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成,樊瑞红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 300120)
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特色,临床辨证是诊治的重要环节,临床辨证论治要处理好辨证与辨病的关系,辨证论治与经验药经验方的关系,与科学研究的关系,特别要强调辨证与哲学的关系,才能更好的辨证施治。
辨证论治源于《内经》,始于仲景之《伤寒杂病论》,多脏腑论治,后世发挥其要旨创六经论治,八纲论治,三焦论治,卫气营血论治等,至今认为辨证论治根本是个体化治疗,确定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证而异等治疗观念。总的来说,辨证论治是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临床四诊资料,分析疾病的阶段性质,而掌握的可靠临床信息是辨证准确的基石。
辨证论治在临床诊治是非常重要的。但医者往往忽视辨病,而辨病是临床诊治的重要环节。辨病是在病人诸多症状和临床检查综合分析后得出的结论,西医学相关的理化检查对于辨病是非常重要的。病者往往诸症较多,抓主症对于辨病至关重要。主症就是患者最痛苦、最明显、与诊断和辨证论治最相关的一二个症状,离开它就不能成立诊断与辨证论治,在某种意义上说主症与特异性症状有相似之处[1],病显于外即诸症,明主症可明病,明病即可求于药,药医于病,药有专攻,辨病既求于专药。痢疾病者须白头翁,无论寒热,仅量之多少,亦可少佐之。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制,病之根本,抓住病机是辨证论治的关键所在,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可以说至关重要,病机是辨证用药的前提。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当抓病机,以病机为先导,分析疾病的性质、阶段、发展、转归,可以更好的遣方用药。
经验方、经验药是历代医家之精髓,特别是特效药或方,辨证与经验药、经验方相结合,施治可以很大程度提高临床疗效。恩师临床常经验用药与临床相结合,用炙甘草汤加减结合辨证用药治疗心悸取得满意的疗效。从古不可泥古,要继承创新,继承创新才能进步,科学研究是继承研究的可靠途径。科学研究是在缜密的思维下进行科学实验论证证明的,以此来指导临床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袁红霞教授[2]科研应用旋覆代赭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通过实验表明,旋覆代赭汤原方倍用甘补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要明显快于对照组,而且促炎因子IL-6及TNF-α的含量显著减少。证明本药物对局部食管组织的影响较大,能够更高程度的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发挥其对食管炎大鼠积极的保护作用。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是互补,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创新。
5.1 用发展的眼光审视辨证施治 事物是发展的,病证也是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各阶段的性质,用发展的眼光诊治有助于医者抓住病者不断变化的病证性质。《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都指出病证的发展变化,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随证诊治。
5.2 认识规律,按规律办事,以此为辨证依据,然而医者要在夯实知识基础上,把握病证发展规律,按病证发展规律施治,并确保病证不出现逆证。
5.3 抓住主要矛盾,分清主次矛盾 病者往往诸症较多,抓住主要症状,分清次要症状,以主要症状为先导,辅以思辨次要症状。
5.4 辨证论治重视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局部反应整体,重视舌脉,舌象是可见的客观指标相比脉象,据舌象辨证客观性高,不会出现千人不一的辨证结论。
辨证论治还应重环境因素的辨证,察天时地利人和,做到天人合一。
笔者认为,辨证论治临床用之应先辨病,辨病抓主症,辨病以用药,用药求专方专药,用发展的眼光以辨证观点审视病症之阶段,认识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抓住主要矛盾,定证以加减药物,应重视外因的辨证,辨时辨地,重视局部整体的统一。
[1]施晓瑜.辨证论治之我见[J].光明中医,2011,26(3):414.
[2]袁红霞,史业骞.旋覆代赭汤对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IL-6及TNF-α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