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心境小说《在城崎》

2012-03-31 17:54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10期
关键词:蝾螈白桦人道主义

刘 萍

(常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在城崎》发表于1917年的《白桦》杂志,是志贺直哉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写成的。他在《创作余谈》中指出:“这篇小说是根据事实的真实记录。老鼠的死、蜜蜂的死、蝾螈的死,都是那个时期几天内亲眼目睹的事。而且我把自己从中感悟到的东西都真诚且坦率地写了出来。”[1](P154)1913年,志贺直哉被电车撞倒受了重伤,经过抢救保住了性命。后来,他去兵库县的城崎温泉疗伤,偶遇蜜蜂、老鼠和蝾螈等小动物的死,加之自己身体受伤的体验,于是他开始以一种超然的心态思索有关生与死的问题,并把当时的心境写成了小说《在城崎》。

一、对生死感悟的探讨

小说从“我”受伤之事谈起,因为车祸,“我”脑子里时常想起受伤的事,心情很郁闷,觉得此前一直认为离自己很遥远的死,其实就在眼前。生与死原来是这么近,于是“我”的心情反而不可思议地静了下来,对死竟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亲近之感。这表明,此时的志贺直哉对死亡已经有了初步的思考和领悟。

在疗养期间,无聊时“我”会伏在栏杆上看一群蜜蜂来来回回。“一天早上,‘我’发现一只蜜蜂死在玄关的屋顶上……其他蜜蜂依然忙忙碌碌地进进出出,即使从旁边绕过去也丝毫不以为意。忙碌工作着的蜜蜂给人一种真实的活着的感觉;旁边那一只则每次看它都是一动不动地躺在那里,给人一种真实的死去的感觉。”作者通过一只死了的蜜蜂的静态感觉以及周围的活着的蜜蜂的动态感觉,直观地体会到了生与死的状态,从而感觉到“静”与“寂”。一场暴雨过后,那只蜜蜂的尸体已不复存在,想到它由忙忙碌碌地工作到一动不能动,“我”不由得对这种静寂产生了亲近之感。

蜜蜂死后的某天上午,“我”看到两三个孩童和一个车夫不断地向在水里拼命挣扎的老鼠扔石头取乐。那只老鼠身上串着一根长长的竹签,它努力地往一块石头上爬,但是每次都会滑落下来。虽然看不到它的表情,但是从它努力逃生的动作可以看出它是在拼尽全力。老鼠的遭遇也引发了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自己有一种寂寥厌烦的情绪”。这是因为在静寂之前的那种痛苦是令人畏惧的,虽然对死后的静寂有一种亲近之感,但是死亡之前的挣扎则是令人恐惧的。人和老鼠一样,无论对死亡有多么清醒的认识,面对死亡时都会感到恐惧,都会有求生的本能。

过了一阵子,“我”在小河对面的岩石上看到一只蝾螈,自己是不喜欢蝾螈的,就随手向它扔了一块小石头,没想到却把它打死了。即使是有意那么做也未必能投得准,却在无意之中将本不想打死的小动物置之死地。面对蝾螈的死,作者流露出一种对生死无常的感慨:自己的受伤和蝾螈的被打均是意外,但是自己幸运地躲过一劫,而蝾螈却死于非命。他领悟到生物的生与死,完全是由不可抗拒的偶然因素所主宰的。“生与死并非两个极端,两者之间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作者巧妙地把潜藏于生背后的死暴露出来,使人们警醒:死就在身边,它随时都会发生,人们必须关爱生命,使之变得更有意义。

小说中的三个小动物的死看似偶然,却反映了作者对待死亡的心境变迁。蜜蜂之死的静态让人觉得死是“寂静”,甚至有一丝亲近之感;老鼠的死是必然的,但有一种不言弃的求生的动态之感;蝾螈的偶然之死让人顿悟,原来生与死原本是相通的。由此可以看出,志贺文学蕴含着参透生死的禅学思想。

二、动静结合的细致描写

志贺直哉的短篇以描写细致入微著称。金焕玑将志贺文学的特点概括为:没有广阔的社会视野,敏锐的神经,感性、真实地洞悉事物的冷彻的目光,紧密的构造以及无可挑剔的准确的描写。[2](P176)《在城崎》则集中体现了志贺直哉文学创作的特点,他对蜜蜂、老鼠和蝾螈的描写,将心境小说的那种“情景交融、以物状情”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对房顶上死去的蜜蜂,他是这样描述的:“看到一只蜜蜂在房门口的屋顶上死去了。腿紧紧地蜷缩在腹部下方,触须松散地垂在脸上……”寥寥数笔,那只纤弱的小蜜蜂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不免心生怜悯。蜜蜂被雨水冲走后,“蜂窝里的蜜蜂依然精神抖擞地工作着,而那只死去的蜜蜂已经通过落水管被冲到地面上了吧。蜷缩着双腿,触角搭在脸上,也许浑身沾满泥土,不知在哪儿静静地呆着吧。”用活着的蜜蜂的动衬托死去的蜜蜂的静,越发显得寂静与凄凉。描写老鼠在逃生时两脚的细微动作以及蝾螈被打中后尾巴高高翘起、两只前脚的脚趾卷曲、身体向前扑倒的状态也颇为传神,读来宛若亲眼所见。芥川龙之介评价志贺直哉是一位在描写上不依赖于空想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描写之细腻比托尔斯泰还细致入微。除了对动物的细致描写,志贺直哉在文中对自己心境的描写也堪称绝妙。从看到蜜蜂之死时感到的“静寂”到老鼠挣扎时对求生的认识以及在看到蝾螈意外之死时对生与死的理解,都是作者大难不死之后的感悟。志贺直哉将自己心境的变化跟随三个小动物的死一步步细致地呈现于读者眼前。正如久米正雄所评价:“作者在描写对象时,令对象如实地浮现,同时主要诉诸表现的是接触对象时的心绪和基于人生观的感想。”

三、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

人道主义、理想主义是白桦派的文学理念。人道主义思想在文艺复兴时期发源于欧洲,具有深刻复杂的思想内涵。日本白桦派的作家高举人道主义的旗帜,对当时的社会进行揭露和批判,倡导自由和人权,具有积极的意义。白桦派所倡导的人道主义,侧重表现在伦理道德方面,是托尔斯泰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潮在日本的具体反映。作为白桦派文学中坚力量的志贺直哉,注重现实,具有浓厚的东方禅学思想。志贺直哉登上文坛之时,正值日本统治集团在日俄战争后推行反动政策之际,作为白桦派的作家,他曾写过多部反对战争、同情弱小的文章。

他的人道主义的思想倾向在短篇小说《在城崎》中也有明显的体现。“死去的蜜蜂就这样在屋顶上三天一动不动……在别的蜜蜂都归巢的黄昏,只有它的残骸呆在冰冷的瓦片上,让人看了不由得心生寂寥。”这种感觉正是出于对蜜蜂的怜悯而产生的。而且由于看到了悲凉的蜜蜂,作者有了站在弱者立场上写作《被杀的范之妻》的想法。老鼠顽强、无奈的挣扎与周围人的观望以及孩子们和车夫的迫害形成强烈的对比,使人读来不免心生悲凉,自己更是不愿去看老鼠的最后下场。在自己无意砸死蝾螈时,感到愕然,“在觉得它可怜的同时也感到生物的凄凉。我因为偶然没有死,而蝾螈却因为偶然死掉了。”通过目睹三个小动物的死,作者不仅仅意识到生物的生死问题,也鲜明地反映了同情弱小、尊重生命的人道主义思想。描写小动物对生命的执着,也能唤醒人们的反抗意识,告诫人们不要安于现状,任人摆布,要积极争取,勇于反抗。

《在城崎》是一篇充分反映志贺直哉写作特点的小说,作品无论从构思、描写还是对心理的剖析等方面来看,都不愧为日本心境小说的代表作。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象巧妙地把笔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把对生与死的独特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含蓄而深刻地表现出来。但是,由于作者自身的阶级局限,他关注的对象往往是身边的生活琐事,没有广阔的视野,缺乏分析问题的深度。这也是志贺文学及心境小说的共同之处。

[1]日本文学研究资料刊行会.日本文学研究资料丛书·志贺直哉2[M].东京:有精堂,1984.

[2]金焕玑.日本近现代文学史[M].延吉:东北朝鲜民族教育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蝾螈白桦人道主义
蝾螈的皮肤受伤后可快速愈合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白桦生北国
白桦生北国
跟踪导练(一)5
墨西哥蝾螈的蜕变
红背蝾螈
俄罗斯见闻:浴血白桦
极度生存状态下的人道主义
《双城记》人道主义中的善与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