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世超 ,车江旅 ,康德贤 ,吴永官
(1.广西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南宁,530007;2.广西玉林市福绵区农业局)
冬瓜(Benincasa hispida Cogn.)属葫芦科冬瓜属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起源于中国和东印度[1]。冬瓜营养丰富,富含多种人体所需元素和各种维生素,其性味甘、凉,有清热、解毒、利尿、祛痰、消肿的作用,并可促进体内脂肪转化为热量,具有减肥美容的功效。作为高钾低钠低热能食品,成熟冬瓜汁有治疗癫痫病、泌尿系统感染及胆汁病等功效,并有抗溃疡活性,对心脏病患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是一种良好的食疗保健蔬菜[2~4]。
玉林市位于广西东南部,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年均气温21℃;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 650mm;光热充足,年均日照时数1 795 h;无霜期长,年均无霜期为346 d。同时其紧靠广东、海南,前临香港、澳门,背靠大西南,是全国沿海经济开放区,是中国大西南出海的重要便捷通道。玉林市因具有优越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冬瓜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玉林冬瓜主要分布在玉林市福绵区、玉州区和博白县温泉镇、亚山镇、三滩镇等地,年种植面积超过666.7 hm2[5],并有不断增长之势,冬瓜种植收入已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之一。但随着面积的扩大和种植年份的延长,冬瓜病害也进一步加剧,特别是高温多雨季节,发病更加严重和频繁,重发田甚至绝收,已经成为制约当地冬瓜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为此,于2009-2010年,对玉林地区冬瓜种植现状、冬瓜病害种类和发生时期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以期为当地相关农业部门和瓜农提供参考和防治依据,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玉林地区1 a可种植两茬冬瓜,早茬在2月中下旬播种催芽,也有部分推迟到3月上旬种植;晚茬为7月中下旬播种催芽,也有部分推迟到8月上旬种植。种植品种除从市场上购买的冬瓜品种外,有相当一部分是当地自留种;播种方式为直播,起畦种植,畦宽1.5~2.0 m;采用立体搭架栽培,留单蔓单瓜;肥料以无机化肥为主,整个生育期施3~4次。
经调查发现,玉林地区早茬冬瓜病害比晚茬严重,同时病害的种类也多于晚茬。春季种植一般在开花授粉期即在5月雨季开始发病,主要为疫病和枯萎病;秋季种植由于在整个生长期特别是生长后期雨量少、天气干燥,病害发生相对较少,前期主要以病毒病为主,后期主要以叶片褐斑病为主。对所发现冬瓜病害症状的进行查阅资料和对比、并对病原进行分离和镜检后,确诊病原为8种,其中真菌性病害5种,卵菌2种,病毒1种。其病原和主要症状如下。
冬瓜疫病是由疫霉属瓜类疫霉种(Phytophthora melonis)引起的卵菌病害,冬瓜疫霉菌主要侵染冬瓜的茎、叶和果实,在冬瓜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苗期染病,茎、叶、叶柄及生长点呈水渍状或萎蔫,后干枯死亡。成株期多在茎基部和节部发生,初为水渍状,病部软化缢缩,病部以上叶片迅速萎蔫下垂,维管束不变色;叶片被害,初产生暗绿色水渍状斑块,天气潮湿时,病斑扩展很快,常造成全叶腐烂,天气干燥时,病斑边缘暗绿色,中间黄褐色;果实被害,多从接触地面处发病,初呈暗绿色椭圆形凹陷的水渍状病斑,后呈黄褐色水渍状病斑,扩展很快,天气潮湿时,上面长出白色绵状霉,为病菌的菌丝体及孢子囊,使整个冬瓜腐烂,并发出难闻的臭味。
冬瓜枯萎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病原菌为尖镰孢菌冬瓜专化型 (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benincasae),主要为害茎、叶。苗期发病,子叶变黄、干枯,茎、叶、叶柄萎蔫或根茎部变褐色、缢缩或猝倒。成株期发病,茎基部纵向褐斑可延及数节或部分叶片,中午萎蔫、早晚恢复,叶色变淡,在茎上有时表现半边死现象,最后萎蔫枯死。干燥后呈黑褐色,有时出现纵裂,常溢出琥珀色胶状物,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白色或粉红色霉状物,横剖病茎可见维管束变褐。
该病是由真菌侵染引起的病害,病原为子囊菌亚门白粉菌属葫芦科白粉菌 [Erysiphe cucurbitacearum Zheng et Chen(=E.cichoracearum DC.)]和单囊壳属瓜类单囊壳菌 [Sphaerotheca cucurbitae(Jacz.)Z.Y.Zhao],主要为害冬瓜叶片、叶柄和茎蔓,果实受害较少。发病初期,叶片正面或背面出现黄绿色斑点,在斑点上逐渐形成近圆形的白色水粉斑,直径4~6mm,以叶背居多,之后病斑逐渐扩大,成为边缘不明显的大片白粉区,严重时粉斑密布于叶面上并互相联合,至叶片变黄,终致干枯。在秋季,植株发病后期,叶面的白粉逐渐变成灰色,病叶黄枯,有的病部长出成堆的黄褐色小粒点,后变黑色,即病菌的闭囊壳。
炭疽病是一种真菌引起的病害,病原菌为瓜类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该病可为害冬瓜叶、茎、果实等部位,以果实症状最明显,为害性较大。果实染病,多在顶部,病斑初呈水渍状小点,后扩大成圆形褐色斑,下陷,中央龟裂,湿度大时病斑中部长出粉红色粒状物,病斑连片致皮下果肉变褐,严重时腐烂。叶片发病,初生黄白色圆形斑点,后变褐色有同心圆纹,干枯后易破裂。茎部发病呈菱形或不规则形褐色斑,下陷,后期病斑上出现小黑点。
冬瓜褐斑病是一种真菌引起的病害,病原菌为瓜棒孢霉菌(Corynesporamelonis),主要为害冬瓜叶柄、叶片和茎蔓。叶片染病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差异较大,小的直径3~5mm,大的20~30mm,平均10~15 mm;小型斑黄褐色,中间稍浅,大型斑深黄褐色,湿度大时,叶片正背两面均可长出灰黑色霉状物,后期病斑融合,致叶片枯死。叶柄、茎蔓染病,病斑椭圆形灰褐色,病斑扩展绕茎1周后,致整株枯死。
冬瓜蔓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原菌为瓜球腔菌 (Mycosphaerellamelonis),该病可为害冬瓜茎、叶、果等部位。叶片染病,病斑多在叶缘,形成“V”形病斑,叶面上的病斑呈近圆形,褐色,微具轮纹,后期病斑上散生小黑点。茎部发病,初呈暗褐色至黑色病斑,病斑上密生小黑点;后期病茎有时干缩纵裂,溢出琥珀色胶状物。果实染病形成较小的褐色圆斑。
冬瓜猝倒病是一种苗期病害,其病原为卵菌门腐霉属瓜果腐霉 [Pythium aphanidermatum(Eds.)Fitzp.]。幼苗受害,多在胚茎部或中部呈水渍状,后变成黄褐色,绕茎一周后,病部缢缩为细线状,往往子叶尚未凋萎,幼苗即突然倒伏死亡,严重时造成成片死苗。湿度大时,病株附近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
冬瓜病毒病主要由黄瓜花叶病毒(CMV)引起。为害冬瓜,使冬瓜呈全株性系统花叶、瓜畸形等。发病后病株嫩叶首先呈现浓绿与黄绿相间的花叶症状,叶片缩小,略有皱缩,后逐渐形成斑驳或大型环斑,浓绿部分突起致使叶面凹凸不平,严重的植株节间缩短或矮化。有的品种呈明脉或沿叶脉变色。有的果实呈浓淡绿色相间的斑驳,严重时果实畸形。
本地区冬瓜一般采用种子直播方式栽培,早春播种时,因地温很低,种子难以出苗,同时部分种子直接烂在地里,浪费种子的同时幼苗长势不齐也为以后的栽培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夏秋播种时,温度高、雨水多,同样出现烂种及出苗不齐等现象。
当地多数采用传统的露地栽培方式种植冬瓜,特别是早春播种栽培时,因气温、地温低,瓜苗长势差、弱,生长缓慢,并容易感染猝倒病等苗期病害。
虽然采用水旱轮作,即上半年种冬瓜、下半年种水稻,或上半年种水稻、下半年种冬瓜,但轮作时间太短,仅为半年,难以有效杜绝特别是疫病及枯萎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
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在农药种类的选择、使用上,瓜农滥用农药现象较为严重,在喷药时只注重农药种类的多而非精,每次喷药都3~5种农药一起喷,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同时喷施次数多,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也时有发生;在农药的使用时期上,未能在冬瓜病害的敏感期和高发期有针对性地防治,不仅起不到防病的作用,而且增加了投入成本,同时农药残留严重,病菌抗药性也不断增强。
在大田管理上,整地不规范,畦面不够高,畦沟不够深,排灌系统不畅通,特别是在雨季的时候容易淹水,易于病害的发生和蔓延;整枝也没有统一和规范的进行,即使在雨天仍旧见芽就抹,同时对整枝过程中瓜蔓上产生的伤口也没能及时进行喷药防病,从而增加了病害侵染的几率。
在种植品种的选择上也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这也是当地冬瓜抗病性降低的原因之一,当地种植品种主要为黑皮冬瓜,种子来源主要是当地自留种和市场购买种。自留种因连年种植,其种性开始退化,抗病性、商品性差。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控制原则。
瓜类作物忌连作,因此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实行水旱轮作3~5 a,对防治土传病害有积极的作用。
育苗移栽技术在农业上已经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已经被证实是培育壮苗、齐苗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春播冬瓜,播种后常有湿冷天气,而冬瓜幼苗的生长忌湿冷,特别是在低温和湿度大时,容易发生冻害,而秋种冬瓜,若苗期遇高温多湿天气,生长纤细,容易发生猝倒病等病害,通过培植壮苗,再定植于大田后幼苗生长整齐一致,可提早上市,并易获高产[6]。
地膜覆盖栽培具有增温、防冷害、保墒情、抑制病虫和杂草为害的作用,能达到适时播种、促进作物早熟和高产增收的目的。对在春季播种的,还能使其提早上市,对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意义。春季种植的宜用透明地膜,有利增温;夏秋季种植的宜用银灰色地膜,有利防止温度过高、避蚜和防草等。
采用深沟高畦种植,保证畦沟至少深25 cm以上,整枝应在晴朗的天气统一进行,严防在雨天或者在早上露水未干之前进行,整枝过后及时喷药防病;应选择正规的育种单位育出的品种,选择自留种的,应选择植株健壮、生长旺盛、瓜形均匀的成熟瓜留种。
使用化学农药时,切实遵守国家安全使用农药的相关规定,确保农药混剂的安全间隔期,执行其中残留性最大的有效成分的安全间隔期。合理混用、轮换,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或具有负交互抗性的药剂,克服病菌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应根据冬瓜的生育时期和天气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防治,特别是苗期病害敏感期和雨季高发期应重点防治,以期达到低污染、低残留、低投入、高防效、高回报的目的。
当地农业主管部门应做好当地气象预报和病虫害预测工作,并及时反馈给瓜农,积极引导瓜农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1]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中国蔬菜品种志[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2]Grover JK,Adiga G,Vats V,et al.Extracts of Benincasa hispida prevent development of experimental ulcer[J].Journal of Ethnophar macology,2001,78:159-164.
[3]Lee K H,ChoiH R,Kim CH.Anti-angiogenic effectof the seed extract of Benincasa hispida Cogniaux[J].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005,97(3):509-513.
[4]Ramesh M,Gayathri V,Appa Rao A V N.Pharmacological actions of fruit juice of Benincasa hispida[J].Fitoterapia,1989,60:241-247.
[5]朱豪红,陈景成,吴永官,等.玉林市黑皮冬瓜疫病发生影响因素分析及防治技术措施[J].中国植保导刊,2009,29(4):22-23.
[6]陆少峰,吴永官,黄思良,等.冬瓜疫病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1):3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