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芸芸,姚美玉,石婷婷,王秀霞,吴效科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王秀霞教授是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中医,学验俱丰,精研妇科,疗效显著。本文报道跟随王秀霞教授出诊时所遇的1例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分析其治疗方法。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指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或间质)出现在子宫内膜以外部位。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痛经、月经过多、不孕和子宫增大,以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为典型症状,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种植、侵蚀及远处转移能力。多发生于30~50岁的妇女,发病率10%~47%,且近年来有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妇科常见病[1]。中医古籍中无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名,但根据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痛经”范畴,属月经病,临床以瘀症多见。EMS病因不明,发病率高,临床治疗方法较多,但治疗效果均不理想[2]。西医常规的治疗方法为手术为主、药物为辅。手术切除子宫使生育年龄的患者丧失生育能力,降低生活质量;药物治疗仅有短期的控制作用,且毒副作用较大,停药后症状容易复发[3]。王老师对EMT的治疗经验丰富,临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自创痛舒方治疗EMT,疗效卓著。现举例报道如下。
张某,女,45岁,2011年11月30日初诊。主诉:小腹疼痛3年余,周期性加重。该患者平素恚怒,烦躁。2003年因子宫内膜异位症,小腹疼痛难忍,于某大医院行子宫全切术,术后复发,平时腹部隐痛,月经周期时加重,甚则痛引腰骶放射至肛门呈坠胀感,影响正常生活,现服孕三烯酮3年,服孕三烯酮后疼痛减轻,但出现头昏、乏力、胃部不适、体质量增加,心悸。体格检查:体质量62.5 kg,身高160 cm。腹型肥胖,满月脸。盆腔彩超示:子宫全切术后盆腔。双侧卵巢无异常。现患者停用孕三烯酮1周,腹部隐痛,伴少寐,轰汗、乏力头晕,腰酸,便秘,舌紫暗,胖大,脉沉。
中医诊断:气滞血瘀型痛经。西医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
首诊:中药以解郁安神,行气止痛为治则。药用苍术20 g,郁金10 g,天麻15 g,天冬10 g,龙骨20 g,牡蛎20 g,丹参20 g,杜仲20 g,鸡血藤20 g,石斛15 g,延胡索15 g,生甘草10 g。水煎剂,日1剂,早晚饭后服用。
2011年12月18日2诊:经上述方案治疗,患者睡眠改善,乏力感减轻,疼痛减轻。王秀霞老师自拟方予以治疗:痛舒方加味。药用延胡索15 g,乌药15 g,枳壳10 g,防己15 g,砂仁15 g,茯神15 g,肉桂5 g,白芍15 g,苍术15 g,制半夏10 g,川牛膝15 g,通草5 g。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服用。
2月26日3诊:自诉1月27日本应加重的腹部疼痛明显缓解。整体状态好转。治疗痛舒方加味,药用延胡索15 g,乌药15 g,枳壳10 g,防己15 g,砂仁15 g,茯神15 g,肉桂5 g,白芍15 g,苍术15 g,制半夏10 g,郁金15 g,桃仁10 g,鸡血藤20 g,丹参20 g。
3月28日复诊,自述平时腹部隐痛消失,周期性加重疼痛明显缓解,无用药不适,继服上方。
王秀霞教授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继发性痛经)发病有3方面的原因:一是宫腔手术,损伤充任及胞宫,瘀血留滞胞络、胞宫;二是经期受寒,寒邪侵入胞中,寒凝经脉,致瘀血内阻;三是情志不遂,肝气郁滞,气滞而血瘀,致瘀血内阻。本病例患者胞宫切除,但瘀阻冲任,《妇人良方》曰“:妇人病有三十六种,皆由冲任劳损而致”[4]。冲任二脉循行路线,出于胞宫后在腹、腰骼、会阴及股内侧等处的循行区域与痛经好发部位相吻合[5]。冲任脉中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治疗。痛舒方以行气活血止痛为主,方中延胡索、乌药、枳壳行气止痛,气行则血破,为止痛要药;防己主风气,宣通,止痛;肉桂(少量)散寒止痛,宣导百药;砂仁、茯神、苍术健脾燥湿行气;白芍养血止痛;清半夏燥湿消痞散结,辛而能守。该患者血瘀重固酌加鸡血藤、丹参、川牛膝等活血祛瘀之药。如血虚重用白芍、熟地黄、当归等;月经过多者酌加龙骨、墨旱莲等;不孕患者酌加补肾之药。痛舒方全方主用行气化瘀通络之药,辅以辛散、燥湿,诸药相配,相得益彰。王老师通过数10年临床实践观察,应用痛舒方加减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有显著疗效。
[1]肖静.子宫腺肌病治疗的新进展[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1,26(2):102-104.
[2]张凌汝,张春莲,熊平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现况[J].医学综述,2011,17(12):1865-1867,1877.
[3]贺朝,曲宏伟.子宫腺肌病治疗的研究进展[J].当代医学,2009,15(35):749-750.
[4]宋文丽.论冲任学说与中医妇科之间的辨证关系[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97-98.
[5]薛彤权.温通冲任法治疗痛经[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2(2):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