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甲朋
(山东工商学院 经济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西汉初年,为了恢复凋敝已极的经济,统治者曾倡导“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黄老之道”,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工商业由民间自由经营。到了西汉武帝时期,统治者却一改汉初以来的经济自由放任政策,制定了一系列工商官营政策,将工商业由民间自由经营转变为国家垄断经营。然而,在汉武帝晚年,社会经济却日益凋敝不堪,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为了尽快摆脱经济发展的困境,增强汉王朝的经济实力,巩固其封建政治统治,随后继位的汉昭帝在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召集各地贤良文学和御史大夫桑弘羊及其属官,对汉武帝以来盐铁专卖为中心的工商官营等经济干预政策,以及由之引发的各项关于政治、治乱得失的社会问题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讨,此即盐铁会议。会议双方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激烈争论,桑弘羊等坚决维护汉武帝以来以盐铁专卖等工商官营政策,而贤良文学们则强烈要求实行工商民营,为此,贤良文学们对工商官营政策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贤良文学们认为,统治者要管理好广大百姓,有效地禁止社会不良风气,在全社会普遍推广道德教化,就必须积极倡导仁义观念,而不要引导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窃闻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广道德之端,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民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盐铁论·本议》)因此,贤良文学们强烈要求统治者应当首先积极推崇德教仁义,而轻视财富利得,大力宣扬“贵德而贱利,重义而轻财”(《盐铁论·错币》)。
在贤良文学们看来,国家推行盐铁专卖、酒榷等官营工商业,实际上是借国家之名与民争利。贤良文学们认为,国家直接经营工商业,不但表示占据高位的统治者和一般百姓争夺财利,而且说明统治者所推崇的是财富利益。统治者毫不忌讳地公开谈论和追求财利,就会由上至下,一级影响一级,结果导致全社会民众都一味追求自身财利而变得卑鄙、贪婪,他们为了钱财而不择手段,无所不为,直至盗窃、抢劫,“上好货则下死利”,(《盐铁论·错币》)“诸候好利则大夫鄙,大夫鄙则士贪,士贪则庶人盗。”这样就违背了圣人所倡导的贵义贱利的基本原则,必然会使社会上贪鄙淫侈、唯利是图、背义求利的不良风气滋生蔓延,败坏社会道德,破坏礼义教化,“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示民以利,则民俗薄,俗薄则背义趋利,趋利则百姓交于道而接于市”(《盐铁论·本议》)。
贤良文学们进一步指出,商业赢利的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对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欺诈获得的,商业经营者往往采取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指贵为贱等手段进行坑蒙拐骗,以谋取暴利。如果国家直接经营工商业,并企图借助于官营工商业获取丰饶的财富来充实国家财政,无疑是向世人表示统治者推崇商利,结果刻薄贪财的人就会肆意进行诈骗活动,而朴实厚道的人也会受其不良影响而变得刻薄贪财,“商则长诈,工则饰骂(标价不实),内怀窥窃而不作(惭愧),是以薄夫欺而敦夫薄。”(《盐铁论·力耕》)这样淳朴至诚的社会风气就会被彻破坏,百姓会逐渐变得虚伪和狡诈,从而必然会导致弄虚作假现象的日益增多,进而助长整个社会欺诈和坑蒙拐骗的歪风邪气。
因此,贤良文学们一致强烈呼吁,这种“与民争利”“示民以利”的工商官营是千万要不得的,更不能作为国家长期实施的基本经济政策,必须尽快废除盐铁专卖等官营工商业,“立盐铁,始张利,官以给之,非长策也”,“愿罢盐铁 酒榷、均输”(《盐铁论·本议》)。
贤良文学们认为,衣服、粮食等是满足一个国家的广大百姓日常生活需要的根本物质保障,耕田种地是一个国家社会民众所应当从事的最主要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如果国家能够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重农和惠农措施,全力促进农业耕作的发展,生产尽可能多的衣服、粮食等物质财富,那么既可以实现国家的富裕,又会使得广大百姓安居乐业,实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长治久安,“故衣食者民之本,稼穑者民之务也。二者修,则国富而民安也。”(《盐铁论·力耕》)他们进一步明确指出,农业是一个国家实现富裕的唯一途径,只有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才能使国家富裕,“非力农无以富邦”(《盐铁论·水旱》)。所以,贤良文学们强烈要求统治者高度重视农业,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尚力务本而种树繁,躬耕趣时而衣食足,虽累凶年而人不病也。”(《盐铁论·力耕》)。
桑弘羊倡导盐铁专卖等官营工商业,其主要理由就在于:工商业是最易于致富的行业,国家重视并直接参与经营工商业,可以实现国家经济富裕和财政充裕的目的,“修太公桓管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县官用饶足”(《盐铁论·水旱》)。对此,贤良文学们进行了针锋相对的猛烈抨击,提出了工商致贫的论断。他们指出,工商业并不像农业那样可以使国家财富充裕,不仅如此,商业的发展还会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工商盛而本业荒”。(《盐铁论·本议》)如果农业生产被荒废,即使工商业再发达,也不能够满足百姓衣食等基本生活需求,“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工商盛而本业荒也”,(《盐铁论·本议》)更难以保证国家财政开支的各项浩繁费用,“草莱不辟,田畴不治,虽擅山海之财,通百末之利,犹不能赡也”(《盐铁论·力耕》)。
贤良文学们特别强调指出,在国家统治者直接经营工商业的情况下,社会上达官贵人、富商大贾,就会乘机利用政治特权和经济势力,徇私枉法、倒买倒卖,从而通过不法商业经营活动为自己谋取巨额暴利,广大普通百姓就会群起效仿,纷纷转而从事商业经营活动,结果造成百姓人心涣散,弄虚作假的不良现象层出不穷,更少有人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从而影响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自利害之设,三业之起……贵人之家,云行于途,毅击于道,攘公法,申私利,跨山泽,擅市利,非特巨海鱼盐也”,“是以耕者释未而不勤,百姓冰解而懈怠……此百姓所以滋伪而罕归本也”。(《盐铁论·刺权》)他们认为,如果国家放弃工商官营,将盐铁等工商业下放给百姓,实行民间自由经营,不但不会导致奸邪贪鄙的不良社会风气,“工商之事,欧治之任,何奸之能成?”(《盐铁论·禁耕》)而且还能够更好地满足广大百姓的各种需求,“千室之邑,百乘之家,陶冶工商,四民之求足以相更。故农民不离畦亩,而足乎田器,工人不斩伐而足乎陶冶,不耕田而足乎粟米。百姓各得其便。”(《盐铁论·水旱》)
因此,贤良文学们认为,虽然工商业能够调剂余缺、提供生产所需要的各种工具器械,但统治者不应当把发展工商业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任务,“商所以通郁治,工所以备器械,非治国之本务也”。(《盐铁论·本议》)他们更是坚决反对国家直接经营工商业,主张统治者废除盐铁专卖等官营工商业,集中全力地积极支持和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广泛推行有利于农业的一系列惠农政策,“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盐铁论·本议》)。
贤良文学们从工商官营的经济绩效出发,对工商官营的经济政策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大肆宣扬和倡导工商业由民间自由经营。为此,他们详尽地列举了国家直接经营工商业的弊端及其带来的各种不良后果,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贤良文学们指出,国家直接经营工商业助长了不法分子的违法经营活动,“已为之而彼取之,僭侈相效,上升而不息”(《盐铁论·刺权》)。这不但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外障山海,内兴诸利……女工难成而易弊,车器难就而易败”(《盐铁论·国病》)。他们认为,只要统治者取消工商官营政策,就会极大地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内无事乎市利,外无事乎山泽,农夫有所施其功,女红有所粥其业”(《盐铁论·救匮》)。
贤良文学们指出,官营工商业的经营者凭借国家政权的力量居于优势地位,往往公开违背平等交换原则,“县邑或以户口赋铁,而贱平其准”(《盐铁论·禁耕》),从而加重了百姓的经济负担,造成了物价的剧烈波动,“县官猥发,阖门擅市,则万物并收。万物并收,则物腾跃。腾跃,则商贾侔利。自市,则吏容奸,豪吏富贾积货储物以待其急。轻贾奸吏收贱以取贵,未见准之平也”(《盐铁论·本议》),最终导致了市场秩序的混乱,严重影响了正常商品流通的顺利进行,“商贾以美贸恶,以半易倍。买则失实,卖则失理,其疑或滋益甚。”(《盐铁论·错币》)
贤良文学们指出,盐铁专卖等工商官营,使官僚、贵族等权势之家获取了假公济私、以权谋利的机会,“因权势求利者,人不可胜数也。食湖池,管山海,刍荛者不能与之争泽,商贾不能与之争利”(《盐铁论·贫富》),“公家有鄣假之名,而利归权家”(《盐铁论·园池》),这样就造成了严重的贫富不均,“此所以或储百年之余,或无以充虚蔽形也”(《盐铁论·错币》),从而必然引起广大百姓的强烈不满,导致社会动乱,最终影响国计民生,妨害统治者对国家的有效治理。为此,贤良文学们呼吁统治者罢除官营工商业而由民间自由经营,“去权诡,罢利官,一归之于民”(《盐铁论·能言》)。
在贤良文学们看来,工商官营的经济政策极大地挫伤了广大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从而造成了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和百姓的贫困、基本生活资料的缺乏,“上不足而下困乏也”(《盐铁论·园池》)。贤良文学们进一步指出,如果统治者废除盐铁专卖等官营工商业,那么百姓就能够安心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创造更多的衣服、粮食等物质财富,国家财政也就随之充裕了,“民安乐而无事。耕而食,桑麻而衣。家有数年之蓄,县官余货财”(《盐铁论·结和》)。所以,贤良文学们认为,国家实行工商官营,不能彰显统治者对广大百姓的恩德,更不是有效地治理国家的方法,“设机利,造田畜,与百姓争荐草,与商贾争市利,非所以明主德而相国家也”。(《盐铁论·园池》),他们要求统治者废除盐铁专卖等官营工商业,“方今之务,在除饥寒之患,罢盐铁,退权利”(《盐铁论·力耕》)。
贤良文学们指出,民营盐铁产品价格低、质量高,又适合民用,能够及时满足百姓的需要,“民得占租鼓铸煮盐之时,盐与五谷同贾,器和利而中用”,“家人相一,父子戮力,各务为善器,器不善者不售。农事急,挽运衍之阡陌之间,民相与市买,得以财货新弊易货,或贳民不弃作业,置田器,各得所欲,更徭省约”(《盐铁论·力耕》)。而官营盐铁产品质量差、成本高、价格贵、不合民用,“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用费不省,卒徒烦而力作不尽。……器多坚硁,善恶无所择。”(《盐铁论·力耕》)
对于盐铁会议上桑弘羊等人的观点,学术界基本上持肯定的态度,赞扬桑弘羊发展官营工商业,全面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而对于贤良文学批判官营工商业,主张让私营工商业自由发展的观点,则大多数学者给予了否定,斥之为迂腐、浅薄,这是有失公允的。对此,我们应当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其所处历史背景及实施效果上加以辩证分析和评价,主要看它是否符合当时形势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毋庸讳言,桑弘羊等所主张实行的工商官营政策,确实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之处,给社会经济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其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经济主要是以私营经济的运作为主,靠私营经济的调节带动的。所以,桑弘羊等主张实行工商官营政策,全力禁止私营经济,排斥打击私营工商业,过多地强化经济干预中的政府行为,势必违背封建经济规律,使私营经济失去发挥作用的条件,从而对整个社会经济带来不良影响。
其二,桑弘羊等推行以工商官营为中心的经济干预政策,其所获取的财政收入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对私营工商业利润的剥夺,确实存在与民争利的一面,这样就会加重私营工商业的负担,使其生产因资金缺乏而萎缩。史载:“杨可告缗遍天下,中家以上皆遇告。……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民偷甘食好衣,不事畜藏之产业,而县官有盐铁缗钱之故,用益饶矣。”(《史记》卷30《平准书第八》)这种工商官营政策对社会经济的破坏是必然的,也是难以长久的。
其三,盐铁会议召开之时,“国家衰耗,城郭空虚”(《盐铁论·轻重》),封建经济日益凋敝不堪,国家政权濒临崩溃,“官乱民贫,盗贼并起”(《汉书》卷72《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形势的变化使得统治者深刻地认识到,必须调整工商官营等经济干预政策。汉武帝晚年下“罪己诏”,要求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随后在汉昭帝时期,封建国家统治者秉承汉武帝的遗诏,“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汉书》卷7《昭帝纪第七》),力图继续推行较宽松自由的经济政策。在变化了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桑弘羊等对当时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缺乏清醒的认识,在盐铁会议上一味宣扬实行工商官营政策,主张国家强化对经济的干预,这显然违背了当时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已经不合时宜,“桑弘羊似乎跟不上这个转变。……他的思想不能适应汉武帝去世后的新形势。”[1]
如上所述,贤良文学们指责工商官营政策对民间财富的掠夺,揭露其对社会经济的严重损害及由此造成的经济凋敝状况,强烈要求统治者废除工商官营政策,积极倡导实行工商民营,给民营工商业较多的经营自由和发展空间,以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实现富国裕民。其言论虽然存在一些不当和偏激之处,但是在许多方面还是切中时弊,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
汉昭帝、宣帝时期实行的较自由宽松的经济政策,使一度风雨飘摇的西汉王朝重新兴盛起来,“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清,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文帝)之时”(《风俗通·正失》),史称“昭宣中兴”。由此可见,贤良文学对工商官营政策的批判,其思想观点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当时经济发展及政策调整的客观要求,有利于缓和社会阶级矛盾,促进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无疑具有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历史进步性和合理性。
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贤良文学对工商官营政策的批判,所涉及的主要问题实际上是,如何定位国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协调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之间的关系。当代经济理论和现实经济实践证明:如果国家一味地从事盈利性生产经营活动,以国家的力量参与市场竞争,甚至实行国家垄断经营和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控制,并以此来限制和消除市场竞争,完全取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那么其后果将会是十分严重的。所以,即使按照现代经济学理论来衡量,贤良文学的言论亦包含有许多科学合理的因素。
正确认识和评价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们的思想主张,对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订,仍不失其历史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当前,我国正在致力于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所以,我们应当有效地协调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之间的关系,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而尽可能地避免像汉武帝那样推行工商官营政策,对社会经济实行全面严厉的国家干预和控制。为此,我们必须首先正确定位国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般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应该主要是规则的制定者,为参与竞争的市场主体提供游戏规则,它应该保护竞争,而不能去参与竞争,更不能取代竞争。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将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恰当巧妙地结合起来,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有效地熨平经济波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靖,石世琦.中国经济思想通史(第1卷)[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