在我哥的单位(武汉某高校)食堂当服务员,我哥本来想让我在他学校当保安,但是后来一打听钱太少了,一个月才1050,另外还要扣200块钱的饭钱。我觉得钱太少了,我爱抽烟,除去开销后基本没钱了,所以就没有做。我哥又帮我打听了其他工作,要么是不缺人,要么是有要求,比如学历、技术等等,这些我都没有,所以没办法,在我姐家歇了(休息了)半个多月后我就在我哥单位做了保安。后来,认识了几个同事,其中有从公安学校毕业的(武汉某警官学院),他们混得“真够可以”的,大学毕业和我一样当保安,书真是白读了!过了一段时间,那几个公安学校毕业的有机会到(我哥单位)附近的一个学校(武汉某民办高校)当保安,听说待遇比我哥单位要好一些,他们觉得我老实,又讲义气,就把我也带过来了,单位的其他人都不知道,还以为我回老家了呢(得意地笑)!其实,这里待遇也好不到哪儿去,但是我想干满一年,因为这里押了我一些钱,还有一点奖金、加班费,干满一年才会结清。”
(4)做生意。“我觉得当保安(挣得)钱太少了,只顾得了自己,而不能挣钱给家人用,所以我想找其他门路挣钱。在我哥单位当保安的时候,我看(学校)外面卖菠萝(的生意)还不错,于是就四处打听,看别人在哪里进货,后来我坐公交车跑了很远,到水果批发市场进了一些回来。从批发市场到公交车站很远,我舍不得打的,用肩膀扛到公交车站,肩膀疼了好几天。我上白班,晚上我和老婆就卖菠萝,我胆子小,不敢卖,我老婆比我强(不好意思地笑)。卖了几个晚上,除了成本和工具外还赚了一百多元呢。但是后来菠萝的进价太高了,我觉得没有利润,就没有再卖。”
“后来(2009年12月,已到了现在的工作单位),我在电视上看到节能灶的广告,宣传的产品真是好,一台机器,只需要加入柴禾就可以变成燃烧的气体,烧水、做饭都行,还干净,我觉得这种产品将在农村大有市场,因为农村的柴禾很多呀,我要是把这个生意做好了,以后就有了生活的依靠了。但是我也打听了,我们邻村有人买了一个这样的灶,只冒烟就是不能做饭,所以我得把产品的情况打听好了才可以决定是否做这个生意。我在网上用百度搜索,没想到武汉也有类似产品的生产厂家,我利用休息的时间,转了几辆公交车跑到厂里去看,嘿,觉得产品不错,人家厂家就是用那种产品做饭的,还给现场演示。我回来和我姐商量,我姐说还是打听清楚了再决定。厂家宣传单上写的是每个县市只能有一个代理商,如果销售机器的数量达到了规定的标准,可以返还好多(钱)。我心动了,正好我舅也想做生意,我让我舅从老家来武汉,我们一起到厂家去看货,第二天我们就订货了。我姐说不能急着做决定,怕上当。但是我想,现在的通讯这么发达,要是我不赶快行动,这个产品的代理权被(我们市/县)其他人抢走了我不是亏大了?所以我赶快借了钱,和我舅到厂家去订货。厂家说第一次订货至少8000元,我没有那么多钱,再说我对产品的质量不是太肯定,我就和他们谈,最终订了5000元的货。我问厂家能订多少货(多少台机器),厂家说他们会将不同价位的产品协调搭配,他们是大厂,所以我不需要担心。”
“机器托运到县城,我舅去接的货。我在武汉上班,回不去,我舅见到货时才知道,5000元钱才订了5台机器!按照宣传单上所说的市场价(市场价)算,应该不止这个数!我打电话给厂家,他们说这5台机器卖完后就会返还我其他的钱。事情到了这一步,我也没办法,只希望节能灶质量好吧。我舅在家安装试验,打开包装后才发现,机器和我们在厂子看到的不一样,材料的质量好差,并且总是打不出火!我舅打电话告诉我情况,我觉得是我舅的操作方法有问题,但说实话,我心里还是很害怕。上次回家(2010年2月),我亲自对产品进行试验,还是失败了。我很生气,回来后就到节能灶厂去理论,第一次去时工作人员说负责人不在,第二次去时我想好了,他们要是不给我个满意的答案我就去找消费者协会或者找电视台曝光。这次见到了负责人,他说是我们操作方法不对,他们的产品质量没问题。我不相信他们的话,不管怎么说都要求他们退货,他们说退货不可能,但是可以适当给点补偿,最终补了我不到1000元钱。这次做生意又失败了,几台机器堆在家里一点用也没有,只能当废品卖了。城里人做生意真是太狡猾了!以后我得多长个心眼。”
2.务工地点
“我虽然今年才26岁,但是我打工去过的地方可多了,我们镇上、县城、周边H县城、我们市里、安阳、河北邯郸、保定、北京、西安等等,还有一些都记不清了。对了,我现在不是又在武汉上班吗?说不准以后去什么地方,哪里机会好就去哪里。”
3.流动时的人际交往
“在小饭馆时就是和老板、其他学徒还有顾客交流;做建筑的时候,一般都是和亲戚一起出去,所以就和他们聊天,和其他人一般不太交往;在武汉当保安,就是和自己的同事,还有我姐、我哥、我老婆(她已经回老家了)聊天。我们同事中除了那三个公安学校毕业的,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老婆回家后我觉得一个人在武汉没意思,就把我们村和我玩得比较好的一个(朋友)介绍来了,也在我这个地方当保安。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有个知根知底、能够聊得来的(朋友)比较好。虽然我过(“过”是河南方言,“每隔”的意思)一两个星期就到我姐家去吃饭,是我哥让我去的,但是他俩工作忙,我也不常去。对了,我们同事中还有几个是武汉本地的,他们家里条件比较好,还有一个家伙的爸妈竟是大学教授,不知道他怎么混到这个样子。我也和学校的其他人聊天,比如楼层的管理员、收废品的人等,毕竟大家都是打工的,有话说。另外,我有时会和学生聊天,都是大学生,大家年龄差不多,容易交流。以前觉得大学生很了不起,现在觉得大学生太多了,也没什么了。”
“我有时觉得城里人看不起我们打工的,尤其是看不起做建筑的。有一年在北京做建筑,春节前回家,要坐公交去火车站,每个人都是大包小包的。我们在公交站等车,但是车来了之后还没等我们上去,就直接开走了。我们很生气,不就是个司机嘛,还不和我们一样是个打工的,那么看不起人!(虽然事情过去很久了,但是小X回忆起来还是很生气)。我觉得看不起打工的人是没有素质的人,那些有文化有素质的人是不会看不起我们的,往前数三代大家差不多都是农村的。”
4.闲暇生活
“我现在没事就看看报纸(单位定的)、看看电视、有时上网,我会QQ聊天,会用百度搜东西,会在网上查致富信息。但是我爸总说上网是城市人才能做的事情,我是打工的,上什么网呢,我听了很不高兴,他真是老脑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我表弟在苏州打工,他买了一台电脑,我堂弟在农村老家也买了一台电脑。通过电脑可以知道好多东西,我爸没上过网,他怎么知道这些!他就知道上网就是花钱,就是打游戏!有时候没法和他交流,我就和我姐说,她知道。”
通过小X对城市务工经历的叙述,笔者发现他的务工经历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他基本没有稳定的职业且工作变动比较频繁;第二,他所从事的多是体力或半体力型职业且收入持续偏低;第三,受职业所限,他的人际交往的范围狭窄,社会支持网络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和弱势性。这些方面意味着小X在城市中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
然而,笔者认为,城市务工经历对小X也有积极的意义。体现在:第一,城市务工经历有利于小X的成长。出生在80年代的小X在没有进城务工以前,“吃饱穿暖”等生计问题是他未曾考虑的。而进入城市后,与生计有关的问题是他首先要面对的。为维持生活他辗转于多个城市,尝试了多种工作,这些经历使他的身体和心理都得到了磨练,使他由幼稚走向成熟。这于他自身的成长以及他对家庭责任的担当都有积极的意义。第二,城市务工经历有利于小X建构自我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他由从事单一的职业到同时从事两种职业,由被动接受的职业到自我寻找的职业,这些变化说明了小X在逐步建构自己的职业和人生发展规划。关于这一点,何明洁对服务业青年女性农民工的论断同样适合小X:“底层服务业的工作是他们转换自我的平台,具有转换合格劳动力,催化劳动者社会成人和支持劳动者未来生活规划的三重意义”[12]。第三,城市务工经历对小X的文化认同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看报纸、上网等在他父亲看来是“城市人”特有的休闲方式,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小X却能享有。通过这些媒体,小X获得了一种有别于农村文化的新的文化信仰和文化支持,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产生于农村外部却发自农村群体内部的异质文化会加速农村传统文化(尤其是落后愚昧的文化)的解构和退场。
(三)对土地的情感
“我们家有5个半人的地,我爸妈的、我们姐弟三个的,还有爷爷奶奶的(已故,但土地保留。由于小X父亲弟兄四个,所以爷爷奶奶的地被平均分成四份,每家分得一份—— 半个人的土地),我们(生产)队每人平均一亩七分地,我家总共不到十亩地。农村土地几十年不变动,所以我老婆(小X2006年结婚,而土地是20世纪90年代调整的)和女儿(2010年出生)没有地,不过她们吃得少,也没关系。”
“我干过农活,以前在每年农忙的时候我都会回家帮忙,今年没回去,因为单位没放假,请假回去太不合算。现在我们那里的农业基本上是现代化了,所以种地也不是太辛苦的事情。但是对于种地我还是不太会,比如一亩地要播多少种子,要施多少肥,什么时候该浇水等等。以前觉得种地是最没出息的,所以对那些事情不太关注。再加上经常在外打工,家里的地都是我爸和我妈在种。”
“刚从学校出来时,我觉得只要自己肯努力,能吃苦,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所以我对爸妈说:“等我们姐弟三个都长大了,你们就不用种地了”。 现在我们长大了,可我爸妈还在种地。我爸妈是典型的农村人,种了一辈子地,也没有发家致富,但他们仍把土地当成命根子。现在想想,(我)当时想得可能太简单了,不可能一辈子在外面打工吧,在外面混了这么多年,知道打工非常不容易。土地有可能是我最后的依靠,因为谁也不能保证在城里一定混得下去。”
小X尽管参加过农业劳动,但是在农业生产中仅仅是“帮工”,不起主要作用。在小X看来,土地“是一种与自己关系不太密切的自然存在物”[13],它只是一种能够提供温饱的载体而不能满足人发展的需要。而在小X父母的眼中,土地是他们家庭的一部分,他们对土地有极强的归属感。他们对土地除了生产资料(如种子、肥料等)和技术管理(如施肥、除草、喷洒农药等管理)可以用货币或等量货币衡量的投资之外,最主要的是无法用货币衡量的心理投资,他们对土地的强烈情感远远超出小X的想象。可见,小X对土地的情感,远远低于他的父母。
从客观上看,在农业生产劳动过密化及生产边际效益递减的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小X对土地情感的弱化抑或产生一种积极的效果——一种非制度化和外来压力要求下的自觉向外寻找自我实现价值的流动,即离乡离土向城市流动,这将大大降低农村家庭剩余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损耗。
然而,进入城市务工的小X在城市中面临挑战。首先,他面临着工作、生活、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调适。顺应了城市生活环境可能融入到其中;反之,结果有两个,要么在城市失业,要么“归根”农村。另外,缺乏必要的技能和足够的教育、随年龄而逐渐下降的体力等不利因素将使他难以胜任非农产业的工作(尤其是体力或半体力工作),他可能被迫选择一种惨淡退场的方式,而“归根”将成为最可能也是最理性的选择。“归根”就意味着已经中断的土地情结会得到重新建构。与其父母一样,土地为新生代农民工小X提供了最后的归属感,是他安身立命的基础。有过多年务工经历的小X非常清楚这点。
小X对土地态度的转化,是在生存理性和发展理性之间选择、实施和受挫之后所做出的一个折中的选择,是在对现实的挑战和屈服后找寻到的一种适合自我的均衡。
(四)对未来的期望
“我把这几个月的保安工作做完就回去,我爸不让我做了,说实在不挣钱,挣的钱只够我自己花那怎么行,我当爸爸了,我至少要负责我们一家三口的生活。另外,我弟弟还没结婚,去年家里给他盖了两层的楼房,现在村里几乎每家都有楼房,没楼房在农村很难结婚的,到目前为止我家还欠别人两万多呢。我是家里的长子,得为家里做些贡献。”
“我有可能回去继续做建筑,做建筑挣钱快一些,好的情况下一天可以挣一百元呢,现在工资也好要了,一般不会拖欠,在回家时都会结清。我得先挣钱,积累些资本,有资本了才能更好地发展呀。我打算先干一年建筑,然后再回来(武汉),毕竟武汉是大城市,在大城市机会还是多些,但是具体做什么我还没想好,有可能在我哥学校食堂包个窗口吧,但也不一定,看机会吧,有时候自己想得再好也没用,但是机会真正来了抓住就好了。”(注:小X 2010年9月农村秋收时已返回河南老家,目前在离家不远的H市做建筑。)
从总体上看,小X对外出务工的追求与第一代农民工有较大差异。他对自身职业发展有相对比较清晰的设想与规划,比如他给自己规划了近期目标,“先做一年建筑,然后再回到武汉,武汉机会多”。这是一种可喜的变化,它折射出小X在追求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比第一代农民工有进步之处。第一代农民工外出务工更多出于“生存理性”或“经济理性”,务工目的多限于“挣票子、盖房子、娶妻子、生孩子”等生活方面,即单纯追求生活质量的提升。而小X在进城务工的追求方面所秉持的除了“生存理性”之外有了更丰富的层面,“发展理性”或者说“追求自我实现”是小X异于第一代农民工的主要方面。
诚然,清晰的目标规划可以明确小X的发展方向,为其注入前进的动力。然而,目标的制定和目标的实现之间是“应然”和“实然”的关系,是美好憧憬和难以预见的未来之间的关系,小X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以及目标结果的达成度均难以预期,使得他更多地将希望寄托于“机会”的出现和自身对机会的把握,这又难免有些投机倾向。
通过小X对城市务工经历的叙述以及笔者对其所作的理解和诠释,我们可以为新生代农民工小X从四个方面构勒出他在城市务工的感悟:在对教育的认识方面,虽然认识到教育的价值,但由于主观因素的限制和客观因素的制约,他却又对教育的作用有所怀疑;在对打工经历的认识上,他既承认在城市中的被边缘处境,又肯定了其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有用性;在对土地的态度上,虽然对土地的情感减弱,但是在面对充满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未来时,他却又把土地当成最终的依靠和未来的保障;在对未来的期望方面,他有相对明确的职业及人生规划,然而在实现目标规划的道路上存在诸多的现实障碍。笔者将其梳理为“三个缺乏”:
一是缺乏支撑力——主体具备的素质条件不足。虽然小X是来自农村社会的“精英”,但是在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社会,他的优势地位不明显。相比城市市民,小X的教育程度不高,缺乏必要的适应现代化生产所需的技能,他难以从事高技能和高智能化的工作。即小X缺少一种达到预期目标的有力支撑,而缺少了这种支撑,可能使他的期望和规划成为一种设想、一种看上去很美的愿景。
二是缺乏保障力——主体拥有的经济资本有限。小X需要足够的经济资本来实现自我发展,而这正是他所匮乏的。“在当下中国,最为主要的生产要素是资本,因此,代表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的管理阶级和资本所有者阶级是占主导地位的阶级;其次是专业和技术人员阶级;劳动尤其是简单劳动是一种无限供给的生产要素,因此,劳动阶级是一个从属的阶级”[14]。小X正是这样的一位在经济方面处于从属地位的新生代农民工,他通过出卖劳动力(以体力为主)换取货币资本,在当前经济地位难以改变的前提下,如果他不改变当前的劳动供给模式,这将制约他的发展。
三是缺乏推动力——主体获得的社会资本同质且低层次。丰富的、异质性的社会资本可以为个体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然而,布劳认为,“人们更多地倾向于与自己社会地位相接近的人交往,因为共同的社会经验和角色体验将促进他们之间的交往活动”[15]。小X的人际交往囿于血缘或地缘关系的和他一样来自农村的进城务工人员,如亲戚、老乡,另外,还有基于业缘而展开的同事关系,在以社会差序格局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社会中,这些人员处于社会的底层。有限的、同质性较强的社会交往网络很难为小X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帮助。
[1]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3).
[2]钱雪飞.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情况及影响因素[J].当代青年研究,2010(3).
[3]汪国华.移植、解构与抽空:新生代农民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逻辑[J].人文杂志,2010(3).
[4]谢建社.融城与逆城:新生代农民工的两难选择——基于GGF监狱调查[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5]许传新.“落地未生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研究[J].南方人口,2007(4).
[6]付光伟.另一种不适应——新生代农民工农村社会适应性障碍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11).
[7]胡晓红.社会记忆中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困境[J].中国青年研究,2008(9).
[8][14]林彭等.“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8(2).
[9]丁刚.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2003(2).
[10]丁刚.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7.
[11]李晓红.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问题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4).
[12]何明洁.工作:自我转化的平台——服务业青年女性农民工日常工作研究[J].青年研究,2008(2).
[13]汪国华.两代农民工文化适应的逻辑比较与实证研究[J].西北人口,2009(5).
[14]仇立平.回到马克思:对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反思[J].社会,2006(4).
[15]转引自刘博,李航.情景化日常生活与阶层地位的获得——基于沈阳市服务业新生代农民工的个案考察[J].人口与发展,2009(4).
The Comprehension of the Experience of Working in Cities of a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
Ye QingnaChen Shaohua
(Institute of Education,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Polytechnic College)
The paper breaks through the usual paradigm of"diagnosis-treatment"and uses the method of narrative inquiry.It shows multi-dimensional insights for the experience working in cities,which presents in the four contradictions:the value of education,the emotion of land,the experience of working and the expectations for future according to the narrative of a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 named Xiao X.In the end of this article,the author proposes three force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Xiao X:the lack of support force with the inadequateness of the basic quality,the lack of security force with the limitation of the disposal of economic capital and the lack of driving force with the homogeneousness and low level of the social capital.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Narrative Inquiry;Comprehension
D422.8
A
1006-1789(2012)01-0039-07
2011-12-03
叶庆娜,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系;陈绍华,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法学。
责任编辑 曾燕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