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广根
(江苏省东台市蚕桑管理中心 224200)
2006年,东台市的蚕茧生产总量位居全省第一,富东镇又是江苏民星公司辖区范围内的第二蚕桑大镇,桑园面积2万亩,产茧250万kg,蚕茧收入7 000万元。单蚕茧这一项,户平增收3 800元,人平增收超千元。从调查的情况看,该镇原来7 000亩低产桑园也同样实现了亩亩高产、户户增收的阶段性目标。笔者根据该镇蚕桑产业的具体发展情况浅谈低产桑园改造的经验。
低产桑园一般都零星分散,桑树品种混杂,树龄老化,桑园受棉花、水稻等农作物治虫的交叉污染严重,基础设施薄弱,抗自然灾害能力差,桑叶产量、质量远远低于目的要求,亩桑效益不尽人意,在茧丝处在高价位运行的情况下,这是桑园面积即使不增加也能获得增收的潜力所在。
调查发现,有的桑园树龄老化,缺株严重,密度偏稀,亩平只有600~700株,造成漏光损失,影响光能利用率;有的桑园密度偏高,亩平1 300株以上,枝条下部的叶片不但老化黄落,还影响叶质;有的桑园栽植行较乱,桑树枝条粗细不匀,对留好一级枝干、养成第二枝干等低干型树型的养成不科学。
桑园内长期偏施单一肥料,有机质肥料很少施用,土壤严重板结;天气连续晴热干旱少雨,无法进行桑园灌溉,不能满足桑树对水分的需求;一旦连续阴雨或下大雨时,又无法排除田间积水,影响根系活力和肥料的吸收;桑树病虫防治上也抓不住关键,有时不是桑叶带毒就是虫害发生交叉传染。
改造低产桑园应达到的目标是“桑园相对集中连片、桑树品种纯一、桑拳高度一致、桑条粗细均匀、桑园亩亩高产”。
原则上,桑园一般以50亩以上的连片产业带为主,村组干部应深入到户,协调农户之间“棉包桑”、“水包桑”等插花地的矛盾。并通过对桑园进行转包、有偿转让、适度置换等方式,对外出经商者而长期抛荒的桑园以及无劳力而放弃养蚕的桑园,进行资源重新利用,集中调整给愿管理、水平高、基础好的养蚕规模户,做到宜桑则桑,化分散为集中,化零星为整块,调优桑园结构和养蚕布局。
桑树品种一律以育71-1为主,一是对栽植行较乱、树龄老化的桑园,按1.3m的行距、0.5m的株距,进行套栽更新;二是对苗栽1 300株以上的田块进行匀株扩桑,每亩密度控制在1 000~1 100株之间;三是对丰产性状好、树龄一般、拳位较低的品种桑,夏伐时采取提拳剪定的办法,既增拳增树势,又增加发条数,既保证桑园的通风透光,又充分利用空间、最大限度地扩大树冠,还又不影响田间操作。通过科学的培桑,亩饲养量明显上升,张单产稳步提高,蚕茧质量名列全市前茅。
桑园的产出率高低,同桑园的栽培管理十分密切。这方面,一是要通过提高生产管理质量、创造有利于桑树生长的生态环境。如合理的养蚕布局,可提高桑叶利用率;通过增施有机肥,大力推广桑树专用肥,做到配方施肥,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提高桑园的土壤肥力;采取合理的栽植密度、树型养成和采叶方法等,可改善桑树生长环境,提高桑树受害补偿的生长能力等。二是要通过科学的桑树病虫害防治,确保桑树的正常生长。要严格按照技术部门推荐的桑保药剂和浓度进行治虫,禁用菊酯类、沙蚕毒素类等家蚕敏感类的农药,农技部门与蚕桑部门要经常沟通,布置治虫时要强调注意喷药时的风向,农户之间治虫最好也要搞好相互通报,以防发生不必要的损失。大量用叶前还要搞好试喂,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毒事件的发生,确保蚕作安全。三是要通过对桑树的修剪,达到拳位适当的齐拳剪,缺拳的要利用粗状枝条培养新拳,促进同一水平配置均匀。桑园内以人工除草为主,并健全好田间水系,力求旱能灌、涝能排。为实现蚕桑规模化、区域化、效益化的目标,把关键性的每一项措施都抓好抓实。
政府出台的“户有桑园3亩以上的规模户可一次性奖励300元,该户所需兴建的简易蚕室免收土地使用费”等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户发展规模养蚕和促进规模户迅速改造低产桑园的积极性。
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转让原则,动员村组干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通过以田换田、委托代管、转包、跨区域承包等多种形式,促进了桑园集中连片,产业带内没有“棉包桑、水包桑”等“插花地”。
低产桑园的改造过程中,技术服务部门不但要运用规模户的规模效益,使更多的农户想方设法把桑园连成片,创造更高的亩桑效益。而且要适时举办冬春套栽现场、匀株扩桑现场、提拳剪伐现场,从而加快高产桑园的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