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居民点绿化设计研究

2012-03-31 14:45马晓红安运华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2年12期
关键词:居民点绿地绿化

马晓红,安运华

(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

新农村居民点绿化设计研究

马晓红,安运华

(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

归纳了影响新农村居民点绿地系统构成的物质要素(自然环境、人工要素、功能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传统观念、风俗习惯),总结了居民点绿化的几种主要形式(道路绿化、宅旁绿地、出入口绿化、公共绿地),探讨了新农村居民点绿化原则与设计的方法。

新农村;居民点;绿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2005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2006年党中央又提出了“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任务[1]。之后,全国各地尤其是我国沿海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来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面貌,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的生活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手段就是通过新民居的规划建设来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新民居规划建设不仅可以使土地资源得到更大程度的利用,对于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更是一件增进农民福祉的惠民大事。在新民居的规划建设中,村容村貌是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的体现,是衡量村民的生活状态的重要标注之一。由此可见,居住区绿化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农村居住环境质量和文明程度。因此,景观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不可小觑,植物绿化作为景观规划中重要的一部分更是不容忽视。而且,利用植物营造景观可以投入最少的资金达到最好的绿化效果。

新农村居民点的绿化不同于城市居住区的绿化。首先,由于使用体主要是农民,而且基本上都是同一村的村民,因此对功能的需求也要与城市居住区有所不同。其次,地理位置一般远离城市或处于郊区,与城市里的喧嚣繁华截然不同。因此,在规划设计时应该考虑农村的实际,对农村的传统景观、自然和人文生态加以保留,探索一种符合农村的地域特色,并且能够满足农民的生活习惯与心理特点的绿化模式,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推行有着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1 新农村居民点绿地系统构成的要素

1.1 新农村居民点绿地系统构成的物质要素

1.1.1 自然环境

区分村庄与城市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自然环境,因此在进行新农村的规划时,一定要突出农村的乡土特色;要注意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尽量保留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古树名木、风水塘(林)等,尽量保留原有的山形地貌、道路河流走向,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尽量不破坏历史文化风貌[2]。

另外,我国范围广阔、地形复杂,季风影响显著,土壤、生物资源丰富,造就了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如山东的乡土树种有74科209属600余种,仅潍坊就有园林植物252种,分属于53科108属,其中乡土树种158种,而绝大部分都能够适应潍坊的气候条件。由此可见,在新农村居民点的绿化设计中有大量的植物资源可以利用。

1.1.2 人工要素

人工要素主要包括居民点内道路的空间结构及其划分的区域、节点的设置以及庭院绿化的布置等。村庄是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人是居住环境的主体,在设计时应该以人的心理和行为根本出发点,如居民点内的住宅、交通游憩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等都是为居民服务的。因此,人工要素是绿地系统中必不不可少的。

1.1.3 功能要素

村庄以是生产、生活互助为基本功能的空间单元,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居住,它是自然因素与人工要素的结合。因此,居民点的绿化要充分考虑到村民的使用功能,结合群众娱乐、休憩健身的需求,为居民提供散步、游览的空间,如在就近的绿地中能够满足老人与儿童休憩、活动和社会交往的需求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1.2 新农村居民点绿地系统构成的非物质要素

1.2.1 传统观念

大部分的传统文化都起源于农村,而不同地域农村的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如有的农民忌讳在正对大门的地方种树,忌讳在房前种植松柏树等等[3]。新农村居民点的主要使用主体就是当地的农民,因此在绿化时必须尊重他们的意愿、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村民才能够对新的居住环境产生认同感。

1.2.2 生活习惯

我国大部分人口都在农村,自古以来,农民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人们的生活习惯、邻里关系、行为道德等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着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如村民一般都喜欢串门、聊天,邻里交流比较频繁,这就需要尽可能多地建设满足这类需要的空间,在中心绿地或组团绿地中多设计一些供居民休息与交流的景观小品,如景观亭、花架、坐凳等,以增加居民的参与性[4]。

另外,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农民都希望新农村在进行绿地规划时,能够增大经济树种和农林作物的应用比例。事实上,这样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调动他们参与绿化的积极性,有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 新农村居民点绿化的几种形式

2.1 道路绿化

道路在居住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主要的构成框架,一方面,它具有疏导交通、组织空间的功能,另一方面,它还是居住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小区道路绿化时要避免“一条路,两行树”的布置方法,可以在道路两旁种植如枣树、山楂等矮小灌木或树木,或牵牛花、观赏性藤蔓等一些观赏价值较高、生命力较强的草本植物,这样既可以美化环境,起到赏心悦目的效果,又不会遮挡视线,行人也可以边行走边观赏路边花叶,并且这些植物挂果时间长、易于管理,而且累累果实也能够进一步体现浓郁的乡村特征。

2.2 宅旁绿地

宅旁绿地最为贴近村民的日常生活,与他们的生活起居息息相关,他们主要在此开展邻里交往碰面、家务活动和衣物晾晒等活动,以中老年人看护孩子、闲坐聊天为主。因此,宅旁绿地主要是以实用功能为主,可以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栽植以柿子、石榴、葡萄、枣、杏,或葱、大蒜、韭菜等常食用的瓜果蔬菜;房屋墙边可以种植丝瓜、豆角等藤蔓植物进行垂直绿化,这样对不仅对房屋有夏季隔热的作用,又可以美化环境,方便实用,增加收入,一举多得。

2.3 公共绿地

公共绿地一般布置于居民点的文体活动中心或村委会处,是面积较大的中心绿地,具有空间开阔、人流量大等特点。因此,在选择植被时,应综合考虑以高大植物为主;在种植时,还要考虑好间距及数量,采用连片种植的方法。这样,既可以节约相对较多的空间,同时又可以形成大面积的树荫区域,为小区居民提供乘凉避暑之地。高大植物包围的空间内部,可以选择种植一些灌木,如冬青、黄刺玫、夹竹桃、牡丹、月季等,不但不会遮挡人们的视线,还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让人置身其中,有种赏心悦目的感觉。高低搭配有序的植物、干净整洁的座椅、休息娱乐的健身设施,可以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也是村民交流与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

2.4 出入口绿化

居民点的的大门口和出入口是人们进入居民点的通道,是给人留下第一印象的地方,因此出入口绿化是绿化的重要区域之一。面对人流量和车流量较大的各个出入口,要改变日益趋同的建筑所带来了枯燥视觉感受,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植物进行点缀。如在大门两侧布置一些美观大方的常绿灌木和乔木以及一些花期较长、欣赏性高的植物,在出入口主干道两侧种植一些高大浓密的观赏性树木。这样既可以彰显居民点的品味与特点,又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3 新农村居住点绿化的原则与设计建议

3.1 新农村居住点绿化应遵循的原则

3.1.1 整体性与差异性相统一

新农村居民点绿化是一项整体工程,是自然要素、人工要素和功能要素相结合形成的统一整体,因此要从宏观整体上进行绿化设计,谋求人口、资源、环境的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同时,不同地域的绿地景观又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正是整体多样性的体现,即不同地方居民点的绿地景观是不同的,各自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在绿化时,既要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全面规划,又要从差异性出发、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绿化指标、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设计稳定有序的综合性植物群落。

3.1.2 传统性与创新性相兼顾

新农村居民点的绿化是对原有农村区域绿化的继承与创新。在传统继承方面,要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多种植经过长时间物种选择后适合当地生长环境的植被,有利于保持植被的成活率,从而节约绿化的成本。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在农村根深蒂固,也是进行新农村居住点绿化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对于好的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要尊重并因势利导,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还要创新,多借鉴城市居住点绿化的新方法,多引进国内外的新品种,走继承与创新相兼顾的道路。

3.1.3 近期性与长效性相协调

新农村居民点的绿化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这就要求处理好长期发展与近期利益之间的关系,坚持近期性与长效性相结合的原则。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提出了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的要求。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加快推进新农村居民点绿化,需要制定好满足居民点长期发展规模和居民对农业生产、生活环境质量改观等总体目标的规划。总体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盯住眼前利益,不能急功近利阻碍长期发展,同时在实现总体目标规划时,也不能一味地牺牲当前利益,要兼顾近期的发展,制定近期目标向长期目标过渡的有效措施,并使之具有长效性。

3.2 新农村居住点绿化设计的建议

新农村居民点的绿化工程是一项整体系统工程,它需要设计者结合地域的自然特征与历史文化渊源,充分利用周边以农田、山林、河流为主的自然景观,通过规划组织,体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新村风貌,打造“田园里的社区”。近年来,许多城市都提出了诸如“打造花园城市,创建文明卫生城市”之类的口号,作为新农村绿地建设也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合理借鉴城市绿地规划模式中的做法与经验,从新农村居民点绿化的几种形式综合考虑,协调发展,使新农村居民点绿地系统发挥最大的功效。

3.2.1 彰显出入口绿地的鲜明特色

出入口绿地是居民点形象最直观的体现,在居住区绿化模式趋同的今天,要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风貌,结合不同地域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风俗习惯,打造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出入口绿化风格。如重视古树名木的景观作用,加大乡土树种的种植比例,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引入能够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环境等自然条件、抵抗力强、成活率高的外来树种。这种对传统乡土树种的重视和外来特色树种的引进,可以增加出入口绿地的特色性和景观性。

3.2.2 突出公共绿地的核心作用

公共绿地是居民日常休憩活动的聚集地,是人文精神的集中展现之所,因此,居民点公共绿地的规划显得尤为重要。要发挥公共绿地的核心作用,在进行规划时,在保障充足的活动空间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增加绿地植物的多样性,打造“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四季景象;在植物造景时,应构建以乔木、灌木、花草、藤蔓高中低搭配有序的复层群落结构,在上层可配置苦楝、榆树、合欢、柿树、栾树等阔叶乔木,中层配以榆叶梅、紫叶李、丁香、海棠等花灌木,下层配以玉簪、美人蕉、鸢尾、地肤、萱草等多年生宿根花卉等。

3.2.3 建设道路绿地的风景线

道路构成居民点的基本骨架,其绿化也是居民点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道路的线性特征,道路绿地一般沿社区道路两边进行布置。选择植被时,应重点选择姿态优美、生长健壮、适应性强、冠大荫密、无落花落果、无污染性等特点的树种进行种植。同一主干道在选择主干树种时,不应过多过杂,应以1~2种为宜,多选用树干笔直高大、树叶繁茂的乔木,以便发挥其防风、吸尘、减噪、遮阳的功能,形成居民点的绿色保护屏障,保护生态环境,营造一种舒适、安静的生活居住环境,从而为居民点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2.4 发挥宅旁绿地的实用功能

宅旁绿地一般是居民点房前屋后的小块绿地,可根据村民自身的需要进行合理的绿化与布局,其布置形式灵活多样,如可布置一些“小花园”,种植如牡丹、月季等花卉,增强居住环境的美观性;也可以开垦“小菜园”、“小果园”等种植一些日常食用的瓜果蔬菜,在增强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村民的绿化积极性,从而提高居民点的绿地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将“小果园”打造成特色采摘园,让外来游览的人根据自身的喜好采摘果实,享受收获的乐趣;对于“小菜园”,也可以连点成片,探索农家乐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1]潘金瓶.新农村居住区景观特色研究——以张家港永联村为例[D].上海:上海大学,2008.

[2]王振宇.关于新农村建设与自然环境协调的思考[J].规划师,2009,(S1):93-95.

[3]薛玉剑,李光忠.新农村绿化应凸显地域特性与田园文化——以山东省德州市为例[J].技术与市场(下半月),2007,(7):42-44.

[4]孙亚兰,李国荣.农民集中居住区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083-1084,1098.

2012-09-11

马晓红(1987-),女,山东潍坊人,硕士生,主要从事园林植物绿化以及景观设计研究。

安运华,E-mail:anyunhua@yahoo.cn。

10.3969/j.issn.1673-1409(S).2012.12.003

TU985.12+8

A

1673-1409(2012)12-S006-04

猜你喜欢
居民点绿地绿化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绿化用女贞树上的果实,可以采来入药吗?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驻马店市绿地内草坪改造及养护管理
基于GIS的宜兴市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走进绿地
克拉玛依城市防护绿地树种的选择和配置的探讨
建国以来我国历次大规模绿化历程及成效
济南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
基于3S的巴彦县农村居民点内农地测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