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平,谢冬兴 (广东培正学院体育教学部,广东 广州 510830)
广东民办普通高校体育科研现状及困境分析
陈春平,谢冬兴 (广东培正学院体育教学部,广东 广州 510830)
运用文献法、调查法、统计分析法与个案分析法,对广东32所民办普通高校体育科研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产生科研论文总量与质量偏低、各学校体育科研工作失衡、部分院校“0科研现象”、课题申请立项极度困难等现象背后的原因,并提出加强外部环境与机制建设、强化内部行为与意识以及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等3个层面的建议。
广东;民办普通高校;体育科研;现状;困境
体育科研是对体育运动这一文化现象的本质与内在规律的分析、探讨和认识过程[1]。高校体育科研工作是高等教育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揭示体育科研对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的作用以及过程中存在的客观规律,并合理运用这些规律指导高校体育实践工作。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德、智、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高校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长期实践充分证明,体育科研(特别是行动研究)能够促进高校体育教改、课改、教材教法的创新,大幅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同时体育科研还是高校竞技体育训练水平、课余锻炼指导水平的提高重要保障[2]。社会力量办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教育都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与技能型人才的教育[3]。近十余年来广东民办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与成绩。到2012年,广东省共有民办普通高校32所(不包括17所独立学院),其中本科层次的4所,高职类、专科层次的28所。笔者通过对这32所高校的体育科研现状进行调查与困境分析,并提出具有实质性的、可操作性的建议,旨在为广东民办普通高等教育(特别是体育领域)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1文献法
通过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NKI中国知网、维普期刊检索2007~2011年的期刊论文。检索范围:全部期刊;第1次检索条件:机构=校名;第2次检索是在第1次检索的结果中进行,检索条件是:机构=体育,剔除重复与错误信息,最后检索到论文共293篇;另外阅读相关著作(如《体育管理学》、《体育教学论》)提供理论支持。
1.2调查法
设置《广东民办高校体育现状调查问卷》,发放到32所民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学部门,了解广东民办普通高校体育科研现状与教师科研心态,为研究分析准备。另外,实地访谈了广东培正学院等多所体育科研工作较好的院校,了解广东民办普通高校体育科研的困境及体育工作者思想倾向。
1.3统计分析法
利用SPSS11.0对检索到的论文以及问卷数据进行常规的统计,分析各项指标的聚散程度,并就数据表现出的特征进行逻辑分析。
1.4个案分析法
广东培正学院是广东省第1批(2005年)获得学士授予权的民办普通高校之一。学院在一直十分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坚持创建体育特色的指导思想。建校十几年来,在学校体育领域取得公认的成绩,特别是体育科研方面,因此以广东培正学院为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2.1各类指标频数统计
1)论文数量以及各个院校情况 通过国内比较完善的CNKI知网与维普平台,检索广东32所民办普通高校近5年来的公开发表的体育科研论文共293篇,具体到各个院校情况为:检索到论文10篇以下的学校有28所(占87.5%),其中0篇的学校有11所(占34.38%);有5所院校论文数量在10篇以上,其中广东培正学院148篇(占50.51%)、广东白云学院17篇(占5.80%)、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15篇(占5.12%)、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20篇(占6.83%)、广州城建职业学院13篇(占4.44%)。从上述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广东民办高校体育科研成果数量过少,“0科研现象”的比率很高;个别院校体育科研成果占据总体比率很高,出现各校体育科研成果极不平衡现象。
2)论文发表刊物级别情况 在检索到的293篇论文中,中文体育核心期刊论文8篇(占2.73%),其余285篇(占97.27%)均是发表在普通学报、社会科研机构、研究所、报刊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上。这一数据表明,广东民办高校体育科研层次不高(与科研主体的职称、学识相关);体育教师对自身科研成果要求偏低(多数是年轻教师用于评定中职职称所需);民办高校体育教师课题申请与课题承担能力偏低(与课题结题要求相关)。
3)以民办院校体育为主题的论文情况 在检索的293篇论文中,以民办高校体育为研究主题的有47篇(占总数的16.04%),其中广东培正学院37篇,占据78.72%;而在这47篇论文中,以具体个案研究的有15篇,占31.91%,其中广东培正学院10篇,占66.67%。对民办院校体育自身的研究主要有课堂教学19篇(占40.42%)、课余训练11篇(占23.40%)、课外锻炼2篇(占4.26%)、科研与管理5篇(占10.64%)、体质测试3篇(占6.38%)、其他7篇(占14.89%)。数据显示在对民办高校体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与课余训练2个方面。在体育课堂教学方面,有对师资[4]、学生学习态度[5-6]等现状研究;也有部分院校结合学校特点积极创新教学模式[7-8]与发展特色[9-11]教学的研究;还有部分论文是关于课程建设[12-13]的研究,这些对民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在课余训练方面,主要集中在运动队管理[14-15]与运动训练实施[16]等方面。
4)各类课题申请与立项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网络调查以及访谈等方式,了解近2年广东民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科研课题立项情况:广东省民办教育协会2010年度立项课题共85项,民办高校体育立项1项(占1.18%,广东培正学院(GM2010076));广东省民办教育协会2011年度立项课题110项,民办高校体育1项(占0.91%,广东培正学院(GM2011002));民办高校在2010与2011年广东省体育局软科学立项为均0项;在2012年广东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立项1项(广东培正学院(11GJB125134));在2011年广东省科技厅科技计划课题立项1项(广东培正学院(2011B031600014))。上述数据表明,在体育课题申请与立项中,广东民办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工作基本无所作为;对民办教育协会课题的申请参与热情过低,有高不能、低不就的现象;民办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团队建设太落后。
2.2现状分析
1)各学校体育科研工作失衡,部分院校“0科研现象”分析 从论文数量统计情况看出,广东各个民办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存在严重失衡,部分院校出现真空状况,这主要与办学者以及学院领导决策层对科研本身、科研作用的认识度、重视度有直接关系,而体育作为基础课程(或者说是附属课程),其地位、作用与重要性,显然受到“另类”的对待,就更不利于体育科研工作的开展。调查中发现,广东培正学院之所以科研突出,这与该校对科研的重视息息相关,从2009年开始要求专职教师每年有0.5篇论文的科研工作量,且对科研成果100%奖励,对各类立项课题100%经费支持,这从很大程度上激励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分析产生“0科研现象”的原因主要有:①体育兼职、代课教师较多,兼职与代课教师只需完成相应教学工作即可,没有科研工作量;②体育返聘教师较多。民办高校体育高级职称的教师多为返聘公立院校的退休教师,他们无需科研,也无动力再搞科研;③民办院校对体育的定位不正,部分院校对体育教师的态度是上完体育课即可,没有科研工作量之说,甚至连一般的论文数据库都没购买,教师无半点科研资源;④在部分院校体育教师不同职称的待遇相差不大,低职称的青年教师没有科研动力。
2)课题立项困难现状分析 在课题立项方面,广东民办普通高校的处境可称之为“内忧外患”,多数院校基本处于“0状态”。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造成课题申请立项的两难境地:①高级职称教师基本为外校返聘(甚至是代课教师)的教师,不会、不愿再从事科研活动;况且多数学院本身也不要求教师有科研工作量,而体育课也不是主干课程,便更不规范化了;②多数年轻老师职称、学历低,科研功底薄弱,不具备完成课题的能力。因此,在体育局、教育厅等所属课题申请时,基本上没有立项机会,更何况还存在对民办教育旧俗的偏见。科研团队的建设几乎没有,造成课题申请势单力薄。调查发现广东省民办普通高校中,有31学校体育部门为基础部或公共课部下设的一个三级职能单位,而且以低学历、低职称年轻教师为主。有研究表明民办院校体育专职教师,主要是面向社会招聘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或具有相关学历的年轻教师[17]。目前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已经占到了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18]。这些年轻教师知识面过窄、工作量过大,同时又缺乏老中青,职称高低搭配的科研团队,科研氛围及科研条件差,所以民办院校体育教师很难拿到省、市及国家级的课题。
3)科研积极性低落的现状分析 民办院校体育教师年龄与职称结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以青年教师为主的失衡结构,年老教授(60岁以上)多返聘于公立退休教师,他们来民办院校任教多数出于民办院校给出的高薪水以及发挥教育的余热希望,基本上不从事体育科学研究。而大部分年轻教师多为本科、甚至专科学历,科研经历少,能力相对薄弱。又加上在部分民办院校体育只是作为一个教育部要求的项目被动进行,体育科研的地位往往被忽略。当然,体育科研能不能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也与体育教师自身对体育科研工作的热心程度、观念转变以及科研成果的多寡有关联。民办院校体育教师普遍存在上好课、带好课余训练就足够的观念,又加上自身科研基础薄弱,所以民办院校体育研究的总体处于停滞状态,导致教师科研积极性低落。
2.3典型个案分析
从检索论文与课题立项情况可以看出,在32所民办普通高校中,广东培正学院体育科研工作开展比较突出,通过访谈了解到,获得这种突出表现的背后有其内部与外部2大方面的原因。外部(学院整体方面)原因主要表现在:①广东培正学院自建校以来,始终坚持规范办学原则,对体育工作也相对重视,在32所院校中,是唯一一所将体育部门设为二级职能部门的学校,这个为体育工作开展提供便利的行政空间。②学院体育教师与其他系部教师在科研领域享受同样的待遇(评优、奖励、经费等);③学院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高级职称教师待遇,刺激中青年教师科研与职称晋升的积极性;④学院要求每位专职教师每年0.5篇论文的科研工作量。内部(体育部)原因主要表现在:①多年来一直加强教师队伍的职称与学历结构建设,在现有21名教师中高级职称5名(占23.81%,3人为返聘)、中级职称15名(占71.43%)、助教1名(占4.76%);拥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6人(占76.19%);②在两位“本土”高级职称教师(体育部主任)的带领下,初步形成一个以教授为指导,硕士讲师为主体的科研团队;③体育部积极参与学院的教改、课改、院级课题申请,加强科研实践,增加科研成果,形成科研氛围,提高体育科研在学院的影响力;④体育部加强与兄弟院校交流,借鉴成功经验;同时,体育部教师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与其他院校体育教师合作,特别是在课题申请与立项方面。
3.1外部环境与机制方面
广东民办普通高校应当端正办学态度,坚持规范化办学,摆正体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正确位置。加强体育部门教师职称与学历建设,关注中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通过激励机制强化与培养中青年体育科研优秀人才,以便形成以中年教师为核心、以青年教师为骨干、以传帮带为手段的多层次体育科研队伍。提高科研管理水平,提高科研效率,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素质。
3.2内部行为与意识方面
广东民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要敢于面对自身的科研基础与科研环境,正确认识体育科研的作用,树立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信心,从简单的、基本的科研行为做起,循序渐进。行动研究是指社会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所从事的社会事务与教育的理性认识,以及加深对相关背景的理解,从而进行的反思研究[19]。主张民办院校体育教师多进行行动研究,以自己最熟悉的事物(高校体育)为研究对象,主动寻求体育教学理论的指导。通过大量的行动研究,不但能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还能达到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目的。
3.3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通过合作、联合攻关等手段是提高科研水平的关键之一。广东民办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工作需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团队的力量,充分利用体育教师自身特点与资源,与其他院校或者本校其他部门合作,并学习、利用他人先进的研究方法与经验。
[1]杨廼军.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谢冬兴.高校体育教师科研基础知识自学步骤与内容探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6):86-88.
[3]谢冬兴,曾爱明.民办院校青年专职教师业余参与体育活动调查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1):N321-323.
[4]陈琳.广州地区民办本科院校体育师资现状调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9):98-100.
[5]谢冬兴,赖锦松,余卫平.民办高校90后大学生体育课态度调查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2):152-155.
[6]张谊,温超.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健美操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运动,2010(7):107-108,111.
[7]赖锦松.民办本科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研讨[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10(1):36-38,95.
[8]赖锦松.民办高校公共体育理论教学创新模式研究[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11(4):29-32.
[9]赖锦松.从健康生活观视角思考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6):32-34.
[10]赖锦松,余卫平,谢冬兴.广东民办高校特色体育发展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1(6):88-92.
[11]谢冬兴,赖锦松,余卫平.民办高校打造竞技与休闲特色体育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1,25(2):156-158.
[12]谢冬兴.民办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建设若干问题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05-108.
[13]谢冬兴.民办院校遴选优势项目建设体育精品课程的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9):158-159.
[14]谢冬兴,赖锦松,余卫平.民办高校课余训练3个突出问题的认识与应对[J].学理论,2010(32):294-295,297.
[15]赖锦松.重视运动队的建设,打造民校体育特色——广东培正学院建设运动队的实证探索[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10(4):13-15.
[16]谢冬兴,赖锦松,余卫平.民办高校创优异竞技体育成绩的实证研究——以广东培正学院课余训练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11(5):143-145.
[17]张宝锋.民办高校要加强年轻教师队伍建设[J].辽宁教育研究,2007(5):65-66.
[18]陈国星.谈民办学校教师团队精神的培养[J].中国基础教育,2007(4):60-62.
[19]黄英豪,李启迪,徐金尧.技术理性——实践理性——反思理性——行动研究在体育师资教育中的应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2):183-184.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08.054
G807.4
A
1673-1409(2012)08-N163-04
2012-05-17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科研课题(11GJB125134);广东省民办教育协会科研课题(GM2011002)。
陈春平( 1975-),男,1998年大学毕业,硕士,讲师,现主要从事体育训练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编辑] 洪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