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丽
丙型肝炎病毒HCV属黄病毒科,为单链正股RNA,由核心和包膜两部分组成,包膜部分由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区域组成,其非结构蛋白区域易发生变异[1]。丙型肝炎是由HCV感染肝脏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静脉吸毒、多次输血、血液透析者丙肝发病率高。丙型肝炎起病隐匿,症状轻微,黄疸少见,往往仅出现转氨酶轻度升高。而且AST、ALT与HCV感染引起的肝组织炎症分度与病情严重程度不一定平行。据相关统计,60%~85%的急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可发展成慢性丙型肝炎。经过7~50年的感染,大约0.3%~55%的患者会发展为肝硬化,0%~23%发展成肝癌。中年因输血感染者为20%~30%[2]。
2010年8月~9月安县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体检,安县塔水片区乡镇成人组体检人员的HCV及ALT检查数据及部分B超检查结果统计。
HCV-Ab试剂由英科新创提供,酶标仪ST-36检测,ALT用全自动生化仪CS-T300检测。HCV-Ab检查:反应板用一质控,两阴性、两阳性、一空白做对照,与待测标本一起,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塔水镇以玉泉乡,成人(15岁以上)组4095人,丙肝HCV-Ab阳性者达137例之多,有的1个村采的标本顺号用ELISA做HCV抗体检查,一板90人份,阳性数高达10例左右,挨着的几板阳性数增多,可见HCV感染之集中。下面我就玉泉乡丙肝阳性者ALT作一个统计学比较:统计HCV-Ab阳性137例,阳性率为3.34%,其中ALT在50U/L以上的有49例,ALT在70U/L以上的有29例;B超对这137例HCV-Ab统计,肝实质损害为23例,肝硬化8例,肝纤维化为5例,脂肪肝53例,胆结石4例,血吸虫肝12例,肝癌4例。正在接受治疗者42例。塔水乡9115人体检,抗-HCV16例,阳性率为0.18%。以上为不完全统计,HCV-RNA阴性的HCV携带者不能筛出,还有方法学、窗口期的存在以及免疫功能不正常的感染者等原因的漏检,实际阳性率应该更高。分析:玉泉乡是八九十年代居民卖血相当集中的地方,许多居民以卖血为职业,玉泉乡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远胜于塔水场镇,犹以双林村、白塔村等为多,这些村经济落后,加之当时采血、献血、输血未正规化,生存条件差、居民生活质量低,健康意识薄弱,以致得丙型肝炎者众,那一批也就是现在40~50岁的居民成为当地丙型肝炎发病最集中的人群。以上丙型肝炎患者,大多数没有临床症状,肝酶指标大多正常,黄疸也极少,其中有少部分人在数年前查出丙肝,但几乎都没有进行系统的治疗,有一部分患者因为肝外症状如类风湿关节炎、干燥性结膜角膜炎,肾小球肾炎接受对症治疗。
一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蔓延及治疗与预后与当地经济条件、地理条件、居民的文化素质及健康意识、国家的医疗发展水平、基本保健工作的深入程度、居民生存环境的改善程度、社区卫生的发展、国家对流行病的调查、调研以及应急措施、媒体对健康知识的宣传、保健知识的普及程度等一系列因素都有极大的关系。同样是丙型肝炎筛查,15岁以下儿童,感染丙型肝炎者极少。我国的HCV感染多以HCV-Ⅱ型为主,由于不同基因型感染引起的临床过程与干扰素治疗反应也不一样,Ⅱ型感染对干扰素治疗不敏感[1]。HCV可直接或经免疫病理损伤肝脏,而且主要是与细胞毒T细胞攻击HCV感染的靶细胞相关。人感染HCV后,HCV在血液中含量很少,它所产生的保护性免疫力很差,也许与其感染后病毒水平低以及HCV基因组易发生变异有关。对HCV-RNA阳性患者,无论肝功能正常与否都应考虑抗病毒治疗,清除病毒、延缓肝脏病变的进展。综合多种原因和我国地方条件,中医治疗丙型肝炎应该很有前景,中医重视整体,辨证用药,中医在其抗病毒、调节免疫、改善肝炎症状等方面有很大的优越性,在慢性肝炎的治疗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且中药方剂相对廉价,实惠,副作用相对较小,适宜中低收入群体肝病的长期治疗。
由于预防丙肝疫苗还没有产生,生活预防显得极其重要。人们应避免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不共用剃须刀、牙刷;不到卫生条件不合格的美容院去纹身、纹眉、穿耳等;不接受未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针刺等检查;避免不洁性生活。
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高居民卫生健康意识,深入宣传无偿献血制度,让必须输血的患者用上无传染病等相关病菌的健康血液,真正实现输血用以救命而不是治病的理念,杜绝因输血而致病的恶果。从传染源上,从血液传播途径上切断丙肝病毒的传播。同时扩大居民健康普查力度,让绝大多数的民众享有健康检查,普查权利,让各种隐匿性肝炎特别是丙型肝炎等尽早筛查出来,让患者得以早诊断、早治疗、早恢复。向广大群众宣传健康的生活习惯,珍视个体,合理膳食,健康饮食,积极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提高对环境变化、气候反常的适应能力。
[1]许化溪.病原生物学检验-理论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44-245.
[2]买制刚.丙型肝炎临床检验技术现状与发展[J].中国卫生杂志,2008,18(1):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