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忠贵
(长江大学经济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湖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朱忠贵
(长江大学经济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分析了影响湖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因素,从耕地资源、水资源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提高湖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指一定时期的一定地区,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各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稳定地达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包括耕地保护能力、生产技术水平、政策保障能力、科技服务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投入和产出2个方面的因素构成,由耕地、资本、劳动科学技术等要素的投入能力所决定,由年度的粮食总产量所表现。我国传统粮食主产区主要包括三大区域: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黄淮海的河北、山东、河南3省及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5省,共11个省份,这些省份的生产结构和布局以粮食为主,粮食在生产和社会经济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粮食主产区的土地面积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22%,耕地面积占到全国的50%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约占全国的60%,粮食总产量则占全国的约70%以上,因此该区域粮食生产在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1]。湖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但是,近年来,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下降。保护和提高湖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关系全局,意义重大。湖北省省作为国家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必须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从实际出发,采取得力措施,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动粮食生产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
1.1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稳定粮食产量的需要
粮食生产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生产的波动向较大,自1990年以来,湖北粮食生产呈现出不稳定性。粮食总产量最低是2003年的1921万吨,最高产量是1997年的2634.4万吨,波动幅度达713.4万吨,而从2000年到2010年以来粮食总产量均为2300万吨,粮食总产量呈现出波动下滑趋势。而粮食消费量的变化相对稳定,这就使得粮食市场出现一种供需不平衡的状态,粮食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差额波动较大,需要通过粮食库存方式来调节粮食市场的不平衡状况,如果库存量太小,难以弥补欠收年份的生产不足,则会导致市场投机行为的出现[2]。减少粮食市场的波动性,以藏粮于民、藏粮于田的方式,实现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1.2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民以食为天。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粮食安全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政治问题。确保粮食安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守住的一条底线。没有必要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保障,就没有可靠的粮食安全,就没有稳定的发展环境。目前,我国人均年粮食消费水平在400千克左右,总体并不宽裕,粮食问题始终牵动着全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是国家粮食和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
1.3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粮食问题是农业问题的重中之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集中体现。目前湖北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60%以上,粮食生产是农业结构布局的基础,影响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粮食收入又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一些地方农民的粮食收入要占到纯收入的50%。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农业结构调整才能持续,种粮农民的收入才能稳定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才能稳步提高。
2.1 耕地资源逐年下降
湖北省特有的地形地貌特征制约了湖北省的耕地面积。湖北省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山地、丘陵和岗地、平原湖区各占湖北省总面积的55.5%、24.5%和20%。湖北省耕地资源有限,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加大。湖北省国土资源部门最新公报显示,湖北省耕地总量从1998年至2006年呈持续递减态势,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为0.055公顷,已接近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053公顷的警戒线,低于全国0.094公顷的平均水平 。其次湖北省耕地的显性流失速度加快。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城镇的扩张和公路的延伸以及开发区的建设等占用了大量的农田土地,将直接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再次是劳动力的转移、耕地撂荒、耕地非粮化等带来的农村耕地面积的减少等隐形因素也制约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粮食种植面积日益萎缩,1991年湖北省粮食面积为519.4万公顷,占全国粮食面积的4.63%,2011年粮食面积为412.2万公顷,减少了107.2万公顷,减少幅度为21%[2]。
2.2 水资源不足
湖北省素有“千湖之省”的美称,但是境内水资源并不丰沛。随着工业的日益发展和人口增加的压力,水资源紧缺的矛盾不断凸显出来。2008年湖北省水利部门公布湖北人均水资源已接近国际公认的严重缺水警戒线。湖北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3.5%,列第10位,人均占有量为1731m3,列第17位,只占全国人均占有量的73%,接近国际公认的人均1700m3严重缺水警戒线。据有关统计,在1947年到1989年的42年间,湖北省发生较大或特大干旱年的概率为21.4%,平均约5年一遇。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省发生较大或特大干旱的年份有6年,干旱周期明显缩短,出现的概率为50%,2000年和2001年还连续出现大旱。与其他省分不同的是,湖北省过境客水量大,70%至90%的降雨集中在每年4月到9月,以及长江干支流流水,这些过境客水及降水大多以洪水的形式流失[3]。粮食生产主要依靠灌溉,这就更加剧了湖北省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而且湖北省大部分地区农业用水较为落后,多采用传统的灌溉方式,既浪费水资源,又增加了粮食的生产成本,降低了粮食生产能力。
2.3 农业基础建设薄弱
湖北省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省份,由于过去对农业投入的不足,农业基础建设比较薄弱,农业生产设施普遍偏低,特别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是很完善,防洪抗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不能有效保障粮食生产的稳步发展。近几年,湖北省受灾成灾面积不断加大,尤其是降雨、洪水,干旱带来的危害更为严重,其中2004年受灾面积为1550.261千公顷,成灾面积894.2千公顷,占受灾地区的57%,其中水灾的受灾面积为818千公顷,成灾面积495千公顷旱灾受灾面积257千公顷,成灾面积257千公顷。至2008年洪涝干旱造成的受灾成灾面积机会成倍增长。受灾面积高达4032.8千公顷。此外湖北省有效灌溉面积发展缓慢,2008年湖北省有效灌溉面积为2330千公顷,相比1999年的有效灌溉面积2130千公顷,平均每年增长20千公顷,这与湖北省7298.3 千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相比相差太远[4]。
3.1 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
这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减少耕地流失确保耕地面积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首要途径。首先在确保现有耕地面积的同时大力加强对农村土地的管理,防止土地流转过程中乱用耕地和“耕地非粮化”现象的发生。其次是在确保耕地面积的同时还要提高耕地的质量,增加对中低产田的管理,培肥地力,涵养水分,增加土壤肥力,提高耕地质量,减少耕地的隐形流失。耕地的质量和数量决定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高低。
3.2 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
水资源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要素之一,必须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加强对农业用水的保护,节约农业用水,防止农业用水污染提高利用率。完善农田灌排体系,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做到旱涝保收。湖北省湖北河流较多,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资源,提高防洪调蓄的能力。
3.3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既能有效地防止粮食播种面积因灌溉原因而减少,又有利于增加粮食的单产,同时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首先要实行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加强水资源管理,防止农业用水的污染。其次根据湖北省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适时改变田间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搞好水利设施的维护和建设,增加有效灌溉面积。
[1]郑 悦.新疆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其贡献率比较[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1,(1):104-107.
[2]王争艳.影响粮食生产因素的贡献率分析及政策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 2008,(4):1690-1692.
[3]张光前,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J].中国粮食经济,2008,(2):24-26,
[4]焦艳平.我国主要农作区粮食产量贡献率分析[J].作物杂志2006,(1):17-20.
10.3969/j.issn.1673-1409(S).2012.07.014
F326.11
A
1673-1409(2012)07-S050-03
2012-07-02
朱忠贵(1963-),男,湖北天门人,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