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霓
(四川省社科院法学所,四川成都610072)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现状透视城乡统筹新动向
李霓
(四川省社科院法学所,四川成都610072)
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原因、流动方向、流动成本、流动优劣势、流动特点,能借此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发展及潜在的隐忧,破解城乡统筹难题,对我国社会管理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对成都市金堂县竹篙镇进行调查,试图以点带面寻找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现状并探究城乡统筹新动向。
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成本;城乡统筹;农民工返乡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在90年代后期、本世纪初进入城市就业的青年农民。在这些新生代农民工身上,频繁流动是最能体现其工作和生活的显著特征。其走向社会的最直接的实质内容就体现在城市之间、城市农村之间频繁流动的过程中。他们中的一部分已经发展成为城市白领,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城市中也找寻到了自己特有的发展空间,无论多么艰难他们将留在城市;另一部分即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则长期属于城市最边缘的就业群体,低收入,生活较为艰难,无论生活还是情感都保留着对农村的依赖,他们将选择返回农村,或者回到家乡附近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笔者对成都市金堂县竹篙镇进行了调查,试图以点带面寻找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现状并分析其中蕴含的经济规律。
成都市金堂县竹篙镇是闻名全国的农民工输出大镇。笔者对竹篙镇调查,并进行了相关数据统计工作①。希望以点代面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现状找出依据材料。
(一)新生代农民工外出打工最近两年呈下降趋势。2008年的金融危机直接促成了农民工返乡。截至2011年春节,竹篙镇农村人口总数5.1万,外出打工的2.789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55%。其中,在外出打工的人群中,年龄在30周岁以下人数:9360人,占34%;年龄在31-45周岁人数: 14664,占53%;年龄在46-60周岁人数:3868,占13%。最近两年,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成都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竹篙镇新生代农民工劳务输出呈现下降趋势。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家乡的较大变化又不愿在外吃苦而选择留在了家乡。
(二)流向动态呈现出向南部东部经济发达区和西部周边地区集中的双重趋势。竹篙镇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流向广东、浙江、上海、成都、重庆等经济发达省市和周边中心城市。尤其是广东省,占了43.4%,成为了竹篙镇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流入省份;流向浙江、上海等东部发达省市各占17.1%;流向成渝等周边中心城市的占23.4%;还有流向其他地方的占了16.1%。
(三)被调查人员的年龄结构,包括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竹篙镇外出流动人口0—14岁人口仅占7.1%,较成都市常住人口低14.1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3.2%,较成都市常住人口低13.3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比重达到了89.7%,较成都市常住人口高27.3个百分点,而这其中70%为80后新生代农民工。
(四)被调查人员流动原因及性别比。在被调查的竹篙镇新生代农民工中,外出男性占男性总人口比重为52.9%,外出女性占女性总人口的比重为45.1%,男性比重比女性比重高7.8%,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要挣钱养家,所以外出打工的人员中男性较女性多。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男女性别比为131.8∶100。在流动人口中,婚姻嫁娶而迁移的人员性别比最低,仅为36.3∶100,主要是由于婚姻迁移中女性比男性多。
(五)被调查人员受教育程度。在受访群体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所占比重为1.7%,小学文化程度所占比重为28.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了半数以上,达到了55.8%,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0.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2%。
(六)被调查人员的职业构成。在所调查的竹篙镇新生代农民工中,从事建筑业、产品加工、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占了三分之二以上,达到了68.2%,从事批发零售、餐饮商业服务人员,达到了26.1%;专业技术人员为3.51%;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为3.2%。建筑业、制造业、批发零售、餐饮业、居民服务和社会服务业为主,占了80%以上。技术型人口比重、专业技术人员、办事员及有关技术含量的工种的比重都较低。
(七)被调查人员流动频率及在外滞留时间。竹篙镇新生代农民工,在外滞留时间在一年以上的达到了七成,为70.5%,其中一年至五年的占56.4%,五年以上的占14.1%;在外滞留时间在半年至一年的仅占29.5%。在一地一单位打工超过一年的占34.5%,半年就调换工作的占了45.7%,在一单位工作不超过3个月的占19.8%。被调查人员一般在某一地呆上一年以上,只在春节才回家休整和亲人团聚。
(八)被调查人员的家庭结构情况。在竹篙镇,有外出人口的户数占了农村总户数的40.6%,全户外出户占了12.9%。在有外出人口的户中,外出1人的户占全部外出户的29.7%,外出两人的户占41.6%,外出三人及以上的户占28.7%。新生代农民工外出表现形式为单身∶夫妻二人∶三口之家大概各占了3∶4∶3。
(九)近两年竹篙镇新生代农民工情况。2010年、2011年竹篙镇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大概人数持续呈现下降趋势。返乡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也没有从事农业生产,而是自己经商或者在附近乡镇企业打工。笔者在竹篙镇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有这么几个新动态:1.初次外出务工年龄大幅提前。一些初中尚未毕业的学生娃更愿意外出打工,相反有过打工经历或年龄稍长的在外出打工问题上更为谨慎。特别是有家庭的更加意识到在外漂泊,“哪怕挣再多的钱,家里面娃娃没照看好,老人没照看好,太远的话家里人得大病了,你挣十万二十万还是等于零。”2.外出的第一目的地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本地就业和外出就业的二选一中,待遇和用工体制是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东部沿海地区较为完善的用工体制和相对较高的待遇薪金对他们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他们的求职意向非常明确,本地就业待遇不好、用工不规范,就去外地就业。3.在返乡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有技术的在打工挣钱后为了更好的发展很多选择了回乡创业,而无技能又不愿吃苦、年纪较轻的新生代农民工因为无法承受外面漂泊的生活也被迫选择返乡。4.近两年来竹篙镇近三成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就业“空窗期”。他们不愿意盲目外出,也不愿意种田。
近十年来,竹篙镇的新生代农民工打工呈现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流出地——流向大城市——赚钱返乡。这个过程周而复始。其外出目的就是为了赚钱生存。第二个阶段,由于迁移成本、生活成本、竞争压力种种因素,变为流出地——就近的中小城市或乡镇。其流动的目的不光是为了养家糊口,更多考虑是为了就近迁徙,安家乐业。到了第二个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打工更多考虑的是在城市或城镇成家立业,而不仅仅是为了挣钱。其流动的终极目标是在城市城镇或农村停止下来,寻找更好的生存空间。其流动趋势是:远赴外地打工(外出)——就近打工安家立业(返乡)——在城市或城镇创业或就业(定居)的螺旋式的呈上升趋势的直至不再流动的迂回曲线。新生代农民工很多没有种过地,没有吃过什么苦。因此他们在选择工作时,无论城市或者农村都会选择一些工作环境好、收入高的工作,他们会在不同地区不同企业间不断地频繁流动,如果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发展前途的工作时宁愿自己选择失业。在择业时,迁移成本的高低、未来的发展空间、自身条件的优劣会成为他们流动趋势的决定性因素。
在频繁的职业流动中,新生代农民工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劣势:
1.土地优势。农民拥有除处置权以外的所有土地权益,对于他们而言,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功能②。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际上对农民具有类似社保的作用。依靠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将同样履行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随着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受阻,或者在城市积累资本后仍然选择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或从事农产品经营活动。只要有土地在,他们在择业上就会有更多的选择。
2.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优势。随着更多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新农村建设加快,特别是成都市实行城市农村一体化发展政策之后,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教育、医疗、社保制度不断健全,使他们可以自由地在城市农村转移居住。
3.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受教育程度更高,更注重自我发展的意识优势。在职业的选择上,他们不太愿意随便就到工地、车间找一个糊口的工作,除非万不得已。他们更倾向于有利于自身长期发展的岗位。和第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不愿意做普工。实在没有合适的机会,他们宁愿处于休整状态。
4.从目前笔者掌握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还是愿意到对农民工需求旺盛的珠三角、长三角寻找工作的机会。流入地东部沿海地区率先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提升;流出地中西部地区有就业信息、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转移成本优势。流入地和流出地对劳动力的需求都比较旺盛。新生代农民工有较大的选择余地。
1.技工的较高要求和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低的供需矛盾。随着企业对技工的需求增长快于对普工的需求增长,而现在相当数量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参加培训,技能水平总体较低,就业能力不强,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一方面招工难,一方面就业难,并不是真正的招工难,而是符合要求的农民工数额少。这也是新生代农民工最大的一个择业劣势。
2.产业分布需求同现正从事职业的取向矛盾。目前我国调整产业结构,目的是大力发展服务业。需要大量新生代农民工到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就业。服务业正成为继制造业、建筑业后吸纳新生代农民工的第三产业。这需要新生代农民工调整自己的择业范围,并学习新的职业技能。
3.我国现行农村经济政策一方面是要避免县域经济的空心化,另一方面是减少农民工的候鸟式流动。所以在县级及以下小城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青年农民在本地向非农经济部门转移,于是就有学者提出在全国发展1万座左右1万至10万人口规模的小城镇,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应向小城镇倾斜③。姑且不谈这种提法是否科学有效,但这种做法必然有画地为牢之嫌,限制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自由流动。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是不利的。
4.新生代农民工流动频繁而社会地位低下的矛盾。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大部分人,终其打工生涯都在从事最繁重的体力劳动。他们从事的大多数是体力劳动或者非技术劳动。另一方面,他们不是正式职工,在城市中又没有正式户口,对于他们来说,一切都是不稳定的,因此,无论是业绩还是地位都无法累积。由于不能累积,职业地位难以上升,再次择业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之间、城乡之间流动表现出下面几个特点:
1.在30岁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很多未婚。在农村,常常是刚到法定结婚年龄(个别甚至还未到)就很快结了婚。在未婚新生代农民工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婚姻和家庭不是他们考虑的主要内容。
2.相当数量的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更为熟悉,他们跟随打工的父母在各个城市流动,有可能出生在城市,并在城市长大。“城乡流动、迁移并定居城市”是他们的强烈愿望。回到农村,由于种地纯收入太低、种地条件太苦和生活不体面令他们无比地沮丧,对城市的向往和叛逆心态比他们的父辈更为强烈。
3.在城市,他们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加工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等五大行业。以近乎“裸奔”的方式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中工作和生活。80%的新生代农民工放弃了参加养老保险。
4.在农村,农业生产对他们的吸引力还不够,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二是农地产权不稳,三是农民资本积累不足,四是农业企业家短缺。
5.他们的奋斗和迷惘正好嵌在一个宏大的时代背景之下——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巨额财富以各种形式分配到不同人群。而在由于收入分配失衡导致的社会情绪积累中,作为一个底层群体,在农村与城市之间急剧流动,导致了约束他们行为的社会纽带断裂,同时身为城市边缘人的他们更容易产生强烈的收入反差和社会不公平感。
在城市之间、城乡之间流动是新生代农民工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特征。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反复流动中,劳动力的流动像一只“无形的手”在牵引——国家经济政策的运作,也反映着城乡统筹政策管理的方方面面。成都市金堂县竹篙镇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小城镇的修缮使农村的生活生产越来越便利,大量的新生代农民留乡或就近打工。这就给笔者带来思考:在中国经济增速长期在8%以上,城市的发展依赖农民工的低成本进入是否已经结束?以城市户籍“引诱”农民工自动转变户口的思想是否已经发生变化?国家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去或留的社会管理政策是否应该有所改变?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家经济政策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向中西部转移,也带动新生代农民工向中西部转移,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换代,也会减少用工量。这一增一减,自然造成农民工的回流。与此同时,城市生活的弊端随着通货膨胀的加剧也越来越困扰农民工: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高不可及的房价(包括房屋租金)、医疗费、子女教育经费、社保、养老等等;而家乡随着新农村建设面貌日新月异,农村社保制度逐渐与城镇社保制度接轨,土地价值越来越趋于上升的大背景之下,新生代农民工开始关心起自己的土地。这也带动部分农民工回流。以成都市金堂县为例,在返乡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投资办企业的约占34%,搞种植、养殖的约占42%,成为经纪人的约占6%,担任村干部的约占14%④。他们都是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从成都市金堂县竹篙镇的调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乡之间职业流动蕴含一定的经济规律,是可以进行探讨的,也将给政府城乡统筹政策带来新的思考、新的启迪。
1.从农民个人因素、个人收入因素、家庭因素(体现其与家庭的关系)、就业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而言,农民工的个人收入因素对于农民工的流动就业特性影响最为明显。而在农民工的个人收入特征中,与其就业流动倾向最为相关的是工资收入。工资的高低仍然是农民工流动就业决策中最重要的因素。农民工流动趋于理性,因而会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流动就业决策,而非以工资为其唯一的流动定向指标。家庭压力的影响对就业决策并不明显,农民工的实际工资、储蓄比、期望工资增量比和收入满意度等收入特征对农民工的岗位流动具有显著影响。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各种就业政策、财政投入力度和就业环境、社会保障政策也会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流动倾向的重要考量因素。
2.在被调查的竹篙镇新生代农民工中,36.5%的理想工作是汽修、机械、销售、产品加工等有一定技能和专长的工作;有24.1%对工作没有过多的想法,只要能赚钱就好,赚得越多越好;39.4%自己想做老板。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流动中,择业和生存都存在迷茫困惑、听天由命的现象。在这个问题上必须从国家经济政策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加强农村学校教育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和职业技能等,并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和职业引导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纳入常住地公共预算中,努力寻求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问题的长远之道和治本之策。
3.新生代农民工向外流动的原动力是为了争取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更好的工种,争取实现向上的社会代际流动,而不愿如父辈那样只是作为城市建设的工具而行走于城乡之间。但由于他们较少具有市场竞争力,也更缺乏从事稳定工作所需的就业技能和资本,所以出现频繁调换工作的情况。而最终的事实是“跳槽”太过于频繁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利的,对他们的向上流动反而具有负面影响。对此,国家应逐步形成内外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并建立健全与此配套的管理和服务体系。要加强雇佣单位的企业社会责任,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和行政推动力,完善企业信用体系,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认证制度。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管理,在保持劳动力必要和合理的流动性的前提下,引导企业与员工建立较为长期与稳定的劳动合同关系,倡导劳资互利双赢的社会理念,促进劳资关系的和谐。
4.由于国家经济政策的转向和新农村建设的兴起,带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部分企业倒闭以及企业升级换代、反观家乡有更好的就业机会等各种原因,出现了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返乡的现象。这就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如何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发展县域经济。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江惠生指出:“发展县域经济,建设好中小城镇,将更有利于吸纳富余的农村劳动力。”⑤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随着大中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小城镇群聚是未来发展趋势。中小城镇将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同时也将成为他们未来的定居之地。全国人大代表、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易敏利提出:“把发展中小城镇作为农民工就业着力点”⑥,一是可以增加中央政府对中小城市、城镇的资金投入,从而推动中小城市(镇)发展,改善这些地方的居住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质量;二是可以为返乡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就近择业的机会;三是能够解决当前就业难、内需拉动不足这两大难题,从而解决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也能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有序流动。
5.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转移,国家经济政策从总的方面要体现理性流动、物质要求和价值追求逐步提升的原则。要做到理性发展,就要求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中要形成“地域流动、职业转换和身份转变”三者的同步实现。地域流动——农民工的地域空间变化;职业转换——农民工职业在流动中从农业到非农产业的变化;身份转变——农民工从农民变为市民或准市民。这三者同步实现,是对新生代农民工所追求的“生存理性、经济理性、社会理性”的现代升华,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理性发展”的现实要求。
6.在城乡统筹的进程中,城市和农村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是他们生存和发展的两翼,缺一不可。怀有强烈“城市梦想”的新生代农民工向城市流动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他们将成为中国城市化的潜在人群和重要推动力量。但是,对于农村,他们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大量新生代农民工的回流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怎样规划农村的发展,在推动资源要素的配置上必须有新的政策出台。“三农”投入较以前总量每年或多或少都会增加。现在不仅要求总量增加,而且比例要提高,是个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二是要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三是要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四是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五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总之,只有城市和农村都同步发展了,新生代农民工可以来去自由,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城乡统筹下的田园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
注释:
①本文成都市金堂县竹篙镇新生代农民工资料数据是笔者调查所得,竹篙镇劳动保障所所长夏逢利提供帮助。
②牛风瑞:《专家解读土地流转:对农民具有类似社保作用》,《广州日报》2008,10,10。
③党国英:《中央一号文件解读:新生代农民工见证中国大转变》,《中国青年报》2010,03,02。
④由成都市金堂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供。
⑤《新生代农民工的尴尬:哪里才是我们的家?》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湖南在线,2010,03,16。
⑥把发展中小城镇作为农民工就业着力点》《金融时报》2009,03,05,记者程瑞华、王晓欣报道。
New Trends of Balance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Seen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ccupational Mobility of Migrant Workers of New Generation
Li Ni
(Law Institute of Sichu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Chengdu 610072)
It is of very important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study of social management of our country to know about the survival,development and potential worries of the migrant workers of new generation and work a way out of urban and rural problems through research on reasons,directions,costs,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eir flow.On the basis of the survey in Zhugao Township,Jintang County of Chengdu,this paper attempts to find out the status quo of the migrant workers of new generation and explore new trends of the balance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F127
A
1004-342(2012)03-17-05
2012-04-18
李霓(1968-),女,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