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威 李显国
(淮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大学通识教育内涵、特征及实施
邵 威 李显国
(淮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通识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中不仅是一种教育相关理念,更被看作是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通识教育更加注重人才创新思维能力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识教育充分体现了现代大学精神。
通识教育;内涵;特征;实施策略
从广义上来说,通识教育是贯穿在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的,其具体表现为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训练。通识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远见意识,并打好专业知识、技能基础,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更有人格魅力。
从狭义上来说,通识教育是不能够直接为学生的职业以及工作、生活做准备的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为学生奠定自身发展的基础,从非职业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
(一)非专业性
专业教育主要强调的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教育作为认识、改造世界的工具,是具有很强的功利性的。专业教育多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规范。而通识教育则与之相反,它不具有功利性,而是注重学生终身能力的培养和知识层面的扩展。
(二)人文性
通识教育涵盖人生价值观教育、独立人格培养以及魅力形成等方面。通识教育有着人的智慧和见识的通性,注重大学教育的内在价值的体现,有助于教育文化目的的实现,能够有效地促进高校间的文化交流以及学生人格的全方位形成。
(三)全面素质性
高校通识教育的有效进行,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通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有效合理的全面能力结构,使学生持有科学的方法论以及世界观,辩证统一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与人格的确立。
(四)有效思维性
通识教育不拘泥于具体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它注重的是学生思维模式的形成。通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打破学科的界限,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来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素养,提高专业知识水准。[2]
(一)缺乏实质性内容
通过对我国多年来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回顾,不难看出,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模式基本照搬了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美国大部分大学都将通识教育作为本科院校学生头两年的主要课程,而且,对通识教育这门核心课程的相关教学要求是有严格的标准可循的,这就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能够真正得到能力与认知方式的培养。通识教育这门核心课程的有效开展给学生更多提高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能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但是,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是作为选修课来开设的,课程领域逐年拓宽,课程数量也逐年增多,可唯独课程质量得不到相应提高。与此同时,美国的通识教育不只满足于让学生简单了解,而是要求学生必须认真研究,努力学习,这就保证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在我国,高校没有严格地规划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导致学生只是浅显地进行了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总的来说,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与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地位是很不对等的,如果我国高校一味地照搬美国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式,就会造成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实质内容的缺失。[3]
(二)缺乏制度保障
高校通识教育理念的深化实践必须以制度保障为基本前提。国家对高校通识教育建设的宏观调控有着积极影响,政府部门积极促成通识教育在素质教育领域的有效实施,但是,我国政府在对高校通识教育进行宏观调控时,具体的教育制度落实得不够,不能够很好地为通识教育提供相应保障。从微观实施来看,大部分高校没有意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仍然认为专业教育高于其他教育,这就使得高校课程体系以及制度建设不完善;有的高校甚至没有专门的通识教育机构以及专业教师团队,通识教育体系缺乏各方面的实质保证。通识教育制度的缺失必然会使我国现代大学教育的有效发展受到阻碍。
(一)推广通识教育理念
我国政府部门以及高等教育机构要在广大师生中加强对通识教育理念的宣传,比如,通过学术研讨会、学生思想大会以及课程交流,来倡导高校通识教育理念。与此同时,要将通识教育理念放在高校办学理念的首要位置,从而加深学生对通识教育内涵的理解。[4]
(二)构建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应该努力从课程环境方面构建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把培养全面的通识教育人才作为目标,来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应精心设计课程内容,选取经典文化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确保课程质量,使通识教育课程的核心地位凸显出来,保证通识教育课程的效果。与此同时,应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虽然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二者是大学教育的两个不同方面,但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彼此联系的: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和延伸,专业教育是对通识教育的深化。在大学教育中,应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结合在一起,并使通识教育贯穿在整个大学教育的进程中,通过环境熏陶这类隐性教育的开发与应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从而构建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5]
(三)健全相关教学管理体制
高校通识教育管理的加强在于高校自身教学管理体制的完善。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的建立是通识教育课程各个环节管理执行的有效保障。高校应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通识教育课程,这样可以有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高校之间应该努力开展沟通交流活动,以实现资源共享及互补。
(四)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是教育领域的第一生产力,教师授课水平和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优秀人才的培养。所以,高校在通识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教师能力、水平的提高,努力打造出一流的通识教育教师队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享受到创新学习的乐趣,真正被通识教育理念所熏陶。
[1]刘旭,梁婷.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内涵及实施研究述评[J].大学教育科学,2011(4).
[2]庞海芍.通识教育的三个层面[J].复旦教育论坛,2007(1).
[3]许晓娟.通识教育与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20).
[4]刘梅.通识教育理念辨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5]杨蕾.刍议地方性高校通识教育的开展[J].经济师,2008(5).
责任编辑 强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
G64
A
1673-1395(2012)06-01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