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三个向度

2012-04-01 03:58
关键词:工程师伦理公众

张 铃

(洛阳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

当下社会,人类的工程活动越来越频繁,工程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宏大,工程造物活动已经将人类社会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工程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今天的现代人不是生活在自然的世界中,而是生活在自己所创造的工程世界中。在工程活动空前发展的同时,其负价值也逐渐彰显,引发了诸如环境污染、资源危机、利益分配不公正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并且,工程活动并不总是成功,也有不成功甚至失败的案例,威胁到社会公众的最基本的生命安全。在此背景下,如何树立正确的工程理念乃至社会理念的问题已在工程教育界逐步显现。与此相适应,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必须进行相应改革才能适应现代工程理念的培育和现代工程活动的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工程师,以什么方式培养工程师,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一、知识向度:一元知识向多元知识转向

高等工程教育的首要内容是知识传播。综观当今世界的重大科学技术创新,一般都是由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知识融合或交叉作为驱动力。因此,培养跨学科或多学科、具备多元化知识储备的新型人才是大学工程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目前我国工科院校更注重科学、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科学、技术理论知识是以客观事实为研究对象的,主要回答关于自然的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并运用概念、推理以形成普适性的理论为目的。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理论知识主要由普适性的、解释性的理论构成,这一理论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它是与know-why直接相关的。这样,我国工程教育中传授的理论知识主要是关于know-why的知识,知识的结构相对简单,主要涉及理论建构和理论解释,它的判断标准是真与假。但是,工程项目建设主要涉及工程目标的确定、工程方案的设计、决策等,对工程本身的评价标准是效率的高低及其应用的社会后果的善恶,而不是真与假的简单判断。可见,目前工程教育中的单向度的理论知识结构已经不适用于现代工程尤其是大型工程建设的需要,应该引入新的工程知识体系结构。

相对于单向度科学、技术理论知识的结构,多元化工程知识的结构要复杂得多,并且多元化工程知识体系是由单一的理论知识逐渐演变而来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工程知识的结构并非一成不变。在科学的发展历程中,首先由希腊人建立了标准的科学范式,在科学理性的光环下,无论是技术还是工程,都变得黯然失色。所以,在古代,技术、工程是从属于科学的,科学的地位要远远高于技术和工程。在古代,作为工程主体的工匠只能依靠技能、经验和直觉判断来进行工程实践活动。工匠所掌握的工程知识表现为只与“know-how”(如何做)相关的经验知识,它在古代的传统的工程实践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现代工程实践中,这种工匠传统的经验知识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波兰尼称之为隐性的默会知识,并且,隐性的默会知识是显性的理论知识的“向导”和“主人”。

通过17世纪的工程教育制度化,工程知识获得进一步发展空间而走向多元化。1729年,法国某军事学院的贝利多尔教授(Bernard Forest de Belidor)首次出版了一本以“工程科学”为标题的工程学教材。受其影响,此后,在一些工程学院中,理论家们拓展了科学理论的应用范围,建立了诸如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结构静力学和机械力学等新兴交叉学科领域。18世纪末,随着工程教育的广泛兴起,工程知识的形态及其传递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基于基础科学原理的新型的工程知识结构——工程科学。因此,在近代,工程知识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并且辅助以工程师的技艺经验。创造性、建设性的工程师的知识是这样一种知识:需要由技艺来辅助实现。因此,近代的工程知识以“know-why”(为什么)为标志,包含了“know-how”(如何做)和“know-why”(为什么)双重向度,这表明了工程知识出现了明显的多元化的趋势和走向。

笔者认为,现代工程知识要以科学知识(know-why)为基础核心,以哲学家吉尔伯特·赖尔所谓的“know-how”(如何做)和“know-what”(是什么)为外围扩展。工程知识是关于“为什么”、“是什么”以及“如何做”的三位一体的多元化知识体系。“为什么”是其基础,“是什么”指涉基本事实,“如何做”表明如何设计和如何产生这两方面内容。工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与此相应,工程知识就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独特形式的知识,正是工程实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就决定了工程知识的多维度性,工程知识就应该是能够跨越各个领域而通用的多功能“食谱”。

因此,我们高等工程教育要传授的知识不是单向度的理论知识,而应该是多元化的知识“食谱”,应该能够通达多个学科和领域,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有关“为什么”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是什么”以及“如何做”,如此,我们才能培养出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前沿,能够有力地推动高新科技产业发展和现代工程建设的复合型的高层次工程师。

二、思维向度:对立思维向和谐思维转向

培育正确的工程思维理念是工程教育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在工程活中,人们不但要付出一定的体力劳动,还要进行思维活动,工程是带有目的性的人类思维和智力活动的结果。传统的工程教育重在传授学生如何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建人工自然的方法和手段,这就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形成二元对立的工程思维模式。这种主体——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始自笛卡尔,他用“我思故我在”这一著名命题宣告了人的主体性的独立。这种主体——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曾经在人类文明史上产生过积极意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种二元对立的工程思维模式就是近现代文明的孵化器。正是由于人有了主体性的自觉,才会产生变革自然、建造人工世界的坚定信念和积极意识,才会有近现代的文明社会的涌现。

但是,随着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自然界的疏离,二元对立思维模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极化思维,造成为人与自然的断裂与对立,造成科学主义的彰显与人文精神的压抑与贬低。这就使现代工程更多地包含了海德格尔所说的“促逼”的作用,“促逼”着自然之物变性、变质和变型。片面的开拓与建设,引发工程安全、资源枯竭等人类基本生存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难题,其深远的影响则是人性异化、社会非正义、国家民族之间的冲突和战争,最终造成工程和人的双重异化。这促使人们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二元对立思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亟待突破与发展。因此,现代工程教育重要任务就是要教导学生正确的工程思维方式,即要由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向和谐工程思维转向。我们要教导学生:工程建设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需要在多种利益、价值、条件或方案之间进行妥协和让步,工程中的和谐思维表现为一种折中思维或妥协思维,要防止过度或不及。

合格的工程师首先就要运用和谐思维协调价值合理性与工具合理性的关系,防止片面的价值合理性或工具合理性。在工程实践中,某些工程项目只具有良好的价值合理性却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工具合理性的基础,即是说,找不到可行的途径或方法去实现它们。相反,某些工程项目,在工具理性的视界中,它们是非常合理的,但是,在价值理性的视界中,却是缺乏合理性的,可能会引发社会的非正义甚至罪恶,这样的工程项目显然是不值得我们欲求的。

合格的工程师还要懂得运用和谐思维调整组织目的与个人目之间的关系,要学会在组织目的与个人目的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工程技术实践是包含人类的目的的活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因果链条。我们首先要从理论上认识组织的目的和个人的目的本性,然后才能在工程实践中把握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当组织目的与个人目的相互冲突时,能够做出适度选择和安排。

合格的工程师还要懂得如何运用和谐思维权衡不同规律的冲突和不同条件的约束。工程实践中,我们要通过特定的技术操作去实现一个工程对象,因此,工程项目只存在一个总体目标,工程技术人员要学会如何在这样一个总体目标框架下去运用不同的规律,适应不同的条件。因此,工程活动中,我们要学会运用工程思维去处理和权衡多重规律的冲突和多重条件的约束。科学强调真理性,科学只可能有唯一答案,工程技术强调效率性,工程问题不存在唯一解,也没有有最优解,只有妥协解。藉此,在工程教育中,我们要重点引导学生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处理好多种规律和多种条件之间的互动和相干问题。

合格的工程师更要注重懂得如何运用和谐思维兼顾工程的科学性和社会性。工程实践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即要满足科学性要求,这是工程活动的自然基础和理论前提;另一方面,工程又是社会的工程,是一项社会活动,必须满足人们直接的和间接的、现实的和潜在的社会性要求,更要符合社会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以及与相关的政策、法律、规定等,这是工程活动的社会性前提和实践基础,科学性与社会性要协调一致,不能单纯的追求科学性而不顾社会性的需求,更不能为了满足社会性而违背科学性。

最后,工程师还负有运用和谐思维维护工程与环境之和谐的责任。人从属于大自然,我们所创造的人工物必须以自然物为质料才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工程物兼具自然属性和技术属性,因此人类是受惠于大自然的恩赐才创造出了有益于自身生存的人工物和人工环境。但是人的工程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又破坏了或正在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自然环境,并正在遭受自然界的报复。这就要求工程在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时,要兼顾环境效益或生态效益,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统一,遵循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的工程理念。

三、伦理向度:责任伦理向公众伦理转向

伦理教育是高等工程教育中的第三项重要内容。工程伦理教育在我国工程教育体系中日益受到重视,工程师作为工程活动的主体,在工作过程中要担负各种责任,因此,传统工程伦理教育倾向于工程师责任伦理教育。“责任”这一概念的实质就是工程伦理思想的展现,即是说,工程师能够并且应该为自己的职业行为“负责任”,能够并且应该承担利用自然力量去造福于人类的责任。这样,就要求工程师对他们所设计的每个工程项目承担职业责任,如果项目失败,工程师就要接受必要的惩罚。现代社会中,工程被“嵌入”社会之中,连锁关系增多,使得工程伦理教育呈现出新特点:现代工程伦理重点关注工程师与公众利益的矛盾冲突,关注工程师的公众伦理责任,并进一步向无限的自然责任延伸,这表明工程师伦理责任的扩大化趋势。这就要求现代工程伦理教育要相应转换传统模式,由工程师责任伦理教育转向公众伦理责任的教育。

美国民用工程师协会(ASCE)曾经这样来描述工程职业:工程师是以一定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名称,创新能力的成功表现和专业知识的应用是这种职业的主要回报。这就意味着工程师的首要条件是要具有良好的早期教育,并将体现在其以后的服务业绩和伦理操行中。在ASCE的基本箴言中,则简洁地将工程师所从事的职业概括为“为公众服务的职业”。工程师们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的描述表明了他们对工程师这一职业的理解: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在为公众服务,是他们创造了文明,并满足了公众的需求。因此在工程师本人看来,工程师是一门受人尊敬的、令人羡慕的自由职业。

然而在公众眼中,工程师的形象却有所不同。由于工程并不总是成功,也常有失败的案例出现。工程一旦失败就会对人体健康、环境等造成破坏,严重损害公众的利益。于是,公众把工程师看成“制造麻烦的罪魁祸首”,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能工巧匠”。即使成功的工程也凸显出越来越明显的负面价值。例如,筑路工程会给公众带来便利并促进商业活动发展,但同时也会制造交通噪音,并可能引发资金问题;现代水利工程虽然大力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却牺牲了顺水漂流的娱乐,掠夺了洼地原生态系统,或破坏了祖先留给我们的家园。这样,工程师在公众眼中的形象就更加糟糕,有时候他们甚至被冠以“建设工具”、“环境抢劫犯”、“勤勉的破坏者”等恶名。

工程师对自己职业的理解与公众对工程师的普遍评价之所以存在这样大的差异,关键在于工程师的工作与公众利益存在矛盾冲突,工程师有时不能维护公众利益。究其原因,有如下三点:第一,工程师是功利主义者,他们在追求寻求利润的过程中,忽略了对广大公众的伤害;第二,工程师是实证主义者,他们在工程实践中往往忽略或排除那些无法计量的或缺少经验根据的无形的东西,这样,就对在特定情况下什么是对公众有利的,以及如何能满足公众利益持有与公众不同的、甚至相悖的看法;第三,工程师认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是对自然科学的应用,工程的自然科学方法忽略了“为公众服务的职业”这一基本箴言。[1]为了消解这一矛盾,人们开始转向对工程师的公众伦理责任的思考。

工程师的公众伦理责任的讨论首先在工程师中间展开。工程师出身的美国前总统胡佛这样形容工程师这一职业:“这是一门绝妙的职业。人们迷惑地注视着一个想象虚构的东西在科学的帮助下,变成跃然纸上的方案,随后用石头、金属和能源把它变成了现实,给人们带来了工作和住宅,提高了生活水准,使生活更加舒适,这就是工程师的至高荣幸。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们相比,工程师责任更大,因为他的工作是公开的,谁都看得见。他的工作要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他不能像医生那样把工作的失误埋葬在坟地里;他不能像律师那样靠巧言善辩或谴责法官来掩饰错误;他不能像建筑师那样种植树木花草来掩盖失败;他不能像政治家那样靠攻击竞争对手来掩藏自己的缺点并希望公众忘掉它。工程师无法否认他所做过的事。一旦他的工作失败了,他将一辈子受到谴责。”[2]工程师斯蒂芬·安格(Stephen Unger)同样主张工程要致力于服务公共福利,工程师要开展道德讨论来影响他们的工作,他指出:“过去,工程伦理学主要关心是否把工作做好了,而今天是考虑我们是否做了好的工作。”[3]

因此,现代社会中,我们的工程教育不仅要培育工程师的个人责任和义务,即工程师个人伦理教育,更要着眼于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即注重工程师的公众伦理教育。使我们培养的工程师不止是忠诚于雇主,更要关心公众的利益和福祉,始终把公众的安全和健康以及利益放在首位,肩负起公众的生命安全、生产安全、环境安全乃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的伦理责任和义务。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工程建设要依靠优秀的工程师,而这个队伍的培养显然主要依靠高等工程教育。而且更重要的是,优秀的工程师应该具有正确工程理念。要培育优秀的工程师队伍就要进行工程教育改革,要改变工程知识结构,实现一元知识向多元知识的变革;要培育正确的工程思维方式,树立和谐思维理念;更要树立正确的工程伦理意识,重点关注工程建设能否最终给公众带来福祉。

[参考文献]

[1][美]维西林,冈恩.工程、伦理与环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4.

[2]Herbert Hoover.The Memories of Herbert Hoover:Years of Adventure,1874-1920[M].New York:MacMillan press,1951.132-133.

[3][美]卡尔.米切姆.技术哲学概论[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6.

猜你喜欢
工程师伦理公众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青年工程师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工程师变成“资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