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可,吴承艳
(南京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46)
在中医学史上,宋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相当多的早期中医文献,乃至包括古代方剂文献,在宋朝尚可窥其原貌。又因宋以前(至1279年)古方其组方质朴严谨、疗效屡有大验,向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至今不移。如《方剂学》[1]收方209首,宋以前方剂就有130首,占62.2%;又如《现代日本汉方处方手册》[2]收方210首,其中宋以前方剂130首,占61.9%。因此,对宋金以前著名医家及方书进行全面梳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宋代之前方书多以集成为主,方剂流传脉络不清,方书的特点是重实用,略理论,使得后世医家很难准确的把握当时方剂的使用。所以当方源不清的情况下,研究古代方书的过程中,唯一能确定是由编者主观参与的就是方剂在此本方书中的归类,并且其应是研究当时医家学术思想的主要依据。本文将简述其研究内容和意义。
方书中方剂的归类因是承载了编书医家主观意愿的唯一确定载体,其与方剂分类是有区别的,所以对于方剂的归类细化应分为:1)方剂的归类涉及门类目录的研究,即方剂是按照哪一种或者几种分类法分类的,此种分类法条目有无异同点,如同是以病证分类法,唐代的《外台秘要》中的病证条目和宋代的《太平圣惠方》条目之间有无差异,有无相同点。2)同一门类中方剂被归类的对比研究;3)同一病名的归类研究。
2.1 方书中方剂的归类是当时中医学水平的体现 方书作为专门记载方剂的著作,或以方剂为主要内容的著作。其实用价值之大尤为医家所重视。历代医家见仁见智的将自己所认为良方、效方汇编成书,传承后代才有了数量庞大的中医方剂宝库。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都有其著名的方书,如汉代的《伤寒杂病论》、晋代的《肘后备急方》、唐代的《备急千金要方》、宋金元时期的《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普剂本事方》《严氏济生方》《宣明论方》《世医得效方》等,而这些方书中如何将浩如烟海的方剂分类成册,恰恰反映了当时中医的认知水平,和医家本身中医的传承素养,如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杂病部分是以病名分类为主,但对比成书更为早期的《五十二病方》的目录可以发现,2本书中对于方剂所归之病名却无相同。宋代对比官修方书,和私人编纂的方书中,病名差异并不明显,且对于疾病的总体病名分类也几无差别,甚至有了科举程文的《太医局诸科程文格》,这就说明在宋代医学普及程度很高,医疗教育的成果十分明显。并且对于病证的命名分类也有了大致统一的认识,这也为金元时期的各家争鸣奠定了基础。
2.2 方书中方剂的归类是编书医家中医认知水平的体现 在宋代之前方书多为集成为主,散在的方剂如何能够汇编成册,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就使得方剂在整理成册的时候,编书医家的需要综合考量自己的对于此方剂的认知和方剂所出方书的记载来对其进行归类,这种分类是主观的,是作者自己中医素养的具体体现,应是中医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如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3]中将伤寒类的方剂归类为:伤寒例、辟温、伤寒膏、发汗散、发汗汤、发汗丸、宜吐、宜下、发汗吐下后行伤寒杂治,劳复、百合、伤寒不发汗变成狐惑病、伤寒发黄、温虐、溪毒证等,这样的归类方法反映了孙思邈对于伤寒类方的认知程度,为后世医家开辟了另一条认知伤寒论的途径,其次也说明了孙思邈在撰写《千金要方》的时候很可能并未得见伤寒论原貌,以致留下了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的感慨,后来在其写《千金翼方》的时候终于看到了伤寒论的原书,并且全文引用在《千金翼方》中了,可见,对于同样的方剂,不同的医家不同的医学体系认知归类方法是不相同的。
2.3 方书中方剂的归类是后世流派和辨证分型的学术土壤 中医本身是一门传承的医学,在中医的传承中医家将那些他们对于某种疾病治疗有效的方剂记录下来,落实到方书上面就是某种疾病下的不同的有名方剂,或者是无名方,而宋代以前作为中医的大汇集时期,并经过宋代先贤们的整理,编纂,教授传播,使得在华夏大地上很多人有了共同的学术基础,乃至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达到了“官府守之以为法,医门传之以为业,病者持之以立命,世人习之以成俗”的地步,从而使更多的读书人对于方剂进行思考,总结归纳形成了自己的方书体系,其中比较有名的有许叔微的《普济本事方》,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等等。而在这些方剂中,仔细对比后世的各个流派,发现其实他们的学术思维可能就蕴含在这些能治疗同种疾病的不同方剂中了,而当他们在某个地区不断的实践这些方剂时,因为地区和时代不同的筛检,他们会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从而形成不同的流派传承。而对于治疗同一种疾病的归类方剂,则反映了不同的病理侧重和分型。
对于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方剂资源,特别是宋代以前(包括宋朝)的集成类方书中的方剂,不应将其简单的看成是独立的个体进行研究,因为在古代先贤们编纂方书的时候已经对于方剂进行过了一次筛选,并根据自己对中医的认知水平设立名目、归类方剂,所以其方书中所列出的方剂都是有被录入之原因的。因此,笔者认为,现代当对于不同方书进行研究的时候,应该将方书中方剂的归类研究作为首要步骤,并依据不同的对比层面来对方剂所涉及的各项信息进行深层的研究整理,这才是有一定意义的,是可以准确反映出编书医家的学术水平的。并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更加科学,准确的理解古方,当然对于方书中方剂的归类尚缺乏严谨的内涵界定,本文仅简述了其重要的研究意义,希望藉对此法的讨论,来完善古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使古方研究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
[1]段富津.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顾旭平.现代日本汉方处方手册[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9.
[3]唐·孙思邈.千金要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