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丽荣
作为静脉高营养途径的外周深静脉置管(PICC)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问世,我国在九十年代开始使用此项技术。经过几十年的不断研究,这项技术已经在临床中得到推广并应用,PICC可以将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减轻至最小程度,它是拯救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以及极超低体重儿生命不可或缺的技术之一[1]。我院重症监护室自2010年2月开始应用PICC技术治疗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通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重症监护室治疗的88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其中,59例为男性,29例为女性;日龄1~14d,平均日龄为5d,18例患儿的胎龄在26~30周之间,70例患儿的胎龄在31~35周之间;20例患儿出生体重在800~1200g之间,68例患儿出生体重在1200~1500g之间;患儿均为早产儿并分别出现五类并发疾病(19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23例新生儿吸入性肺炎、20例新生儿窒息后、8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以及18例新生儿败血症)。
1.2 治疗方法 (1)治疗前先向家长介绍采用PICC的目的、方法以及风险,得到家长同意,签署治疗同意书;(2)把患儿放在消毒好的辐射保暖台上,贴好肤温探头,把温度调至37℃;(3)测量患儿的双侧臂围,将穿刺点确定,让患儿穿刺侧手臂呈90°外展,穿刺的路径为:从预穿刺点开始,顺静脉至右胸锁关节处,再向下到第二肋骨和第三肋骨之间。穿刺过程中要保证在严格的无菌环境下进行,选择穿刺静脉,当回血后拿掉针芯、把PICC管放进导入鞘,当导管进入静脉足够长度后,将导入鞘撕裂,对穿刺点进行5min的按压,渗血停止后接肝素帽。封管采用的是5U/ml稀释肝素液脉冲式正压封管。用边长为0.5cm的正方形纱布将穿刺点覆盖,采用3cm透明敷料将其固定。
1.3 护理要点
1.3.1 基础护理 派专人护理PICC患儿,接触患儿前要认真洗手,做到消毒充分。术后坚持每天为患儿测量一次臂围,查看患儿是否有静脉炎(通常在置管后7d内发生),一旦发现要及时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2]。
1.3.2 术后换药 术后24h更换敷贴,术后7d内,每3d更换一次,之后每周更换一次。将敷贴揭去时为了避免导管被拔出,应该顺着导管方向向上撕。每次都要佩戴无菌手套进行换药,确保每周更换一次无菌肝素帽,一旦出现回血现象时要马上更换。坚持每天更换肝素帽以外的管道,要求无菌情况下进行管道的更换、敷贴以及注射药物等操作。
1.3.3 正确封管和冲管 采用正压方式封管,使用5U/ml稀释肝素液1~2ml进行封管。使用2ml的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每8h进行一次,为了防止药液沉积,在冲管时要不停让导管接头处转动,为了防止堵管现象发生,采用脉冲式冲管,因为脉冲式可以将导管末端残留药液彻底冲洗干净[3]。输液中要经常巡视,确保连续的输液环路,防止管路的脱开和回血。
1.3.4 拔管护理 将PICC拔出时,先将穿刺点消毒,把导管轻慢的拉出,采用封闭式敷贴将伤口覆盖1d,与此同时要仔细查看导管的完整性。
88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均成功置管,其中,80例患儿是一次穿刺成功,其余8例患儿是二到三次穿刺成功的。患儿中67例采用贵要静脉,9例采用肘正中静脉,4例采用头静脉,5例采用颞静脉,3例采用腋下静脉,患儿的置管时间为1~60d,平均置管时间为32d。所有患儿中有5例出现机械性静脉炎,6例出现导管阻塞,在发现病症的第一时间对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最终患儿都达到满意疗效。79例完全治愈出院,4例病情好转出院,3例自动放弃治疗,2例患儿死亡,死亡率为2.28%。
通过插管于外周静脉,尖端在上腔静脉或者锁骨下静脉处定位的技术称为PICC置管术。PICC给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成功救治带来了新的路径,防止患儿由于反复的被静脉穿刺而发生缺氧问题、体温问题、感染问题和静脉营养问题等,同时也解决了外周静脉置管固定困难的问题以及留置时间短的问题,给患儿的治疗和能量的供应创造了一条较完美的静脉通道,为成功救治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临床中应用前景令人十分满意[4]。
我院自2010年开始应用PICC技术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救治,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研究结果显示,88例患儿中完全治愈出院者为79例,病情好转出院者为4例,患者自动放弃治疗为3例,死亡患儿为2例,其死亡率仅为2.28%,大大降低了患儿的死亡率。
综上所述,PICC可以将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减轻至最小程度,减轻护理工作量的同时避免患儿发生组织坏死。此项技术提供可靠的静脉通道和营养供给,对患儿的刺激十分小,患儿能够灵活活动,因此,护理十分容易,可以应用于相关疾病的治疗。
[1]王旭,杜萍,刘颖,等.早产儿和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PICC的体会[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3):3125-3128.
[2]张静.PICC在内科重症监护室的应用及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0):784-786.
[3]陈丽萍,崔其亮,林水清,等.新生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的术前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2004,20(2):221-224.
[4]吴红燕,时富芝,郝颖芳,等.PICC应用于早产儿的护理12例[J].医药论坛杂志,2004,25(21):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