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歪曲了的建筑术语
古代建筑中的一些建筑技术和施工术语,在历史长河的流淌中,被人们一再改头换面,肆意歪曲,甚至面貌全非。今采撷两句加以原意解释,还其历史真面貌。
1 转弯抹角,又称转弯磨角或拐弯磨角
汉语成语词典解释为:用以比喻说话、做事转弯子,不直截了当,不爽快。亦比喻事故复杂曲折。
实际原意:转弯抹角原意应为转弯磨角,是建筑施工中的一道工序,讲的是处于道路转角处的建筑物外墙墙角,在建造时,将距地面2m高左右以下的墙角做成圆角,既可避免伤及行人又可避免行人搬运物品时碰坏墙角。砌墙施工前,应先派人将用于墙角处的砖打磨成圆角,这是古代建筑中极为人性化的一种做法,至今在很多古建筑物上还能看到,只是近代建筑中基本取消了这种做法。
2 偷梁换柱,又称托梁换柱
汉语成语词典解释为:比喻玩弄手法,暗中改变事物内容,用假的代替真的。这种解释活脱脱的勾画出了一个玩弄是非、耍阴谋者的丑恶嘴脸,将托梁换柱这词语推向了人人痛恨的境地。
实际原意:这是古建筑施工中一种专业的维修手段,也是我国古代建筑工人的智慧和技术的体现。古代木结构建筑中,落地的或砌在墙中的木柱,由于经常受到地面潮气的侵入,下面部分极易腐烂,往往成为房屋木构架中的薄弱部位。为了保证木构架的承载力,对下部腐烂的木柱需及时进行维修或换掉,其施工方法是先用其他木料将木梁托住(或称撑住)后进行,这样使整个施工面不致影响过大。我国著名的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一书中,对这种古建筑维修做法进行过详细阐述。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维修中,工程技术人员成功地应用托梁换柱的施工方法。换掉了腐烂的木柱,使古老的布达拉宫重新焕发了青春。(摘自:《建筑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