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微创穿刺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58例体会

2012-03-31 06:34:10韦武腾
当代医学 2012年31期
关键词:硬膜穿刺针包膜

韦武腾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1],一般在创伤3周以上才出现症状。它属于神经外科的一种常见病,且病程较长,约占颅内血肿的10%、硬膜下血肿的25%[2]。一般情况下,老年人比较容易患慢性硬模下血肿。我们对本院2008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5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实施经皮微创穿刺引流治疗,收到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2008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5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其中男48例,女10例;年龄最小者44岁,最大84岁;单侧血肿48例、双侧血肿10例;有明确外伤史39例,否认有头部外伤史5例,不确定是否有外伤史14例;头痛或头晕52例,无昏迷病例,肢体不同程度偏瘫患者42例,意识障碍6例。

1.2 影像学检查 58例患者全部经过头颅CT平扫或头颅MRI检查确诊。血肿位于单侧者48例,其中位于左侧21例、右侧27例,双侧10例;血肿位于额颞顶部46例,额颞部8例,额顶部4例。根据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80~250mL。中线偏移<1cm者8例,中线偏移>1cm者45例,中线偏移>2cm者5例。

1.3 手术方法 全部患者在手术室于局部麻醉下,按照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技术规范化治疗指南[3](应用由北京万特福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的YL-1型穿刺针)进行手术操作。先根据头颅CT扫描结果行头皮定位,局部剃去3cm×3cm大小的头发,摆好头位,常规消毒、局部麻醉,将相应长度的穿刺针(2~3cm)尾部固定于电钻上,把握进针方向。根据CT定位深度(以针最前端至颅骨内板下0.5~1cm为宜)用电钻驱动钻针一体穿过头皮和颅骨后即进入血肿腔,在针体侧管上接引流管,揭开卡箍拔出盖钻,拔出针芯,针体后端拧紧盖帽,在密闭的情况下由侧引流管引流血液。引流血液达到总量的2/3即可结束手术。术中不作血肿腔冲洗,术后1、3、5d复查CT,了解血肿残余量和针位。如果引流不畅,在残留的血肿内注入尿激酶2×104U,夹闭引流管2h后开放引流,每日1次,有活动性出血者禁用尿激酶。

2 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引流量40~600mL,一般引流3~5d,3~10d复查头颅CT,50例血肿大部分消失,12例并发硬膜下少量积液,经治疗后好转。3例血肿引流差,后经开颅证实为血肿分隔及包膜形成,最终治愈。全部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头痛、肢体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迅速得到有效的改善。术后复查头颅CT,58例患者穿刺位置与引流效果均较好,无脑内血肿、感染以及继发性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出现。仅有1例患者血肿复发,再次穿刺治疗后康复。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 慢性硬膜下血肿好发于老年人,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认为血肿腔不断扩大与患者脑萎缩、颅内压降低、静脉张力增高及凝血机制有关[2,4]。血肿包膜内层新生发育不完全的毛细血管,导致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渗出血浆。另外认为,由于血肿包膜外层不断纤维化而增厚,使血肿腔不断扩大。

3.2 诊断 CT检查尤其是MRI检查是目前诊断慢性硬膜下血肿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患者多数有轻微头部外伤史,伤后长时间内无症状或者仅仅出现头痛或者头晕的轻微症状,经常于创伤后数月内逐渐出现颅高压等症状。该病的病程较长,一般情况下,大致可以分为3个或4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出现头痛、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等症状。第二阶段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出现轻度精神症状,同时伴有视物模糊、消化不良等症状。第三阶段常常出现精神失常、昏迷、偏瘫、失语、呕吐等严重表现。一般患者只有出现了第三或者第四阶段的症状时,才引起重视,个别患者直到昏迷时才匆匆来院就诊,失去治疗时机[5]。直接征象范围较广泛,腔内呈不规则条状或蜂窝状影,长径50~160mm,宽径5~30mm,也可呈略高或等密度,或分层或形成分隔的混杂密度。间接征象为白质呈锯齿状或齿轮状、中线向健侧偏移、脑室系统受压变形或扩张、脑-侧脑室指数变小、蛛网膜下隙闭塞,严重的患者可有脑疝形成的征象。

3.3 治疗 目前,钻孔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成为大多数学者的基本首选,预后基本良好,且无并发症的发生。但是,穿刺血肿引流清除术,可在局部麻醉下实施,操作方法简单、方便、快捷且损伤小,患者恢复快且并发症少。而根据病理机制血肿多为不凝固的陈旧性血液,故行穿刺血肿引流清除术可行且效果好。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微创穿刺引流治疗,为避免颅内压力不均,需穿刺引流同时进行,同时,为了避免由于一侧脑组织移位形成脑疝,甚至诱发侧血肿的增大[6],应先做血肿量多的一侧。

笔者的体会是:(1)体位与针位:取仰卧位头偏健侧,根据CT影像,选择血肿最厚处为穿刺点。(2)针的深度:以针的最前端位于颅骨内板下0.5~1cm为宜,以免脑组织复位后受损伤。(3)引流过程中要缓慢减压,合理控制排液速度,避免引流过快而导致颅内细小血管撕裂出血以及对侧硬膜下血肿,并在术中冲洗调整穿刺针的方向。(4)术后如引流量如>100mL/d,应考虑存在脑脊液漏。为了避免脑脊液漏、皮下积液以及颅内感染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拔穿刺针后,应将微创针口全层紧密缝合。(5)排放引流液时,应夹闭引流管以免液体倒流及空气流入颅内。(6)采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所需设备简单,手术安全可靠,效果好且无明显的手术禁忌证,有利于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老年患者的救治。其手术时间短、无需显露脑组织、创伤小,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医源性脑损害[7-8]。其成本低、操作简单,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使用。但是,经皮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血肿引流差,或者术前术中怀疑血肿有分隔及包膜形成者应改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并在术前谈话时讲明,以免引发医疗纠纷。

[1]郭华强,郭予全,吴至声,等.CT定位微创穿刺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23例[J].当代医学,2012,18(1):143-144.

[2]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42-444.

[3]胡长林,吕涌涛,李志超.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规范化治疗指南[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3.

[4]程化坤,高宏伟,青松文,等.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机理的电镜观察[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9,15(2):81.

[5]李广营,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和治疗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9):122-123.

[6]汲崇良,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5):54.

[7]李树春,赵振华.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5,5(3):171.

[8]董伟,于如同,蔡可胜,等.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手术与微创钻孔引流术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7,7(6):549-550.

猜你喜欢
硬膜穿刺针包膜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槽型鞘脑穿刺针的设计及动物实验初步结果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魔芋葡甘聚糖-乙基纤维素包膜尿素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
高压氧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树脂包膜缓释肥在机插杂交稻上的肥效初探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
慢性硬膜下血肿148例手术治疗体会
静脉壶插入法在血透结束后穿刺针拔除时的应用
穿刺针针头锋利度检测装置的设计与应用1)
护理研究(2012年26期)2012-07-26 01: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