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老人”黄苗子的豁达人生

2012-03-31 05:29吴志菲
文史春秋 2012年3期
关键词:苗子美术史书法

吴志菲

出身于书香门第的黄苗子可谓“杂家”或“全才”,对漫画、书法、水墨、艺术理论以及诗歌、散文均有精深的研究和创作。曾多次给自己写遗嘱的黄苗子走过了风雨沧桑的世纪人生路,却从不见半点苦难与哀愁,拥有不同于一般人的豁达和幽默。在他走完人生最后之路的时候,他说:“我该做的事都做完了!”终于,他和艺坛“神仙眷侣”郁风相约天堂。

“艺术小票友”视兴趣为老师,终成艺术大家

在黄苗子寓所里,除了满屋子的书画、书籍,便是各有来历的坛坛罐罐,以及叫不出名的大小葫芦画,而夹杂在这古色古香的环境中,还有现代化的电脑、传真机。在黄苗子的“安晚书房”里,电脑占据了其中很大一角。86岁时,黄苗子开始学用电脑,之后经常用电脑写稿子。他曾说,他是他们那代人中最先学会用电脑写字的人之一,偶尔还上网“冲浪”。

顾炎武说“行已有耻,博学于文”,这也是黄苗子的座右铭。“从事文艺的人应该多点兴趣,不妨先杂点,打开尽可能多的大门”,黄苗子说,特别是从事文学艺术类的人,更需要广博的知识做底蕴,然后在广博的时候抓住自己感兴趣的一点深入,不管是对书法还是其他的艺术,都要掌握其艺术规律,尔后融会贯通,做到“由博返约”。黄苗子年轻的时候兴趣广泛,自己感兴趣的就去钻研,而且在涉及的领域都颇有建树。

黄苗子说,“‘天才只有三分,用功要有七分,这是张大千总结而我们也都认同的经验,不过,要想有点成就,天分是要有的,但更需要的是埋头苦干。”他曾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一个行走在艺术世界里的小票友。但是,自诩为“小票友”的黄苗子竟在艺术上玩出了大家风范。

黄苗子的各类爱好中,惟一能称得上刻意经营的,就得算美术史了,20世纪50年代专注美术史研究,成绩斐然。《美术欣赏》、《吴道子事辑》、《八大山人传》、《画坛师友录》、《艺林一枝》……美术史方面的研究成果一本接一本。

最初鼓励黄苗子研究中国美术史的,是文学家阿英。阿英是爱好中国传统艺术的学者,他的书籍收藏是当代闻名的。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王畅安、启元白、叶誉虎、谢稚柳、傅抱石都曾给予他在美术学学识方面的启发和帮助。

解放后来到北京,通过朋友盛家伦介绍,黄苗子从一个油坊老板那里花40美金,买了一大批美术史方面的书籍,装了6辆三轮车。这不但使他后来成为这个领域藏书较多的“富豪”之一,也更激起他研究美术史的深厚兴趣。

1955年左右,黄苗子被安排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但因为右派问题,1960年初他从北大荒回来后才正式上班。开始是在资料室整理图书,因祸得福,他由此有了大量阅读史料的机会。在那段时光中,他在书中与古人对话,心游八极,乐而忘我,一边读,一边摘抄材料,读书卡片记了上万。“从出土文物中的美术实证到野史中的逸闻传言,从唐诗宋词中对美术的吟诵到话本、小说中不时出现的画家行迹,历史上与美术有关的一切,应有尽有。于是,中国美术史在他那里便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动的千年故事”。他特别喜欢从事古代美术书的分类编目工作,并且给社里购藏过一些善本。记得曾经购得明版《陈伯阳集》等,并在那时编过一本人民美术出版社所藏善本书目(油印本)。

之后,黄苗子被调到古典美术编辑室。那时,人民美术出版社交给黄苗子编纂《中国美术论著丛刊》的任务,打算把南北朝以来的历代美术著述(包括美术史、论,技法,美术家的诗文著作,历代公私收藏等近一千种)选优整理出版。期间,黄苗子到过上海、江浙各地图书馆访寻古美术珍善本书,也写过一些笔记心得和简介之类的文字。但这个计划只做了个开头,出版了《历代名画记》等六七册书,就终止了。

被人们称为书法家的时候,黄苗子已年近七旬了。黄苗子的书法功力深厚,小时候受教于名书法家邓尔雅。邓尔雅写得一手好篆书,刻得一手好印章,是燕大名教授容庚的舅父兼老师。在南京的时候,黄苗子又与书法家于右任、沈尹默交游,得书法大家的真经。他还非常欣赏书画家张正宇的“以画入字”的才气。

“文革”中,黄苗子在监狱里也没有停止过对书法的研究与探索。没有纸和笔,他用意念继续着对书法的揣摩,看着墙上滴下的水痕像个字,他就仔细观察其结构与笔法。出狱后,心有所感,黄苗子参透了不少东西。

黄苗子的书法融众家之长,雄健潇洒、老而弥精,显示了极其深厚的传统功力和艺术造诣。人们评论他的书法艺术:他的作品是发自性灵之作。他不拘绳墨,由工而不工,达到书法的最高境界。没有束缚,没有框框,没有负担,随心所欲,书写的是自己所喜爱的东西。黄苗子说:“不要把写字看得太神秘。关键是要不断学,互相研究和自己琢磨。”

据说,郭沫若的夫人于立群在学习书法时,很喜欢黄苗子的字,曾和郭沫若一同去看望黄苗子,到黄苗子家就四处找他写的字,连纸篓里的字纸也拣了出来。吴冠中曾说:“对黄苗子,我先是拜读文章,从中获得艺术方面的教益,后才看到他的字,一见倾心,十分喜爱,突出的感受是构图美、虚实美、节奏美,总之是造型美。”

进入晚年,黄苗子又兴趣突发,拿起画笔,不过不是画漫画,而是学着泼墨着色。他总说自己画画是跟老伴郁风学的,可郁风却说其实不然,老伴学画乃是“偷用自己所剩颜料”。20世纪90年代初,黄苗子夫妇客居澳大利亚。那时,看到一幅幅的创作和速写从郁风笔下如泉涌出,曾被人称作漫画家的黄苗子不免心有所动。他便利用老伴用剩的颜料,也试着拿起画笔来涂抹,坚持多年,“抛弃了半辈子的行当,认真去做,也能捡得些回来”。

晚年的黄苗子与夫人一道畅游世界各地,在传播东方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绘画艺术众多精华。专家称他的画:“绘画在继承中力求新意,有时把中国古代象形文字、图腾符号等和绘画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现代感。”而他却认为是:不土不洋,非驴非马,也不敢说像个骡子,还是姜子牙的坐骑——“四不像”。正是这些“四不像”的书、画在世界各国的展览中,让人刮目相看,纷纷被伦敦大英博物馆、德国科隆东方美术博物馆等收藏。

黄苗子的诗创作少有人知。20世纪30年代刚到上海时,黄苗子寄居在一个喜诗词书画的长辈家中,有幸拜见柳亚子,经常去他家里,又结识了主办诗歌杂志的诗人林庚白。柳亚子鼓励黄苗子投稿,黄苗子此时远离家乡,思乡之情郁郁于胸,于是有感而发,写了几首古诗,还真的被刊登出来了。这又引起了他对古诗的兴趣,此好至今不灭。

其时,柳亚子发起的“南社”召开了几次盛大的纪念集会,江浙和上海等地的诗词名流很多人参加了。一统计,人数恰好108个,于是仿效梁山大排队,在报上发表了“南社点将录”。头一名,是蔡刁民,自然称之为“托塔天王”,柳亚子居二,名之为“乎保义”。21岁的黄苗子也在其中,因其身材矮小,恰合“矮脚虎”之誉。

1958年,黄苗子被下放东北。冬日深山老林里零下30度,其寒彻骨,但黄苗子被逼迫去拉大锯伐木。一直握笔写字的手被冻得僵直,虽戴着破棉手套,也难握住锯把儿。他们锯的是又高又直的红松。群山之中,北风呼啸,传送着凄厉的锯声。可黄苗子写诗抒怀:“偶从完达赤松游。”读来轻松悠闲,一种乐观的情绪,苦中作乐。

在黄苗子身上,艺术总是以不同形式伴随着他的人生行程,但不管形式如何变,艺术却始终是他生命的轴心。他说:“生活虽然很重要,但是没有什么比对艺术的爱好更重要的,爱情也不例外。”正是因为将艺术看作生命,他才能在兴趣广泛的同时,在各个领域都取得成就。

与众多名流大家因艺术而结缘

作为一位书画艺术家,黄苗子在书法、绘画、诗词等方面造诣颇深。然而,黄苗子这样谦虚地评价自己的一生:我这个人从外形到内在,始终都很矮小,一辈子都没有“日高千丈”的希望。他表示,能走到今天,全仰仗身边朋友们的潜移默化和自己那么一点点勤奋。

猜你喜欢
苗子美术史书法
书法
龚和德戏曲舞台美术史研究论纲
书法欣赏
书法
高校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外美术史
艺术百家:刘晶晶 苗子烨
书法欣赏
苗子的“调皮”
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