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瞄准市场,深化环境工程品牌专业建设

2012-03-31 08:28余训民李庆新关洪亮明银安李逢雨陈金毅杨嘉谟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2年22期
关键词:环境工程化工办学

余训民,李庆新,关洪亮,张 莉,明银安,李逢雨,陈金毅, 杨嘉谟(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以学生为本,瞄准市场,深化环境工程品牌专业建设

余训民,李庆新,关洪亮,张 莉,明银安,李逢雨,陈金毅, 杨嘉谟(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从“教学质量、学生素质、合格人才是品牌专业建设的核心和根本”出发,提出了“环化、环资(矿)”结合的办学思路,围绕“环化、环资(矿)”结合的内涵及“依托优势,突出特色;瞄准市场,科学定位;强化质量,创建品牌;历炼能力,抓好就业”等4个方面建设环境工程品牌专业进行了重点阐述,并对武汉工程大学环境工程品牌专业建设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经验及成果做了介绍。

环境工程;品牌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教学质量、学生素质、合格人才是品牌专业建设的核心和根本。学生是品牌专业建设的基本要素,教学质量是品牌专业建设的核心,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并及时顺利就业是打造品牌专业的根本[1]。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于1997年设置至今已毕业10届学生,共900余人。开办初期专业办学思路缺乏个性,毕业的学生就业率低。通过调查与讨论,找到办学问题的症结所在:一是采用全国统一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要求与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忽视了学校的特色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二是办学与用人单位特别是与企业脱钩,缺乏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工程素质教育环节;三是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阻碍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潜能的发挥。面对办学无特色等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对专业进行改革、创新,突出特色,创建品牌[2]。

品牌、质量、特色是专业的生命线。专业建设必须突出改革创新为先、质量效益第一的思想。为此,笔者提出了“依托优势,突出特色;瞄准市场,科学定位;强化质量,创建品牌;历炼能力,抓好就业”的办学思想,把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开拓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环境工程高级人才,作为品牌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1 依托优势,突出特色

环境工程是由多学科形成的交叉专业,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相关学科的进步。化工、资源类专业作为当今体现先进技术与工业现代化的专业,与环境工程专业有着紧密的关系。化工、制药、资源开发是我校优势学科专业,从2006年起就开始探索如何依托这些优势,着力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此,提出了“环化、环资(矿)”结合的办学思路:一是在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方案上体现“环化、环资(矿)”结合的特色;二是在专业课程设置及课程教材内容上突出“环化、环资(矿)”结合特色;三是在专业基础课实验与专业课实验安排上注重“环化、环资(矿)”结合特色;四是在实习环节与实习企业类型上强化“环化、环资(矿)”结合特色;五是在毕业设计(论文)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深化“环化、环资(矿)”结合特色。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与探索,独具“环化、环资(矿)”结合的办学特色越来越明显,且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和名气也越来越大。

2 瞄准市场,科学定位

面向市场办学,以服务社会、企业为宗旨,把学生未来就业作为教学、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我校地处我国中部湖北武汉,又是中南地区唯一一所以化工、环境、资源开发为特色的高校。随着国家中部经济崛起战略实施,湖北是这一战略的重要支点,石油化工、磷化工、制药和冶金工业又是湖北的主要支柱产业,武汉市为国家“两型”社会实验区,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80万吨乙烯工程、磷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国家重点项目相继在鄂开工建设与投入运营,对高素质复合应用型环境工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给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建设发展带来机遇。因此,瞄准湖北及中部地区市场需求,根据“环化、环资(矿)”结合的办学思路,以培养“具有扎实化学化工、资源开发基础知识的环境工程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及时调整专业的服务方向,将人才培养的去向主要定位在服务于化工、制药与矿山(即资源开发)企业上[3]。

3 强化质量,创建品牌

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专业建设的落脚点,拓宽专业口径,开展品牌专业建设。

1)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将人才培养的去向主要定位在服务于化工、制药与矿山(即资源开发)企业上”的要求,重新制定了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出了“产、学、研、政”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构建了“学识、技能、经验、创新”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重个性、强能力、多出口”的人才培养途径。

2)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去向,开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构建独具“环化、环资(矿)”结合特色的“五位一体”课程体系[4]。编写了新的教学大纲与教学指导书;并将科研成果写进教材,引入课堂与毕业设计;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建立课程网站平台和网络教学资源库,引导学生个性化、自主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技能与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保证毕业生培育的高质量。

3)加大校内外实践基地与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构建“三实一创”实践教学新模式。整合实验室资源,建立了国家级“环境与化工清洁生产实验教学中心”,通过实践性教学改革,探索出“以课内实践教学为主线,以课外科技创新为途径,以基本技能训练为基础,以工程素质提高为重点,以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独具“环化、环资(矿)”结合特色的“三层次七模块”实验教学新体系,形成了资源有效开发、化工清洁生产、环境保护“三位一体”的“实验、实习、实训、创新”为主要内容的“三实一创”实践教学新模式[3],为企业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环保人才提供条件保障。

4)采取引进、提高、聘用等措施,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近几年引进博士6名,并安排到企业挂职锻炼,掌握企业生产过程及发展动态,聘用4名化工、矿山等企业教授级高工做兼职教师,构建了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和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师资保证。质量出效益,特色出品牌,近些年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每年有35%以上的毕业生考上硕士研究生,2007年我校环境工程专业被评为湖北省环境类第一个品牌专业。

4 历炼能力,抓好就业

“坚持能力为重”是实施工程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仅仅依靠已掌握的知识,就能赢得竞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创新能力成为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只有具备知识能力更新的人,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具备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能力更新的人,才能够在未来社会立于不败之地。环境工程专业集理论、实践和工程技术于一体,更注重应用性,因此在专业教育中,不只满足于“三基教育”传授已有知识,而是把重点放在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提高综合能力上来,对此采取了如下措施:

1)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对清洁生产、绿色化工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和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理论等的学习,掌握更多的化学化工、资源开发及专业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与理论。

在实验教学中,增加实验教学学时,压缩验证性实验,加大综合设计型、创新型实验比例,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如将化工、制药、矿山企业近年来采用的一些新的“水、气、固、声、生”污染控制技术转化成综合设计型、创新型实验,以全面开放的形式引导学生做,不仅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探讨、分析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他们到企业就业做准备。

2)将原来不太重视的课外科技活动、科研项目等作为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和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增强学生实战欲望,每年约有25%左右大三、大四的学生进入创新实验室、走进企业和老师的科研室,开展各种科技活动得到锻炼。

3)建设多元化的实习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城市垃圾填埋场、危险废物处理与处置中心、热电厂、石油化工、制药与矿山等企业建立16个实习基地,每年约180余人次学生进入这些基地进行各种实验、实习与科研,既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又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机会。

5)建立科学实验考核体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近年来,建立了一个以学生为本,公平、公正、合理的实验成绩考评体系,实施全程动态性、综合性的答辩式考核办法,不再单纯地考查实验报告,而是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课题的全过程,鼓励有创造性的学生脱颖而出。

6)加强就业指导,通过多渠道搞好毕业生就业。近年来,与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学生平时实习、毕业设计与创新实验都到这些企业去做,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建立导师就业负责制,通过导师人脉关系与社会影响力,推荐学生就业;鼓励学生考研究生、公务员和多形式、多途径就业。

5年多来,由于坚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瞄准市场的需求,按照“环化、环资(矿)”结合的办学思路突出专业办学特色,大胆进行专业改革和创新,及时调整和改造专业的服务方向,拓宽专业口径和人才培养途径,优化教学内容和创建教学科研平台,努力培养具有扎实化学化工、资源开发基础知识的环境工程复合应用型人才,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较好地适应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了环境工程专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1]禹奇才,张灵.品牌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4(2):32-34.

[2]余训民,杨嘉谟,李庆新,等.以特色、创新为核心,建设环境工程品牌专业[J].高校教育研究,2008(8):153.

[3]余训民,关洪亮,李庆新,等.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推进教学团队建设,培养高素质复合应用型环境工程人才[J].化工高等教育,2011,28(5):27-31.

[4]余训民,李庆新,杨冬梅,等.依托优势,突出特色,构建环境工程专业新型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A].第三届全国质量工程背景下环境课程类教学改革论坛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42-446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08.055

N4

A

1673-1409(2012)08-N167-03

2012-05-13

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20070307;2010237)。

余训民(1957-),男,1982年大学毕业,教授,现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工程化学、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与环境功能材料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编辑] 洪云飞

猜你喜欢
环境工程化工办学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装备环境工程
探讨环境工程工业污水治理中常见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处理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