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筹资、投资的风险管理及经费来源多元化探究

2012-03-30 03:23权姬淑
关键词:筹资

权姬淑

(齐齐哈尔医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

在政府和受教育者个人承担教育培养成本有限的现实面前,实现高校办学经费来源多元化是刻不容缓的。加快高校办学经费来源多元化步伐,以确保提升我国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在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处于应有的地位。

一、高校筹资、投资风险因素分析

1.政府投入不足

从1999年开始,高校的在校生数量迅猛增加,突出的矛盾就是办学条件的严重不足。高校不得不开始“大兴土木”,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虽然政府实行了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政策,允许高校向受教育者个人收取一部分教育成本补偿费用,在投入的总量上也达到了逐年递增,但远不能满足学生人数增加对经费的需求速度。这一时期,政府放宽了信贷政策,允许高校向银行贷款,并实行政府贴息政策,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同时,又提出教育产业化政策,以扩大教育资源,增加学校收入,使教育“脱贫致富”。政策实行的初期,效果是良好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压力。但高校的贷款毕竟是负债,不是学校的真正收入来源,同时还要承担负债成本,支付贷款利息,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对未来的一种绝对透支,不会像企业,通过贷款筹资,投入到生产周转中,其贷款成本会得到收益补偿。

2.政府制约机制不健全

政策放开初期,高校向银行贷款,无需履行任何政府审批程序,银行主动走向高校,按高校需求主动给予贷款,贷款风险评估流于形式,而且大部分高校贷款都是一年期短期贷款,银行负责直接“倒贷”,贷款规模剧增,高校一度出现了“缺钱就可以贷款”的现象。巨额的负债筹资不是学校收入的增长点,不会给学校真正带来收益,反而增加了学校的负担。

3.高校自身理财能力弱

一般来讲,风险的出现概率与主体能力的高低呈反比关系。因此,高校自身理财能力弱将导致其筹资与投资风险的增加,这也成为高校产生筹资、投资风险的必然因素。

高校产业化政策提出后,高校“投资”行为一度盛行,一部分资金无需履行任何审批程序直接流向形形色色的校办产业和校办科研单位,甚至有的高校还将资金投向了股市。从高校拓宽收入来源,教育经费收入向多元化发展角度看,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但高校长期以来吃的是“皇粮”,学校的中心、重点工作是教学和科研工作,管理层很少将精力投入到经济活动管理上,效益意识极为淡薄,更谈不上风险意识,财会队伍建设长期得不到重视,自身缺乏应有的理财能力。

过度贷款、巨额的银行利息与还本压力、盲目投资以及投资无法收回等问题,使学校的正常运转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高校的财务危机随之而来。部分学校的教学运转经费和教师工资被银行冻结,有的省份还出现了高校卖房卖地偿还贷款的现象,普遍存在长期拖欠工程款项的行为和巧立名目“乱收费”的行为等等,给高校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强化高校筹资、投资风险管理能力的措施

1.全面实行风险评估

要做到及时识别风险、度量风险、预测风险,就必须全面实行高校筹资、投资的风险评估策略。可以利用风险管理原理,采用风险评估的手段,收集高校在筹资、投资活动中的相关信息,辨别风险,对风险进行分类、汇总,对风险的大小进行计量,监测其走势,预测风险的概率和强度,以制定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确保将风险损失降至最低甚至不发生风险。

2.尽快制定风险管理制度

要科学控制风险的出现,就必然要求政府和高校共同制定高校筹资、投资的风险管理制度,并确保制度得以贯彻和执行。

风险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筹资、投资风险评估和风险评估报告制度,筹资、投资风险控制办法和实施细则,还要建立高校筹资、投资的“问责”和“问效”制度,以及风险管理制度执行的保障措施等。

制度制定后,应强化落实。政府应要求高校定期进行筹资、投资风险评估,并上报风险评估报告。报告的内容应统一格式、统一标准、统一方法,便于比较、分析和掌控风险程度。

3.建立高校筹资与投资风险基金政策

要有效控制高校财务危机的发生,就必须建立筹资与投资风险基金政策,并纳入会计核算,以合理分摊风险。依照谨慎性原则,高校应根据负债和投资规模,按一定比例,强制提取筹资、投资风险准备基金,纳入会计核算,基金实行专户管理。当风险损失发生后,从风险准备基金中直接列支相关支出项目,尽量避免或减少因当期一次性支付风险损失而干扰高校的正常教育教学活动。这是一种弥补风险损失、控制财务危机发生的最有效办法。

4.建立高校生均培养成本标准体系

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应尽快建立各级次高校生均培养成本标准体系,以合理控制高校发展规模,确保高效教育资源配置合理。

高校巨额负债产生的根源在于不考虑财力状况,盲目扩大发展规模,而发展规模的扩大又源于国家的扩招政策和历史投入不足积累下来的“欠账”。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的生均教育培养成本标准体系一直没能科学建立,导致无参考数据可以考量政府和受教育者个人承担的教育成本是否合理,高校的发展规模是否适度。个别高校也确实出现了管理不善、盲目贪大、重复购置、损失浪费和贪污腐败现象。

高校的发展应该是适度的,科学制定高校办学条件指标体系,建立各级次高校教育生均培养成本标准体系,是解决高校办学供需矛盾的最有效办法,也是防范高校各类风险发生的最有效措施。只有建立一整套科学的办学标准指标体系,才能用数字客观地考量教育投入是否合理,高效发展是否适度,教育资源配置是否能够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内涵建设是否得到深化,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否得到有效提升。

三、加快实现经费来源多元化的相关措施

1.政府要建立科学的疏导监督机制

在我国,各行各业普遍存在“一堵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缺乏科学有效的疏导监督机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和问题不能简单地以“堵”为主,而应采取修正和疏导的方式,在有效的监督机制下对其“保驾护航”。因此,要确保高校真正实现经费来源多元化,就必须在政府层面建立起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疏导监督机制。

2.摆脱政府风险管理措施的羁绊

在控制高校筹资、投资风险和财务管理风险时,政府采取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但其中一些措施成为高校办学经费来源多元化的“绊脚石”。

由于高校在筹资、投资过程中出现诸多较严重的问题,财务管理环节也出现系列危机。自财政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以来,高等学校的所有收入,作为财政性资金已全部纳入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全部上缴国库,支出以预算为基础,经财政部门审核、批准,从国库直接支付到收款单位;职工工资实行财政国库统一发放;如果高校发生预算未能落实或遗漏的事项,相关工作就无法开展,导致校内领导和职能部门对高校内部财务工作极为不满。政策可以说“堵”得“彻底”。高校财务部门的“资金结算”职能已全部转移给了财政,财政成为高校的真正资金管理者,而高校的财务人员实际上成了“传递、整理票据”和“传递能否支付款项信息”的“工具”。导致的结果就是高校无任何资金可以用来拓宽收入来源渠道。不管以何种方式自行组织的收入,在实现支出前,全部滞留在财政国库中,不确认为学校的收入,滞留产生的利息也不归高校所有,高校无任何“实物”形态的货币资金,银行账户也成为“零余额”账户,高校根本谈不上利用“货币的时间价值”来获得部分收益。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在收入实现后“突击花钱”,完成当年的收支预算任务。高校的理财能力、多元化筹措教育经费的能力均无从体现。

3.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政策支持是事业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政府应在疏导监督机制上加大对高校各项风险的控制、管理力度,为实现高校办学经费来源多元化创造条件,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利用“财权”直接控制高校的日常事务,影响“高等教育法”赋予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在投入政策上,除了合理确定政府拨款标准,合理确定受教育者个人承担教育成本额度以外,还应在社会上大力宣传教育投入的必要性,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切实鼓励各行各业对教育的投入,使高校能够吸纳到更多的民间捐赠、赞助和校企合作研究经费投入,并在这些资金使用上,按照资金投入者的意愿,给予高校充分的自主支配权。同时,要充分尊重高校的办学自主权,除财政补助收入全额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以实际支付确认收入以外,其他由学校组织的各项收入,应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原则,收入实现当期就应确认收入,不应以是否实现预算支出为收入确认标准。同时,放宽政策,按缴款单位设立缴款资金监管账户,允许高校利用这部分资金进行有保障的适度理财投资,例如将部分暂时闲置的资金投入到国有银行的“单位定期存款”理财产品项目上,到期可获得较高的利息收入。

政府应该在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上加强管理,建立筹资、投资环节风险评估及评估报考制度,发挥审计部门的政府监督、检查职能,定期到高校进行深入细致的全方位收入、支出合规、合法性检查。同时,要广泛开展绩效评价工作,资金考评范围要扩大到所有资金,不能仅限于政府专项资金,以保证高校资金使用效率不断提高,从而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4.高校要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

要从根本上实现办学经费来源的多元化目标,高校必须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切实提高理财能力。高等学校管理层要尽快转变观念,深刻认识经费保障对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并高度重视学校的经济管理工作。高校管理层还应加强学习、掌握国家的相关财经政策和法律法规,让组织各项收入的重要性和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合法性及有效性深入人心,在重大筹资和投资活动中,依照制定的风险防范机制和措施,实行集体决策,认真进行可行性论证,履行各级申报、审批程序,控制风险的发生。

高校管理层还要发挥高校自身优势,主动走向社会,向企业寻求合作,申请研发经费投入,吸引各种民间团体、基金会、慈善机构和个人捐赠,以拓宽高校办学资金来源渠道。尽量避免高成本的贷款、融资等筹资活动,避免高风险的投资行为,避免盲目贪大,适度将暂时闲置的资金投入到银行、社会保险等收益比较稳定的领域,从根本上实现经费来源多元化格局。

[1] 刘天佐,唐亚武,刘宏宇.地方高校学费收入是否应纳入国库集中收付范畴的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2005(6):18-21.

[2] 孙敬水.中国教育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教育与经济,2001(2):1-3.

猜你喜欢
筹资
房地产上市公司筹资结构及风险问题研究
自主筹资筹劳 农村公路要设专职“保姆”
义卖书法 筹资助学
浅谈企业权益性筹资风险及其控制
香港中文大学筹资工作的经验和启示
EBIT-EPS分析法确定最佳资本结构的原理分析及其运用
多管齐下筹资 齐心协力助学
中小企业筹资路径探析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