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通俗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吸收

2012-03-31 17:02刘亚琼
关键词:新派武功儒家文化

刘亚琼

(吕梁学院 中文系,山西 离石 033000)

台湾通俗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吸收

刘亚琼

(吕梁学院 中文系,山西 离石 033000)

对于台湾通俗文学,我们应将其放在整个文学的历史演变中把握。台湾通俗文学一直都扎根于民族文化的肥田沃土中,台湾通俗文学作家们继承和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创作出一系列通俗小说。

台湾通俗文学;传统文化;儒;道;佛;继承

将台湾通俗文学放在整个文学的历史演变中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将其放置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我们会发现台湾通俗文学作家们一直以来都在默默地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创作出言情、武侠、历史等一系列通俗小说。他们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认同中华民族的通俗文学传统,并积极适应市民文化心态,“台湾通俗文学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它反映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心理,为研究中国文化提供了标本”[1]。

一、台湾通俗文学对儒家文化的继承与吸收

几千年来,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最初,儒家文化是在知识分子中传播。随着社会的发展,儒家文化成为大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日益深入到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和心理之中,而台湾通俗文学自始至终都显示和传播着儒家文化。

在台湾通俗文学中,高阳的历史小说尤其突出地表现了儒家文化传统。方忠在《台湾通俗文学》中指出,高阳的历史小说具有“强烈的文化精神”[2],这种“强烈的文化精神”全面地体现了儒家的思想政治文化、伦理道德文化和家族家庭文化。高阳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一代明君康熙、乾隆,还是文人雅士唐寅、曹雪芹,甚至普通人物,这些人物身上都集中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传统精神。

台湾武侠小说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台湾武侠小说创造了许多的儒侠形象,如古龙小说中的李寻欢、萧十一郎,萧逸小说中的海无颜等。他们气度儒雅,行为举止都符合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其二,无论是作者的创作思想,还是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台湾武侠小说都烙上了儒家文化的深刻烙印。主要表现为忠孝观念、仁义思想、入世精神和惩恶扬善的劝世作用。具体而言,“忠”包括对国家、朝廷、师门的忠诚,“孝”表现为对父母、亲长的孝顺。台湾武侠小说描写了许多“忠孝”两全的侠客形象,他们匡扶正义,扶贫济世,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为重,同时又“事亲至孝”。台湾新派武侠小说中常见的为父母、师门“复仇”的主题,正是“孝”的一种表现形式,萧逸作品《马鸣风萧萧》中的寇英杰正是代表人物。在这类小说中,正派侠客大都出自正义之门,怀有仁义之心,行侠仗义,除暴安良,重义守诺。“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为了强调仁义思想,新派武侠小说甚至不惜美化正义的暴力行为,将其写得更富有人性化、诗意性,并称之为“以杀止杀”。为了施行仁义、道义,侠客们往往积极入世,甚至不惜为正义而献身。台湾武侠小说往往表现的是惩恶扬善的主题,书写的是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情节,其中蕴含的正是儒家“仁义”的道德观。

台湾言情小说也吸收了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表现为台湾言情小说重家族、家庭观念,重亲情、伦理思想,表现有道德、有良知、有尊严的爱情。

台湾通俗文学在对儒家文化进行继承和吸收的同时,还对其中存在的诸如愚忠愚孝、封建礼教、人性异化等腐朽观念作了不同程度的批判,做到了“去其糟粕”,从而使台湾通俗文学具有较强的批判性及现代性。

二、台湾通俗文学对道家文化的继承与吸收

与儒家文化注重现实人生、积极进取不同,道家文化向往一种出世的思想以及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其独特的超越意识、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的情调,对于台湾通俗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台湾通俗文学中,新派武侠小说受道家文化的影响最深。新派武侠小说通常会写到道教和道士,武当和华山两大门派及道教中的符咒、剑镜、望气等法宝。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对人物的生存空间以及对武功的描写,新派武侠小说都体现了其对道家哲学思想的吸收。

台湾新派武侠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体现了道家文化“天人合一”的精神。在这方面表现最突出的是萧逸。萧逸武侠小说中的大侠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他对道家文化的深刻体悟。在《马鸣风萧萧》中,由“鱼游于水,鸟翼于空”而悟得武功才是武学的最高境界。寇英杰凭借其对大自然的向往,终于悟出了鱼龙百变功,而这套奇门绝功纯粹是从自然中幻化而来的,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结晶。古龙小说《浣花洗剑录》中的方宝儿正是由于信仰天地,师法自然,才练就了天下无双的“自然剑法”。《甘十九妹》中原本武功平平的尹剑平,正是通过对大自然的深切感受和领悟,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遵守自然规律,最终达到“大道自然”。同时,侠的生存空间,也体现了道家文化的回归本真。侠士们往往拥有盖世的武功、超强的社会生存能力、较高的社会地位,却不愿生活在尘世之中,而是选择退隐山林。如古龙笔下的楚留香、陆小凤等人,按其本真都不愿卷入江湖,只是因为道义才被迫身在江湖,但都会在江湖平定后功成身退。于是,在许多武侠小说中,山林成了侠的“来处”、“去处”,“山林”也成为回归自然、回归人的本真状态的象征,成为道家隐逸思想的产物。台湾武侠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在道家文化影响下,讲究无拘无束,不受世俗礼法羁绊,追求自由人格精神的“道侠”,比如古龙小说中的陆小凤、楚留香、叶开等。他们受到道家“道法自然”思想的熏陶,能入则入,能退则退,既可行走江湖,行侠仗义,亦可退隐山林,遗世独立。

另外,台湾新派武侠小说中所描写的武功招式,体现了道家“无”与“有”的辩证关系,而其对“内功”的神化描写,则体现了道家文化强调人的主观精神。道家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致虚极守静笃”,即“无为而无不为”。在新派小说中写到真正的武功高手,都不再拘囿于具体的招式,而是追求“无招胜有招”、“无剑胜有剑”,甚至其中所描写的武功招式也有很深的道家文化的烙印。“无招”,并非没有招式,而是可以包含任何招式,不被既有的招式所囿;“无剑”,并非不用剑,草木竹石均可为剑。可见,“无招胜有招”、“无剑胜有剑”,正是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无”与“有”的辩证关系,这一切都与道家文化重视事物精神实质的传统有关。所以,台湾武侠小说经常写到武功越高者,越是接近自然。而台湾新派武侠小说对“内功”的神化描写,“也深受道家文化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主张将人的意识返归自身的影响”。[3]在武侠小说中,只练外功而不懂内功的武士,只能成为陪衬甚至反面人物,一遇上内功深厚的高手,便不堪一击。

三、台湾通俗文学对佛教文化的继承与吸收

佛教自汉代由印度传入中国,在历史的变革中,中国人创造了中国化了的佛教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佛教文化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三者,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台湾通俗文学受佛教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如琼瑶、华严、玄小佛等的言情小说,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随遇而安,对苦难人生的悲悯情怀,希望到达精神的极乐世界。其中,玄小佛言情小说的佛教思想色彩最为浓厚,其代表性作品《边缘》、《握紧我的手》、《又是起风时》等,都弥漫着浓重的佛教氛围。主人公大都活在别人罪孽的阴影之下,表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宿命论思想。琼瑶的言情小说亦是如此,主人公往往用佛家天缘机遇及因果报应思想来解释生命,有的人物虽未进入佛门,吃斋念佛,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已然受到佛的感化。

在台湾大部分的武侠小说中,都会出现高僧和少林武功的描写,而佛教哲学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佛教中的轮回思想、报应观念、赎罪理念、皈依佛门等,成为救赎邪恶、消除恩怨、平息江湖争端的最有力武器。佛家强调“慈悲为怀,行善积德”,但并不反对必要的“以杀止杀”,因此在这些武侠小说中写到和尚也会 “开杀戒”,通过这种特殊的除暴惩恶方式来达到其行善的目的。卧龙生的《七绝魔剑》中的高僧无量大师曾自述:“老衲因灵慧不足以闭关自修,才奉命在红尘积修善功”,而江湖上也盛传“当今少林寺中,有四位高僧,经常在江湖上行走,锄奸除恶,积修善功,号称四大罗汉”。其二,佛学中的悲天悯人观念对武侠小说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台湾当代武侠小说大都注重对人性的挖掘,减少对暴力、杀戮场面的描写,从而达到反对暴力倾向、教化劝世的目的。古龙的《楚留香》中的楚留香,虽然武功盖世,却从未杀过一个人,这主要是因为楚留香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即使遭遇坎坷磨难,也从不放弃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在新派武侠小说中,大侠们不只具有佛教思想境界,他们大都学佛懂佛,有的甚至信佛,由此使得他们的性灵、智慧得以发展,使他们有一种健康、豁达的心理,也使得他们一次次逢凶化吉,最终进入人生的辉煌境界。相反,那些只练武而不修佛的人,即使武功再高,也难以消除内心的“心魔”,无法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所以这些小说中的恶人有时会在善人的感化下最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在中国文化中,儒道释三家相互对立、相互补充,从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不同时代的作家们。而台湾通俗文学作家们在其作品中深刻体现了民族文化心理的符号积淀,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台湾通俗文学在中国通俗文学史上应有特殊的地位。”[4]

[1]方忠.台湾通俗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998(4).

[2]廖向东.港台新派武侠小说与道家文化精神[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8(3).

[3]陈辽.评《台湾通俗文学论稿》[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6).

[4]范伯群.《台湾通俗文学论稿》序[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1(3).

I206.7

A

1673-1395(2012)03-0025-02

2012-02-20

刘亚琼(1981—),女,山西临县人,助教,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 叶利荣 E-mail:yelirong@126.com

猜你喜欢
新派武功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功夫熊猫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唯快不破
长沙方言的亲属称谓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兴义系军阀派系斗争及其对近代贵州的统治
楚原新派武侠电影诗学:历史、身体与气质
新派老男人全球大搜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