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价值分析

2012-03-31 06:34:10王秀杰于韬何翠菊赵英杰赵丹王菲菲
当代医学 2012年31期
关键词:毛刺信号强度浸润性

王秀杰 于韬 何翠菊 赵英杰 赵丹 王菲菲

近年来,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1]。近期出现的乳腺MRI动态增强扫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breast MRI,DCE-MRI)因其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乳腺病变的诊断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2]。我们通过对一组女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进行DCEMRI检查,总结DCE-MRI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诊断上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1月~2010年3月间辽宁省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女性乳腺癌患者76例,年龄27~77岁,中位年龄55岁。所有患者均单侧发病,术后病理类型均为浸润性导管癌;病灶直径1.3~4.3cm,平均2.6cm。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乳腺DCE-MRI检查。

1.2 乳腺MRI检查方法 采用GE 1.5T Excite HD型超导磁共振仪;选择乳腺表面相控阵8通道线圈。检查时,患者取俯卧位、足先进,双侧乳腺自然下垂于线圈内,且用腹带做体位固定以保持扫描中患者体位不动。扫描范围包含双侧乳腺。扫描序列采用双侧乳腺矢状位快速自旋回波(FSE)T1WI序列、T2WI序列和STIR序列,相应扫描参数:L/R- sag FSE T2-FatSat:TR/TE=4640ms/85ms,层厚5mm,Fov:20cm,层间距1mm;OAX STIR TR/TE=6000ms/48.2ms,TI 150ms,层厚5mm,Fov 32cm,层间距1mm。而后,采用高压注射器经手背浅静脉团速注射对比剂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用量为15mL,注射对比剂速率为3.0mL/s,注药同时开始增强扫描,连续动态扫描8个时相,扫描时间为9.4min。

1.3 图像分析方法 在GE公司ADW 4.3工作站上,对MRI平扫、DCE-MRI影像上乳腺病灶进行观察,重点观察病灶的形态、边缘、强化特征。应用Functool软件对病灶增强明显且避开明显病灶内出血、液化区及囊变坏死区的相应感兴趣区(ROI)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并观察病灶增强达峰时间。依据Kuhl分型将TIC分为3型[3]:Ⅰ型为持续型,表现为在动态观察时间内信号强度持续增加;Ⅱ型为平台型,表现为信号强度达到最大峰值并持续2个时间点以上保持不变;Ⅲ型为速降型,表现为早期快速强化,2~3min内出现最大峰值后迅速下降。增强达峰时间以168s为分界点将病灶分为两组。

1.4 评判方法 总结在DCE-MRI影像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形态学特点、TIC曲线的类型。统计依据DCE-MRI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准确度。

2 结果

2.1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形态学特点 本组患者MRI平扫:形态上显示为类圆形9枚,分叶状47枚,不规则形20枚;DCEMRI影像:形态上显示为类圆形5枚,分叶状45枚,不规则形26枚。在MRI平扫,边缘上显示为规则者10枚,不规则者38枚,毛刺者28枚;在DCE-MRI影像,边缘上显示为规则者7枚,不规则者32枚,毛刺者37枚。在DCE-MRI影像上,强化不明显者2枚,均匀性强化者22枚,不均匀强化者52枚;强化表现为向心性强化者53枚,表现为“中心-边缘”型号强化者23枚。MRI平扫上:分叶47枚+不规则20枚=67枚;DCE-MRI上:分叶状45枚+不规则26枚=71枚,后者的显示率=71/76,即0.9342。

在MRI平扫上:边缘不规则38枚+毛刺28枚=66枚;DCEMRI上:边缘不规则32枚+毛刺37枚=69枚,后者的显示率=69/76,即0.9079。

2.2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TIC曲线特点 本组患者在TIC曲线上,显示Ⅰ型者12例,显示为Ⅱ型者21例,显示为Ⅲ型者43例,显示为Ⅱ型、Ⅲ型曲线者占总病例的84.21%。

2.3 依据DCE-MRI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准确度由两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联合阅片,依据DCE-MRI上病变的形态、边缘和强化、曲线特征对本组病例进行诊断。本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例76例,其中诊断为乳腺恶性病变者65例,误诊为乳腺良性病变者9例,诊断准确度为85.53%。

3 讨论

3.1 DCE-MRI的成像原理 近年来,乳腺MRI应用于乳腺病变诊断,因MRI具有很强的组织分辨力,在多数情况下,人体各组织间固有的生物化学方面的差别能够在T1和T2加权图像上产生良好的对比度,提供必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但在某些情况下,MRI平扫不能满足人们对于诊断疾病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要求,常常需要借助于对比剂来显示病变及特性[3]。

使用MRI对比剂进行增强扫描的原理是,利用GD-DTPA的成像特性,团注对比剂使其通过各级血管分布到乳腺病变内,利用乳腺良恶性病变血管分布的差异,通过MRI强化影像特征及其TIC曲线特性对其性质进行评价[2-3]。DCE-MRI主要优点,提高图像的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有利于病变的检出;通过病灶的不同增强方式和类型,帮助病灶定性;动态增强检查可了解乳腺病变的血流灌注情况,有助于评价病变的良恶性;提高MRI血管成像的质量[4]。

3.2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DCE-MRI特征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是最常见的乳腺恶性肿瘤[5]。以往,无论是乳腺X线,还是乳腺超声都难以对其进行早期诊断。而DCE-MRI的出现,无疑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工具。笔者通过对7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进行诊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在形态上,尽管无论在MRI平扫,还是DCE-MRI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灶均表现为分叶或不规则形病变,但DCE-MRI的显示率高于MRI平扫,该征象的显示率高达93.42%。在边缘上,DCE-MRI能够更清晰地显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边缘特征,其特征性的不规则、毛刺状边缘显示率达到90.79%,与文献报道一致[3]。

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变的强化上,本组病例中,68.42%(52/76)的病变表现为不均匀强化;69.74(53/76)的病变表现为向心性强化。同时,就TIC曲线而言,本组病例中,84.21%(64/76)的病变显示为Ⅱ型、Ⅲ型曲线[4]。因此,我们认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在DCE-MRI上的主要影像学特征有:(1)不规则、分叶状;(2)边缘毛刺;(3)不均匀强化,且强化方式为向心性强化;(4)TIC曲线为Ⅱ型、Ⅲ型曲线。

3.3 DCE-MRI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组76例患者,以乳腺浸润性导管癌DCE-MRI的形态、边缘和强化、曲线特征为依据,对本组病变进行诊断,诊断准确度为85.53%[6]。

目前MRI在我国二级医院以上的医院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且MRI的使用禁忌证相对较少,我们认为将DCE-MRI引入乳腺病变的诊断,客观、高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于韬,罗娅红,那丽莉,等.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超声诊断的多因素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09,17(9):1675-1678.

[2]Woodhams R,Mat sunaga K,Iwabuchi K,et al.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of malignant breast tumors: the usefulness of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 value and ADC map for the detection of malignant breast tumors and evaluation of cancer extension[J].J Comput Assist Tomogr,2005,29(4) :644-649.

[3]于韬,罗娅红,邱岩,等.DWI结合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评价乳腺病变性质的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09,17(8):1461-1464.

[4]Sinha S,Lucas-Quesada FA,Sinha U,et al.In vivo diffusionweighted MRI of the breast:potential for lesion characterization[J].J Magn Reson Imaging,2002,15(6):693-704.

[5]王秀杰,于韬,何翠菊,等.女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X线特征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28):76-77.

[6]Kneeshaw PJ,Lowry M,Manton D,et al.Differentiation of benign from malignant breast disease cancer associated with screening detected microcalcifications using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Breast,2006,15(1):29-38.

猜你喜欢
毛刺信号强度浸润性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不同扫描信号强度对视盘RNFL厚度分析的影响
一种铸铁钻孔新型去毛刺刀具的应用
一种筒类零件孔口去毛刺工具
浸润性乳腺癌超声及造影表现与P63及Calponin的相关性
室内定位信号强度—距离关系模型构建与分析
现代测绘(2018年1期)2018-03-06 05:16:16
可抑制毛刺的钻头结构
新型铜合金化学去毛刺剂的研制
电镀与环保(2017年2期)2017-05-17 03:42:21
WiFi信号强度空间分辨率的研究分析
测绘通报(2016年9期)2016-12-15 01:56:16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研究进展
癌症进展(2016年8期)2016-08-22 11:22:06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β-catenin、cyclinD1、CDK4蛋白表达及临床意义
山东医药(2015年14期)2016-01-12 00:3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