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昆 韩倩
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是引起非淋球菌性泌尿生殖道感染(Nongonococcal urethritis,NGU)的主要病原体,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导致支原体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逐年上升,由于不同地区使用抗生素的种类和习惯不同,地区间也存在一定差异。为了解本地区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我们对2010年1月~2010年12月疑为NGU患者的泌尿生殖道标本进行支原体培养及耐药性检测,现报告如下。
1.1 标本来源 标本来自2010年1月~12月我院皮肤性病科、妇科就诊疑似支原体感染患者939例,男性626例,女性313例,年龄18~65岁。
1.2 标本采集 常规消毒外阴后,男性标本:用无菌棉拭子插入尿道2~3cm处,旋转360度,停留15s获得细胞后取出;女性标本:以阴道窥器扩张阴道后用无菌棉拭子取宫颈分泌物,标本及时送检。
1.3 试剂 采用珠海银科医学工程有限公司的支原体培养、鉴定、计数、药敏一体化试剂,抗生素包括强力霉素(DOX)、美满霉素(MIN)、环丙沙星(CPF)、氧氟沙星(OFL)、司帕沙星(SPA)、罗红霉素(ROX)、阿奇霉素(AZI)、克拉霉素(CLA)、交沙霉素(JOS)和壮观霉素(SPE);培养阳性用固体支原体鉴定琼脂培养基确证。
1.4 试验方法 将棉拭子插入培养液中充分振荡并在瓶壁挤压棉签,使标本渗入,充分混匀后吸取混有标本的培养液100μl加入有盖板条微孔中,加入矿物油,放入(36±1)℃恒温箱培养,24h、48h分别观察记录结果。判断原则:培养基不变色为阴性,无支原体生长;培养基由黄色变为红色且液体清亮,为有支原体生长。药敏结果判断:药物低浓度孔和高浓度孔均不变色为敏感;高浓度孔不变色,低浓度孔变红为中度敏感;两孔均变红为耐药。固体培养基结果判断:液体培养瓶微变红时,滴加3滴20μl标本在固体琼脂平板上培养24~72h,在低倍镜下见棕黑色海胆样或油煎蛋样菌落判断为阳性。
2.1 解脲脲原体培养结果 939例送检标本中,单纯解脲脲原体阳性242例(25.7%),其中男性626例,阳性95例(15.2%),女性313例,阳性147例(47.0%)。
2.2 药物敏感情况 选取单纯解脲脲原体阳性且菌落计数≥104CCU/ml共177例,药物耐药率结果如下:强力霉素2.82%、美满霉素3.95%、环丙沙星65.54%、氧氟沙星72.32%、司帕沙星37.29%、罗红霉素49.15%、阿奇霉素38.42%、克拉霉素30.51%、交沙霉素3.95%和壮观霉素40.68%。
2.3 解脲脲原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的形态呈多样性,以棕黑色海胆样、油煎蛋样多见。
近年来,非淋球菌性泌尿生殖道感染在性传播疾病中的比例逐年增加,解脲脲原体是引起非淋球菌性泌尿生殖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1]。本次试验结果显示,939例送检标本中,单纯Uu阳性242例,阳性率为25.7%,与国内其他地区报道[2-3]有所不同,这可能与检测方法、检测对象组成和标本量有关。
本次检测中,男性为626例,阳性率15.2%,女性为313例,阳性率为47.0%,女性患者的检测例数少于男性,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男女之间有显著差异(x2=110,P<0.01)。一方面,由于两者的生理解剖特征不同,支原体的定植机会不同,形成男女支原体的检出率有所差别,另一方面,与部分女性临床症状不明显,未引起足够重视,未及时治疗有关,因此,对疑有性病的女性患者应及时进行支原体的检测。
由于目前Uu检测多用液体培养基,根据颜色变化来判断阴阳性,容易受到细菌等的干扰,产生假阳性的结果,我们用固体确证培养基转种阳性液体培养基,根据培养基的菌落判断阳性,发现菌落在培养基上显示多样性,以棕黑色海胆样、油煎蛋样多见,也有一些微小菌落,值得进一步研究。
解脲脲原体由于没有固定的细胞壁,对作用于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等不敏感,临床多采用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近年来由于Uu感染率的不断增加及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导致Uu对上述药物的耐药性不断增加。药敏统计结果显示,Uu对10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中,强力霉素、美满霉素和交沙霉素耐药率较低,可作为经验用药的首选,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司帕沙星、罗红霉素等耐药率较高,与国内报道[4]类似,不适合作为经验用药。
综上所述,临床在诊断Uu感染时,对疑似感染者可用固体确证培养基培养,以排除假阳性的标本,治疗Uu感染时,在用药前进行支原体的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结果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可提高治疗成功率,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1]吴移谋,叶元康.支原体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93-199.
[2]王勇,祝晓莹,袁红英,等.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6):702-704.
[3]胡会霞,郭海波,张永军,等.非淋病性生殖道感染解脲支原体培养及其耐药性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11):2295-2296.
[4]任小荣,陈冰,张书岭,等.解脲支原体药敏及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8,22(7):51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