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惠莲 文艺燕
本研究以82例全身麻醉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和比较临床路径用于麻醉恢复期并发症控制的实际效果,旨在评价临床路径的应用价值,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指导依据,收到理想的成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选取我院麻醉恢复室科于2011年6~9月接收的42例全身麻醉术后患者,其中男27例,女15例,年龄15~77岁;对照组选取2010年6~9月接收的40例全身麻醉术后患者,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12~78岁。
1.2 方法
1.2.1 临床路径的制定 (1)管理小组:由专科主任及麻醉科主任共同监督临床路径的制定及实施。(2)解读过程:由麻醉科主任主持召开全体麻醉医护人员参加的会议,探讨临床路径的意义,同时分析制定全身麻醉管理的基本麻醉方案及流程。(3)建立微机管理系统:由各专科医生录入患者的基本信息,开具术前麻醉检查单,与麻醉医生及时沟通确认术前准备;将术前沟通记录、知情同意书、麻醉及手术记录、术中特殊状况等录入微机;将术后护理记录及出院小结录入微机。
1.2.2 临床路径的实施 (1)由专科医生对需要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包括呼吸及循环系统评估、ASA分级、既往史等,评估信息及沟通记录应保留计算机档案。(2)完善各项检查,特别是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将结果录入电子病历。(3)由专科医生及麻醉医生共同评估患者情况,制定手术及麻醉方案并与患者沟通,签署知情同意书。(4)由麻醉医生确定麻醉药物,并与手术医生保持术中沟通,从而达到及时的麻醉复苏,缩短术后等待时间。(5)患者苏醒后转入术后恢复室,保留交接记录,麻醉恢复期不良反应及处理方式保留电子病历。(6)由专科医生评估离院标准并作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统采用SPSS 16.0 for WIN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计数数据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术后并发症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7/42),其中包括循环系统并发症3例,主要表现为血压及心律异常,呼吸系统并发症2例,主要表现为低氧血症,神经系统并发症2例,主要表现为苏醒延迟、烦躁等;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7.50%(15/40),其中包括循环系统并发症5例,呼吸系统并发症6例,神经系统并发症4例,主要表现与观察组相同。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P<0.05)。
2.2 住院时间 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9.1±3.5)d,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21.8±3.1)d,两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9,P<0.05)。
全身麻醉术后患者易发生各种并发症,特别是麻醉恢复期若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危及患者生命[1-2]。全身麻醉手术患者术前准备时间往往较为有限,患者情况的评估常有所疏漏,评估记录亦可能出现不详尽的部分,因此安全隐患较多,风险较大。
对于全身麻醉恢复期患者,既往加强血压及心电监测是维持循环稳定,避免并发症的主要手段。然而,患者从麻醉开始到手术结束的各个环节均可能为并发症的出现埋下隐患。若术前信息收集不充分,麻醉医生及手术医生就无法对患者的状况进行适当的评估[3-6]。呼吸道梗阻可造成缺氧、术后再出血可引起低张性休克,而术后镇痛不恰当也可能导致低血压的出现。因此,全面掌握患者信息并及时干预是避免麻醉恢复期并发症的有效方法。对于小儿及高龄患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并给予吸氧可避免低氧血症,必要可采用新斯的明拮抗肌松剂。术前访视对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最为明显,与患者良好沟通可打消其不安及焦虑情绪,减少镇静剂及镇痛剂的使用,保证呼吸道的通畅。
实施全身麻醉管理的临床路径,可为医生提供科学方便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协调各科室与麻醉恢复室之间的工作流程,为患者提供有效率的医疗系统,减少患者的观察时间及就诊时间,提升患者的满意度。总之,临床路径可使临床工作更加科学系统化,为医疗工作带来新的面貌。
[1]张蕾,杨霓芝,刘旭生,等.国内外临床路径应用特点分析[J].中医药信息,2010,27(1):1-4.
[2]顾艳荭,单君,丁敏,等.单病种临床路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2):1080-1081.
[3]孙玉刚.借鉴路径管理创建麻醉药品安全管理新模式[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18(2):52-54.
[4]胡芳.临床路径用于插管全麻的呼吸道管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17(3):113-114.
[5]陈冰,王平.临床路径在体外冲击波碎石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1,17(6):92-93.
[6]周大春,陈肖敏,赵彩莲,等.医疗活动中的人为错误及其防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9,25(4):23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